北京童谣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8
北京童谣--看见她--佚名北京童谣北京童谣在全国称得上是重要的一家。
曾经被一些知名的文学和文史大家们给予关注。
时隔8、90年后,几乎被北京的文化人忘记了。
“搞笑”成了北京的文学名牌。
当局者当然只顾搞他们的文化产业,不会把这些出自童稚之口的小儿语放在心上。
几年前,笔者一时兴起,想推动一下,后来北京童谣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武区一所小学作为保存和传承基地,搞了教材。
也还值得称道。
有关时政的童谣很自然地被淘汰出人们的视野了。
生活类民俗类的童谣还在儿童们口头上唱着、跳着,几年过去了,此事也无声无息了。
倒是福建的同行们热心此事,把他们那里的传统童谣推进了国家级名录。
不过,除了早先的外国学者和当年的常惠等许多北京文学家、民间文学家的贡献外,当代也还有人做了不少工作,应该记住。
薛汕于1958年编了《北京的歌谣》,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王文宝编的《北京民间儿歌选》,于1982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赵晓阳编的《旧京歌谣》于2006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董梦知著《当代北京歌谣史话》2009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还有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出版了光碟,给儿童们和教师们提供了提供了音响版本。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现发一组前辈学者们搜集的“北京童谣”在此,作为纪念。
——2010-05-30看见她(1)太阳出于来一点红,人家骑马我骑龙,骑真龙,过海东,海东有我丈人家。
大舅子看见往里让,小舅子看见往里拉。
丈母娘下炕就烧茶;一碗茶,没喝了,隔着竹帘瞧见她:青缎中衣裤桶扎,月白小袄狗牙掐,小红鞋儿,二寸八,上头绣着喇叭花。
等我到了家告诉我爹妈:就是典了房子,出了地,也要娶来她!(常惠搜集,《歌谣》第62期,1924年10月5日)看见她(2)沙土地儿,跑白马,一跑,跑到丈人家。
大舅儿汪里让,小舅儿往里拉,隔着竹帘儿看见她:银盘大脸黑头发,月白缎子棉袄银疙疸。
(意大利。
韦大列收集,《歌谣》第62期,1924年10月5日) 看见她(3)脸儿大大的四方白净净的,长得赛似银盘;头发黑黝黝的梳了个大辫子;上身穿一件月白色缎子小棉袄,掐着“狗牙”的边儿,缀着银疙瘩似的纽扣儿;下身中衣是青缎子做的,裤筒紧紧扎着;脚上穿的一双小红鞋儿那有三寸!刚刚只是二寸八分,鞋面上还绣着喇叭花呢。
北京童谣 - 沪教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北京童谣,使学生们能够:
1.了解北京传统文化中的童谣,培养对本地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通过欣赏和唱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3.能够简单地分析童谣的音乐结构和歌词内容,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生们掌握《北京童谣》的歌词和曲调。
2.通过欣赏童谣,了解丰富的北京文化,培养学生们对本地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难点
1.学生们找到童谣中的情感和趣味。
2.学生们掌握童谣的音乐元素,包括曲调、拍子、节奏等。
三、教学过程
1. 音乐谈话
让学生们说出自己喜欢的本地文化和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们思考本地文化和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并培养学生们对本地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入
介绍《北京童谣》的背景和特征,向学生们展示北京童谣的歌谣集以及北京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3. 听歌
播放《北京童谣》的录音,让学生们仔细听歌,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和趣味,同时也帮助学生们熟悉歌曲的曲调和节奏。
4. 分析
让学生们合唱《北京童谣》,同时老师对歌曲的音乐结构和歌词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引导学生们思考歌曲的情感和趣味。
5. 恢复
通过反复练习歌曲,帮助学生们掌握歌曲的曲调和节奏,并进一步体会歌曲中的情感和趣味。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上的欣赏、合唱、分析和反复练习,激发学生们兴趣和热爱本地文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练唱情况、课堂表现、歌曲理解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北京童谣儿歌一、北京童谣儿歌啊,那可真是充满了老北京的韵味儿。
就像胡同里的老槐树,扎根在咱北京人的心里。
比如说“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明儿早晨给你梳小辫儿。
”您瞧,这童谣把小小子儿的天真模样刻画得活灵活现的。
听着这童谣,就仿佛看到那个坐在门墩儿上的小孩儿,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嘟囔着要媳妇儿呢,多有意思呀。
二、我打小就爱听北京童谣儿歌。
这就好比是老北京的一张有声名片。
像“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嘿,每次一念这童谣,我就想起小时候去姥姥家的情景。
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就像这童谣里唱的一样,充满了欢乐。
这童谣不就是咱老百姓生活的写照吗?它把那种家庭团聚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您不觉得这童谣特别有感染力吗?三、北京童谣儿歌里藏着多少童年的回忆啊。
“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
”您听,这简单的数字组合在童谣里变得多么有趣。
我还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念这童谣,就像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的。
大家一边念,一边还模仿着阿姨摘果的动作,那时候的快乐啊,就这么简单。
这童谣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童年那扇充满欢乐的门,您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呢?四、北京童谣儿歌有一种独特的魔力。
它就像胡同里的风铃声,清脆又动听。
拿“正月正,看花灯,雪打灯,好年成。
”来说吧。
每到正月,听到这童谣,就盼着去看花灯呢。
想象着那满街的花灯,红红火火的,再加上雪花飘飘,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啊。
这童谣就像一个小小的预言家,告诉我们好年成的兆头,多让人兴奋啊!您是不是也想在正月里去看花灯啦?五、您知道吗?北京童谣儿歌是老北京文化的瑰宝。
就像故宫里的宝贝一样珍贵。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
妹妹睡了留一个。
”这童谣里透着一种分享的精神。
我和弟弟妹妹一起吃水果的时候,就会念起这个童谣。
大家按照童谣里说的,你一个我一个地分着吃,要是有谁睡着了,还会给他留一个呢。
(三)民俗风情、岁时节令01.小耗子儿上灯台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吱哇哇叫奶奶。
叫奶奶,叫不应,叫不应,拿屁崩,崩得两支小眼红澄澄!注:这是小耗子上灯台的又一种唱法,后两句多了些调侃的味道,但最后一句非常形象,唱完以后,总能引得小孩儿大笑,还要互相看看自己的眼睛是否变红了。
02.一个蛤蟆四条腿儿一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03.小白兔白又白小白兔儿,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跑起路来真叫快。
(蹦蹦跳跳真可爱)注:这是解放初期幼儿园和低年级小朋友唱的童谣。
真叫快:北京俗语特别快或者非常快的意思。
04.水牛儿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哎,你爹你妈!给你买来烧羊肉,你不吃,你不喝,就让老猫叼去喽。
注:水牛儿:北京人对蜗牛儿的俗称。
这是一种水陆两栖的软体动物,头部有两对触角,壳略作扁圆形,美当雨后常常出现在潮湿的墙壁上。
小孩把蜗牛抓来,放在石条上,边唱边看蜗牛爬行,充满了童真童趣。
05.耗子长了一身毛快来看,快来看!黑鸡下了白鸡蛋;快来瞧,快来瞧!耗子长了一身毛。
注:此歌摘自《明清民歌选》,是教儿童识别事物的幽默、风趣的歌谣。
06.看金鱼儿小妹妹,上公园儿,看金鱼儿,真好玩儿,黄嘴巴,黑嘴唇儿,大红尾巴是花裙儿。
注:春天,北京的中山,北海等公园,又露天摆出了金鱼盆,各种颜色的金鱼嬉戏盆中,儿童围着鱼盆边看边唱,情趣盎然。
07.小蝴蝶小蝴蝶穿花衣飞到东鸡吃你飞到西猫抓你飞到我的手心了说了话放了你08.尾巴谣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像把伞狗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尾巴像把伞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最好看公鸡尾巴弯鸭子尾巴扁孔雀尾巴最好看09.小叭狗儿带铃铛小叭狗儿,戴铃铛,稀哩哗棱到集上。
买个桃儿,桃儿有毛。
买个杏儿,杏儿又酸。
买个沙果面蛋蛋。
小叭狗儿,上南山,拾大米,捞干饭。
爹一碗,娘一碗。
气得叭狗儿白瞪眼。
(一)动植物,趣味绕口令1.正月正挂红灯正月正,大街小巷挂红灯,二月二,家家摆席接女儿;三月三,蟠桃宫里去游玩;四月四,结伴去逛隆福寺;五月五,白糖粽子送姑母;六月六,阴天下雨煮白肉;七月七,坐在院中看织女;八月八,阜成门内走白塔;九月九,观菊喝杯重阳酒;十月十,天寒穷人没饭吃;冬月冬,北海公园去溜冰;腊月腊,买面割肉过年啦!2.新年来到新年来到,人人欢笑,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块大年糕,老头要顶新毡帽。
3.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黄城根儿皇城根儿,一溜门儿,门口站着个小妞儿,有个意思儿。
白布汗褡蓝布裤子儿,耳朵上戴着盘桓坠,头上梳的是大抓咎,擦着胭脂抹着粉儿,谁是我的小女婿儿。
5.正月歌新春正月过大年,吃点喝点解了馋,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初四吃米饭,初五的饺子要素馅,初六初七需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鱼,十二吃鸭,十三没错吃对虾,十四大碗打卤面,十五家家闹元宵,打春要吃春卷炒鸡蛋。
6.月亮谣初一,一条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镰刀;十五十六大团圆。
7.放风筝姐妹二人到城东,二人城东去逛青,捎带着放风筝,大姐放的是花蝴蝶,二姐放的是活蜈蚣,飘飘悠悠喜在空,好似一条龙。
8.前门楼子高不高前门楼子高不高,三丈三,六丈六,十丈不够,九丈九。
9.哪屋元宵扑鼻香月亮爷,亮堂堂,哪屋元宵扑鼻香,嫂嫂屋里吃几个,奶奶床前喝碗汤,哥哥元宵我不要,送给隔壁张大娘,面对月亮哈哈笑,又是一年春满堂。
10.正月十五月儿明正月十五月儿明,家家户户闹花灯,走马灯,凭气转,转出一片好风景,三娘推磨脚踢毽,吕布大闹凤夷亭,孔明手拿羽毛扇,刘备招亲下江东,天官赐福家欢跳,国泰民安享太平。
11.买个蒲包瞧干爹小大姐,小二姐,你拉风箱,我打铁。
赚了钱,腰里掖,买个蒲包瞧干爹。
干爹戴着红缨帽,干妈穿着高底鞋,走一步,嘎噔噔,毛蓝裤子鸭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