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诗心相辉相映_例谈中国古代诗歌的月亮情结
- 格式:pdf
- 大小:175.60 KB
- 文档页数:4
月亮古诗通常表达的情感1、借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交通是非常不发达的,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回去。
这对于古人来说,思乡之情无疑是常有并且痛苦的。
特别是在他乡的夜晚,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觉得月亮高挂空中,月圆人圆,而此时自己却和家人相隔千里,思乡之情倍增。
2、用月色的悲凉凄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的悲剧心境。
古人一般都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许多正直的文人遭到排挤被贬。
而月亮光洁的颜色,象征着他们纯洁的秉性,还有孤高,无人理解和赏识的那种痛苦。
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3、月带有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古人,今人,一代又一代,相续无穷,而江月还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也没有始终。
月亮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能够跨越时空,阅尽人世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处于动摇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人生的渺小。
4、因其高悬空中的位置特征,亦以“月”表现阔大壮美之感。
一轮明月高悬天空,倾泻着清辉,带来天下一片光明,因此,有时也以“月”表现阔大壮美之感。
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都描绘了一幅辽阔无边的大海之上升起一轮明月的壮美画面,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
5、以月写离别之伤情。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
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
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晓风”驱散了精神的麻木,唯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
[word格式] 李白的月亮情结李白的月亮情结李白的闰口邱云古今文人骚客写月,颂月的诗文可谓浩若星汉.若论成就,当首推唐代的诗仙李白了.在李白留给后人的一千余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三百二十多首.月亮给了这位诗仙智慧,灵感和创作源泉,其笔下之”月”,各具情态.令人遐思不已.李白观月之细,举世无双.他那支神采飞扬的诗笔,变化莫测,千姿百态.在他的笔下,有明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孤月:”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有秋月:”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有海月:”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有江月:”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有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溪月:”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有边月:”边月随弓影.故霜拂剑花99ooo…足见诗人观月之细.李白写月之美,天下独步.月亮是他美好心灵的表露.”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出峨眉照苍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等一句句月光吟,胜似一幅幅秀丽的图画.李白天性孤傲,蔑视权贵,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因此,常借酒浇愁.对月抒怀.”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这是诗人纯洁无瑕的心灵写照;”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这是诗人旷达, 潇洒性格的写照;”众星青天罗,良者独有月”.这是诗人高洁,孤傲心境的描述;”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是诗人怀才不遇,忧郁伤感情怀的缩影;”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诗人在抒发远大政治抱负和敢古,性//~情.二口于与权贵一较高低的豪迈心志;”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诗人一生嗜酒如命,淡泊仕途,笑傲江湖的真实写照.在李白的心目中.与人万里相随的明月,是圣洁的象征.是高尚灵魂的寄托.因此,在许多诗里,诗人把明月写得妩媚动人,绰约多姿.”秋山绿萝中.今夕为谁明”是”问月”;”琴弹松风里.杯劝天上月’是”饮月”;”屈平诗赋悬明月”, 是以月颂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以月寄情;”明月低头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是以月窥情.诸如此类,气象万千.清冷明亮的月光,不仅在诗中构成一个个优美的意境.而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丰富情感.李白把月亮当做自己随身的侣伴和亲密无问的朋友.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中写道:”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当他得知好友王昌龄遭谗受贬时,满怀为挚友担忧之情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最能表现他和明月亲密无问的佳作,应算《月下独酌》:”花问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他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把月亮,自己与自己的身影聚合在一起,绘成”i人”饮酒图.实属罕见.李白给儿子取名也忘不了月亮,名日:月奴和玻璃.就连李白之死.也相传是他在醉酒之后,”入水捉月而亡”.后人还据此绘下了《李白捉月图》.足见在后人心中,李白的形象是和月亮连在一起的.李白,以其辉煌的诗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在诗中吟咏的明月.则具有浪漫的奇思和浓郁的感情色彩,构成丰富多彩的奇妙意象.江西省南康市风岗中学(341412)。
月亮与人情中国人的月亮情结作者:李敬一来源:《幸福家庭》2015年第09期因为月亮的永恒、美丽、亲近,古代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它的身上,因而生发出许多感人的诗句,其中表现为:乡情、亲情、友情、爱情、闲情。
无不尽致,最耐玩味。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所以,要想真正读懂这首诗就要联系李白的个性来理解。
李白从小浪漫不羁,似乎是一个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游子。
但是,李白又是一个极其谦卑、真诚的人,在这“静夜”之际,在远离故土,久别父母的日子里,在漫游天下却一事无成的际遇中,在他孤单地躺在床上的时刻,他由一轮明月想到了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根,他“低”下了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昂的“头”!啊,赤子李白,故乡永远在他的心中!《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
那年六月,安禄山叛乱,兵破临潼,玄宗逃蜀。
七月,肃宗继位。
正携家避难的杜甫,将家小留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肃宗行在(甘肃灵武)“保驾”,途中不幸被叛军虏至长安。
这首诗就是作为俘虏的杜甫在长安望月思亲而作,它表现的是社会动乱中离人的情感。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一开头即描写出“海上生明月”的奇特景象:明月从大海升腾而起,普天下有情人将共享这美丽的时刻。
“天涯共此时”中的“共”字,正写出了有情人心中所共有的爱。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说怀着深情厚意的人抱怨长夜难熬、“竟夕”不眠,被“相思”所折磨,只能“起”而披衣徘徊。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意思是夜深了,月光更加明亮;露水寒凉,沾湿衣巾。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想用双手捧一掬月光赠给心上人,但月光不能用手盛满,只有回屋就寝寻梦,也许在梦中能与你相会。
龙源期刊网 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月亮情结”作者:刘威来源:《家长·中》2019年第05期摘要: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理解诗歌内容一直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
从诗歌选取的意象切入是比较简单而且操作性比较强的一个做法。
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意象的审美内涵,是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重点和关键。
而月亮一直是古典诗歌中的永恒的主题,月亮成为人们情感的载体,更引发了许多文人的空灵情怀;月,是亲人团聚的象征;月的超凡脱俗与诗人的宁静淡泊相映成趣,自成格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月亮情结”;文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意象的审美内涵,是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重点和关键。
由于古诗词积淀深厚,历代诗人递相沿袭,使一些意象被赋予了比较固定而且丰富的审美意蕴。
而从古至今,月亮一直是古典诗歌中永恒的主题。
月亮更是成为人们情感的载体,引发了许多文人的诗意情怀,展示了独特的审美魅力。
《诗经》中涉及“月”字的诗就有26篇,后世诗人吟咏月亮的名篇更是不可计数。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道:“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转。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曹植的《杂诗二首》也描写了相似的境界:“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两首诗的内容都是游子见月思乡;月,是亲人团聚的象征。
“月”在很多诗人笔下,都与故乡不可分割,是游子乡愁的见证。
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月亮丰富的审美内涵中,“望乡怀远”是人类共通的心理体验。
把握这个基本含义,是鉴赏诗歌的一把金钥匙。
例如2014年全国2卷古代诗歌阅读唐.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和宋.郭震的《宿渔家》比较阅读,两首诗都出现了“月”的意象,又都与游子思乡有关,抓住了这个切入角度,就可以准确地把握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鉴赏。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关于月亮的诗句与感情
那咱就开始聊聊月亮的诗句和感情吧。
先说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诗里的月亮啊,就像一个勾起人思乡之情的小钩子。
李白抬头看到那轮明月,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故乡。
那种感情就像是你在外地漂泊很久,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东西,然后心里就酸酸的,特别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念家里的亲人朋友。
月亮在这儿就成了一个情感的纽带,把他和故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婵娟”说的就是月亮啦。
苏轼和弟弟分隔两地,他对着月亮就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望。
这里的月亮就像是一个传递思念和祝福的使者。
虽然兄弟俩离得老远,但是看着同一轮月亮,就好像心还在一起似的。
这感情就像是即使朋友不在身边,但是通过某种共同的东西,还能感受到彼此的情谊,充满了那种对亲人朋友的牵挂和祝福。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很有感觉。
你想啊,大海上升起那又大又圆的月亮,在天涯海角的人都能同时看到。
这月亮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共享屏幕,把人们的思念共享了。
不管是恋人之间,还是朋友、亲人之间,只要看到这月亮,就会想到远方的那个人也在看着呢。
这种感情是那种跨越距离的思念,很浪漫又有点淡淡的惆怅。
总的来说,月亮在这些诗句里就像是一个情感的大容器,装着各种各样的感情,思乡的、思念亲人朋友的、美好的祝愿等等,就像一个万能的情感触发器,一看到月亮,那些感情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了。
月下诗情知多少——解读古诗词中那些唯美的月亮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是清辉凝碧的优美物象,而且是通脱淡泊的文化象征。
它凝聚着汉民族深刻的精神底蕴,温柔地流转在诗人多情的心田。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是美的象征,她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而且冰清玉洁的女性,永远那么可人地高悬于夜空之中,风情万种。
远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并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唱出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周祗则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动人之美,并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高歌“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而谢庄则巧妙地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汇成了更加清美的景致:“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张先在《木兰花》“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之句中,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微微荡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中,从而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竹里馆》中所描写的明月更具优美的意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时,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闲、静、淡、远的风格,加之优的美意境,让人顿生“余音绕梁”之感。
总之,在诗人的笔下,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花月披离的典雅艳丽;不管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还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月亮,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月亮是人类情感的载体,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词,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
文许军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爱情与月亮的关系始于嫦娥的传说,历代均有叠加衍化,风格各异。
如:《诗经》的古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陈风·月出》)汉乐府的明快:“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汉乐府《白头吟》)魏晋的通脱:“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曹植《七哀》)南朝赋的清丽:“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谢庄《月赋》),唐诗的细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宋词的缠绵:“恨君不似江楼月。
”(吕本中《采桑子》)中国文化中关于月亮与爱情的作品,不但浩如烟海,而且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在《西厢记》从唐到元的流变中,月亮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俨然成为莺莺、张生之外的“第三者”。
唐代《莺莺传》中,崔莺莺赠予张生关键的一首定情诗是《明月三五夜》,其词日:“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赴约莺莺,是二月初四,莺莺回访,是二月初八:“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
”《会真诗》也是以月夜开头,渲染清幽的气氛,为爱情作铺垫:“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
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胧。
”到金代的《西厢记诸宫调》,与爱情相关的几个重要相思场景,全部在月下完成,如张生初见莺莺:【中吕调】【鹘打兔】对碧天晴,清夜月,如悬镜。
张生徐步,渐至莺庭。
僧院俏,回廊静;花阴乱,东风冷。
古代的诗词中月亮意象唯美 古代的诗词中月亮意象唯美(精选5篇) 月亮出海了。在起飞的那一刻,它似乎突然跳了起来,浑身是水,让多情的大海把它冲走,明亮而干净。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的诗词中月亮意象唯美,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的诗词中月亮意象唯美篇1 阳关曲 中秋月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作品赏析 [注释](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古代的诗词中月亮意象唯美篇2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品赏析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 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 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古代的诗词中月亮意象唯美篇3 寄人 [唐]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作品赏析 【注解】: 1、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 2、多情两句:指梦后所见。 【韵译】: 离别后梦里依稀来到谢家, 徘徊在小回廊阑干畔底下。 醒来只见庭前多情的明月, 它还在临照离人临照落花。 【评析】: 这是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 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二句是 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后两句是埋怨伊人无情,鱼沉雁杳。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 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从这诗深情宛转的内容看来,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到底能够了解自己。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象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古代的诗词中月亮意象唯美篇4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品赏析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月”在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蕴
在唐诗三百首中,月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表达意蕴:
1. 思乡之情:在许多诗歌中,月亮被用作象征思乡之情的意象。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通过望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怀人情感:在许多诗歌中,月亮也被用作怀人的意象。
诗人通过望月,表达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些诗句均借月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写得真切感人,韵味无穷。
3. 清幽宁静:在王维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里的月表示清幽宁静,是诗人表达内心世界的安宁和淡泊。
4. 离别之恨:在李商隐的《无题·其二》中,“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这里的月被用作离别之恨的象征,诗人通过月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5. 期盼:在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木至》中,“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这里的月表示期盼,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6. 时空的永恒:在某些诗歌中,月亮也被用作表达诗人对时空永恒、人类渺远的一种哲学思考的意象。
例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些诗句所抒写的就是诗人对时空永恒的一种哲学思考。
【总结】月在唐诗中的意蕴非常丰富,可以表达思乡之情、怀人情感、清幽宁静、离别之恨、期盼以及时空的永恒等。
这些意蕴的背后是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悟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
月下诗情描述古代中秋时文人雅士在月下吟诗的情景在皎洁的月光下,古代中秋时分,文人雅士们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在月下吟诗作赋,畅谈诗情。
这样的场景,古人称之为“月下诗情”。
汇聚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情怀,月下诗情象征了中秋节的浪漫与情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意和浪漫情怀的一个,月亮始终是中秋节的主角之一。
古人常以月亮作为表达情感和赞美之物,他们将月亮与宇宙、人情、爱情等联系起来,使其寄托着无限的思念和美好的祝福。
在古代,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诗歌节日,文人雅士们常在中秋之夜齐聚月下。
他们带着一颗钟情于诗歌的心,追寻着人生的意义和思想的深度。
月下诗情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月下吟诗。
文人雅士们根据中秋的主题和意境,吟咏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他们借助月光的照耀,创作出富有诗意的作品。
月亮宛如一颗神奇的明珠,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了无限的创作力量。
吟诗者们用自己的才情,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相结合,以文字表达出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
在月下的诗情之中,不仅有诗人自己所面临的个人问题和思考,也蕴含着对社会时事和人际关系的思索。
他们借助月亮的意象,倾诉内心对社会状况和现实困境的感叹和思考。
同时,月下的诗情也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和审美体验。
除了月下吟诗,月下的对话也是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
月下对话是文人雅士间的对谈,他们相互交流思想,分享诗歌创作心得,探讨人生哲学。
这种形式的对话,不仅在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在文人雅士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存在。
他们在月下的对话中聆听他人的心声,与人正面交锋,从而激发出更多的艺术灵感和创作动力。
在文人雅士们的月下诗情之中,也不乏爱情的元素。
中秋节浪漫的氛围,使人们的心灵更加开放和温暖。
许多文人雅士们在月下诗情的场景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将心中的思念和爱意转化成深情的诗行。
他们用诗歌记录下自己与爱人之间的对话和感受,将爱情与艺术紧密结合。
中秋节的月下诗情,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爱情的热爱和思考。
悠悠中秋诗人笔下的月光情怀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诗人们眷恋月亮、表达情怀的最佳时刻。
在悠悠的长夜里,中秋的月光将诗人们的思绪引向了无边的情怀之境。
身为诗人的他们,将自己的心境与亦美亦幽的月光交相辉映,创作出了一首首令人陶醉的中秋佳作。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如柳宗元、苏轼、黄庭坚、杜牧等都对中秋月亮情有独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抒发在文学作品中。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以他的酒为媒介,向月亮倾诉自己的心声,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各种情感的宣泄。
他用“倚楼众望处,不见一点尘”的绝世才情,折射出中秋佳节的寥廓和月色的婉约。
黄庭坚的《中秋月》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黄庭坚道出了游子心中的无尽思念:“家人青琐幸何在?醉里乾坤寥廓开。
”在他的笔下,月光成了故乡的一个缩影,温情中透着凄美。
而杜牧的《秋夕》则以细腻、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亲友间情谊的思恋之情。
其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让人感受到他孤独的思想,而“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则展示了他对生活中亲人的思念之情。
月光是诗人们情怀的代言人,也是他们情感的源泉。
它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成为了各种情感和思考的象征。
月光给了诗人们无尽的灵感,诗人们又以他们的才情和敏感捕捉到了月光的美丽和独特。
他们用诗歌将中秋月光的美好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文学的世界里领略到了中秋的神韵。
而今天,诗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仍然在表达人们对月光的情感。
现代诗人林徽因的《月光像你一样美》,以优雅的文字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她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她将月光与爱情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而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最爱香山》中,他以自然景观和月亮的呼应,表达了对无尽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不仅仅是中国的中秋诗人们,许多国际诗人也被中秋月光所吸引,留下了不少优美的作品。
比如,泰戈尔的《秋光》,他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感慨之情融入到月光中,表达了生命的变迁和时光的流转。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品味古人笔下的月光诗情——中秋节诗词赏析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之一。
自古以来,中秋节就被视为月亮最圆的时刻,也是家人团聚、共享月光的时刻。
在古人的笔下,中秋节的月光常常被赋予了浓厚的诗情,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倾诉思念之情的载体。
让我们一起品味古人笔下的月光诗情,感受中秋节的美好。
古人笔下的月亮,往往被形容得如此明亮、圆满。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道:“中秋月皎皎,我心思悠悠。
”这句诗不仅形容了月亮的明亮,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
在杜牧的笔下,月亮成为了他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化身。
这种将月亮与思念相结合的意象,成为了中秋诗词中常见的主题。
除了明亮圆满的形容,古人还喜欢将月亮和美好的事物相联系。
宋代文人苏轼曾写道:“银汉无声转玉轮,佳人弹指弄清影。
”这里的“银汉”指的是银河,而“玉轮”则是指月亮。
苏轼用“银汉无声转玉轮”来形容月亮的移动,将月亮与银河相连,使得月亮的美丽更加生动。
而后一句“佳人弹指弄清影”,则传达了诗人对美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句诗中,月亮成为了诗人思念美人的见证,与美人的形象相互辉映,增添了诗词的浪漫情怀。
古人笔下的月亮不仅与思念相联系,还与友情、家庭情感相结合。
宋代文学家陆游曾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月夜忆舍弟》以月亮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把酒问青天”表明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这首诗将月亮与亲情相结合,使得中秋节的思念之情更加深沉。
除了月亮,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家人团聚。
古人笔下的中秋节,往往与家人团聚的场景相联系。
明代文学家杨慎曾写道:“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句诗描绘了中秋节时,家家户户都在赏月、乞巧的场景。
杨慎用“穿尽红丝几万条”来形容人们为了乞巧而穿的红丝线,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秋节的喜庆氛围。
在这首诗中,中秋节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人们共同庆祝、分享快乐的时刻。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ZHOUNORMALUNIVERSITY第21卷第1期 (SOCIALSCIENCEEDITION)No.1Vol.21
月色诗心 相辉相映———例谈中国古代诗歌的月亮情结
胡家俊(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中国古代诗歌描写月亮的诗句多不胜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现象。诗人热爱月亮,望月感怀,对月亮有着独特的情感;诗人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性,凝聚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称这种关系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月亮情结”,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形成这种情结的原因。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望月感怀;月亮情结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6(2000)1-0025-04
月亮———一个美妙的词语,在浩繁的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她是文学家最喜欢描写的自然景物之一,在《诗经》里,就有不少描写月亮的诗句。“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齐风・鸡鸣》)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描写月亮的诗句。而究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多少作品抒写过月亮,赞美过月亮呢?那就如“明月几时有”一样无法准确回答。笔者粗略统计一下,在《唐诗三百首》中就有59首直接写到月亮,这足见文学家对月亮的钟爱。在文学家的笔下,月亮充满着灵性,凝聚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文学家热爱月亮,望月感怀,因她快乐也因她忧愁,对月亮有着独特的情感。中国文学的这种月亮情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探讨。一我们来读一读这些诗句: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4.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5.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6.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这些诗句中,诗人或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均以月亮作为中介,望月感怀。例1.诗人面临宽阔的大海,目睹一轮明月从海平面上升起的气势磅礴的场面。诗人为这宏大的景象而感动,从而抒发心中的慨叹。例2.诗人在一个月朗星稀、花好月圆的晚上,把酒赏月,本应是人月团圆的时节,却孤身一人,无奈只得对月倾诉,抒发寂寞的心情。例3.诗人独守房中,从床前的月光转移视线到
收稿日期:1999-11-25户外,透过窗户望月,从而勾起对故乡的思绪。例4.抒情主人公更上层楼,在更高的位置上观月,别有一番天地。例5.与月同行,披星戴月,感触良多。例6.写月照万里春江的壮丽景色,意境深远。这种种状态是望月感怀的具体表现。月亮成了诗人或抒情主人公感情的激发点,她不单单具有象征意义,而且有生命,有思想,形象生动可感,与人交流,走近诗人亦走近读者。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事物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稳定性的。如,乌鸦有不祥之兆;红色代表喜庆、热烈;梅花喻意傲骨;兰花喻意高雅……但同是面对一轮月亮,望月感怀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却是千差万别,具有相当的丰富性。例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月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歌充满稚趣,面对圆月,勾起的是李白对童年天真温馨的回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写月夜春江的美丽景色,表达的是花好月圆的感觉,一切都是跃动的、欢快的。而李白的“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则更是豪气干云,气势不凡。还有,李白《长相思》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表达的是悲叹痛绝的心情。而张礻右《题金陵渡》中“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抒发的却是淡淡的忧愁,抒情就较为含蓄一些。同是描写月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给人的是一种幽清的感觉。而“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就已经有了一些寒意。更有甚者“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表达的就是苍凉之感了。由于环境的不同,人物的心境不同,月亮的状态不同,望月感怀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千差万别的。二 望月感怀具有丰富性,但从千差万别中看到感怀具有相对的趋向,亦即具有一定的主题。这主题就是思恋。或是思亲、思乡、思古,或是放眼宇宙,追恋理想。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亲人分离,或者是丈夫戍守边关,夫妻分处异地;或者是远离家乡任职,
难能在堂前尽孝;或者是云游四海,居无定所,思念亲人。他们虽身处异地,但感情浓厚,思念之情频频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皇甫冉《春思》) 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人以温柔缠绵的笔触,
抒写少妇在大好春光中思念征夫的深情。明月将他们的距离拉近,仿佛是心贴心地倾诉思念之情。又如: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 妇人自恨与夫离别,明月照床,星移夜空,正觉难堪,而牛郎织女也有何罪,要相隔天河!仰望遥天,殷殷致问,触景而情更伤了。中国人注重落叶归根,这根就是家乡,生自己育自己的家乡。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里是心灵的归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思乡佳作,风格清新隽永,蕴籍含蓄,“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沈德潜语)全诗朴素无华,但是丝丝乡情,又触动了多少游子,勾起了多少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徐凝的《忆扬州》将天下明月夜一分为三,而扬州就分得其二,对家乡扬州的钟爱是带有明显的偏向性的,是不可替代的。有些诗句借助月亮阐发思古之幽情,或咏怀古迹,或赞颂古人。
62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这是对古迹的咏怀。淮水,秦淮河。女墙:城上的矮墙。诗句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引发了对历史的回忆。而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过女墙仍旧照着这古老荒凉的故都,抚今追昔,哪能不令人伤感呢!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温庭筠《苏武庙》)这是一首对古人的思忆咏赞的诗。据《汉书・苏武传》:苏武,字子卿,武帝遣武以中郎将持节送匈奴使在汉者。单于欲逼武降,武不屈,乃徙武于北海无人处,使牧公羊,谓羊产仔乃得归。武持节牧羊十九年。昭帝即位,匈奴欲与汉和亲。汉使至匈奴,武原随从常惠夜见汉使,使汉使对单于言:汉天子射于山林,得雁,足系帛书,言武在某泽中。单于惊,乃放还苏武。诗作借月展开想象,描绘了一幅塞外牧羊图,既是思古,又以月赞颂苏武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节。在古人的眼中,月亮异常的神秘,他们向往月亮,想揭开月亮神秘的面纱。但受条件所限,认识甚浅,自然对月亮就会产生许多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 在这里,诗人将眼光放远,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外。表现了诗人相对开放的宇宙观,寄托了对美好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三 诗人赏月、爱月、写月,写月的诗歌层出不穷,且得到人们广泛长久的传诵。中国古代诗歌的这种月亮情结,是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月亮情结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下几方面有关。(一)月亮独特的时空位置,有利于激发诗人的创作冲动我们当代人都知道,通称的月亮也就是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它自身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但是古人对宇宙的了解非常有限,对宇宙有一种神秘感。月亮为什么悬挂在空中而不会掉下来呢?月亮上有些什么东西呢?
……一个个疑问令人困惑,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就越觉得神秘,就越想去了解她。人们试图通过想象去阐释这些现象。这种阐释是人文性的,带有各自的思想特点。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目中的月亮都是不一样的。人们每次赏月,收获、感受都不同。月亮只在晚上出现,夜深人静,最容易勾起人们的思绪。月亮在黑幕中永远都是主角,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月亮备受人们关注,当然也更受思想敏锐、感情丰富的文学家的关注。文学家面对月亮,激发起自己的思想火花,便有了创作的冲动。
(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深入人心,丰富
了写作素材神话传说可以说是文学的源头。有关月亮的传说很多,“嫦娥奔月”是最为深远的一个。该传说是美丽的,给人以广阔的空间,给人以一种上进的激励。而天狗吞月,人们打锣吓走天狗,
保住月亮的传说,更是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月亮的热爱。月亮深入民心,在民间形成了许许多多与之有关的习俗、节日。这方面没有哪一种事物能与之相比。元宵节人们观灯赏月,祈求花好月圆,带来新的一年美好的开始;中秋节,人们祈求人月团圆,并且吃月饼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形成相当兴旺的商业文化。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祭月赏月的活动就更是多如牛毛。月亮的名字深入人心,形成很多民间故事,丰富了月亮的文化内涵。凡此种种都具有丰富的人文色彩,给文学家以广阔的创作空间,提供了众多的写作素材,常写常新,月亮是文学家永不言倦的话题。(三)文学的发展丰富了月亮的文化内涵
人民群众赏月玩月,文学家爱月咏月,对月亮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文学的发展中,对月亮的阐释不断丰富。就拿人们对月亮的称谓来说吧,就有几十种,使到文学作品生动活泼。例如,
辛弃疾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孙平仲诗:“团团冰镜吐清晖,今夜何如昨夜时”;王沂
72第1期 胡家俊:月色诗心 相辉相映———例谈中国古代诗歌的月亮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