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之李陵劝降
- 格式:ppt
- 大小:386.50 KB
- 文档页数:19
《苏武传》班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
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
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苏武传》阅读及答案《苏武传》阅读及答案「篇一」阅读《苏武传》选段,回答10~13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除:殿阶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过:过错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B.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C.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12.下面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是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对比描写―――《苏武传》中的个性化表现手法:漆朝晖安徽六安一中(237009)苏武出使匈奴,在孤独绝望中,保持人格国格独立完整,用长达十九年的时间进行坚忍不拔地灵魂坚守,持节不屈在中国历史上铸就了爱国主义精神丰碑。
《苏武传》中苏武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呼之欲出,这主要是因为班固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描写的表现手法。
文章首先用三个叛徒形象与苏武形成对比。
但是三个叛徒形象并非贴个叛徒标签那么简单,虽同为叛徒,但形象特征各异,在同苏武的对比描写中尽显苏武忠贞本色。
文章在刻画叛徒张胜形象时,成功地与苏武进行了对比,苏武一行完成出使任务正欲回国时,恰逢缑王与虞常谋反匈奴的意外事件,副使张胜与虞常在汉相知,“私候胜”,虞常与缑王等密谋反叛,而且跟张胜说到“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居然“许之”,作为一国之副使竟然糊涂至私会反复无常的汉之叛将,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对比苏武,一直把国家利益和荣誉置于生命之上,张胜实乃鼠辈,紧接着,作者把苏武张胜连续对比,东窗事发,张胜不得不如实报告苏武,苏武首先不是责备张胜,而是想到此事必牵连自己,“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苏武想到的是国家,是怎样保全国家荣誉,毫不犹豫准备自杀殉国,被张胜常惠制止。
后来,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再次引佩刀自刺。
苏武伤愈后,“会论虞常”,卫律逼降,卫律精心设计的逼降方案,先斩虞常,准备造成一种心理震慑,然后“举剑欲击之”,张胜心惊,请降。
我们看文章的精彩描写“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张胜贪生怕死,无气节,无是非标准,猥琐形象在苏武作为国之脊梁的高大形象的对比下,英雄愈见其高大,高山仰止,可歌可泣,成为历史上耀眼的人格标杆!文章通过对比手法描写卫律和苏武,刻画了卫律无耻的叛徒嘴脸,彰显了苏武高尚的人格,卫律当年因李延年案叛逃匈奴,被封为丁灵王,卫律在匈奴封王重用,忘却为汉臣食汉禄的应尽忠心和节操,还自鸣得意地表白“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心,富贵如此!”还肩负单于使命劝降,“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写作素材积累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材料加工: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
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材料加工: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
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
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
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
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
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
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
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话题3:心灵的选择材料加工: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
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
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
《苏武传》赏析《苏武传》赏析在史传文学中,人们往往班、马并提,史汉合称。
其实,就总体水准而言,《汉书》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较《史记》逊色;但是,《汉书》中的某些部分,却完全可以和《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
《苏武传》正是《汉书》中这样的出色之作。
汉武帝即位之后,对于在北部边陲一再骚扰、侵袭的匈奴族,修改汉初的一味纳贡、和亲的忍让政策,多次进行武力征讨,给骄横的匈奴以沉重的打击,迫使他们有所收敛,转而采取两国通好的和平政策。
这样,两国关系解冻。
天汉元年,且鞮侯初立,释放了以前被拘执在匈奴的汉使。
汉朝也将匈奴的使者送回匈奴,并且还“厚赂单于,答其善意”,以作为回报。
苏武正是执行护送使者并答谢单于的使命到了匈奴。
可是由于匈奴内部产生变故,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虞常财物,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
匈奴单于则不惜毁弃刚刚得来的两国通好的局面,不分青红皂白,企图杀尽汉朝使者,过后又以各种方式逼降苏武,完全置两国友好大计于不顾。
苏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维护了尊严,表现出高度的气节。
班固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激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艺术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
这篇传记,艺术方法有三:首先,这篇传记的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
作者始终围绕着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
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
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等。
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文中第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是苏武的两次自戮。
苏武得知虞常事发,而张胜又卷入其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传李凌如何劝降故事续写
卫律和李陵都劝过,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
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
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
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
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
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
这样,两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2)李陵劝降,攻心为上。
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
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
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
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
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
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
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举剑欲击。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
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
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
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
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三、全班学生质疑解惑(这组学生提出问题,那组学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学生的质疑颇有价值的是——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
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
【《苏武传》赏析】苏武传《苏武传》赏析在史传文学中,人们往往班、马并提,史汉合称。
其实,就总体水准而言,《汉书》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较《史记》逊色;但是,《汉书》中的某些部分,却完全可以和《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
《苏武传》正是《汉书》中这样的出色之作。
汉武帝即位之后,对于在北部边陲一再骚扰、侵袭的匈奴族,修改汉初的一味纳贡、和亲的忍让政策,多次进行武力征讨,给骄横的匈奴以沉重的打击,迫使他们有所收敛,转而采取两国通好的和平政策。
这样,两国关系解冻。
天汉元年,且鞮侯初立,释放了以前被拘执在匈奴的汉使。
汉朝也将匈奴的使者送回匈奴,并且还“厚赂单于,答其善意”,以作为回报。
苏武正是执行护送使者并答谢单于的使命到了匈奴。
可是由于匈奴内部产生变故,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虞常财物,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
匈奴单于则不惜毁弃刚刚得来的两国通好的局面,不分青红皂白,企图杀尽汉朝使者,过后又以各种方式逼降苏武,完全置两国友好大计于不顾。
苏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维护了尊严,表现出高度的气节。
班固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激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艺术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
这篇传记,艺术方法有三:首先,这篇传记的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
作者始终围绕着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
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
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等。
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文中第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是苏武的两次自戮。
苏武得知虞常事发,而张胜又卷入其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
课本剧李陵劝降部分
李陵:苏武,我是李陵啊!
苏武:李陵,真的是你啊!(俩人拥抱)没想到会在这碰到你,你怎么会来这儿的。
李陵:哎,别提了,我兵败被俘,无颜来见兄弟了。
士兵:右校王,这些带来的羊就放在这里吗。
李陵:放这里吧,你们可以先回去了
士兵:是。
苏武:右校王,你成了匈奴人的右校王。
李陵:一言难尽啊,你听我慢慢给你说吧。
假如当日皇帝能原谅我的过失,保全我的家人,给我以机会,我定能发愤再起。
可是,皇上并不能体会我的处境,竟囚禁了我老母,族诛了我全家,我还有什么可顾念呢?
苏武:如今我苏武也是一无所有。
幸好皇帝赐予我的节杖还在,我也就剩下这根节了。
李陵:处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你还讲什么信义啊?你的哥哥弟弟因为犯罪自杀了,我来时你的母亲也去世了,嫂嫂也改嫁了,人生如朝露,一辈子很快就完了,你为何这样糟蹋自己啊。
我投降的时候,成天精神恍惚,你现在不投降的念头恐怕也不会超过我当时的痛苦。
再说皇上年纪大了,常常朝令夕改,喜怒无常,大臣无辜而身死族灭的不下数十家,你为他尽什么忠啊。
苏武:这么说是匈奴的人派你来劝我投降的
李陵:恩,大单于知道李陵与足下是世交,特地派我来劝说你。
苏武:劝降的话就不要再说了,我们苏家父子,虽然没有大的功德,却也位列将军,丰侯晋爵,这全是皇帝所赐,况且苏武代表国家出使匈奴,不能辱没了国家的尊严,即使上刀山,下火海,苏武也在所不惜。
李陵:苏武,你不能听兄弟一句劝吗?
苏武:(怒)我料定自己已经死人了!如果右校王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就请撤掉酒宴,让我死在您的面前!
李陵:(哭)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退)。
浅析苏武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态度-中学语文论文浅析苏武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态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单元第二课《苏武传》选自班固的《汉书》,“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那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历经两千多年而不倒,岿然屹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一.苏武对待卫律劝降:不惧,不屑,不齿苏武出使匈奴之时,“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所以在起事之前,“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来,由于虞常部下有一个人夜晚逃走跑去告密,谋反事败,虞常等被活捉。
在审讯中虞常招供了苏武的副中郎将张胜,致使苏武受到牵连而被抓。
单于命卫律“治其事”,审讯苏武等人。
卫律劝降时,使尽了招数。
先是“举剑拟之”,用死来威胁苏武,结果“武不动”,因为苏武根本不怕死。
在卫律劝降之前,苏武知道了副中郎将张胜与虞常有过私下许诺,现在事情败露,就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为保国格“欲自杀”,是张胜和常惠及时制止才没杀成。
而且卫律忘记了,在“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时,“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是因为他卫律及时抱住苏武,太医抢救及时,“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才使得苏武的身体渐渐恢复。
因此,用死来威胁苏武,可见卫律的愚蠢。
卫律见一招不成,又使一招——以利诱之:“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可是“武不应”,因为苏武根本不屑屈节辱命换来的荣华富贵。
苏武要的是活得堂堂正正,坦坦然然。
在苏武心里,与其屈节辱命而活着,不如昂首挺胸而死去。
此招不灵,卫律便使出杀手锏——软硬兼施:“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这几句话,让因“不惧”、“不屑”而沉默的苏武忍无可忍,开口大骂:“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从卫律劝降的言辞里,苏武看到了一个贪图荣华富贵,不讲仁义道德,品格低劣,灵魂卑污的人,这是苏武最不齿的,所以苏武化沉默为怒骂,大义凛然,气壮河山。
解读《苏武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面对种种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愁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一首曲调古朴闻之令人落泪的歌曲,唱出了苏武的忠贞。
但要想真正读懂苏武身上的坚贞不渝,就必须“破译”苏武出使匈奴19年里面临着的种种人生困境。
班固的《苏武传》在给我们还原一个历史真实的同时,更给我们提供了完整的答案。
一、死的困境“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带着汉武帝“答其善意”诏旨的苏武在即将完成出使使命时却遇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随苏武出使匈奴的副使张胜参与其中。
事情败露,“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
”作为汉武帝派出的出使匈奴的汉使团正使苏武知道,有汉使团副使张胜参与的叛乱一定会牵连整个汉使团,自己当然更难脱干系。
外交无小事,涉及到汉王朝的尊严,苏武本能的反应就是以死来维护汉室的尊严,此刻苏武就面临着第一重困境——死的困境。
苏武“欲自杀,胜、惠共止之”,张胜、常惠及时地阻止了苏武的自杀,使苏武欲死而不能。
苏武此时的自杀真是最明智的选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者,有副使张胜参与的匈奴内乱是否与正使有关?二者,这次内乱是否有汉王朝在背后指使?这一切都无法澄清。
既然死是苏武不可以选择的结局,那么只有活下去,但要生存又谈何容易?二、生的困境此刻,苏武及整个汉使团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苏武此刻在卫律面前的自杀却是明智的,是扭转汉使团被动外交局面的最有效选择。
一者,告诉卫律及其所代表的匈奴,自己作为汉使团的正使如果参与了叛乱就是“屈节辱命”,这就违背了他出使的初衷——使汉与匈奴修好。
解读班固《苏武传》作者:曹俊丽王纬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9期“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愁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一首曲调古朴闻之令人落泪的歌曲,唱出了苏武的忠贞。
但要想真正读懂苏武身上的坚贞不渝,就必须“破译”苏武出使匈奴19年里面临着的种种人生困境。
班固的《苏武传》在给我们还原一个历史真实的同时,更给我们提供了完整的答案。
一.死的困境“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带着汉武帝“答其善意”诏旨的苏武在即将完成出使使命时却遇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随苏武出使匈奴的副使张胜参与其中。
事情败露,“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
”作为汉武帝派出的出使匈奴的汉使团正使苏武知道,有汉使团副使张胜参与的叛乱一定会牵连整个汉使团,自己当然更难脱干系。
外交无小事,涉及到汉王朝的尊严,苏武本能的反应就是以死来维护汉室的尊严,此刻苏武就面临着第一重困境——死的困境。
苏武“欲自杀,胜、惠共止之”,张胜、常惠及时地阻止了苏武的自杀,使苏武欲死而不能。
苏武此时的自杀真是最明智的选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者,有副使张胜参与的匈奴内乱是否与正使有关?二者,这次内乱是否有汉王朝在背后指使?这一切都无法澄清。
既然死是苏武不可以选择的结局,那么只有活下去,但要生存又谈何容易?二.生的困境此刻,苏武及整个汉使团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苏武此刻在卫律面前的自杀却是明智的,是扭转汉使团被动外交局面的最有效选择。
一者,告诉卫律及其所代表的匈奴,自己作为汉使团的正使如果参与了叛乱就是“屈节辱命”,这就违背了他出使的初衷——使汉与匈奴修好。
苏武不赞成更没有指使副使张胜参与,张胜参与匈奴叛乱只是其个人行为,不代表汉使团的行为,更代表不了汉使团背后的汉王朝。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②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③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今得杀身自效(_______)(2)自分已死久矣(_______)14.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羝乳乃得归()A.下奶B.挤出乳汁C.生子D.哺乳(2)独有女弟二人()A.女人的弟弟B.妹妹C.弟妹D.妹妹和弟弟15.把第②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16.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加标点,请用“/”把这两处标示出来。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17.简析於靬王和李陵对表现苏武形象的作用。
13.报效料定,料想14.(1)C (2)B15.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
《苏武传》是一篇史传文,由汉代班固所作,主要记录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后的经历——为了和匈奴通好,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后苏武被扣留在匈奴长达十九年后才被放回,“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文章的语言精炼,将史家的笔法和文学语言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见识到了苏武的高风亮节和爱国热情,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标杆。
以下将从“衬托”这个角度来分析苏武是如何在单于处心积虑的逼迫下,卫律和李陵劝降的压力下坚决不降的,更加展示了苏武的凛然高节。
“衬托”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近或者对立条件,借助一种事物来陪衬或者突出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能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包括“正衬”和“反衬”。
在《苏武传》一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卫律、单于和李陵这三个人衬托了苏武誓死不降的决心。
单于先是派卫律审讯苏武,然后自己再亲自上阵游说,最后派李陵去说服,均无果,成为了这次劝降过程中意志的败者,成就了苏武的高风亮节。
有的学生可能会好奇:单于是匈奴高高在上的君王,为何非要招降苏武呢?还三番五次地去派人劝降?又为何没有在劝说无果下直接杀了他。
抛开当时大汉和匈奴的社会背景,仅教材解析CAI JIE XI从课文中来分析的话,可以看出单于对苏武有钦佩之感,欣赏其高尚的节操,颇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如苏武在引刀自裁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里借助单于的话以及单于感念其精神未曾杀害苏武更加衬托了苏武的大义。
下面,笔者就谈谈衬托手法在《苏武传》中的运用。
一、卫律威逼利诱,衬托出苏武的不慕名利卫律是汉朝的叛徒,“汉武帝甚怨卫律”。
虞常以此为契机,拉拢张胜(苏武的副使)参与自己的反叛。
事情败露后,牵连到了苏武。
于是,单于让卫律去审讯苏武,劝其投降。
苏武却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丢了气节,就算侥幸不死,以后又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卫律又从武力上震慑苏武一行人,“举剑欲击之”,吓得副使张胜马上投降了。
但是苏武并不害怕。
高二语文人教版《苏武传》课文解读《苏武传》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爱国教育故事,文章通过对主人公苏武独特的描写手法烘托出一个鲜活、饱满的民族英雄形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人教版《苏武传》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苏武传》课文解读(1)武,字子卿。
少以父①任,兄弟②並为郎③。
稍④迁⑤至栘中厩⑥监⑦。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
①父:指苏武的父亲苏建,有功封平陵侯,做过代郡太守。
②兄弟:指苏武和他的兄苏嘉,弟苏贤。
③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汉制年俸二千石以上,可保举其子弟为郎。
④稍:渐渐。
⑤迁:升迁、升任。
⑥栘中厩:汉宫中有栘园,园中有马厩,即马棚,故称。
栘,yí。
厩,jiù。
⑦监:管事的官员,此指管马厩的官,掌鞍马、鹰犬等。
)[起笔简要交待苏武的姓名、字号、家史、官职,这是传记休的基本格式。
]时汉连伐胡①,数②通使③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④。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⑤。
(当时汉朝廷接连讨伐匈奴,屡次互派使节彼此窥探观察对方军情。
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有十余批人。
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他们用来抵押。
①胡:此处指匈奴。
②数:shuò,屡屡、多次。
③通使:派遣使者往来。
④辈:批。
⑤当:dànɡ,抵押。
)天汉元年①,且鞮侯②单于③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④行⑤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军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①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
天汉,汉武帝年号。
②且鞮侯:单于嗣位前的封号。
且鞮:jūdī。
③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
单,chán。
④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⑤行:hánɡ,辈。
)[这里交代苏武出使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