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培养目标之间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三学习活动: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一般来讲,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教育目的不同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由此看来,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还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后者除了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还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教育目的可由社会团体或个体提出,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通常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2、教育目的具有时代性又有发展性。
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有着不同的表述,人类的教育目的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演进,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世界各国的教育、从古至今的教育,人类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所看重的教育价值,在某些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
比如,像发展人的“理性能力”、培养人的“道德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就贯穿在人类教育思想发展史的始终。
所谓教育目的的“演进”,有时候仅仅表现为“措辞”不一致;有时候仅仅表现为最重要的内核不变、外围或边缘部分发生改变。
当然,也有“内核”部分发生改变的。
比如,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创造性等,这些现代教育的基本元素在古代教育中是很难看到的。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希望达到的长期结果或总体目标,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总纲领,是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或地区的教育部门制定,以指导和规划教育工作的长期发展。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制定的,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和细化。
培养目标通常由学校或教育机构制定,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方案。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
培养目标需要根据教育目的
来确定,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依据和基础,它指导和规范着培养目标的制定。
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
化和细化,它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方案。
3.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相辅相成。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与教育目的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
总之,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和细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目标。
2、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二者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1、按其作用的特点可分为:价值性和操作性教育目的(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2)、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2、按其要求的特点分为:终极性和发展性教育目的(1)、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2)、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标题: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一直以来被视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它扮演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多重角色。
然而,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如何通过明确定义培养目标来实现这些目的。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社会责任感。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领导才能,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还包括传承文明、发展文化,使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期望达到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具体描述。
这些目标通常包括学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专业知识、学术研究能力,以及通识方面的素养,如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同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相辅相成。
教育的目的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向,而培养目标是落实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而培养目标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使教育成果达到预期效果。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目的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设定。
如果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培养目标可能会更加侧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如果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文化,那么培养目标可能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意识。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也反过来验证和衡量了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否实现。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培养效果来检验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这些评估结果不仅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目的与高等培养目标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与区别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和方法,培养个体的智力、道德、体质和社会能力的过程。
在教育的实施中,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或预期结果。
它是对个体或社会所期望达到的素质发展和目标要求的总体规定。
教育目的的制定是为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使其具备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素养。
二、教育方针的定义教育方针是指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为达到教育目的所制定的一系列原则、方针和方法。
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而制定的,为实现教育目标所需要遵循的指导方向。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而教育方针则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
教育目的是指导教育方针的基础和目标,而教育方针则是以教育目的为导向,具体指导教育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而教育方针则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采取的具体方法。
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考虑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的要求,而教育方针则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所制定的操作性规范。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可以用“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来形容。
教育目的是所追求的目标,是教育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方针则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是教育实施的操作规范。
四、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区别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概念上是不相同的。
教育目的强调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或理想结果;而教育方针则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方针和方法。
另外,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时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的最终结果的预期性规定,是长期的、持久的;而教育方针则是为了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达到目标而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和方法,是针对具体实施过程的。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范畴上也存在差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之间关系教育目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培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它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类型的差异而不同。
从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异质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教育方针。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广泛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同时,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领导权等。
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教育活动,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而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有社会依据和人的依据。
第一,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就必须依据社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
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对亲兄弟姐妹,虽然有时候会闹矛盾,但最终还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
那么,这对兄弟姐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吧!我们来看看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它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而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具体成果。
可以说,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那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方向盘,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执行者。
换句话说,教育目的就像是一辆汽车的驾驶员,他需要知道车子要去哪里,才能驾驶得稳稳当当;而培养目标就像是汽车的轮子,只有紧紧地跟着驾驶员的步伐,才能让车子行驶得更快、更远。
接下来,我们再来详细探讨一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内容。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行的,它能够为培养目标提供明确的方向。
比如说,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可能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这个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培养目标就应该包括“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内容。
教育目的影响了培养目标的选择。
在确定培养目标时,我们需要根据教育目的来选择合适的内容。
比如说,如果一个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那么在选择培养目标时,我们就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
教育目的指导了培养目标的制定。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我们需要根据教育目的来确定具体的要求。
比如说,在一个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就可以制定这样的培养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项目,使学生学会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明确的教育目的能够为培养目标提供方向,使得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另一方面,实际的培养目标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通过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教育的目的与教
育方针的区别
同学们有没有好好复习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呢?要想早日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就必须努力看书弄清知识考点才行!以下资讯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教育的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二者的区别有:
其一,教育方针除了包含“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其二,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教育方针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方法与途径,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制定的依据二者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和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
培养了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二关于教育目的主要理论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以及一些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教育学家。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个体的个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研究自杀)、纳托尔普、凯兴斯泰纳,以及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e教育目的在于使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2 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把教育看作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变化发展外在目的论;通过教育来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以及一定的思想意识来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促进社会变化发展。
杜威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率先作出了"内在教育目的" 与“外在教育目的”的区分。
他强调教育过程本身自为目的,反对从教育过程外部强加于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生产即内在教育目的,视角与过程里面的目的,由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情境来决定;而外在教育目的,则是强加给教育过程的目的,如社会、教师、家长给学生确定的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是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起着指导和规范教育工作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最终目标或意义,而教育方针是指实现教育目的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教育目的的确定需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个体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因素。
在一个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可能包括为个人提供知识技能、培养公民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等。
同时,个体的发展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包括智力、情感、道德、体质等各个方面。
二、教育方针的制定教育方针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制定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教育方针的制定需要考虑教育目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资源等多个因素。
例如,在一个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中,教育方针可能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推崇个性发展和多元评价等。
教育方针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实践中的反馈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教育方针的制定也需要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反映了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教育方针则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换言之,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其次,教育方针的制定应该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确保教育工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如果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不一致,将导致教育工作的偏离和失衡。
因此,教育方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教育目的的需求和要求。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相互作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可以影响和塑造教育方针的制定。
教育目的的确立将为教育方针的制定提供明确的指向,指导教育工作者的决策和行动。
其次,教育方针的制定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目的与方针的层级与衔接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而教育目的与方针则是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目标。
目的与方针之间存在着层级与衔接的关系,合理的层级与衔接可以有效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层级与衔接两个方面探讨教育目的与方针的关系。
一、教育目的与方针的层级关系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为实现的确定性目标,是教育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方针则是为达到教育目的而确定的具体原则和指导方针。
1. 教育目的的层级教育目的可以按照广义目的和狭义目的来进行层级分类。
广义目的是指教育事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宗旨,通常包括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
狭义目的则是指教育活动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追求的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等。
2. 教育方针的层级教育方针的层级也可以按照广义方针和狭义方针进行划分。
广义方针是指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通常包括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改革方针等。
狭义方针则是指具体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原则和办学理念,如学校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的方向等。
教育目的和方针之间的层级关系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广义目的和广义方针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教育目的是广义方针的具体体现和落实。
狭义目的和狭义方针之间也相互依存,教育方针是狭义目的的具体指导和保障。
二、教育目的与方针的衔接方式教育目的与方针之间的衔接方式可以从目标导向、政策导向和实践导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目标导向的衔接教育目的的确立是基于特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目标。
教育方针的确定应该以教育目的为导向,将教育目的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实践。
只有通过明确的目标导向,教育方针才能精准地指引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 政策导向的衔接教育方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政策导向的衔接包括了法律、规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具体的政策文件来明确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保障教育方针的顺利实施。
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含义?答:教育方针是根据一定社会和时代的需求,由国家或统治阶级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或教育工作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待,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指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预期结果或达到的标准,是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性质和培养任务确定的对培养人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2.简述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答: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是,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共同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日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或者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它们的联系是,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来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来的,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统一的,而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具体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体现,二者之间不可分割。
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答:基本观点是: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道德,情感,意志和意向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决定于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4.“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答:个人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人,该理论认为,教育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人的培养的质量标准是根据人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只是在于它有助于人的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个人本们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首主义色彩。
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义和含义
2.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3.判断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实践意义
正文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是具体化,是针对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提出的不同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教育目的是根基,是培养人才的总方向,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落实;其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特定教育阶段的具体表现,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再次,课程目标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定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最后,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第1页共1页。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提起“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这两个词儿就像是一对调皮的双胞胎,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咱们得好好聊聊,别让这两个小家伙闹出什么笑话来。
咱们得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成为有用的人。
而培养目标呢?就是希望他们能在未来的某个领域里,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是给孩子们定了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是怎么来的呢?这就得说说教育者们的智慧了。
他们就像是一位位神奇的魔法师,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们描绘出了一个个美好的未来图景。
这些图景啊,就像是孩子们心中的那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进的道路。
比如说吧,如果一个孩子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那么教育者就会为他设定一系列的培养目标,比如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知识;参加科学竞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还有可能的话,还会鼓励他去参观科技馆、实验室,亲身感受科学的奥妙。
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了,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兴趣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要求教育者们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地为孩子们制定培养目标。
比如说,有的孩子喜欢画画,那就可以在美术课上多花点心思;有的则对音乐情有独钟,那就可以在音乐课上多下功夫。
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光有培养目标还不够,还得有实际的行动才行。
这就需要家长们和老师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也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拓宽视野,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制定出适合孩子们的培养目标;只有制定了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让孩子们更加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孩子们的未来插上翅膀,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之间关系
教育目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培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
要求。
它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类型的差异而不同。
从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异质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教育方针。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广泛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同时,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而教育方针则在“办
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领导权等。
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教育活动,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而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有社会依据和人的依据。
第一,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就必须依据社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
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教育目的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人为依据,使实际教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在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这个基本前提。
只有以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为依据,才能将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从低到高整合为一个循序渐进、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序列,为不同教育阶段实际活动的开展提供合适的指导。
同时,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的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常常包括对教育的要求,这是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或培育目标时必须予以考虑的。
从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的联系来看,教育方针为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反应,培养目标的制定要适应教育方针的变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使
教育方针得以贯彻。
而当高校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之时,国家应对教育方针做出适时调整。
二者的区别来看,教育方针是教育活动遵循的总方向,是一种大致的规定,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对所培养人的具体的描述。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
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实现,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教育目的只有一个,而教育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较之于一般意义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特指性,它们之间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