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同化论
- 格式:docx
- 大小:14.01 KB
- 文档页数: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认知同化论)奥苏贝尔(D.P.Ausubel,1918一)是与布鲁纳同时代的一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他也重视认知结构,但他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对学校情境中的学生学习进行研究。
他曾于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
(一)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传统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动物或人的学习基本上是机械学习,它对学习教育没有什么价值。
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言语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它是有意义学习,而非机械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substantive)、非人为的(nonarbitrary)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所谓实质性联系,即非字面的联系,指新符号或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比如小学生学习“等边三角形是有三条等边的三角形”,他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先有“三角形”和“等边”的概念,这样才能对原有的一般“三角形”的概念或表象加以改造。
形成“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或表象,也就是建立了实质性联系。
一旦新旧知识建立了这样的实质性联系,学习者就可以用形式不同但意思相同的语言来表达这一概念的含义,比如,“凡是有三条等边的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即非任意性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某种人们可以理解的合乎逻辑的联系。
比如等边三角形的概念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的一般三角形的概念的关系不是人为的,它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还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联系的性质,看它是不是一种实质性的联系,是不是非人为的联系。
对无意义音节和配对联想词表只能作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
(一)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布鲁纳十分重视生长的问题,他常常把智慧生长与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把他们看作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
表征或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
1、动作性表征(又称表演式再现表象),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它们。
2、映象性表征(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
这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在这点上,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根据可能再发生的事的想象力(远见)去想象。
3、符号性表征(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
(二)类别及其编码系统布鲁纳认为,人类世界是由大量的可辨别的不同的物体、事件和人物组成的。
编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类别作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较高级的类别比较一般些,较低级的类别比较具体些。
(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1、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从人类的记忆看,他说“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2、学习的准备性,这里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3、在教育过程中直觉思维的价值,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又重要的特征。
4、学习动机,他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主要是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
(四)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奥苏伯尔(1914—)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其理论是美国最新理论之一。
主要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的观点》、《学校学习:教育心理学导论》。
奥苏伯尔与布鲁纳一样,同属认知结构论者,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他着重研究了课堂教学的规律。
奥苏伯尔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
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是:1.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
机械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联想。
这种学习在两种条件下产生。
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无内在逻辑意义。
另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知识基础可以用来同化它们。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程。
这种个体获得的意义又叫心理意义,以区别于材料的逻辑意义。
所以有意义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对有意义的材料的心理意义的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是以同化方式实现的。
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某种认知结构,吸收新的信息;而新的观念被吸收后,使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
概念被同化的特征是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概念,同时将概念组成按层次排列的网络系统。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下列条件:①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过程被称为同化。
在同化的过程中,人类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信息。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认知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是一个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人类的认知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新的信息的不断涌现而不断调整和适应。
这种调整和适应的过程是人类认知的本质特征。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还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人类并非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是会主动地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这种主动的认知过程是人类认知的本质特征。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还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人类的认知结构并非仅仅是个体内部的产物,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类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社会化的认知过程是人类认知的本质特征。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特征,即不断调整和适应、主动的过程以及社会化的过程。
这种认知过程不仅仅是
个体内部的产物,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认知的影响,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以不断地调整和适应自己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是他对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
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⑴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⑵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联系不能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或逐字逐句的,而应是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认知结构在意义学习和讲授教学中的作用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所以,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接受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因此,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
从安排学习内容这个角度来讲,要注意两个方面:⑴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
⑵要注意渐进性,也就是说,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组织和安排练习活动。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认知结构,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影响意义接受学习的变量。
奥苏贝尔认为,下列三种变量是须关注的:⑴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是否可利用。
如果可以利用这些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教材提供必要的固定点。
⑵这些概念与要学习的新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概念的混淆,使新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
⑶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概念作出区别。
2.上位关系(superordinate relationships)当学生学习一种包摄性较广,可以把一系列原有概念从属于其下的新命题时,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引言认知同化论是由法国心理学家让·皮雅杰·奥苏贝尔(Jean Piaget)提出的,他认为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整合来适应和理解新的信息。
本文将深入探讨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并探讨其对教育和发展的影响。
奥苏贝尔的认知理论概述奥苏贝尔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通过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来理解世界。
这个认知框架就像是一种“模式”,帮助儿童处理和解释不同的感知和思维经验。
认知同化的定义和作用认知同化是奥苏贝尔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它指的是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使之符合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
这个过程是通过将新的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的模式进行对比和整合来实现的。
认知同化的作用是帮助儿童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通过将新的经验纳入已有的认知框架,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这种认知同化的过程促使儿童发展和改变他们的认知框架,进一步推动认知的进步。
认知同化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一种促使儿童认识世界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1. 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的融合奥苏贝尔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将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连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2. 提供适应性挑战奥苏贝尔认为,在适宜的认知冲突下,学习和发展才能够得到促进。
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挑战,使学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情境,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索认知同化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负责自己的学习。
教育者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将新的知识纳入他们的认知框架,从而推动他们的认知发展。
认知同化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为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奥苏贝尔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认知同化论(cognitive assimilation theory)的观点。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人们通过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从而进行认知的同化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并探讨它对认知心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同化是一个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外界信息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新的信息时,他们会试图将这些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
例如,一个人在学习新的科学理论时,会将这些理论与已有的科学知识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奥苏贝尔强调认知同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
这种主动性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信息,同时也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奥苏贝尔还提出了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的概念。
他认为,当个体遇到与已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促使个体重新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冲突的出现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推动了个体的认知结构向更加复杂和成熟的方向发展。
基于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的结论。
首先,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他们通过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来理解和应用这些信息。
其次,认知冲突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促使个体不断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最后,认知同化论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深入了解个体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个体的学习和思维过程。
例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阐述发布时间:2021-07-05T06:50:36.31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29期作者:李鹏娟林荣旗[导读] 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概念教学属于比较基础并且重要的教学内容。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264300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概念教学属于比较基础并且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化学这门学科里,相关的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来进行总结的,但是这些概念都是经过了非常严密的推敲的,在初中化学里,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都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这种方法已经没有办法达到新课改对于化学教学目标的要求了。
因此,将相关的认知同化论引入到化学的概念教学当中,能够帮助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认知同化论的概念基础在认知同化论中,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对某个意义进行学习是通过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概念之间相互的作用过程,这个作用能够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具体定义进行合理的同化。
意义学习的条件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学习的认知机构中,对于新知识的掌握需要有基础铺垫,第二是在学生使用的资料中,需要具有逻辑意义,对最后的认知成果能够进行反应,第三是学生需要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强烈的动机。
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证明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新旧知识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同化,但是知识不能够进行自动同化,这就要第三个条件的达成,即学生具有学习的动力,并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学者还认为,新旧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形成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旧知识在进行概括的具体性和范围上要低于新知识,因此,可以称为上位学习的模式,第二种是旧知识概括的具体性和范围要高于新知识,就是下位学习模式。
第三种,新旧知识之间既不存在上位关系也不存在下位关系,但是两者之间横向上是吻合的,新旧知识之间相互并列,这种模式是组合学习模式。
二、认知同化理论在初中化学概念中的教学1.上位模式在初中化学概念学习的时候,上位的概念学习是出现频次最多的学习模式,比如在化学学科中的化合价概念的学习,就是上位概念。
知识的同化和保持一、知识的同化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获得心理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知识同化的过程。
认知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继承和发展了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对课堂学习作出了新的解释.(一)认知同化论的历史渊源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只强调学习的刺激与反应间的外部行为,反对学习者头脑中内部机制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则强调研究学习者的内部心理机制,两者是对立的.认知同化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他们强调心理活动的内部组织作用,这是脑的动力学的基本原则,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是在发现了事物间的关系后产生的。
托尔曼提出认知结构概念,把学习看作是形成符号-格式塔的过程,也就是形成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的过程,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指导行为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生物学中的同化概念引入心理学,开始用认知同化理论来解释儿童智慧的发展。
学习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反应的变化是通过个体内部的组织来实现对外界的适应。
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总是以个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转移。
因此他说:“没有从零开始的行为,总是嫁接在以前的图式之上的。
”按发生认识论的观点说,图式或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的平衡来进行或发展的。
同化是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引起图式量的发展。
不能同化则要改组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
顺应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平衡来进行。
奥苏伯尔继承了发生认识论观点,把学习看作是认知结构的组织或形成,把发生认识论的同化和顺应归结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认为命题学习中的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都是内部的认知过程,都必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心理意义。
这种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进而形成更加分化的认知结构。
命题学习中的下位学习(类属)、上位学习(总括)和并列结合学习,就是新知识获得意义的三种同化模式.奥苏伯尔提出的这些同化模式描述了人类认识是如何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的认识的图景,它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样的辩证法思想。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奥苏贝尔(d.p.ausubel)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是有意义学习。
他指出,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认知同化论的核心便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
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他对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进行了阐述。
首先,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是,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材料本身能与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其次,有意义学习的产生还必须满足三个内部条件:①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们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奥苏贝尔从课堂教学出发,提出了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的观点与布鲁纳发现学习的观点恰好相反,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通过接受而发生的,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运用。
他将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作"讲解教学"。
奥苏贝尔并根据其同化理论提出了两个教学原则:①逐渐分化的原则。
根据该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②整合协调的原则。
它是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针对如何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奥苏贝尔提出了具体应用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阐述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中有意义学习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要促进新教材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教材有关的观念。
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由于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有意义同化。
同化方式主要有3种:1、下位学习(subordinate learning)又称类属学习。
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2、上位学习(super-ordinate learning)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新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上位关系;3、组合学习(coordinate learning)指学生新命题或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存在组合关系。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的有意义,他仔细区分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关系。
1、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性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根据有意义学习的定义,符号代表的新观念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是区分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
第一条标准,也就是“建立实质性联系”,其涵义为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完全等值,用等值的语言不同的话表达,其关系不变。
如学生掌握7×8=56,能确知8个7之和是56,这就是表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观念(7个8之和是56)与7×8=56的新观念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