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29 KB
- 文档页数:3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概如彼,其实过之。
假设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荔枝生巴峡间( )2.树形团团如帷盖( )3.春荣;实如丹( )4.壳如红缯( )5.浆液甘酸如醴酪( ) 6.大概如彼,其实过之( ) ( )二,翻译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确实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参考答案一、1.四川湖北一带 2.车上的帷幕和篷盖 3.丹砂一般地红 4.泛指丝织品 5.酒浆 6.那样它的实际情况二、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三、打比方列数字出处外形味道变化四、唐朝乐天香山居士注释:本文选自《白香山集》2.团团;圆圆的。
3.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局部叫“帷〞,盖在上面的局部叫“盖〞。
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4.冬青:冬天是绿的。
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
橘,常绿乔木。
华,通"花〞6.实:果实。
7.春荣:春天开花。
荣,开花8.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
9.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
10膜:包在果肉外表的薄皮。
11.红缯〔zēng〕:红色的丝绸。
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
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版洒热血,战高考,寒窗苦读,力争金榜题名。
高考加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语文高考真题,仅供大家参考!语文高考真题第一部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4分)【材料一】①每年六月,荔枝飘香。
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
摘下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的果肉,汁水欲滴,令人垂涎。
②荔枝原产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
早在汉初,南越王赵陀就曾将荔枝献给高祖刘邦。
可见,那时广州已有荔枝出产。
而这次入贡,也使中原民众知道荔枝为何物。
但那时从南越到中原,相隔万水千山,交通又原始落后,刘邦收到的,不大可能是鲜荔枝,十有八九是荔枝干之类的东西。
③到汉武帝时,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元鼎六年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起“扶荔宫”,用来种植南征得来的奇花异草。
这其中,就有荔枝树数百棵。
但是南北气候不同,那些移植来的荔枝最后全都凋零枯萎了。
④到东汉时,鲜荔枝已经成为固定的贡品,由交趾等郡定期送往首都洛阳。
这个路程非常遥远,为保证送到皇帝面前的荔枝不会腐败变质,送荔枝的人不得不“昼夜奔腾”。
这样做,除了要设置驿舍、劳民伤财外,使者在山高路远中也难免遭遇“毒虫猛兽之害”。
后来有官僚不堪其扰,给皇帝写信诉苦,“和帝诏太官省之”,这才决定以后不再送了,算是做了件惠及民生的好事。
⑤唐初的张九龄,是广东韶关籍才子,很为家乡的荔枝骄傲,盛赞其“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但当时朝野大臣中,吃过荔枝的尚不多。
待至唐玄宗时,杨贵妃嗜吃鲜荔枝,玄宗就让人从当时出产荔枝的重庆涪陵附近,快马加鞭,经由子午谷送荔枝到长安。
乍看起来似乎是挺浪漫的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事实上,这段路程,要骏马不停地跑上七天七夜,送荔枝的人和马往往在路上奔波劳累而死,百姓怨声载.道。
⑥荔枝不易保存是出名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就曾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之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图序》阅读及答案《荔枝图序》阅读及答案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注释:①华:花。
②春荣:春天开花。
荣,开花。
③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④缯(z ng):泛指丝织品。
文言文《荔枝图序》译文整理,仅供参考: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织品;膜如紫色的薄丝;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如醴酪。
大致像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超过它。
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导读:这是一篇说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
读此文,可以进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何以爱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马加鞭运来满足她的欲望了。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荔枝生巴峡间( )2.树形团团如帷盖( )3.春荣;实如丹( )4.壳如红缯( )5.浆液甘酸如醴酪(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 )二、翻译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
《荔枝图序》原文及译文赏析荔枝图序白居易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荔枝生巴峡间()2.树形团团如帷盖()3.春荣;实如丹()4.壳如红缯()5.浆液甘酸如醴酪()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二,翻译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参考答案一、1.四川湖北一带2.车上的帷幕和篷盖3.丹砂一般地红4.泛指丝织品5.酒浆6.那样它的实际情况二、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三、打比方列数字出处外形味道变化四、唐朝乐天香山居士注释:本文选自《白香山集》1.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
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2.团团;圆圆的。
3.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4.冬青:冬天是绿的。
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
橘,常绿乔木。
【原文】《南州六月荔枝丹》选段①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
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讲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②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
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
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③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
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④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⑤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问题】1.文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从哪四个方面加以说明?(6分)主要内容:【】四个方面:【】、【】、【】、【】2.文中引用了诗、文进行说明,请各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6分)①引诗:【】②引文:【】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荔枝图序)课后习题练习册学案答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荔枝图序)课后习题练习册学案答案
(荔枝图序)
自学指导
8、理读课文
①通假字华如橘华通花,花朵
②一词多义
树形团团如帷盖盖名词伞盖其实过之那指示代词
盖其
盖为不识者句首发语词,表推论不可计其层次矣它的代词
③古今异义
其实:它的实际情况去,离开
④特别句式
一日而色变省略句
9、品读课文
①:文章先交代荔枝的生长环境,再对荔枝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具体地描述说明。
②从形、色、香、味几方面来介绍。
③打比方,如:树形团团如帷盖。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④: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直观生动地说明了荔枝的特点。
⑤:给没有见过荔枝的人和见过荔枝但没有在采摘后三天之内见过的人看。
⑥:课文对荔枝独特的外形、特别的颜色、别致的香味的介绍是详,而
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及作画的时间,作画者,主持作画人及作序的目的的介绍则是略。
第二课时
二、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三、1、A C 2、标点符号分别是〔;〕〔;〕3、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喻生疏的事物,便于读者了解荔枝的特点。
第二课时:拓展迁移
2、闪亮的明灯照亮人生的路程
3、〔1〕离开睡醒〔2〕杨时在洛阳拜见程颐。
那时杨时大约已有四十岁了。
〔3〕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荔枝图序》阅读训练题与参考答案《荔枝图序》阅读训练题与参考答案「篇一」(1)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
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
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了一斤。
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2)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
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
每个沙果都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
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了。
(3)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如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
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
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
”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母亲竞像孩子一样高兴。
(4)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
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
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第一部分:1.本文作者是朝著名诗人。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帷.盖()枇.杷()红缯.()紫绡.()瓤.肉()醴.酪()3.原文填写:⑴荔枝生巴、峡间,。
⑵朵如,核如,壳如,膜如,瓤肉莹白如,浆液甘酸如。
⑶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华如橘,春荣(荣:)⑵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去:)⑶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图:书:)⑷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识:)5.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知识?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6.唐代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中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课文所写的荔枝的什么特点?7.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⑵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8.下面哪一句没用比喻()A、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B、浆液甘酸如醴酪。
C、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D、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第二部分:荔枝生巴、峡间,形圆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9.本文的写作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叙述)10.下面几句依次从荔枝的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⑴朵如葡萄,核如枇杷()⑵瓤肉莹白如冰雪()⑶浆液甘酸如醴酪()⑷壳如红缯()11.说说下面一句采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朵如葡萄(朵:)⑵甘酸如醴酪(醴酪:)⑶壳如红缯(缯:)13.翻译下列句子。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4.本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这些比喻是否都恰当?第三部分:15.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可以说明1+1>2的原理。
荔枝图序测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1本文作者是朝著名诗人。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帷盖()枇杷()红缯()紫绡()瓤肉()醴酪()3.原文填写:⑴荔枝生巴、峡间,⑵朵如,核如,壳如,膜如,瓤肉莹白如,浆液甘酸如。
⑶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华如橘,春荣(荣:)⑵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去:)⑶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图:书:)⑷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识:)5.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知识?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6.唐代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中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课文所写的荔枝的什么特点?7.翻译下列句子。
(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2)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8.下面哪一句没用比喻()A、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B、浆液甘酸如醴酪。
C、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D、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第二部分:荔枝生巴、峡间,形圆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9.本文的写作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叙述)10.下面几句依次从荔枝的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⑴朵如葡萄,核如枇杷()⑵瓤肉莹白如冰雪()⑶浆液甘酸如醴酪()⑷壳如红缯()11.说说下面一句采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朵如葡萄(朵:)⑵甘酸如醴酪(醴酪:)⑶壳如红缯(缯:)13.翻译下列句子。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4.本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这些比喻是否都恰当?15、“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什么意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16、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
荔枝短文阅读答案(五篇)第一篇:荔枝短文阅读答案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是亚热带果树,常绿乔木,高约10米。
果皮有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看看下面的荔枝短文阅读答案吧!荔枝短文阅读答案阳春三月,荔枝树大口大口地吮吸着甘露,树枝上长着如同翡翠一般的绿叶。
枝头绽蕾扬花,花朵小巧玲珑,呈淡青色,香味沁人心脾,在簇簇绿叶陪衬下,显得更加娇嫩欲滴。
盛夏,成片的荔枝树长得茂盛极了,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累累的果实挂满了枝头。
荔枝的果实先是青绿色,与绿叶相辉映,几乎分辨不出哪些是果,哪些是叶;渐渐的,果实青里透红,慢慢成熟起来;最后,又变成深红色,---完全熟透了。
这时,满山遍野的荔枝树,像是一个浓绿的世界!在那儿吊坠着无数串“红宝石”--荔枝,它们好似蹒跚的星火,红艳艳的,真是美极了。
要是你仔细观察荔枝的形状,便会发现它大而圆。
外层的壳年上去还挺粗糙,浑身起“疙瘩”,“疙瘩”下面是呈不规则花纹,仿佛盔甲一样。
可是一剥开皮,啊哈!里外截然不同:先看见薄薄的一层膜;再剥开就可见瓤肉莹白似冰雪,圆滑鲜润,饱含水分。
荔枝的滋味,初熟的较酸,熟透后,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你如果拿一个,放进嘴里,嗬!这滋味无法形容,像葡萄一样水灵灵,像甘蔗一样多汁甘甜。
荔枝,深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南方人。
它那诱人的美味,令人百吃不厌。
1、填上合适的词语。
吮吸()分辨()充满()饱含()2、选择合适的字,在下面画“__”线绽蕾(扬、杨)花小巧(玲、铃)珑(沁、泌)人心脾(娇、骄)嫩欲滴(圆、园)滑鲜润百吃不(厌、庆)3、照样子仿写句子(1)阳春三月,荔枝树大口大口地吮吸着甘露。
盛夏七月,荷花冒着烈日酷暑,__________。
金秋十月,菊花__________________。
寒冬腊月,梅花__________________。
(2)荔枝的滋味无法形容,像葡萄一样水灵灵,像甘蔗一般多汁甘甜。
哈密瓜的滋味无法形容,像,像。
鲈鱼的滋味无法形容,像,像。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
篇一: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填空题
(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
写果实是
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
荔枝短文答案【篇一:阅读短文含答案】是我国著名的岭南水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水果之一。
它原产我国南部,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我国荔枝品种很多,有100多个。
其中广州就有60多个品种,盛产于广州的从化、增城两个市和市内几个城郊结合区。
荔枝属常绿乔木,喜欢光,喜欢暖热湿润气候及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怕霜冻。
野生树高可达30米,胸径1米。
树皮灰褐色,不裂。
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4对,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2cm。
花小,无花瓣,成顶生圆锥花序。
花期3—4月。
果5—8月成熟,种子棕红色。
荔枝果形别致,颜色悦目。
果球形或卵形,熟时红色,果皮有显著突起小瘤体。
荔枝果肉状如凝脂,甘软滑脆、清甜浓香、色味具佳。
荔枝品质则以桂味和糯米糍最佳。
桂味以肉脆清甜诱人,而糯米糍则以核小肉厚汁多味浓著称。
“笔村糯米糍”、“罗岗桂味”、“增城挂绿”三个品种号称“荔枝三杰”。
三杰中以“增城挂绿”最为珍贵。
在封建社会,历代朝廷都把它列为贡品。
“增城挂绿”外壳红中带绿,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荔枝都环绕有一圈绿线。
果肉洁白晶莹,清甜爽口,挂齿留香,风味独特。
现存活在增城市荔城镇的那株挂绿树是“增城挂绿”荔枝树的老祖宗,有400多年树龄,高5米多。
科研工作者用它成功培育了新的挂绿树种,目前仅有100多株。
荔枝不但好吃,还能用气味杀死虫子。
但是,吃多了荔枝反而会上火、生病。
①荔枝喜欢暖热湿润的气候。
()②我国广州有荔枝品种60多个。
()③增城市荔城镇的那棵树龄400多年的挂绿树是所有荔枝树的老祖宗。
()④人吃多了荔枝会对身体不利。
()2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①“荔枝三杰”指的是、、这三个荔枝品种。
②第4自然段详细介绍的荔枝品种是。
这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主要介绍了它外壳的以及果肉的和。
3 短文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4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填序号)。
a按照事情发展顺序 b先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c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介绍 d总述部分题目参考答案:2②增城挂绿颜色颜色味道3 短文主要使用了数字说明和举例说明两种说明方法。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荔枝图序阅读荔枝图序阅读答案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翻译有误的是()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3.填空题(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
写果实是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
4.文段中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依次进行具体生动地说明,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周测题第一部分:荔枝生巴、峡间,。
叶如桂,;,春荣;实如丹,。
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本文作者是朝著名诗人。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帷.盖()枇杷..()红缯.()紫绡.()瓤.肉()醴酪..()3.原文填写:⑴按原文填空:荔枝生巴、峡间,。
叶如桂,;,春荣;实如丹,。
⑶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华如橘,春荣(荣:)⑵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去:)⑶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图:书:)⑷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识:)5.唐代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中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课文所写的荔枝的什么特点?6.翻译下列句子。
(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2)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3)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7.下面哪一句用了比喻()A、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B、叶如桂,冬青。
C、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D、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8.说说下面一句采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9.本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第二部分:10.读下面的小幽默:杰克总是用这句口头禅欢迎他的客人——“我真希望你别来,因为你不知道那样我会多想你。
”你常用什么样的话欢迎客人?又常用什么样的话送别他人?对于不同的客人,你的话也会不同吧。
想一想,针对不同的客人,你能写出几句不同的欢迎词和送客词?对同学、朋友:对老师:对父母的同事、朋友:17.请你拟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
例一: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荔枝图序》习题1.本文的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2.第一段一二句说明荔枝的特点采用的说明顺序是()A.整体——部分 B.概括——具体 C.外——内D.主要——次要 E.结果——原因 F.时间先后3.文中使用比喻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华如橘,春荣。
()③命工吏图而书之。
()④膜如紫绡。
()5.“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什么意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
B.在文中,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等。
C.本文以“荔枝”二字领起,统摄全篇,可谓主旨集中,语句精练。
D.本文是一篇序,可作为咏物小品,但不能算作说明文。
7.第一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8.你对文中的“壳如红缯”这一比喻满意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打比方是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这一说明方法介绍某一种水果。
(1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可以说明1+1>2的原理。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填空题
(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
写果实是
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
4.文段中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依次进行具体生动地说明,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
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