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荔枝图序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67 KB
- 文档页数:2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翻译.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导读:这是一篇说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
读此文,可以进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何以爱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马加鞭运来满足她的欲望了。
注释:①华:花。
②春荣:春天开花。
荣,开花。
③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④缯(z ng):泛指丝织品。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荔枝生巴峡间( )2.树形团团如帷盖( )3.春荣;实如丹( )4.壳如红缯( )5.浆液甘酸如醴酪(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 )二、翻译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
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
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
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参考译文和答案】85.荔枝图序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织品;膜如紫色的薄丝;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如醴酪。
大致像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超过它。
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荔枝图序》原文及译文赏析荔枝图序白居易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荔枝生巴峡间()2.树形团团如帷盖()3.春荣;实如丹()4.壳如红缯()5.浆液甘酸如醴酪()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二,翻译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参考答案一、1.四川湖北一带2.车上的帷幕和篷盖3.丹砂一般地红4.泛指丝织品5.酒浆6.那样它的实际情况二、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三、打比方列数字出处外形味道变化四、唐朝乐天香山居士注释:本文选自《白香山集》1.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
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2.团团;圆圆的。
3.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4.冬青:冬天是绿的。
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
橘,常绿乔木。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3.填空题(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
写果实是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
4.文段中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依次进行具体生动地说明,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
篇一: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填空题
(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
写果实是
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荔枝图》序》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白居易《《荔枝图》序》原文及鉴赏【导语】:〔唐〕白居易荔枝生巴峡间。
《荔枝赋并序》原文和翻译译文《《荔枝赋并序》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荔枝赋并序》原文和翻译译文《荔枝赋并序》原文和翻译原文:○荔枝赋(并序)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
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累迁,经於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嘉叹,以为甘美之极也。
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
每相顾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
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果之美者,厥有荔枝。
虽受气於震方,实禀精於火离,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
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
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ЩЪ,环合丽。
如荩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於斯。
灵根所盘,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气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朱苞剖,明出,炯然数寸,犹不可匹,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算,非精言之能悉。
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
且欲神於醴露,何比数於甘橘?援蒲桃而见拟,亦古人之深失。
若华轩洞开,嘉宾四会,时当燠煜,客或烦愦。
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体忄太,信周盘之仙液,实玳筵之绮缋。
有终食於累百,愈益气而理内,故无厌於所甘,虽不贪而必爱。
沈李美而莫取,浮瓜甘而自退,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而为最。
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亏曷通?山五峤亏白去江千里亏青枫,何斯美之独远?嗟尔命之不逢,每被销於凡口,获知於贵躬。
《荔枝图序》教学与评析作者:孙世梅,崔云宏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第9期作为吉林省小学语文教研员,她对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爱得深沉。
从教师到教研员,她20年来扎根于语文课堂,求索不辍,孜孜不倦。
对教育教学本质的反思、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探索、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她努力学习,深入研究,反思实践,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课堂教学日臻成熟。
祝愿她未来的教学、教研之路走得更加扎实、稳健!——吴忠豪一、“倒叙”介入,明晰背景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你们看到什么了?生:我看到了一些图画,上面都画有荔枝。
师:的确,这些都是画家以荔枝为题材为我们创作的作品。
(板书:荔枝)像这一幅,还是白石老人92岁时的手笔呢。
其实,早在元和十五年夏,(出示:元和十五年夏)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吗?生:不知道。
师:老师告诉大家。
“元和十五年”就是公元820年,这么跟你们讲吧,我算了一下,就是距离现在1197年前的那个夏天,够久远吧?大诗人白居易让他手下的画工也画了荔枝图,(板书:图)而他本人呢,还为这幅图题写了序。
(板书:序)序是一种文体,同学们日常在哪儿读到过序?生:每一本书的开头都有序。
师:这篇文章就是白居易为荔枝图题写的序,想一想课题该怎么读呢?生:荔枝图/序。
师:刚才老师跟你们交流的内容,都是这句话向我们传递的信息。
(出示: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大诗人白居易就藏在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他在哪儿吗?生:“乐天”是白居易的字,“乐天”指的就是他。
师:白居易,字乐天。
其实,“南宾守”说的也是白居易。
南宾是一个地名,当时白居易在这里做南宾郡太守。
“命工吏图而书之”,“图”的意思是画图,“书”是题写,“之”指的就是这篇序文。
这句话是说谁图谁书呢?生:白居易手下的画家画了这幅画,白居易在上面写了序。
师:对,工吏图,白居易书。
为什么这么做呢?我们接着读。
(出示: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古诗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翻译赏析“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出自文言文《荔枝图序》,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翻译】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give up. It takes hard work. Who makes people want to be a not easy person.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荔枝图序》阅读答案《荔枝图序》阅读答案1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
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
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
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
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
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
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
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
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
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
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⑥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
《荔枝图序》[教学内容]1.理解《荔枝图序》的内容;2.对本组内容作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1.检查背诵。
2.问题与讨论。
(1)课文哪个句子交待了本文的写作目的?[答案]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2)你见(吃)过新鲜的荔枝吗?请你把它描述出来。
[描述之后,请大家评价](3)对于课文的比喻,你能体会吗?[学生如果不能体会,请老师出示有关图形]3.文章赏析问题一:读完本文,你觉得它和前面的诗文有什么不同?明确:这篇文章说的是荔枝。
荔枝和莲子,同属植物,且又可食。
但和本单元前面的不一样。
前面的文章,带着很强烈的抒情色彩,感情往往会使对象发生性质的变异。
如:莲为花之君子,把自己不善植莲说成是“草菅其命”,把莲之美与女郎之美、故乡之梦相融合,等等。
而这一篇,却是尽可能地不带强烈的主观感情。
作者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让“不识者,识而不及一二三者”认识,获得知识。
故本文的文风,多有客观准确地记载的特点,如:先是说,荔枝生长的地理特点(巴峡。
这里我们可以批评白居易的知识有局限,只知道四川巴峡有荔枝,不知岭南闽粤亦的荔枝)。
接着白居易描述荔枝的形态,文字很简洁,因为抓住了特点。
问题二:这一篇说明文,哪些方面能够体现作者的文学素养?我们也不难感到,白居易还追求一点文字上的节奏感,那就是对仗: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白居易毕竟是个文学家,即使在作说明文的时候,他也不忘尽可能让文字美好一点。
在写到荔枝的果实时,文学的笔法就更加明显了: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之所以说这里有很明显的文学家笔法,除了对仗,还用了许多很贵重的事物来形容荔枝的美好。
红缯、紫绡,都是贵重的絲织品;“莹白如冰雪”、“甘酸如醴酪”,都是诗化的语言。
说明文追求客观的准确性,而抒情则追求主观的情感性,二者有矛盾,但白居易虽然美化荔枝,笔端带着感情,但并没有歪曲客观的性质,因此这里可以说达到了情智的交融。
古诗荔枝图序翻译赏析
文言文《荔枝图序》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原文】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注释】1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
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2团团;圆圆的。
3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
橘,常绿乔木。
华,通"花”6实:果实。
7春荣:春天开花。
荣,开花8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
9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
10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
11红缯(zēn):红色的丝绸。
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
于现在的绸。
12绡(xiā):生丝织成的绸。
13瓤肉:果肉·。
14莹白:晶莹洁白。
15醴:甜酒。
16酪:奶酪17去:消失18元和十五年:及820年。
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19南宾守:南宾郡太守。
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20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
21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
2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
识,认识,见过。
【翻译】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