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的特点及康复
- 格式:ppt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27
第三章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主要内容概述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概述一、基本概念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于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所致的脑部损伤,可导致意识丧失、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
特点:发生率高、伤情复杂严重、导致的功能障碍多、多发生于青壮年原因:交通事故、工伤、暴力打击伤、火器伤等。
临床分类按损伤方式分闭合性损伤——指脑组织不与外界相通,头皮、颅骨和硬脑膜的任何一层保持完整开放性损伤——指脑组织与外界相通,同时头皮、颅骨、硬脑膜三层均有损伤。
临床分类按损伤部位分局部脑损伤——当造成损伤的外力作用于局部脑组织时,可导致额颞叶、顶叶、颞叶、脑干等部位的损伤,损伤部位不同,表现不一。
弥漫性脑损伤——当外力较强,脑组织损伤广泛时,可出现弥漫性脑组织损伤,患者表现为深度昏迷、自主功能障碍,植物状态持续数周。
按损伤性质分脑震荡脑挫伤与脑裂伤(合称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二、主要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心理障碍:性格障碍、情绪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言语错乱、构音障碍、命名障碍、失语吞咽功能障碍其他功能障碍第二节康复功能评定一、严重程度评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盖尔维斯顿定向力及记忆遗忘检查(GOAT)康复功能评定(一)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是颅脑损伤评定中最常用的一种国际性评定量表3项指标: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优点:简单、客观、定量是反映急性期损伤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而且对预后也有估测意义。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最高积分15分为正常,最低积分为3分;≤8分为昏迷,≥9分示无昏迷;得分越低,昏迷越深,损伤情况越重。
根据GCS积分和昏迷时间长短可将颅脑损伤分为:轻度:GCS 13~15分,伤后昏迷时间为20分钟以内。
中度:GCS 9~12分,伤后昏迷时间为20分钟~6小时。
重度:GCS 6~8分,伤后昏迷时间在6小时以上,或在伤后24小时内出现意识恶化并昏迷在6小时以上。
脑外伤患者心理和情感障碍康复中情志护理的应用脑外伤是指头部外伤所致的严重脑损伤。
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脑损伤,通常由于交通事故、坠落、碰撞、打击等外力导致。
脑外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往往伴有各种心理和情感障碍,这些问题的处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情志护理作为心理护理的一部分,对于脑外伤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障碍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脑外伤患者心理和情感障碍的特点、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和应用方法以及实际案例来探讨脑外伤患者心理和情感障碍康复中情志护理的应用。
一、脑外伤患者心理和情感障碍的特点脑外伤患者在受伤后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和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
认知障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易激惹等;行为障碍包括冲动、暴力行为、社交问题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二、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和应用方法情志护理是指通过情感沟通、心理支持、情感疏导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压力、重建自信,从而促进患者心理和情感的康复。
在脑外伤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情志护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基本原则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接纳和支持:尊重患者的情感体验,倾听患者的诉求,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被接纳和关爱。
2. 信息宣导:向患者提供关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病情和康复方案,增强信心和合作意愿。
3. 情感疏导:通过沟通和倾诉,帮助患者表达情感、释放压力,引导患者理性思考和积极应对问题。
4.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略,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和社会交往,增强心理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5. 家庭支持: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和合作,协助家庭成员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共同制定和执行康复方案。
以上这些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和应用方法,可以帮助脑外伤患者调整心理和情感,缓解压力,重建自信,促进康复。
认知障碍的名词解释康复认知障碍的名词解释与康复在现代社会,认知障碍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疾病。
它涉及到人们的认知能力的受损,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
认知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常常出现在老年人身上,但也可能在其他年龄段出现。
本文将对认知障碍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康复的方式。
一、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障碍是指个体的认知能力在某些方面受到影响,无法正常运作的状态。
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思维过程,使得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逻辑思维以及进行日常生活的思考和决策等。
这种障碍往往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可能会逐渐加重。
二、认知障碍的种类1. 老年性认知障碍(MCI)老年性认知障碍是最常见的认知障碍。
它通常在晚年出现,但并不是每个老年人都会发展成为痴呆症。
患者可能遗忘日常事务,不能保持注意力,或者无法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老年性痴呆的一种特定类型。
它会导致脑细胞的死亡和脑区域的萎缩,进而破坏记忆、思考和行为控制等认知功能。
3. 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脑外伤是指头部遭受的外力冲击,对大脑功能产生直接影响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乏力等症状,同时认知能力也会受损。
三、认知障碍的康复方式1.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认知障碍患者,药物治疗是康复的关键。
例如,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这类药物并不能彻底治愈认知障碍,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2. 认知训练认知训练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方式。
通过参加认知训练课程,患者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任务来锻炼记忆、注意力、思维等认知功能。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大脑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独立性。
3. 心理支持对认知障碍患者来说,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过程中,他们可能面临着挫折和困惑,而心理咨询和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困难,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理解。
脑外伤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脑部受损的一种疾病。
脑外伤患者往往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其受损的神经功能。
下面介绍一些脑外伤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1. 训练日常生活技能
脑外伤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能障碍,如洗澡、穿衣、吃饭等。
家庭康复训练中,可以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这些技能。
例如,可以让患者自己洗漱、穿衣,或者让患者参与家务活动,如做饭、洗碗等。
2. 进行认知训练
脑外伤患者往往会出现认知障碍,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家庭康复训练中,可以通过一些认知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这些功能。
例如,可以让患者进行记忆训练,如背诵诗歌、数字等;或者进行注意力训练,如听力训练、视觉训练等。
3. 进行语言训练
脑外伤患者往往会出现语言障碍,如说话困难、理解能力下降等。
家庭康复训练中,可以通过一些语言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这些功能。
例如,可以让患者进行口语训练,如练习发音、说话流畅度等;或者进行听力训练,如听力理解、听力记忆等。
4. 进行运动训练
脑外伤患者往往会出现运动障碍,如肢体无力、协调能力下降等。
家庭康复训练中,可以通过一些运动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这些功能。
例如,可以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训练,如手臂、腿部的运动训练;或者进行协调训练,如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脑外伤家庭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成员的耐心和支持。
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合理的康复计划,患者可以逐步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的特点及康复疗效分析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特点及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选取85例脑外伤康复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常规性治疗,并配合高压氧及康复疗法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认知评定测验量表(LOT-CA)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85例脑外伤患者中左侧半球思维障碍及定向障碍评分显著高于右侧半球,患者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损伤及双侧大脑半球认知障碍,经LOTCA测验各项目可知,85例患者经康复治疗后LOTC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其中双侧脑损伤或左侧半球受损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LOCTA评分显著高于右侧半球损伤患者。
结论脑损伤部位不同,患者表现的认知障碍特点也不尽相同,传统的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脑外伤患者生存质量。
标签: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脑外伤存活患者均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永久性残疾,且残疾程度与脑外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外伤程度越重的患者其日后残疾程度也越重[1]。
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行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肢体灵活性,改善患者认知障碍,激活残存脑细胞的潜力,从而改善患者脑部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
本研究将通过应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对不同部位损伤脑外伤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探讨不同部位脑外伤后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选取85例脑外伤康复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患者有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及外伤史,均为右利手,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研究。
其中男性48例,女性37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35.63±3.45)岁,病情为1~24个月,平均病情为(12.63±2.82)个月。
经MRI或CT诊断为左侧额叶损伤28例,左侧额颞叶损伤18例,右侧额叶损伤19例,右侧额颞叶大面积损伤1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或双侧大脑半球损伤10例。
脑外伤是指头部遭受外力或意外事故导致的脑损伤,也是一种严重的情况。
脑外伤康复治疗指南是医学界为脑外伤康复制定的指导原则和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脑外伤康复治疗指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干预:与脑卒中康复类似,指南强调脑外伤患者在受伤后的最早阶段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早期干预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和功能障碍。
2. 多学科团队合作:脑外伤康复治疗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专业人员。
指南鼓励这些专业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3. 身体功能康复:脑外伤患者在身体功能方面可能面临各种挑战,如肢体运动障碍、平衡问题等。
康复治疗指南提供了针对这些方面的建议和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肌肉功能训练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身体功能。
4. 认知和行为康复:脑外伤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功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问题、情绪障碍等。
康复治疗指南提供了针对这些方面的建议和训练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认知和行为功能。
5. 心理社会支持:脑外伤患者同样可能面临心理社会问题,如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
指南强调提供心理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包括心理咨询、家庭支持、社区资源等,以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
和社会融入。
脑外伤康复治疗指南也需要个体化地制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
建议脑外伤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遵循指南的建议制定适合的康复计划。
脑外伤术后如何康复?脑外伤属神经外科危急重症,不仅发病急骤,且进展较快,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极大,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脑外伤往往是由于坠落、斗殴、交通事故等造成的,据相关数据显示,脑外伤的发生率较高,仅次于四肢伤,居创伤发生的第二位。
对于脑外伤患者,在发病后,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以便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临床对于脑外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可在第一时间帮助患者解除病因,控制病情,挽救其生命安全。
但对于脑外伤患者来说,其治疗远远不止手术,术后的康复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内容。
这主要是由于脑外伤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患者易出现多种后遗症,轻则表现为偏瘫、失语、记忆缺失、认知障碍,重则有可能造成患者呈持续植物状态。
因此,必须重视脑外伤患者的术后康复,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各项功能,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减轻后遗症,尽可能使患者恢复发病前的日常生活,改善其生活质量。
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脑外伤患者的术后康复知之甚少,那么对于脑外伤患者到底该如何进行术后康复呢?下面就带您来详细认识一下脑外伤患者的术后康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在患者手术治疗后早期,需积极地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及时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血肿清除,积极预防后遗症,防止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发生。
这就需要在术后早期开展总和康复治疗,通常来说,包括以下措施:①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昏迷患者鼻饲饮食,所提供的热量宜根据功能状态和消化功能逐步增加,不低于每天每千克体重30-50cal,蛋白质供应量每天每千克体重在1g以上,以维持正氮平衡,补充必要的电解质,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如果口服和鼻饲不能达到基本营养要求,可行胃造瘘进食。
②中枢神经系统代谢药物及时给予促神经营养和代谢活化剂、苏醒剂,如应用抗抑郁药、抗震颤药、内源性阿片类受体阻滞剂也有一定的促醒功效。
改善脑血液供应,提高氧含量,必要时可遵医嘱为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
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训练方法
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是指因头部受伤或颅脑手术等原因导致的认知功能受损,包括注意力、记忆、语言、执行功能、空间和时间观念等。
针对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常用的训练方法包括:
1.认知复健训练:通过各种认知任务,如阅读、计算、写作、语言、记忆等练习,促进受损认知功能恢复。
2.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个体心理学训练、解决问题技能训练、情绪调节训练等方式,提高病人的动机、自我控制、决策等认知行为技能。
3.认知训练游戏:通过各种游戏,训练病人的注意力、反应、联想和空间记忆等认知能力。
4.认知启发训练:通过频繁的刺激和启发,促进康复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改善其认知和言语能力。
总之,针对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
在选择训练方法时,需要根据康复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颅脑损伤康复诊疗规范颅脑损伤康复是指颅脑损伤后患者产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后遗症,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等),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临床主要变现】1. 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一侧视野缺失(偏盲)和偏身运动障碍;2. 言语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3. 吞咽功能障碍:变现为患者呛咳;4. 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能力障碍、失认等;5. 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等;6. 其他功能障碍:二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辅助检查】(一)一般检查1。
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3。
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
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5。
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选择性检查1.头颅CT、磁共振(MRI)检查适应征:①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②病情发生改变,有加重迹象时;③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④其它情况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2。
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适应征:①需明确癫痫诊断时;②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及颅内感染诊断时;③出现意识障碍时;④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3.其它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诱发电位、强度—时间曲线检查等。
适应征:需明确是否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及其严重程度,或需了解脊髓功能状况时。
4。
经颅多普勒(TCD)检查适应征:需了解是否有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供应情况时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5。
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征:疑有心、肺功能减退,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