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_金陵怀古》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685.00 KB
- 文档页数:29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繁华竞逐,谩嗟荣辱——《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桂枝香·金陵怀古》选自我们新版教材的必修下册中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
它被放于诵读篇目,所以我想,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把诵读作为打开此词文本解读的一把钥匙。
诵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方式之一。
经过反复诵读赏析,我们不难发现,其词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王介甫只此一词,已足千古,其笔力之清遒,其境界之朗肃,两宋名家竟无二手,真不可及也"。
自古以来,登高远望,抒“登临意”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
而王半山的这《桂枝香》,是为个中翘楚。
公元1076年,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任江宁知府。
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但实际上隐藏着种种危机。
时值深秋,王安石用政治家的敏锐,临江揽胜。
上阕用“澄江、翠峰、归帆、西风、酒旗、彩舟、白鹭"等几个意象,有点有染、有实有虚、远近相交、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画。
词至下片,则开始感叹六朝以来的“繁华竞逐”,空贻后人伤感。
面对秋草凄碧,唯有无尽的嗟叹!可见,词作有着磅礴的历史情怀。
在这里,王安石抒发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责任感和士大夫情怀,以及胸怀天下的改革者的担当和炽烈的爱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技巧2.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二、教学重点:知人论世,体会词人深沉的历史情怀和情感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一位刚毅果敢的北宋宰相,曾一生去尝试改变旧制,即使众叛亲离,却不改初衷。
他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登上金陵高处,作者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他从政治家的锐利角度,写下了此词,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他是谁呢?对,就是王安石,下面我们一起走入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起去品味词人的情怀。
统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熟读文本,品味词的语言之美。
2.理解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3.赏析词中景物描写和用典的手法。
4.理解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赏析词中景物描写和用典的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对比阅读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古今词话》: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馀首,唯介甫最为绝唱。
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周汝昌《千秋一寸心》:王半山的这一阕《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
王安石的这首词,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起领略王安石怀古词独特的魅力!二、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写作背景2.诵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注意读音与节奏。
请一名学生朗读,把握好读音和节奏。
三、整体感知齐读。
思考上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上片写登高所见金陵图景,下片抒发引起的感慨。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学习活动一:赏景上阕中词人抓住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金陵图景?请找出你喜欢的写景诗句加以赏析。
1、小组交流2、班内分享3、教师点拨: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色彩——色彩鲜艳、明丽、斑斓、色彩暗淡、柔和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4、上片小结:用“意象——意境——情感”法:①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手法);②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景物(意象)的描绘;③描绘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景象);④勾勒了一幅壮丽而又略带萧瑟的金陵晚秋图(意境)。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本词融情于景、怀古伤今的抒情方式。
2.体会词人蕴含在词中的深沉感情。
3.结合本词内容探究情感成因。
4.培养热爱祖国、勇担责任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桂枝香金陵怀古》。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于浔阳邂逅天涯歌女,闻听琵琶弹奏,不禁产生天涯沦落之感;二百六十多年后,熙宁九年,王安石二次罢相,在金陵偶遇秦淮商女,闻听后庭遗曲,不知又会有怎样的感慨?让我们共同走进《桂枝香金陵怀古》一探究竟。
环节二、音频范读首先播放音频范读,同学们注意读音,把握节奏,并思考本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读)环节三、对比研读《琵琶行》是高一必修上的背诵篇目,同学们非常熟悉。
两首作品均涉及被贬官员于水边邂逅歌女,呈现诸多相似,不妨将两者放置一起对比学习。
请同学们回忆《琵琶行》,结合《金陵怀古》,完成表格。
《琵琶行》《桂枝香·金陵怀古》时地环境节目技艺感想1.何时、何地遇到歌女?《琵琶行》中由“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可知在秋夜、浔阳江边遇到歌女。
《金陵怀古》中由“正故国晚秋”“归帆去棹残阳里"可知在秋日黄昏、秦淮河畔遇到歌女。
2.周边景物有何特点?《琵琶行》中由“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可知环境呈现萧瑟、悲凉的特点。
《金陵怀古》的景物特点主要集中在上阕,同学们注意把握意象,分析意境,初步感受其特点。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清澈的江水绵延千里,如同一条洁白的绸带,连绵的山峦似箭头一般紧密簇拥,苍翠高耸,写景壮丽雄浑。
“归帆去棹"酒旗斜矗”,写出了船只来往穿梭,秦楼楚馆酒旗飘飘,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金陵的热闹繁华。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五彩斑斓的画舫在江面上轻轻飘动,呈现出明丽的特点;一群白鹭从银河般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飞起,给人清新秀美之感。
统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2.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3.背诵整首词【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一首南宋辛弃疾所写的怀古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宋词。
它就是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二、了解作者,知人论词1.作者与作品2.写作背景三、标题解读“桂枝香":词牌名,多用入声韵,故于凝重之中含有激烈、感慨之情。
金陵:此名源于楚威王熊商于此建金陵邑,亦称建康,今江苏省会南京,为“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古都,南京是“位于南方的京城"之意。
怀古:怀念古代遗迹、感慨兴衰。
四、诵读诗词,把握情境(听朗诵,掌握节奏)五、文本分析1.找词眼:叹,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
通过描写金陵壮丽的景色,而引发词人怀古伤今之情。
2.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1)你从“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登临"一句:登临送目,指登高远望。
故国,又称故都,过去的都城,指金陵。
“晚秋”点明季节。
肃,肃杀,草枯叶落,寒气逼人。
在充满六朝兴衰悲剧气息的金陵故都城头,在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季节,词人登临送目,所感到的不是满地肃杀之气,而是一派生机勃勃;不是一片萧瑟衰败,而是高远明丽。
这里没有一丝的颓废印象,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词人笔下的暮秋景象所以异于一般,正是词人精神与众不同的表现。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千里”一句:化用了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统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写怀古词,抒爱国情—《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古迹、古人、主旨三方面,概括怀古词的特点。
2.通过《桂枝香金陵怀古》鉴赏,进一步体会怀古词的特点。
3.在填词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读懂诗句,赏析词中展现的金陵壮丽景致。
体会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2.进一步探究怀古诗词的特点,以一带多,系统归纳此类诗词的创作。
教学难点1.分析词的立意,学习词人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责任感。
2.列举梳理怀古诗词,归纳总结此类诗词的特点,传承古人的文化精神。
教学过程任务一:概括怀古诗词特点任务二:鉴赏怀古词1.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北宋】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见古迹上阕你见到的古迹是?请用原词一句话总结古迹给人的感觉,并说说词人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给人的感觉是“画图难足"。
之所以说图画难以完备地展现,是因为景物有实有虚,有静有动,色彩有浓有淡,远近相交,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浓淡相宜,境界开阔,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画。
3.思古人词人见金陵之景后,想到了谁?抒发了哪种怀古情?明确:想到了往昔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生活的达官贵人,想到了隋军兵临城下,还在与妃子们寻欢作乐的陈后主,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想到了“谩嗟荣辱”的千古凭高者,空叹兴亡荣辱其实没有意义,奋起变革,有所作为,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抒发了建功立业之情;想到了至今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商女,金陵市井充斥着统治者醉生梦死的亡国之音,抒发了统治者的不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任务三:填词怀古词据《古今词话》:“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桂枝香金陵怀古的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沉郁悲壮的诗风。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诗歌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吊古讽今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进行回顾,识记生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一起欣赏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
(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1.根据课前预习,大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2.学生谈感受。
(明确:雄壮、豪放、有气势,有对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感喟。
)(三)深入研读多媒体出示背景: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
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
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
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1.指名读词的上片,学生思考: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明确:写景,作者登高远眺所看到的景色,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
(板书:秀丽山河图)2.紧接上一问:作者登高远眺的时间和环境怎样?明确:晚秋(深秋时节)、天气萧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