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和胆管超声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40
简述胆囊的常规超声观察内容
胆囊的常规超声观察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胆囊的形态和大小:观察胆囊的轮廓是否清晰,形态是否规则,胆囊壁是否光滑。
胆囊
的大小可通过长径和横径来测量。
2.胆囊壁厚度:正常胆囊壁厚度一般在2mm左右,超过3mm则提示胆囊壁增厚。
3.胆囊内胆汁透声性:正常胆汁透声良好,当胆汁淤积或胆囊炎时透声性变差。
4.胆囊内有无结石或占位性病变:结石或占位性病变的形态、大小、数量和位置等信息需
详细记录。
5.胆囊周围有无积液或淋巴结肿大等征象,这些征象可能提示胆囊炎或恶性肿瘤。
6.胆囊收缩功能:通过脂肪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是否正常,有助于判断胆囊的功能状
态。
7.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胆囊及周边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病变。
超声检查胆囊小标准
通常胆囊在B超下测量的大小,长径多不超过8.5cm,前后径小于3.5cm,在空腹状态下胆囊壁一般小于或等于0.2cm,而胆总管内径多小于0.8cm。
通常建议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胆囊B超检查,主要是因为此时胆囊大小相对比较饱满,其内胆汁也比较多,更能够反映胆囊的状态。
因每个人存在一定个体差异性,故进行B超检查胆囊时略有所差异。
如果与上述正常值相比,出现胆囊过大或胆囊过小的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1、胆囊过大:如果胆囊大小明显超过以上数值,比如长径在10cm以上,前后径大于5cm等,则多属于胆囊增大,此时要考虑是功能性还是病理性。
部分群体,如长期禁食者可能会出现胆囊功能性增大,通常进食后可以自行恢复。
而部分人是因为胆囊炎症刺激所致,患者可能会合并胆囊壁毛糙、增厚等表现,严重者会呈现双边征,是诊断胆囊炎、胆囊增大的辅助检查特点。
此时要注意胆囊炎是否有相关诱因,若存在则需及时控制诱因,并给予相应治疗;
2、胆囊过小:如果被检查者胆囊比较小,明显小于上述范围,也要引起重视。
部分人群在餐后,胆囊会把胆汁排出,本身也会比较小。
但如果在餐前胆囊仍然较小,比如胆囊长径<5cm,要注意是否存在胆囊萎缩比如瓷化胆囊,以及是否合并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等疾病。
因此,B超下胆囊过大和过小,都有可能存在相关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在进行胆囊B超检查时,建议至少禁食八小时左右,并且在进行检查前一段时间要保持清淡饮食,尽量避免摄入肥肉、油炸食品等油腻食物,同时减少摄入洋葱、白萝卜、豆制品等产气较多的食物,以提高检查准确度。
胆囊超声报告模板
摘要
本报告描述的是患者的胆囊超声检查结果及评价,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详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年龄性别检查日期
陈XX 58岁男2020-01-01
胆囊超声检查结果
1.胆囊大小:约9.6cm×
2.7cm。
2.胆囊壁:整齐,边界清晰,壁厚约2.6mm。
3.胆囊内容物:无明显结石形成,淤积物较多,无明显压痕表现。
4.胆总管:径约0.7cm,内径正常,形态规则,胆管内无明显充盈缺损
征象,未见明显扩张。
5.肝、胆、胰脏:无明显异常表现。
评价
根据本次检查结果,诊断患者胆囊无结石形成,壁厚度正常,胆汁淤积较多,无明显压痕表现。
此外,胆总管无扩张、内径正常,肝、胆、胰脏未见明显异常。
因此,判断患者胆囊功能正常,建议患者继续保持健康生活习惯,避免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定期复查胆囊超声。
结论
本次患者胆囊超声检查结果正常,未见明显异常表现,请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胆囊超声。
确认患者胆囊功能正常,保持健康生活,积极预防胆囊疾病的发生。
胆道疾病诊断金标准
胆道疾病是指胆囊、胆管和肝内胆管出现的各种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囊炎、胆管炎、胆囊息肉、胆囊脓肿、胆囊癌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胆绞痛、黄疸、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胆道疾病至关重要。
胆道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依靠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而胆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则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或MRI等,明确地显示了胆囊、胆管或肝内胆管的异常变化。
这些异常变化可能包括结石、炎症、肿块等。
此外,胆道疾病的诊断金标准还包括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胆红素、肝功能、胆囊造影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确认胆道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总之,胆道疾病的诊断金标准是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明确地显示了胆道的异常变化,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对于怀疑患有胆道疾病的患者,应尽早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确保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医院超声检查胆囊、胆道检查常规仪器条件探头频率3.0~3.5MHz,儿童可用5MHz,寻找胆管时用较低灵敏度。
电子线阵、电子凸阵、电子相控阵等均可使用。
检查前准备及体位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禁食8h以上,前一天晚餐不进油腻饮食。
超声检查要在胃肠、胆道X线造影之前进行,或在上述造影3d后进行。
如横结肠气体干扰严重,必要时灌肠后或素食3d后空腹检查。
2.体位①仰卧常规体位。
②左侧卧位:用以减少胃肠气体的干扰,寻找胆囊颈部结石,追踪观察肝外胆管,尤其胆总管上段、下段病变,观察胆结石的移动性。
③坐位(双足垂于床下)或立位:用于胆囊位置较高的患者,以及观察胆结石的移动及胆囊底部病变。
④头低脚高位:探头挤压胆总管下段,使结石上移而易于显示。
③右侧卧位:当以上体位检查不满意时,可取右侧卧位。
此体位也用以观察胆囊结石的移动及胆总管的显示。
检查方法1.右肋缘下纵切法探头在右肋下右腹直肌侧缘行纵切扫查,在深吸气时,胆囊的纵断面图可充分显示。
2.右肋缘下斜切法探头在右肋缘下沿肋弓水平放置,并向上倾斜,显示肝右叶、门静脉右干、右肝管及胆囊。
探头向左移动至剑突下,可显示门静脉左干、左肝管以及门静脉左外上支、左外下支、左内支及伴行的胆管。
3.右肋间斜切法从右第6~9肋间沿肋间斜切扫查,显示肝右叶、胆囊、门静脉右干、右肝管、肝总管等。
4.右肋缘上、下纵切法探头在正中旁线右肋缘上斜切扫查,然后移至肋缘下行纵切扫查,显示门静脉主干、胆总管,并尽可能追踪胆总管下段。
5.剑突下及上腹横切法探头在剑突下水平放置,斜向上,对肝左叶横切扫查,可显示肝左叶、门静脉左干、左肝管、门静脉左外上支、左外下支、左内支及伴行的胆管。
探头在上腹横切扫查,显示胰腺及总胆管。
观察内容胆囊形态、大小,胆囊壁轮廓、清晰度、规整性、壁厚,胆囊内有无回声,回声形态、数量、大小、强度,与胆囊壁的关系,有无声影,有无移动性。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管及胆总管注意有无扩张,胆管壁轮廓是否规整,壁回声强度,胆管内有无回声,回声的形态、数量、大小,有无声影,有无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