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鲁科版
- 格式:ppt
- 大小:375.50 KB
- 文档页数:55
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A组1.对平衡CO2(g)CO2(aq) ΔH=-19.75 kJ·mol-1,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增大压强B.降低温度、减小压强C.升高温度、减小压强D.降低温度、增大压强解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要使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可以降低温度,同时还可增大压强。
答案:D2.下列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A(aq)+B(aq)C(aq)+D(aq),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常温下20 mL溶液含A和B各0.001 mol②常温下100 mL溶液含A和B各0.01 mol③常温下0.05 mol·L-1 A、B溶液各10 mL混合后,再加水20 mL④常温下将100 mL含A 0.001 mol和20 mL含B 0.001 mol混合溶液混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解析:A、B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答案:C3.COCl2(g)CO(g)+Cl2(g) 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①升高温度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③增加CO浓度④减小压强⑤加催化剂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解析:能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法是在不改变反应物起始量的条件下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①升高温度向吸热方向即正向移动,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各组分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③增加CO浓度使平衡逆向移动,④减小压强使平衡正向移动,⑤催化剂不影响平衡,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参与反应的各组分分压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故①④⑥符合题意。
答案:B4.碘钨灯比白炽灯使用寿命长。
灯管内封存的少量碘与使用过程中沉积在管壁上的钨可以发生反应:W(s)+I2(g)WI2(g)ΔH<0(温度T1<T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灯管工作时,扩散到灯丝附近低温区的WI2(g)会分解出W,W重新沉积到灯丝上B.灯丝附近温度越高,WI2(g)的转化率越低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W][I2][WI2]D.利用该反应原理可以提纯钨解析: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灯。
2.2.2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练概念】1.一定条件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2CO NO CO NO ++,达到化学平衡后,降低温度,混合物的颜色变浅,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C.降温后CO 的浓度增大D.降温后各物质的浓度不变2.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g)B(g)a b 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 的浓度是原平衡时的60%,则(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A 的转化率减小了C.物质B 的质量分数增大了D.a b >3.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的是( )A.夏天,打开啤酒瓶时会在瓶口逸出气体B.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时产生较多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氢气与碘蒸气反应达到平衡后压缩混合气体,气体颜色变深D.将盛有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置于冷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4.利用工业产生的尾气2CO 可合成绿色燃料甲醇,其反应原理为12232CO (g)3H (g)CH OH(g)H O(g)49.0kJ mol H -++∆=-⋅,当该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能提高甲醇产率的是( )A.使用合适的催化剂B.及时分离产物3CH OH(g)C.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D.增大容器容积,减小压强5.下列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错误的是( )①已达平衡的反应22C(s)H O(g)CO(g)H (g)++,当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时,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已达平衡的反应223N (g)3H (g)2NH (g)+,当增大2N 的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N 的平衡转化率一定增大③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若减小反应容器容积,平衡一定移动④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状态时,在恒压反应容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不移动A.仅①④B.①②③④C.仅②③④D.仅①②③ 【练能力】6.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1222NO(g)2CO(g)N (g)2CO (g)373.2kJ mol H -++∆=-⋅。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后篇素养形成必备知识基础练1.能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变化B.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了压强C.由于某一条件的改变,使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D.改变了反应物浓度,体积改变时,压强、反应速率、浓度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移动。
2.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由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B.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D.改变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则平衡不移动,A错误;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则速率一定改变,B正确;反应进行的程度与反应速率无关,C错误;改变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改变(如固液反应或容器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平衡也不一定发生移动。
3.右图是恒温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 )A.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Ⅰ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状态ⅡC.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状态Ⅱ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状态Ⅰ和平衡状态Ⅱ时浓度不相等逆反应的速率必定相等,A正确;在平衡状态Ⅰ的基础上瞬时增大了反应物浓度,反应产物浓度在瞬时不变,此时正反应速率瞬时增大,逆反应速率瞬时不变,随后又在新的条件下达到平衡,B 正确;对于平衡状态Ⅰ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必然减小,显然与所给图示不符,C不正确;对同一种反应物而言只要平衡移动,该物质的量一定会发生变化,D正确。
4.如图所示,三个烧瓶中分别充满NO2气体并分别放置在盛有下列物质的烧杯(烧杯内有水)中:在(1)中加入CaO,在(2)中不加其他任何物质,在(3)中加入NH4Cl晶体,发现(1)中红棕色变深,(3)中红棕色变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NO2N2O4是放热反应B.NH4Cl溶于水时放出热量C.烧瓶(1)中平衡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D.烧瓶(3)中气体的压强增大解析已知反应2NO2N2O4,NO2为红棕色气体,N2O4为无色气体。
第二节化学反应地快慢和限度第3课时化学平衡地移动【学习目标】1•影响化学平衡地移动因素2•化学平衡地标志【学习过程】一、实验探究(1 )实验原理:N02通常为______ 气体,N2O4通常为 _______ 气体.N02 N2O4正反应为_________ 反应(2)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4 )实验分析及结论二、化学平衡地移动地含义:四、判断化学平衡状态地标志:对于反应N2(g)+3H 2(g)2NH 3(g)是否达平衡状态(达到“vf未达到“%”①N2地消耗速率等于N2地生成速率•(”②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③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地一半.()④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消耗速率地一半.()⑤单位时间内,N2与H2生成NH3地分子数与NH3地分解地分子数相等.()⑥单位时间内,生成2xmolNH 3地同时生成xmolN 2和3xmolH 2.()⑦一定温度时密闭容器中N2、H2、NH3地分子数不再改变.()⑧外界条件不变时,N2、H2、NH3地浓度不再改变.()⑨外界条件不变时,N2地转化率不再变化.()⑩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压强不再改变.()(11)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质量不再改变.()(12)单位时间内有1个NN斷裂,同时有3个H—H生成.()【典题解悟】例1.已知反应A2 (g)+ 2B2 (g) r J 2AB2 (g)地厶H V 0,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B.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地时间C.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解析:A项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B项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加,达到平衡所用地时间缩短;C项,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项,此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少地反应,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答案:B例2.反应:A (气)+3B (气). ’2C (气)+Q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和物地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地是A •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 .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解析: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即正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无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反应速率均降低.答案:C【当堂检测】1. 对于可逆反应M + N 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M、N、Q三种物质地浓度一定相等B. M、N全部变成了QC.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都保持不变D. 反应已经停止2. 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地是()A. 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 随着反应地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C. 随着反应地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后保持恒定D. 随着反应地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3. 下列对可逆反应地认识正确地是()A. SO2+Br2+2H2O=H2SO4+2HBr 与2HBr+H 2SO4(浓)=Br2+SO2 +2H2O 互为可逆反应B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地反应叫可逆反应C.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地反应叫可逆反应D •在一定条件下SO2被氧化成SO3地反应是可逆反应4. 可逆反应H2 (g)+I2 (g).2HI (g)达到限度时地标志是(I2蒸气是紫色地)()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B .混合气体地着色不再改变C. H2、12、HI地浓度相等D . I2在混合气体中地体积分数与H2在混合气体中地体积分数相等5. 对于可逆反应2SO2+O2 —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地18O2,足够长地时间后, 18O原子()A .只存在于O2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C.只存在于O2和SO2中D.存在于O2、SO2和SO3中6. 对于已达到平衡状态地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正、逆反应不再继续进行B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相等C.反应物质量地总和与生成物质量地总和相等D .单位时间内消耗和生成某物质地物质地量相同7. 一定温度下,反应N2 (g)+3H2(g) - 2NH 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地标志是A. C(N2): c(H2):C(NH3)= 1 : 3 : 2B. N2, H2和NH3地物质地量分数不再改变C. N2与H2地物质地量之和是NH3地物质地量地2倍D .单位时间里每增加ImolN 2,同时增加3molH2&在密闭容器中通人A、B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g)+B(g) 2C(g)△ H<0X YA再加入A B地转化率B 1再加入C A地体积分数C增大压强A地转化率D升高温度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达到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下列量( Y )地变化一定符合图中曲线地是9. (2007全国卷1 ) 13.右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地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地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地是A .反应达平街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IIC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IID .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I和平衡态II时浓度不相等10. (2007 江苏卷)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s)+2B(g) = 2C(g)+D(g) ; △ H<0.现将1mol A和2molB加入甲容器中,将 4 molC和2 mol D加入乙容器中,此时控制活塞P,使乙地容积为甲地2倍,打时两容器内均达到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隔板K不能移动).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保持温度和活塞位置不变,在甲中再加入1molA和2molB,达到新地平衡后,甲中C地浓度是乙中C地浓度地2倍B .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升高温度,达到新地平衡后,甲、乙中B地体积分数均增人C.保持温度不变,移动活塞P,使乙地容积和甲相等,达到新地平衡后,乙中C地体积分数是甲中C地体积分数地2倍D .保持温度和乙中地压强不变,t2时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质量地氦气后,甲、乙中反应速率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和图3 所示(t1前地反应速率变化已省略)11. 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地容器中,反应2A (g) +B ( g) •' 2C (g )达到平衡时,A、B和C地物质地量分别为4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地物质地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地是A .均减半B .均加倍C .均增加1 molD .均减少1 mol12. 在恒温、恒容地条件下,有反应2A (气)+2B (气)• ------------ C (气)+3D (气),现从两条途径分别建立平衡.途径I: A、B地起始浓度为2mol/L途径n:C、D地起始浓度分别为2mol/L 和6mol/L ;则以下叙述中正确地是A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百分组成相同B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百分组成不同C.达到平衡时,途径I地反应速率V ( A)等于途径n地反应速率为V ( A)D •达到平衡时,途径I所得混合气地密度为途径n所得混合气密度地1/2参考答案I. C 2.B 3.C 4.B 5.D 6.D 7.B 8.AC 9.C 10.BDII. C 12.AD。
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内容。
本节课选取了平衡速率问题的重要知识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同时也是高考的难点和高频考点。
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了以一定的了解,知道温度、浓度、压强可以影响化学平衡。
上节课也学习了利用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比较判定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节课在教学中侧重了从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从本质上探究了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本节课中心线是根据浓度商与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得出这些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的移动因素的考察有个初步全面、系统的认识。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第二章化学反应的限度考察上处于核心地位。
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高,它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的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必修模块只学习了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了以一定的了解,知道温度、浓度、压强可以影响化学平衡。
上节课也学习了利用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比较判定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节课在教学中侧重了从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从本质上探究了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基础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已经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能力有参差不齐,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助,共同提高。
极大的锻炼了学生思维水平和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设计思想有一定提高。
二、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 基本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概念:可逆反应由一个平衡状态变为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
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如果平衡移动的结果使反应产物浓度更大,则称平衡正向移动或向右移动,反之,称平衡逆向移动或向左移动。
3.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及过程(1)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导致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移动的结果是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某条件下平衡Ⅰ―――→改变条件不平衡――→新条件下平衡(Ⅱ)v正=v逆v正≠v逆v′正=v′逆Q=K Q≠K Q=K各组分含量各组分含量各组分含量保持一定发生变化又保持一定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百分含量发生改变,化学平衡一定发生了移动B.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浓度商或化学平衡常数改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C.平衡移动,反应物的浓度一定减小D.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不一定移动(1)对反应2NO2(g)N2O4(g) ΔH<0,升高温度,反应体系颜色加深,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2)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原因:温度改变使化学平衡常数改变。
(4)温度改变时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反应类型温度变化K值变化Q与K关系平衡移动方向放热反应升温减小Q>K逆向移动降温增大Q<K正向移动吸热反应升温增大Q<K正向移动降温减小Q>K逆向移动2.在某温度下,反应ClF(g)+F2(g)ClF3(g) ΔH=268 kJ·mol-1,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K不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变小C.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F2的转化率提高D.降低温度,ClF3的产率提高1.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右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左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