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
- 格式:pdf
- 大小:6.52 MB
- 文档页数:30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第二单元 |5古诗词三首一、生字词:1、易错字词:剥(b āo) 莲蓬2、词语理解: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套,用来遮风挡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时,作者体会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此中了)茅檐:茅舍的屋檐翁媪:老翁、老妇。
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亡赖:同“恶棍”,这里指调皮、调皮。
二、诗词译文及理解:1、《牧童》: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同样,四周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婉转的笛声。
牧童放牧回来,在吃饱晚餐后的彩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觉,放眼望去,旷野上草色葱郁;侧耳聆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旺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缓和舒畅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味,把风中笛声的断断续续、婉转俊逸和牧童吹笛玩耍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广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婉转动听,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安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穷美好的想象空间。
自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不过为了突出旷野的广阔和乡村夜晚的静寂。
“回来饱饭傍晚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歇息的情形。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龙活现。
没有家人齐集的场景,没有伙伴玩耍的情形,吃了的牧童,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伸展一下身子 ?是喜月夜的风景,想好好地欣一下 ?仰望光亮的月儿,牧童内心会想些什么 ?或许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人仿佛只把他之所如地写了下来,却我不由浮想翩。
2、《舟安仁》文:一叶船上,有两个少儿子,他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就开了,本来他不是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使,船前。
《长相思》诗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行军。
深夜宿营,只见无数帐篷里都亮着灯火。
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是没有风雪之声的。
《秋思》诗意: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泊船瓜洲》诗意: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长相思》诗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行军。
深夜宿营,只见无数帐篷里都亮着灯火。
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是没有风雪之声的。
《秋思》诗意: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泊船瓜洲》诗意: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长相思》诗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行军。
深夜宿营,只见无数帐篷里都亮着灯火。
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是没有风雪之声的。
《秋思》诗意: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泊船瓜洲》诗意: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5《古诗词三首》三首诗歌的异同《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古诗词:《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前一句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全诗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后一句意思: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全诗意思: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意思: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最逗人喜爱是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编辑本段]注释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收篙停棹:篙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怪生:怪不得(‚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使:使用,利用[编辑本段]释文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诗人杨万里是我国古代的诗人。
一天,他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白的雾笼罩着,远看像堵白墙;近看,大地被披上了一层薄纱。
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天地连着,什么都看不清,什么都是白茫茫的,两旁的芦苇是深绿色的,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了芦苇上头,叽叽喳喳的叫着,它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
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
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的坐在那里,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诗人对这两个小孩充满了童真和稚气的行为感到羡慕,因此,他当时作了一首诗: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编辑本段]简介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编辑本段]赏析词句解析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