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13 KB
- 文档页数:5
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农村聚落作为地理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资载体,其区域分布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现象,在其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存在着诸多必然规律。
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以理塘县农区为例,探求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各类因素,分析各类聚落居民的诉求。
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为城镇体系规划或新村店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思路。
一、区域现状概况(一)环境特征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气候区。
全县版图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155公里,总幅员14182平方公里。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4600米之间。
全县河流纵横交织,水量充足。
主要河流总长度约1534公里。
(二)农村聚落特征――村落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1.农村人口分布。
2010年理塘县县域农村人口为56232人,就农区来说:农业人口34021人。
其中,高原山原宽谷区为24914人,高原山原峡谷区农业人口为9107人。
县域农区农村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用地条件相对较好,耕地比较集中的高原山原宽谷区。
2.农村聚落分布。
理塘县农村居民点为238处,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自然村),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村的规模和形态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主要是以聚居点为单位的自然村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大聚落较少,中心村的发育不足。
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就农区来说,共3.4万农业人口,132个行政村,平均1个村258人。
二、县域农村聚落分布规律浅析理塘县分为农、牧两个区,牧区居民主要采用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随草而居;本文主要探讨农区聚居点空间分布特征。
1.从地形地貌方面看。
理塘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中部西部高原浅谷区、南部山原宽谷区、东北部高山峡谷区。
农区内17个乡镇皆有部分村庄分布,基本上每一个村有1-3个大的自然聚落(10-30户为主),容纳半数以上的村民;其余的村民聚落是以几户或独户为单元在村域内零散分布。
基于生态适应性的高原山地人居环境自然要素“生态适应性”是由“生态学”衍生而成的学科,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为有机体提供有力的环境条件,同时有机体的进化也对环境发生反应,有机体与环境间存在双向互动的整体协调关系。
摘要:高原山地兼具高原和山地的特点,其特性要复杂于其他任何一种地形地貌形式,人居环境也不例外。
本文从生态适应性视角出发,以指导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为目的,探求适合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研究方式,并选择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为例,对高原山地人居环境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生态适应性,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大理“生态适应性”已被运用到多个学科,包括人居环境建设领域。
在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理论及实践研究中,运用“生态适应性”理论,旨在强调高原山地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协调关系,为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1.高原山地及人居环境的特殊性1.1高原山地按照学术上的定义,高原是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高原山地等同于高原与山地的叠加,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
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山地垂直梯度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更为明显。
1.2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殊性受高原山地险恶自然环境的影响,山地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山地保育的必要性、山地开发建设的复杂性和工程技术上的艰巨性。
在与自然环境长期的适应协调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呈现高度的调适性,形成其独特的高度自然性、密集效应、整体性特征。
针对高原山地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必须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为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一、本文概述《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在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形态模式。
晋中地区,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传统聚落作为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产物,展现出了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布局。
本文首先概述了晋中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并分析了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传统聚落的选址和布局。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建筑特色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典型聚落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本文揭示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本文还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建筑形式、材料运用等手段,实现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
这些聚落不仅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也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总结了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的特点与价值,指出了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晋中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聚落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晋中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晋中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多样,社会经济背景深厚。
这些环境因素对晋中地区的传统聚落形态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中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形。
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地形复杂,地势起伏,使得聚落多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山地聚落形态。
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发达,聚落的分布更为密集,形态规整。
晋中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这对聚落的建筑材料、排水系统设计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在社会经济背景方面,晋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晋中地区就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农业一直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本文在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基础上,总结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的主要类型,研究其形态特征,提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
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强化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征化建设,促进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plateau mountain;settlement pattern;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human settlement高原山地具有复杂,特殊的自然环境。
一方面,高原被定义为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另一方面,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1]。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房屋及其附属营造物的集合体,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
高原山地聚落泛指选址和建设在高原山地上的聚落。
根据高原山地聚落的用地情况与环境特征,高原山地聚落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为聚落选址和建筑直接修建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上;二是聚落选址和建筑虽然修建在平坦区域,但由于所处高原环境,且周围有复杂的地貌,从而对聚落的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视为高原山地聚落。
高原山地聚落因为所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差异性,在长期与自然适应协调的过程中,聚落自身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空间形态。
对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进行研究,能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维护其聚落特点,为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高原山地聚落形态主要类型聚落形态由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化等众多地物融合构成。
不同聚落,受地理位置、气候情况、功能性质、历史发展进程、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地域村民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不同的聚落形态。
浙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解析董军;赵维娅;陈广绪【摘要】浙江山地以丘陵为主,盆地错落,植被丰茂,聚落资源丰富.以浙江山地聚落的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从山地聚落的山水形态、街巷形态、建筑形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山地聚落空间的构成规律、组织规律和演化规律,探求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内在动力.以期获得先民的生存哲学,并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年(卷),期】2011(018)001【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解析【作者】董军;赵维娅;陈广绪【作者单位】杭州金都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8;慈溪市规划局,浙江慈溪,315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3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40 引言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历史文化悠久,山地聚落实例丰富。
空间形态解析主要研究聚落空间各构成要素的组合关系、整体形状及演进脉络,为城镇建设和历史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1 山地聚落空间的山水形态浙江山地聚落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依山,即与地形结合,自然地呈不规则平面形态;二是傍水,即利用天然水体或引水挖渠丰富聚落水资源。
根据聚落山水格局的封闭程度,分成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三类。
1.1 封闭型封闭型山水格局即“四面环山、内引溪水”。
四面环山即群山环抱,背后有祖山、少祖山,前面有案山、朝山,左右有护砂。
内引溪水即将溪水引入聚落,这样既利于乡民的生产生活,又能在火灾时提供充足的水源。
封闭、宜居的环境,形成乡民强烈的领域感和归属感,聚落内在凝聚力明显增强。
渠口村即是一例。
据《渠川叶氏宗谱》记载:“渠口,凤山在其西,雷锋峙其东,南有屿山,而其外有大溪环之。
中穿一渠,可以灌溉田。
”渠口村的选址充分考虑小气候。
村子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山环抱,冬季不受寒风侵袭,南面有不高的屿山作为案山,块然独立,于是在盆地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形成两个豁口。
夏季,季候风循河谷北上,在坦下村折向西北,正好吹进东南豁口,带来充足的雨量,因此渠口村四季宜人。
052022.02 / Rural Planning 乡村规划编制不同,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贵州省内孕育着众多的民族,各个民族之间有着文化、精神及审美上的差异。
乡村聚落的演变过程包含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智慧,是该地区人民的劳动结晶,承载着人们的文化习俗、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都体现着当地居民在应对条件苛刻的喀斯特地貌环境下展现出的智慧。
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使当地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十分零碎,同时也缺少农耕用地,各地之间难以形成顺畅的交通网络系统,因此,在相同的地理环境及闭塞的交通条件下,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乡村聚落形态。
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村落为研究对象,进行山地乡村聚落研究,从外界影响和自身的因素两方面分析此类乡村聚落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研究对象2.1贵州省山地传统乡村聚落中国有着世界上分布最广阔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广西、云南三省。
整个喀斯特地貌区中贵州省的规模最为庞大,全省有69 %的土地面积为喀斯特地貌,约11万km 2。
如此大规模的喀斯特地貌使贵州省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其分布范围遍布全省、类型齐全,形成一套完整的高原山地生态系统。
如此奇特的山地环境孕育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贵州省内现有世居民族18个,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为多民族的聚集提供了条件。
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少数民族聚集等因素,贵州省内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十分难得的。
贵州省有426个传统村落已录入第三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占全国总数的16 %。
这些结合地貌因素和民族特色形成的传统村落在各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贵州省的黔东南地区摘要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出发,探究山地环境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对山地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和边界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单位拟对华南小花园进行改造升级。
现将施工方案公示如下: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华南小花园改造升级工程2. 项目地点:华南区某街道3.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4. 项目总投资:约300万元5. 施工工期:60天三、施工方案1. 施工准备(1)组织施工队伍:成立专门的施工团队,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等,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2)材料设备采购: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采购必要的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确保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充足。
(3)施工现场布置: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划分,设置材料堆场、施工便道、安全警示标志等,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有序。
2. 施工内容(1)绿化景观改造1)拆除原有绿化植被,清理杂草、枯枝等杂物。
2)根据设计图纸,重新规划绿化布局,种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提高绿化覆盖率。
3)设置景观小品,如座椅、花坛、雕塑等,丰富花园景观。
(2)景观照明改造1)拆除原有照明设施,重新设计照明方案。
2)安装节能环保的LED灯具,保证照明效果。
3)设置庭院灯、草坪灯等,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
(3)休闲设施改造1)拆除原有损坏的休闲设施,如凉亭、石桌、石凳等。
2)根据实际需求,重新设计休闲设施,提高花园的实用性。
3)设置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
(4)道路铺装改造1)拆除原有破损的道路铺装,重新铺设透水砖、花岗岩等材料。
2)设置盲道、无障碍通道等,方便残疾人士和老年人出行。
3. 施工工艺(1)绿化景观施工1)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种植区域,进行土壤改良和施肥。
2)按照植物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苗木进行种植。
3)安装景观小品,确保安装牢固、美观。
(2)照明改造施工1)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照明设备的位置和数量。
自然地理视角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动态马仁锋;金邑霞;周宇【摘要】自然地理环境是制约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核心要素,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受其深刻影响.全面梳理我国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与村落建设之关联性,发现:(1)地貌对聚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程和坡度上.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聚落分布密且整合,中部地区多为山地和盆地地区,聚落密度不高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在海拔较高的西部地区聚落更为稀少;(2)水文条件的影响主要源于人类对水源的需求,聚落选址基本在水源区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及西南地区等湿润和半湿润区受其影响较小,西北内陆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则表现出极强的水源地趋向性,降水量也会影响聚落建筑的形式;(3)气候条件主要通过温度、湿度、日照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不同气候区聚落的建筑单体和内部结构特点不一.最后通过探讨自然地理因素对聚落建设影响机制,提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未来中国乡村聚落建设过程中应该关注自然地理要素利用方式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乡村聚落;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研究进展;新农村建设【作者】马仁锋;金邑霞;周宇【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8聚落是人类最初活动的场所,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聚集地,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通常包括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两类[1] 。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目前仍有50%以上的人口生活居住在乡村[2] ,乡村聚居依然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而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研究与乡村聚落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高原湖泊自然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云南省异龙湖为例徐坚;陈嘉慧;许永涛【摘要】中国自然村数量多、分布广、空间特征明显,无论是选址、布局、景观建构都与其所处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构成了独特的村落景观.自然村空间分布的研究,是乡土研究、文化研究及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的需要.特别是在自然村逐渐消亡的今天,对自然村特征分析及保护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出异龙湖流域、地形、交通、社会经济是影响研究区自然村分布的重要因素.以便为当地相关管理部门建设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参考.【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6(028)005【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环高原湖泊;自然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作者】徐坚;陈嘉慧;许永涛【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环高原湖泊是指高原湖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人类聚居生活的空间场所。
特指生产生活与高原湖泊密切相关的具有特殊地理环境的人类聚居生活的空间场所。
自然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在某处自然环境中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
通常由一个大自然村或几个自然村联合组成一个行政村[1-3]。
自然村的分布、形态、规模和建筑结构深受所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反映与周围环境的某种适应。
环高原湖泊自然村因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空间分布上为适应周边环境而形成了各自的特征。
本文选取环异龙湖的异龙镇和坝心镇自然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技术对其自然村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影响环异龙湖自然村空间分布的因素。
为环高原湖泊自然村空间特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异龙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
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流域,石屏县县城东南3 km处。
异龙湖湖面不大,现有湖泊面积31 km2,湖区内地势较为平坦。
高原山地传统村落特征探析作者:徐坚卢钖钖杨敏艳来源:《中国建筑科学》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从分析高原山地的特殊性入手,基于高原山地特殊环境对传统村落明显的影响作用,分析得出高原山地具有与生态环境协调适应、与地形地貌特征高度契合、具有环境烙印的空间形态特征、个性特征突出、蕴含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特点,从而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强化高原山地传统村落的特征化保护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高原山地;传统村落;特征;保护Featur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n Plateau Mountainous RegionXu Jian Lu Yangyang Yang Minyan(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Yunnan University )Abstrac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lateau mountain,and based on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which has impacted by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 plateau mountainous, the paper analysis that plateau mountain has the features such as being coordinated and adapted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highly fi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ography, has the space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brand, promin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rich in material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the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of the plateau mountain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Key words: Plateau Mounta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Features; Protection云南地处典型的高原山地区域,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
重庆山地特色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初探——以南川三泉镇为例【摘要】乡村聚落是当地千百万农民生活和劳动的物质载体,也反映着当地独特的农业文明和地域特征。
本文以重庆南川区山泉镇的几处村落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探讨山地乡村聚落的建立特点以及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呼应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聚落的选址、聚落形态、院落空间特征以及建筑与环境这几个方面。
【关键词】乡村聚落,山地,空间形态,三泉镇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所以又称“山城”。
千百年来,巴渝的先辈们在这个地方开疆辟土,建立家园,但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限制,注定这里不能像江南或北方等平原地区那样随意的开辟农田,建立村落。
先辈们用自己的智慧,经过数代的经验积累,因地就势,创造出适于当地的乡村聚落形态,结合着农田与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观。
本文以重庆南川区山泉镇的几处村落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探讨山地乡村聚落的建立特点以及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呼应关系。
研究的结果,一方面可作为现代地域建筑创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亦可作为乡村旅游特色打造的理论依据,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1.自然地理条件南川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兼有盆地和高原的特点。
区境地势大体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
全区地貌起伏较大.而三泉镇位于南川区的中部,金佛山北麓,其地貌以中山地形为主,海拔高度在580—1800米之间,绝对高差1220米,镇域内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7.6%,以林地、坡土为主。
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
三泉镇域内有大小河流7条,其中龙岩河为三泉镇的主要河流,最后汇入乌江。
(图1,图2)2. 选址图1 三泉镇区位 来源:三泉镇总规文本 图2 三泉镇境内河流 来源:三泉镇总规文本2.1选址布局三泉镇的乡村聚落一般选址在土层稳定的山脚、山谷、山坳,或公路两旁、河流沿岸。
一部分聚落位于地势平坦的山脚下,面朝大片的农田,背后是地势陡峭的群山(图3);一部分聚落选址于群山环绕的山坳之中,有一定的坡度,但较为平缓,房屋沿着地形错落有致地布置,梯田围绕房屋周围,生产半径小(图4);还有一部分聚落位于山谷之中,沿着道路或河流分布,规模一般较小。
第27卷第6期2007年6月生态学报A C T AE C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V o l .27,N o .6J u n .,2007h t t p ://w w w .e c o l o g i c a .c n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资助项目(05J S 48)收稿日期:2006-05-24;修订日期:2006-11-28作者简介:何涛(1972~),男,四川南充市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及基因工程研究.E -m a i l :h e y e z i x n @s o h u .c o m *通讯作者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E -m a i l :j i a j f 38@n w u .e d u .c nF o u n d a t i o ni t e m :T h e p r o j e c t w a s f i n a n c i a l l y s u p p o r t e db yK e y i t e mo f e d u c a t i o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 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N o .05J S 48)R e c e i v e dd a t e :2006-05-24;A c c e p t e dd a t e :2006-11-28B i o g r a p h y :H ET a o ,P h .D .c a n d i d a t e ,m a i n l y e n g a g e di np l a n t c e l l a n dg e n ee n g i n e e r i n g .E -m a i l :h e y e z i x n @s o h u .c o m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何 涛1,吴学明2,贾敬芬1,*(1.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 710069;2.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西宁 810008)摘要:高山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树线以上至雪线的山地植物。
Wen hua lu xian xia shan di xiang cunju luo min ju de shi ying xing yan jiu文化路线下山地乡村聚落民居的适应性研究■张凯马明乡村聚落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及人文风情双重因素影响下生长出来的,所形成的自然肌理及社会文化习俗是我们重要的文化根基。
随着乡扌寸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进而对乡村建筑进行改造,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舒适度成为我们首要的任务。
本文探寻在人□迁移过程中,文化路线这一新的文化遗产类型,研究建筑这个文化的物化承载体为适应当地环境所产生的变化,及隐藏在其背后的适应性机制。
试图找出文化融合带来的区域内民居建筑的演变与发展规律,从而挖掘多元文化影响下传统民居演变的复杂机制,进而能更加全面地把握移民文化特征,准确地阐明当地文化价值,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
一、研究对象及内客研究对象位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是一条位于内蒙古北部牧业带与南部农业带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形结构以山地丘陵为主,是气候由湿润向干燥、由暖温带向中温带过渡的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带。
区内农业人口占自治区农业人□的一半,耕地面积占自治区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全自治区最贫困地带,也是全国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经济最贫困、文化科技教育最落后的地区之—0本研究选择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山地空间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
从样本的选择上来看,既要满足整体区域内部覆盖的全面性、均匀性,也要注意在史料记载中移民路线的重要节点及周边的辐射。
进而结合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的收集,将所有聚落空间样本分为两个层级作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民居的适应性研究的对象,第一个层级是走西口线路所覆盖的聚落;第二个层级是在闯关东迁移路线所辐射范围内及周边的村落。
通过这两个文化路线进而系统地研究该地区的民居建筑适应性。
二、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民居的适应性影响因素走西口以及闯关东这两条路线,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山地聚落中形成两条主线。
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在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基础上,总结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的主要类型,研究其形态特征,提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
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强化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征化建设,促进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聚落特征;人居环境
【文章编号】1627-6868(2016)05-0030-03
Abstract: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 pattern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villages of Yunnan Dali state.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prot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 patterns. Under the precondition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we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featured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in plateau area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s.
Keywords:plateau mountain;settlement pattern;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human settlement
高原山地具有复杂,特殊的自然环境。
一方面,高原被定义为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另一方面,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
差异性。
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1]。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房屋及其附属营造物的集合体,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
高原山地聚落泛指选址和建设在高原山地上的聚落。
根据高原山地聚落的用地情况与环境特征,高原山地聚落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为聚落选址和建筑直接修建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上;二是聚落选址和建筑虽然修建在平坦区域,但由于所处高原环境,且周围有复杂的地貌,从而对聚落的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视为高原山地聚落。
高原山地聚落因为所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差异性,在长期与自然适应协调的过程中,聚落自身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空间形态。
对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进行研究,能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维护其聚落特点,为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高原山地聚落形态主要类型
聚落形态由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化等众多地物融合构成。
不同聚落,受地理位置、气候情况、功能性质、历史发展进程、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地域村民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不同的聚落形态。
在对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后,总结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可主要分为团块状、放射状、带状和散点状四种类型。
2.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2.1团块状聚落
团块状聚落所处自然环境在高原山地聚落中,属于地形条件相对较好、适合建设用地较为集中区域。
所以布局形态相对紧凑,呈现面状或团状形态特征。
在高原山地聚落中开发强度偏大,呈集中布局的特点。
按所处位置地势起伏和坡度的大小,团块状聚落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地形条件相对平坦所形成的片域状聚落[2],另一类为坡度地形条件相对较陡后形成的叠落状聚落[2]。
2.1.1片域状聚落
通过对片域状聚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此类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用地坡度相对平缓,通常小于10度;地形起伏较小,一般分布在平坝、丘陵或坡麓地带;用地相对集中;
(2)由于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适于农耕,故聚落周边植被主要以农田为主;
(3)较一般高原山地聚落而言,规模偏大,且多集中布局;布局形态呈现面状或团状特征;
(4)交通条件较好,一般依托过境道路向两侧生长,内部街巷呈规则的网络状,纵横交错,主要的交通道路和商业街巷均平行于等高线方向设置。
2.1.1叠落状聚落
根据叠落状聚落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类聚落有如下形态特征:
(1)坡度较片域状聚落通常偏大,一般在15度至25度之间,局部地区大于25度,地形地势起伏大,一般分布在山腰台地;
(2)聚落附近一般伴随着溪流和冲沟,除坡度较平缓地区有农田分布外,其余地方皆种植符合当地山地气候的经济林和低矮灌木;
(3)受地形限制,为节约土地资源,聚落布局更为集中,伴随较高强度的开发模式;
(4)较大的坡度致使交通条件较差,村内无法通车,内部街巷呈变形的网络状,街巷狭窄,仅能供人畜通行,横向步道沿等高线平行设置,竖向交通则靠阶梯式步道进行组织连接。
2.2放射状聚落
放射状聚落多分布在局部用地相对平坦但周围有陡峭
山体区域,如河谷交汇处、山脊或山谷中,聚落布局顺应地形地势向多个方向延伸。
此类聚落受高原山地自然条件限制,聚落街巷多呈树枝状向外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