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叶胶质瘤
- 格式:ppt
- 大小:12.27 MB
- 文档页数:24
大脑半球岛叶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王磊一、解剖岛叶(Insula)是大脑半球的五大脑叶之一,又称第5脑叶,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
种系发生上属于旧皮质,在禽类比较发达,主要与嗅觉觅食有关。
在人类,岛叶主要与内脏感觉有关,随着新皮质成分的增多,其重要性逐渐降低,加上颞叶的前移形成了外侧裂,使岛叶位于外侧裂的底面完全被额、顶、颞叶等掩盖。
在大脑半球的表面并不能直接看到岛叶,而是要将额盖、顶盖切除并将颞叶牵开才可见到。
岛叶外观呈三角形岛状。
长约4.9~5.6 cm , 宽约2.5~3.4cm , 平均范围约5.2 ×2.9cm,左侧岛叶略大于右侧。
岛叶周围以未封闭的三角形的岛环状沟与额、顶、颞叶分界;岛环状沟的开口位于岛叶的尖端,即岛阈。
岛叶表面借岛中央沟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份包括2~3个岛短回,后份包括2个岛长回。
额叶、颞叶、顶叶覆盖在岛叶上的部分称为岛盖。
岛叶的血液供应均来自大脑中动脉。
尸体解剖显示供应岛叶皮质的动脉,即岛叶动脉,平均约有96条(77~112条),平均直径0.23mm (0.1~0.8mm)。
其中绝大部分起自大脑中动脉的M2段,在岛中央沟处血供最为丰富。
岛叶动脉中来自M1段的只有1~6条,且主要供应岛阈处。
大脑中动脉M3段主要供应岛盖的内侧面。
岛叶的深面由浅及深依次为:最外囊、屏状核、外囊、壳核、苍白球、内囊、尾状核及背侧丘脑。
二、临床特点(一)症状岛叶虽然在解剖上主要与内脏感觉有关,但对于岛叶病变的患者其主要症状是以各种类型的癫痫为主。
Yarsargil 报道的57例岛叶病变中,77%的患者表现癫痫症状,其中80%为部分型发作;国外其他作者报道以癫痫为主要症状的占77%~100%,平均在80%左右。
国内王磊报道岛叶病变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占96.7%,个别患者表现为记忆力下降。
岛叶病变以癫痫为主要症状是由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决定的。
岛叶与海马紧密相邻,而后者又是全脑中最容易发生癫痫的部位,各种刺激性因素如肿瘤压迫、炎症、变性等均可以导致海马异常放电而引起癫痫发作。
高级别岛叶胶质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魏梦妮【摘要】目的总结10例高级别岛叶胶质瘤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对10例岛叶胶质瘤患者在全身麻醉下经侧裂行肿瘤切除术,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癫痫的防护、术后语言障碍及肢体障碍的护理.结果术后2例死亡,8例存活.随访6~15个月,2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6例无复发,其中2例遗留偏瘫、失语,4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患者生活能自理.结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相应并发症的专科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的康复质量,促进早日康复.【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6(031)024【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岛叶胶质瘤;高级别;神经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癫痫;围术期护理【作者】魏梦妮【作者单位】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岛叶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自主神经功能、前庭功能和语言功能关系密切,构成了介于旧皮质和新皮质之间的一个解剖学、细胞学和功能学界面[1]。
岛叶位于外侧裂深面,被额颞顶叶所掩盖,一些重要结构,如基底节、丘脑和内囊都位于岛叶皮质内。
岛叶和岛叶下区域的这种复杂的神经和血管解剖结构,及手术后神经系统功能缺陷这一附加风险,使岛叶胶质瘤的切除手术充满挑战[2-4]。
临床岛叶胶质瘤以低级别肿瘤多见,高级别胶质瘤相对较少。
由于岛叶的特殊位置及恶性胶质瘤的生长特点,使岛叶高级别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更加困难。
我院2010~2015年对10例高级别岛叶胶质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护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年龄19~52岁,平均35.4岁,病程2周至5年,平均16.0个月。
临床表现均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症状为主,其中,以头晕、头痛伴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肌力减弱或偏瘫6例,同时伴失语2例;癫痫发作4例,其中,精神运动性发作3例,癫痫大发作1例。
岛叶胶质瘤手术策略脑胶质瘤诊疗中心江涛岛叶是所有大脑脑叶中唯一隐藏在脑组织内部的高度发达的脑结构,位于外侧裂深部。
Zentner提出岛叶是旁边缘三联体(岛叶-额盖-颞极)的中心,构成一个介于旧皮质和新皮质之间的解剖学和功能学界面。
岛叶功能复杂,目前认为与内脏感觉及运动、前庭功能和语言功能相关,在高级认知领域的功能界定也在逐步深入,如成瘾依赖、奖惩博弈及记忆等。
由于岛叶位置深在,尤其是被表面的额颞顶叶构成的岛盖和大脑中动脉主干和分支构成的血管墙所包绕,岛叶原发性肿瘤的切除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
1.解剖切除岛叶胶质瘤同时降低手术致残率,需要详尽了解岛叶及侧裂结构的解剖知识。
1.1 岛叶皮层及皮层下结构岛叶形呈三角锥形,位于外侧裂深部,长约4.9~5.6cm,宽约2.5~3.4cm,左侧岛叶略大于右侧。
皮质与周围脑叶以前环岛沟、上环岛沟和下环岛沟分界,区分眶额盖、额顶盖及颞盖。
上环岛沟与前、后环岛沟的交点分别为前、后岛点。
岛中央沟在大多数岛叶中可清楚辨别,可看作为中央沟向前下斜行的延续,以岛中央沟为界分为一较大的前岛叶和一较小的后岛叶,前岛叶主要由三个主要岛短回(前、中、后),副岛回和岛横回组成,前岛与额叶相联系;后岛主要由前岛长回及后岛长回组成,与颞叶联系紧密。
岛叶前下方前岛长回末端与眶后回之间约(18±0.57)mm宽的皮质部分称为岛阈(1imen insulae),是大脑中动脉进入岛叶表面的入口。
前岛叶融合成锥形皮质的顶点称为岛顶(insular apex),是距离脑表面最近的部分,距外侧裂表面平均约(12±0.72)mm(见图1)。
岛叶内面与纹状体及丘脑解剖关系紧密,由浅入深分别为屏状核、外囊、壳核、苍白球、内囊、尾状核及丘脑等重要结构。
岛叶通过“U”形纤维及相关皮质下纤维束与周围脑叶联系,胶质瘤也主要通过此途径进行播散。
其深面行经的主要纤维束有上、下额枕束,沟束及上、下纵束等重要神经传导束。
激光间质热疗(LITT)治疗胼胝体胶质母细胞瘤胼胝体胶质母细胞瘤尤其难以治疗,因为手术切除的并发症通常超过其潜在的生存益处。
激光间质热疗(LIT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丘脑和岛叶恶性胶质瘤的方法。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
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新诊断的GB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然小于24个月。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诊断时患者的功能状态、肿瘤的遗传特征和切除范围。
通过手术切除的细胞减量治疗已被证明可以改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因此,与辅助化疗和放疗一起,是治疗的主要方式。
对于脑深部区域的肿瘤,如果没有显著的发病率,就无法实现总切除或近全切除,因此不常尝试。
胼胝体高级别胶质瘤是一种特别具有侵袭性和难以治疗的亚群。
虽然最大限度的细胞减少为GBM患者提供了明显的生存益处,但对于胼胝体肿瘤,侵略性切除的发病率通常超过其潜在益处。
然而,最大安全次全切除的潜在作用,尽管精确的范围和细胞还原方式仍有待确定。
磁共振成像(MRI)引导的激光间质热疗法(LITT)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深部脑肿瘤的方法已显示出前景。
该技术采用立体定向放置激光探针进入肿瘤,通过磁共振测温实时监测热消融程度,使病灶有针对性的热损伤。
根据加热程度的不同,治疗导致靶组织凋亡或凝固性坏死。
在本报告中,我们描述了LITT用于治疗涉及胼胝体的GBM,并证明LIT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适用于15 cm3或以下的病变。
由于本研究是一项集中于安全性和概念验证的中期分析,因此需要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来正式确定这种手术策略的有效性。
尽管如此,LITT 仍应作为胼胝体高级别胶质瘤的一种治疗选择。
目的评价LITT治疗胼胝体胶质母细胞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该研究包括新生或复发的胼胝体胶质母细胞瘤患者(n = 15)。
平均年龄54.7岁,前处理Karnofsky表现量表评分平均80.7分,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平均肿瘤体积为18.7cm³。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起源于胶质细胞,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是指在组织学和细胞学层面上观察到的一系列特殊特征和变化。
在组织学上,胶质瘤的特点主要包括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浸润性生长。
与正常的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细胞数量增多,并且排列紧密。
此外,胶质瘤细胞的胞质核比率高,细胞核具有异型性,即形态和大小不一致。
瘤细胞常常形成集结体、索状结构和囊腔等特征,交织在胶质纤维网中。
在瘤组织中还可能存在瘤周血管增生、坏死和出血等变化。
从细胞学上观察,胶质瘤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
不同于正常神经细胞具有特定的神经元功能和形态特征,胶质瘤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和多样性。
胶质瘤细胞常常失去正常胶质细胞的限制性生长特性,导致无控制地增殖和扩散。
此外,胶质瘤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颗粒物质,如胶质纤维和胶质结节等。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研究对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特点,可以确定胶质瘤的类型、分级和预后。
病理学特点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此外,对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揭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预测治疗效果。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重要发现,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深入了解胶质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和致病机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此外,研究人员还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并通过病理学特点的发现和应用,不断改进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胶质瘤病理学特点在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胶质瘤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点,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胶质瘤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改善胶质瘤的治疗效果。
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治疗作者:徐厚池张俊功陈维杰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分析岛叶胶质瘤的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的可行性以及疗效。
方法收集岛叶胶质瘤患者18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以翼点开颅手术切除瘤体。
结果 12例患者肿瘤近全切除,6例患者次全切除,无死亡例,术后3例患者肿瘤对侧肢体发生肌力下降,另有1例左侧肿瘤患者发生了运动性失语症,予以扩血管药物治疗后痊愈,患者均恢复良好。
结论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镜手术切除岛叶胶质瘤,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可减少手术副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岛叶胶质瘤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显微手术;胶质瘤;岛叶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09-02岛叶胶质瘤是一种原发于岛叶,且可累及相邻额叶、颞叶以及深部基底节区的胶质瘤。
病灶部位较为隐匿,且临床症状多表现轻微,当瘤体体积较大时,容易包绕侧裂区的血管,还可侵及相邻的重要神经结构,因此手术治疗难度较大,且容易发生并发症。
我院对叶胶质瘤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手术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岛叶胶质瘤患者共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6-57岁,平均(35.5±3.8)岁;瘤体直径3-6cm,平均(4.5±1.4)cm。
10例患者肿瘤位于左侧,8例位于右侧。
13例因癫痫起病,5例因严重头痛或者对侧肢体欠灵活而就诊。
经查体明确5例患者侧在对侧肢体轻瘫。
1.2 方法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全麻,进行额颞开颅并经翼点入路,直接打开硬脑膜,以暴露外侧裂。
于显微镜直视下进行侧裂池解剖,将脑脊液放出。
然后打开侧裂池,寻找到肿瘤以后,先进行瘤体内部切除,然后沿瘤体的边沿将瘤体与颢叶、额叶的黏连分离,将瘤体充分切除,彻底止血以后常规关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