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层次分析法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27
第二讲层次分析法2.1 句子成分分析及其局限句子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发。
要点大致如下:(一)以单句为分析对象。
(二)句子有六大成分——主语、述语(谓语)(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黎锦熙,如“他成了班长..”“他们请我做报告...”)(连带成分);形容词性附加语(今天的定语)、副词性附加语(状语和补语)(附加成分)。
(三)句子成分原则上只能是词。
(四)分析手续:先找出全句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再决定述语后有无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语,最后指出句中所有的附加成分。
句子成分分析发的优点:可以让人一下子把握住句子的脉络。
在分析长句时,更能显示其优越性:(1)我国首升空的“神州-3号”模拟载人飞船经过264个小时在太空运行之后按照原先预定的时间安全、准确地返回原先计算好的我国西北某地区的地面。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第一:离了枝叶,主干不成立或站不住,或不是原句子的意思。
(2)他贪图安逸。
(3)于福的老婆是小晴的娘.。
第二:离了枝叶,主干虽能成立,但意思发生了变化。
(4)我们都不懂。
(我们懂)(5)祥林嫂死了当家人。
(祥林嫂死了)(6)不合格的党员清除了。
(党员清除了)第三:不能有效分化歧义。
(7)照片放大了一点。
(“放得不是很大”,“放得过于大了”)(8)我也去上海。
第四:不利于发现某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9)a.我们白白浪费了几个小时。
*b.我们白浪费了几个小时。
2.2 句法构成的层次性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总是按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的。
例如:(10)他刚到。
“刚”跟“他”不发生直接的关系,“刚”先跟“到”构成修饰关系,然后“刚到”一起再跟“他”构成主谓关系。
这种构造特性一般称为“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切分,一是定性。
切分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从哪儿切分);定性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张三吃苹果/ 张三吃苹果(主谓?述宾?))切分一般用画线法,也用树结构;定性一般用阿拉伯数字标示,再加简明的文字说明。
目录一、层次分析法及与层次分析法相关的几点说明 (2)二、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步骤 (4)三、层次分析法的原则 (4)四、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精神 (4)五、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及局限 (5)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内容摘要】层次分析法是美国描写语言学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
这种析句方法可适用于各种语言单位的切分作业,小可以切分语素,大可以切分复句乃至篇章。
但也有不足之处。
本文回顾了与层次分析法相关的概念、分析步骤、原则、基本精神,明确了层次分析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优势、局限正文一、层次分析法及与层次分析法相关的几点说明1.成分与直接成分这组概念在语法分析中,经常被混为一谈,事实上是有区别的。
成分就是构成一个词组或句子的所有结构单位(最小是一个词),这些单位无论处于何种层次,都是组成这个短语、句子的结构成分。
直接成分则是直接构成某一个结构的两个成分(一般来说就是两个),或者说是在短语或句子某一结构层面上的两个成分。
成分和直接成分是不同的概念。
成分的范围要大于直接成分,直接成分也是成分,但成分不都是直接成分,只有同一个层次中切分出来的两个成分才是直接成分,所以直接成分是相对而言的。
句子内部的结构成分之间并非全是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
直接成分就是直接发生了结构关系而构成句法结构的成分。
两个直接成分总是优先组合,且按某种结构类型组合。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即直接成分分析法(简称IC分析法),是美国描写语言学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
三十年代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一书中提出了直接成分的概念后,结构主义学派在语法分析上就逐渐用层次分析法取代了传统的中心词分析法。
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层次分析法被广泛采用,同时反复讨论了切分层次的标准,而且扩展应用到篇章结构的分析。
这样,从语素组合成词,词组合成短语,短语组合成句,句组合成篇,都作层次分析。
此外,也用于语音分析。
这种分析法是在结构语法理论指导下用以切分语言单位的方法,它是形象地表现结构语法理论的重要手段,结构语法学家用结构观点看待语言结构,认为语言结构不是如同传统语法学家所说的那样,是由一个一个的孤立要素简单相加而成,而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组织起来的。
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
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是一个文学研究方法,它指导中文学程度,以便人们仔细检查原
典文献中使用的语言及其意向。
它罗列了这样一系列的语言等级,从非常公认的,官方批
准的古代汉语,到更有创造性的,表达个人选择和看法的文字。
因此,它可以帮助学者更
细致地解释和理解作品。
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是形式主义的一种,有时也被称为格式主义。
它从一个结构层面,检查在原典文献中使用的语言及其含义,而不依赖文学分析方法,如叙事结构和其他象征
技法的分析。
核心的观点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必须从一个更完整的,探求语言本身精神及
寓意的角度出发,这个角度需要学者对各种文学表现的格式及构成,尤其是汉语的词语和
结构,作出相当的深刻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提取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学者应当有效地检查使用语言的层次。
这里涉
及某一作品所使用语言不止一个层次。
它可能是普通文言,高级古文,书面语或者作者自
创的用语。
学者必须一一分辨出来,因为不同层次中使用的语言,表达的意思和精神会有
所不同。
识别出每个层次的使用语言,以及它们在文本中的意思,才能使学者更好理解作
者的选择和看法,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讲述了它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让人们能更彻底
地解读一篇文献或诗文的方法。
它的核心观点是,学者在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之前,应要从使用语言的层面出发,激发出其中的意义。
以此,人们可以把握出文学文本更
深处的精神及其关系,而不只是表面文字层次的内容理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说明1、主观题汇总主要来源于历年真题。
以教材章节逻辑进行梳理,真题中未曾考过的章、节不做赘述:例第一章第一节,在历年真题中未曾考过,则此资料中不包含该部分试题。
2、试题后的四位数字代表该试题出现的年份和考期,例:【1804】表示该题在2018年4月的自学考试中考察过。
3、试题后的“★”为依据该试题的考察频次及难度所拟定的标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作参考。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法概述1、名词解释:传统语法【1404】★2、名词解释:句子【1804、1510】★★3、名词解释:词组【1404】★4、简答题:语素和词有什么区别?【1504】★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法概述第二节语法学体系介绍含义名词解释:传统语法【1404】★传统语法理论将语法看作一套具有规范价值的规则系统,研究语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如何说话、写作,在于纠正言语实践中的错误,强调规范性、纯语主义、文学至上等观点,采用拉丁语模型,注重对书面语的研究。
因此有人称这种语法为规范语法。
传统语法学的主要内容有:(1)突出形态与范畴的关系,强调形态的重要性,并根据形态归纳语法范畴。
(2)中心词分析法(也叫成分分析法)。
(3)按意义标准划分词类。
第三节语法单位含义名词解释:句子【1804、1510】★★以词语或短语为材料组成更大的单位,通过这个单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伴有特定的语调,这个单位就是句子。
句子是语法链条中的最上层单位,也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表达单位。
含义名词解释:词组【1404】★词组即短语,短语是由词和词构成的句法单位。
汉语的短语专指临时组配的大于词小于句子的单位,而成语等固定结构则归属于词汇范围。
短语这一语法单位几十年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以前曾被称为伪语、字群、词群、兼词、扩词、词组、结构等等。
在现在的语法研究界,“短语”已经为多数人所接受。
区别简答题:语素和词有什么区别?【1504】★(1)性质上,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音义单位,也是更高一级单位 词的构成材料,它总是属于构词层面。
第二讲层次分析法2.1 句子成分分析及其局限句子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发。
要点大致如下:(一)以单句为分析对象。
(二)句子有六大成分——主语、述语(谓语)(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黎锦熙,如“他成了班长..”“他们请我做报告...”)(连带成分);形容词性附加语(今天的定语)、副词性附加语(状语和补语)(附加成分)。
(三)句子成分原则上只能是词。
(四)分析手续:先找出全句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再决定述语后有无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语,最后指出句中所有的附加成分。
句子成分分析发的优点:可以让人一下子把握住句子的脉络。
在分析长句时,更能显示其优越性:(1)我国首升空的“神州-3号”模拟载人飞船经过264个小时在太空运行之后按照原先预定的时间安全、准确地返回原先计算好的我国西北某地区的地面。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第一:离了枝叶,主干不成立或站不住,或不是原句子的意思。
(2)他贪图安逸。
(3)于福的老婆是小晴的娘.。
第二:离了枝叶,主干虽能成立,但意思发生了变化。
(4)我们都不懂。
(我们懂)(5)祥林嫂死了当家人。
(祥林嫂死了)(6)不合格的党员清除了。
(党员清除了)第三:不能有效分化歧义。
(7)照片放大了一点。
(“放得不是很大”,“放得过于大了”)(8)我也去上海。
第四:不利于发现某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9)a.我们白白浪费了几个小时。
*b.我们白浪费了几个小时。
2.2 句法构成的层次性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总是按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的。
例如:(10)他刚到。
“刚”跟“他”不发生直接的关系,“刚”先跟“到”构成修饰关系,然后“刚到”一起再跟“他”构成主谓关系。
这种构造特性一般称为“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切分,一是定性。
切分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从哪儿切分);定性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张三吃苹果/ 张三吃苹果(主谓?述宾?))切分一般用画线法,也用树结构;定性一般用阿拉伯数字标示,再加简明的文字说明。
(11)他抽烟。
a 他抽烟b 他抽烟c 他抽烟1 __1_ __2___ 1 22 _3_ 4 他抽烟3 4抽烟a 1 述宾关系b 1-2 主谓关系c 1-2 主谓关系2 主谓关系3-4 述宾关系3-4 述宾关系(由小到大)(由大到小)(树结构)层次分析的基本精神:第一: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中严格按照其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层次分析。
第二:每一次分析都要明确说明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
第三:分析中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简介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也不管句法结构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层次分析可以避免上文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切分不能根据语感,因为语感不可捉摸,往往因人而异。
(12)张教授写的一篇文章a. 张教授写的一篇文章b. 张教授写的一篇文章c. 张教授写的一篇文章第二:不能根据语音停顿,因为语音停顿跟语法成分的界限不是一一对应的。
例如:(13)我明天也要去黔灵公园。
a |我明天也要去黔灵公园b 我|明天也要去黔灵公园c 我明天要去|黔灵公园第三:切分得出的两个部分都必须是合法的句法结构体(符合结构原则)。
例如:(14)一本旧书a. 一本旧书b. 一本旧书c. 一本旧书第四:切分出来的两个部分,可以根据汉语句法的组合规律再重新结合起来(符合功能原则)。
例如:(15)刚到的水果a. 刚到的水果b. 刚到的水果c. 刚到的水果第五:切分出来的两个部分语义上要符合逻辑常理(符合意义原则)。
例如:(16)一位犯人的家属a. 一位犯人的家属b. 一位犯人的家属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单就句法来说,层次分析法的作用大致如下:第一:能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
例如:(17)咬死了猎人的狗(18)看打乒乓球的少先队员(19)贵州和云南的部分地区第二:有助于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
例如:(20)父亲的父亲的父亲a. 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祖父的父亲=曾祖父)b. 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祖父=曾祖父)(21)a. 大哥的岳父的儿子a’. 大哥的岳父的儿子b. 老张的儿子的老师b’. 老张的儿子的老师c. 主任的妻子的弟弟c’. 主任的妻子的弟弟d. 我们的班长的姐姐d’. 我们的班长的姐姐(22)a. 7 +3 X 1 =7 +3 =10(正确的运算方法)b. 7 +3 X 1 =10 X 1 =10(不正确的运算方法)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第一:层次分析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
例如:(23)我吃米饭/ 我吃大碗/ 我吃食堂/ 我吃劳保/ 我吃包月(24)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鸡(25)牛不吃了/ 鸡不吃了/ 饭不吃了第二:层次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对有些现象的解释无能为力。
例如:(26)a. 八一队打胜了明珠队b. 八一队打败了明珠队(27)a. 刘芳看望被丈夫打伤的张伯伯。
b. 张伯伯看望被丈夫打伤的刘芳。
(28)a. 王敏的书里有自己童年生活的照片。
b. 王敏的书里有自己童年生活的描写。
观察下列句子中“在”短语的语义差异:兰兰在屋顶上看月亮。
康司令员在司令部指挥实弹演习。
兰兰在钢笔上刻记号。
明明在帽檐上别校徽。
兰兰在冰柜里取饮料。
明明在碟子里抓花生米。
明明在词典里查生词。
芳芳在兰兰头上数白发。
明明在河东食堂买饺子。
兰兰在房间里扫垃圾。
芳芳在操场上打篮球。
兰兰在房顶上浇花。
明明在汽车上喷油漆。
芳芳在地板上写字。
兰兰在树上摘花。
明明在池塘里钓鱼。
芳芳在树上浇花。
冬冬在汽车上数螺钉。
“N1+在+NPL+V+N2”歧义格式解析0 引言0.1 吕必松(1988)举过留学生造句练习中的一个病句:“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食堂”。
[1]该“句”可以认为是由原式“我在五道口食堂吃饺子”变换来的“把字句”。
可以看出,原式很通顺。
我们把原式抽象为“N1+在+NPL+V+N2”。
这是表示活动或事件发生过程中相关事物所处场所的常用表达格式。
1该格式的特殊性在于,“在+NPL”表示的处所可以有四种情形:(一)说明N1的处所,如“冬冬在屋顶上数星星”;(二)说明N2的处所,如“冬冬在手背上写字”;(三)表明N1、N2同时所处的环境,如“冬冬在教室里擦黑板”;(四)在表明N2处所的同时,是否也说明N1的处所,依语境而定,如“冬冬在汽车上喷油漆”。
0.2 “在+NPL”有的可以挪至补位,如“冬冬在手1 表示状态的“N+在+NPL+V”格式,如“邮票在信封上贴着”、“一群儿童在湖边走着”,其中的“在+NPL”明确指向N,而且当后置做补语时,其语义关系基本不变。
因此该格式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背上写字”可以说成“冬冬写字在手背上”。
但“在+NPL”有时是不能挪至补语位置的,如“冬冬在屋顶上数星星”不能说成“冬冬数星星在屋顶上”。
有时“在+NPL”表面上可以挪至谓语动词后做补语,但这样挪动位置后,句子的意思与原句迥然有别,如把“冬冬在脸盆里洗手绢”说成“冬冬洗手绢在脸盆里”,意思便发生了变化。
0.3朱德熙(1980)[2]、(1981)[3],施关淦(1980)[4],邵敬敏(1982)[5],齐沪扬(1994)[6]、(1998)[7],俞咏梅(1999)[8]等对该格式中V的语义特征和“在+NPL”的语义关系做过富于启示性的研究。
本文的目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在+NPL”的语义指向为视点,力求分化出该格式的歧义类例,并扼要分析其内部成分的语义关系。
1 “在+NPL”专指N1“在+NPL”专指N1,表示N1从事“V+N2”这一活动时所在的“定点”位置。
因为“在+NPL”在语义上跟N2无涉,所以不能被移至句尾,也不能同时通过“把”字将N2置于V前。
例如:(1)兰兰在屋顶上看月亮。
*兰兰看月亮在屋顶上。
*兰兰把月亮看在屋顶上。
(2)康司令员在司令部指挥实弹演习。
*康司令员指挥实弹演习在司令部。
*康司令员把实弹演习指挥在司令部。
变换式不能成立的原因显然跟“在+NPL”的语义指向有关。
原式的“在+NPL”前指N1,而变换式的“在+NPL”则就近指向了N2。
[9]然而,虽然“屋顶”和“司令部”都具有[+容人][+容物]的语义特征,但经验证明(1)和(2)的原式及其变换式中的N2客观上与“在+NPL”并不存在语义上的联系。
换言之,客观上不可能有“月亮在屋顶上”“实弹演习在司令部”的情形。
有一种基于隐喻造成的句子,如“她在心里骂我”“领导在电话里批评我”,表达的意思是N1的观念、想法等存在于“在+NPL”,“在+NPL”并非表示N2的所在。
这种情形可以跟上述情况等同看待,即是说,这类句子没有“她骂我在心里”“她把我骂在心里”的变换式。
“在+NPL”定点指向N1时,它跟V的关系比较松散,可以自由地出现在各类动词前而不受其意义的制约。
[8]§1原式中“在+NPL”的语义关系可以简单表述为:“在+NPL”{定点指向N1}。
简化为:“在+NPL”{定点N1}。
2 “在+NPL”专指N2“在+NPL”专指N2,有三种情形值得注意。
2.1 “在+NPL”可以直接移至句尾做补语,“在+NPL”后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把”字将N2置于V前。
原式和变换式中“在+NPL”的语义关系保持不变。
例如:(3)兰兰在钢笔上刻记号。
→兰兰刻记号在钢笔上。
→兰兰把记号刻在钢笔上。
(4)明明在帽檐上别校徽。
→明明别校徽在帽檐上。
→明明把校徽别在帽檐上。
综合§1的讨论,(3)和(4)原式能变换为变换式,且“在+NPL”的语义关系保持不变的原因是原式同时满足了两个条件:一是NPL的[-容人][+容物]的语义特征表明,客观上存在N2 跟“在+NPL”语义上的选择关系,这是变换的基础;[10]二是V具有的[+使附着]2的语义特征能够致使N2附着于“在+NPL”表示的处所,这是原式和变换式的“在+NPL”能够保持相同语义关系的条件,即都是N2在V的作用下最后的落脚点,或称为“终点”。
但是,原式和变换式在语义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2 动词的[+使附着]特征只是一种概括性的类,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以有“制作”、“存放”、“处置”以及“附着”等小类,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
另参考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载《朱德熙文集》(第2卷)第289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差别,原式中“在+NPL”置于V前,强调的是事件的动作阶段,凸现的是动态。
因此,“在+NPL”也可以说成“往+NPL”,如“芳芳在汤锅里加食盐”可以说成“芳芳往汤锅里加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