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需要和动机
- 格式:ppt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28
第四章学习动机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构成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行为动力。
内在动机是需要,外在动机是诱因。
2.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
强化动机理论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认为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等教育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关键作用。
3.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主观感受。
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种:(1)个体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4.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参考答案: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适当进行归因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
巧妙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评定、奖惩、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
5.考试过后,面对考试成绩单上的分数,小学生议论纷纷。
A:“这次考试题太难了,所以我没有考好。
”B:“考题倒是不难,但我的运气太差,我复习好的部分没有考。
”C:“根本用不着复习,我只要稍稍用心就会考得很好。
”D:“教室里太乱,复习不下去。
”E:“我有些考试焦虑,一到考场就紧张。
”F:“我是天生的‘榆木脑袋’,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学生A、B、C、D、E、F的归因特点,并说明他们的归因方式对未来学习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案例1: 东京迪斯尼乐园的经营魔法东京迪斯尼乐园位于日本千叶县浦安市。
1983年开业后,商界许多人认为它将失败。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从开业至 1991年5月,游客累计为1亿多人次。
现在该园每年约吸引1600多游客,年营业额约1470多亿日元,成为日本企业界的奇迹。
该园的成功,是运用独特的经营技巧,全方位满足游客旅游心理动机。
为了吸引游客,提高“重游率”,从规划、建设到经营,处处体现出心理诱导策略。
1.地理位置。
该园选址在距东京约10公里,乘电车20分钟,便可到达的浦安市。
2.占地面积。
该园面积大到游客无法在一日内游完一周,但也不能过分大,最恰当的面积为46.2公顷。
3.景观环境。
聘请农学博士专家协助建园,使该园一年四季能呈现不同景观,始终维持花草繁茂的状态。
4.适应国情。
该园商店街建有屋顶,而美国加州、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乐园却没有,主要原因是日本雨水较多。
5.商品奇俏。
该园游客的平均消费远高于传统乐园游客,主要原因是园内销售的商品经过仔细挑选,许多商品在外面买不到。
6.设施常新。
该园几乎每年都增添新的游乐设施,1987年建“雷电世界”,1989年修“星际之旅”,1992年将推出“米奇胜过滑雪”节目。
因此,东京迪斯尼乐园重游率高达85%。
思考题1.东京迪斯尼乐园经营魔法的宗旨是什么?2.以上所列的六项诱导策略适应了游客哪些旅游动机?3.试就某种日用消费品的销售策划诱导顾客购买动机的经营策略。
案例2: 从炫耀性消费看红旗车的悲剧想当年,红旗牌轿车何等辉煌!红旗车以它典雅的造型、精心的手工工艺、宽敞的车身,代表着一种极高的社会身份,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牌,不仅中国人尊尚红旗,连外国人也仰慕红旗。
如今,红旗车被作为奥迪的变形,不被人们看好。
红旗车的这种悲剧就在于生产者给它定错了位,把它从炫耀性商品变为一般商品,没有了名牌的光环。
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消费动机决定了人的消费行为。
人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还要满足精神欲望。
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概述(一)需要及其种类1.需要的概念: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基本内容: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评价: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做了系统的探讨,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2)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3)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4)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动机概述(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倾向或内部驱力;(二)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2. 社会性动机:两个层次(1)比较原始的三种驱使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2)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利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
(三)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强化)功能三、兴趣概述(一)兴趣及其种类1.兴趣的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情绪,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
2.兴趣的种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3)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3. 引导学生讲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第四章动机、需要与兴趣一、单选题1.小学儿童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和老师的爱,这说明是小学儿童的()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爱的需要D、成就需要2.儿童要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这属于()A、生理的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爱的需要D、成就需要3.喜欢看电视、听故事并向成年人题为“为什么”,这是儿童的()A、交往需要B、认知需要C、成就需要D、活动需要4.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当“三好生”,这是()A、交往需要B、认知需要C、成就需要D、活动需要5.“需要层次说”是由()提出来的。
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马斯洛D、冯特6.小学儿童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是()A、交往需要B、成就需要C、认识需要D、活动需要7.儿童的兴趣由直接转化为间接,与他们()相联系A、交往水平B、认识能力C、情感状态D、意志水平8.社会交往需要属于()需要A、安全B、归属和爱C、尊重D、自我实现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B、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需要是动机的直接表现形式C、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活动直接相关D、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需要、活动目标相连10.个性的个别性集中表现在()A、个性倾向性系统B、自我意识系统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D、动力特征系统11.表示兴趣在持续时间上的特性是()A、兴趣的广度B、兴趣的稳定性C、兴趣的效能性D、兴趣的灵活性12.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为()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成长的需要13.个性心里倾向性主要包括()A、感知、记忆、想象思维B、能力、气质、性格C、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D、自我实现、自我体验、自我监控14.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
A.个性倾向性B.个性心理特征C.性格D.能力15.需要按其对象性质可分为()。
A.天然需要和物质需要B.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C.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16.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