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
- 格式:pdf
- 大小:3.97 MB
- 文档页数:6
历史上荆江河段的河道变迁及原因作者:吴梦琪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蜿蜒型河段从整体看处在不断演变之中。
从平面变化看,随着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进程的发生,其蜿蜒程度不断加剧,河长增加,弯曲度随之增大。
就其整个变化过程看,河弯在平面上不断发生位移,并且随弯顶向下游蠕动而不断改变其平面形状。
本文立足于方志资料,对各时期荆江河段的变迁历史进程,对荆江河段的河流地质作用及河谷地质结构进行分析,讨论关于属于蜿蜒型河段的荆江河段的河道演变原因。
关键词:荆江;河道变迁;河流作用长江出三峡,在宜昌进入中游后,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河谷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两岸不再是“猿声啼不住”了,而是进入“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
由于长江进入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以,这段河道通称荆江。
荆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长423公里。
其中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
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所以,这里有了"九曲回肠"的说法。
1、荆江的变迁历史随着云梦泽的消亡,荆江堤防系统形成后,荆北通江的口穴先后被堵塞,与荆江的联系被切断,形成堤内独立的内荆河水系。
荆南地区穴口相应增多,相传北晋时杜预开凿调弦口华容河,东晋至南朝时形成沧水匡,南宋时出现太平口、虎渡河,后于1853年和1870年先后形成藕池、松滋二口。
另据地貌形态反映,广兴洲及君山一带也曾出现分流,因部分已湮塞,构成今三口分流的荆南网状水系。
自全新世以来,荆江地区经历了古湖泽的衰亡与洞庭湖的扩展;由荆北分流转向荆南分流;泥沙的沉积中心亦由荆北云梦泽转向荆南洞庭湖的巨大变化,形成新的水系格局。
顺治《江陵志余》之《志陵陆》“金堤”条提到,五代高季兴修筑金堤后,“江势改徙,堤迁于外”。
光绪《荆州府志》记,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郝穴下十里处修建了周公堤,并立一碑,碑南半里堤外旧有三闾祠,六七十年后,“圮于江中”。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为后续内容提供了基础。
正文部分分别从河道演变特征、演变原因、演变趋势预测、演变影响评估和对策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的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江、沙市河段、河道演变、分析、特征、原因、趋势、预测、影响评估、对策措施、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其流域范围广阔,涵盖了许多重要城市和产业区。
沙市河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河道的演变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情况备受关注。
研究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情况,有助于了解河道演变的特征、原因和趋势,为未来的河道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沙市河段河道演变的特征,可以揭示河道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为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评估河道演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协调河道管理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河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篇文章将对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解决沙市河段河道演变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的情况,探讨其演变特征、原因、趋势预测以及影响评估。
通过研究,可以为河道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减缓河道演变的速度,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本研究还旨在总结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的特点,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全面了解长江沙市河段的演变过程、规律和影响因素,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河道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沿线承载着中国九成以上的货物和七成以上的煤炭运输,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长江的支流之一,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一直备受关注。
近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有效防洪、保护生态环境、维护长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沙市河段的地理概况长江沙市河段位于长江中游干流的枝江至宜昌段,全长约120公里,是一个湖沼交错的平原地区。
沙市河的发源地在湖北省钟祥市,流经荆门市、京山市、宜昌市等地,最终汇入长江。
河道两侧地势平坦,水域广阔,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地貌。
1. 水位变化近年来,长江沙市河段的水位有着明显的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水文情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河段水位有时偏高,有时偏低,给沿岸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特别是在汛期,水位的突然上涨对当地的农田和村庄造成了严重损失。
2. 河道漂移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漂移情况较为普遍。
由于江水的冲刷和冲淤作用,河道的位置和形态经常发生变化。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河道移位导致的淹没和退化现象。
这不仅加大了防洪工作的难度,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河床淤积由于长年的冲刷和泥沙淤积,长江沙市河段的河床出现了严重的淤积现象。
这不仅使得河道的航道变浅,对船只的通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影响了当地的灌溉和供水工程。
1. 自然因素长江沙市河段位于中国的丘陵湖泊平原区,气候温暖湿润,多雨高湿,水文情况较为复杂。
繁多的气候和水文变化因素,使得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较为频繁,随之带来了水位、河道漂移、河床淤积等问题。
2. 人为因素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过度的水资源利用、乱堆乱放以及非法采砂等行为,都对河道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工程影响长江沙市河段涉及的沿线城市和乡村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例如河道疏浚、水库建设等。
上荆江典型断面河床纵横向变形过程的概化模拟张翼;夏军强;邓珊珊;宗全利【期刊名称】《长江科学院院报》【年(卷),期】2016(033)007【摘要】针对当前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河床的调整特点,将床面冲淤与河岸崩退的计算模块相结合,构建了基于断面尺度的河床纵向及横向变形的概化数学模型.以上荆江荆34断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概化模型计算了该断面2006年和2008年水文年的河床纵向与横向变形过程,计算的河床纵向冲刷量、河岸崩退总宽度及崩塌后岸坡形态等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此外还分析了考虑与不考虑床面冲淤2种情况下2006年荆34断面形态调整的计算结果,该断面河床冲刷主要集中在枯水河槽,床面冲刷下切导致河岸高度增大,最大增幅约1.9 m,且考虑河床冲淤后计算的河岸崩退总宽度比不考虑时的计算值偏大20%.表明了近岸床面冲刷下切导致滩槽高差增大,将会加剧崩岸的发生.【总页数】7页(P6-11,22)【作者】张翼;夏军强;邓珊珊;宗全利【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杭州310020;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7【相关文献】1.清水冲刷弯曲河型河床变形的概化模型及数值模拟 [J], 陆永军;张华庆2.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 [J], 余蕾;王加虎;邹志科;卢金友;李凌云3.水沙调节后荆江典型河道横向调整过程的响应——Ⅱ.上、下荆江调整差异初探[J], 假冬冬;邵学军;蒋海峰;沈阳;张幸农;尚毅梓4.黄河下游河床纵向与横向变形的数值模拟——Ⅱ二维混合模型的应用 [J], 夏军强;王光谦;吴保生5.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滩岸崩退过程概化模拟 [J], 王英珍;夏军强;邓珊珊;周美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无数的文明。
长江上游的沙市河段,是长江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进行分析。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河道的宽度发生了变化。
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和冲刷作用,沿岸土地逐渐被侵蚀,导致河道的宽度不断变窄。
河道的流速也发生了变化。
在河道变窄的流速也有所增加,导致了河道水流的不稳定性。
河道两岸的植被也受到了影响,一些原本茂盛的植被逐渐被冲刷冲垮,导致了岸边生态环境的变化。
造成长江沙市河段河道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了长江上游地区的冰雪融化加速,大量的融雪和雨水导致了长江的水位上升,从而造成了河道的冲刷和侵蚀。
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江上游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工业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长江中,造成了长江水体的污染和水质下降,加剧了河道的演变。
针对长江沙市河段河道演变的现状,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治理。
应加强地方政府对长江沙市河段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减少泥沙淤积和冲刷的现象。
需要加大对长江水体污染的治理力度,遏制水质的进一步恶化,保护长江的水质环境。
应加强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重点保护长江沙市河段的植被和鸟类栖息地,重建河道的生态环境。
应加强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通过跨区域合作,加强对长江河道的整体治理和保护,确保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治理。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加强对长江沙市河段河道演变的认识,为长江河道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近年来,长江流域经历了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和构造运动,对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篇文章着重分析了近期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情况,主要包括河道形态、河岸侵蚀和堆积等方面。
首先,近期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形态日益复杂。
每年春夏季节,受洪水冲击影响比较严重,部分沙洲和石头会被水流带走,形成新的河岸或河床,导致河道变化不断。
尤其是2016年,长江流域遭遇了强降雨和洪水,沙市河段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引起了河道高度变化。
同时,随着地质构造的变化和沉降作用,河床深度不断下降,河道变浅,流速加快,河道侵蚀和摩擦增强,进一步加剧了河道形态的变化。
其次,河岸侵蚀现象在长江沙市河段表现较为明显。
长期以来,长江流域的农村生产活动和城市建设活动对河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包括水土流失和沿岸植被破坏等问题,导致了河岸的松散和坍塌。
此外,洪水和强风也会加速河道搬运和河岸侵蚀,造成严重的土地和房屋损失。
通过实地调查和卫星遥感技术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期长江沙市河段右岸的侵蚀现象尤为显著,部分农田已被冲刷,建筑物也遭到了侵蚀和摧毁。
最后,长江沙市河段也存在较明显的堆积现象。
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的淤积和长江三峡工程的运用也加剧了长江下游的堆积现象。
堆积一方面引起河势流速降低,另一方面容易引起洪水的堵塞,并增加水道维护和治理成本。
通过卫星遥感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我们发现长江沙市河段右岸上游部分区域淤积情况较为明显,河床沉积物严重影响着河流交通的通行,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综上所述,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使得河道形态、河岸侵蚀和堆积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治理力度,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荆江河段沙市三八滩演变机理分析
彭严波;段光磊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06(037)009
【摘要】三八滩位于长江上荆江沙市河弯,所在荆州市是长江中下游重点防洪城市.近年来,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三八滩滩体及主支汊演变剧烈,对下游河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泥沙专家广泛关注.依据沙市河段近40 a水沙资料和地形成果分析,表明三八滩汊道段断面过流面积、三八滩特征值与河段来水来沙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三八滩的演变主要受河段中高水出现时间和来沙影响.分析表明,连续丰水多沙年三八滩淤积,连续枯水少沙年冲刷,且含沙量的变化是主要因素.下荆江系统裁弯、葛洲坝水利枢纽运用、沮漳河改道及荆州长江大桥建设对三八滩演变也有一定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若上游过渡段河势不出现很大变化,三八滩在目前基础上将难以大幅淤长.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彭严波;段光磊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00;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长江荆江河段典型洲滩演变机理初探 [J], 段光磊;彭严波;肖虎程;赵兵
2.长江中游沙市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趋势预测 [J], 李旺生;朱玉德
3.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 [J], 黄勇;袁晶;高宇;吴国君
4.长江口南汇边滩冲淤演变的多因子分析 [J], 付桂;严超
5.长江上游东溪口河段河床及滩险演变特性分析 [J], 李洪奇;林双;钟志强;王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长江沙市河段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支流,河道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有效管理和保护河道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介绍部分主要探讨长江沙市河段的地理位置、流域特征以及河道演变的背景情况。
长江沙市河段地处长江中游,是一个典型的冲积河段,受到来自上游河流的泥沙输送影响较大。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长江沙市河段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
深入研究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有效保护和管理这一重要水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情况,探讨河道演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案例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为未来河道演变趋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探究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特征,包括河道形态变化、河床沉积情况等;2.分析长江沙市河段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变化、水文变化等方面;3.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长江沙市河段河道演变的规律和趋势;4.构建河道演变预测模型,为未来河道演变趋势提供科学预测依据;5.总结长江沙市河段河道演变的规律,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为区域河道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更好地了解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的情况,为河道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将深入长江沙市河段进行实地勘察,获得河道的实际情况,包括水文地貌、植被覆盖、河床沉积等信息。
实地调查是获取真实数据的基础,可以为后续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遥感影像分析是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结合专业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解译,提取河道演变特征信息。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崇明岛以南形成长江沙市河段,河道长度56.3公里,主要河流有大桥河、跑马涧等。
该河段流域面积较小,坡度陡峭,水流湍急,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洪涝灾害和滑坡事件。
本文通过对该河段的水文数据、历史洪水事件和卫星影像分析,探讨了其近期河道演变情况。
一、水文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沙市河段的水文数据,可以发现该河段的径流量和水位都存在较大的波动。
其中,2005年和2010年分别发生了较大的洪水事件。
2005年6月3日至7日,该河段发生洪水,最高水位达到9.71米,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
2010年8月7日至9日,该河段再次发生洪水,最高水位达到7.32米,但洪峰流量仅为历史最高水位的一半。
二、历史洪水事件分析长期以来,沙市河段一直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
对于该河段历史洪水事件的详细记录,可以追溯到清代。
其中,1954年和1998年分别是该河段的重大洪灾事件。
1954年5月5日至6日,该河段发生洪灾,致使11个村庄受灾,100余人死亡。
当时,大桥河发生了震波,泥沙猛涌而来,形成堰塞湖。
1954年洪灾后,政府开始修建各种防洪措施。
1998年,中国南方大暴雨,长江水系多地洪峰同时涌至。
7月12日至16日,该河段发生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73亿。
当时的洪水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导致河道的严重淤积和断面变窄。
此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加强水文监测、提高防洪水位、开展河道整治等。
三、卫星影像分析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河道演变的监测与研究也更加便捷和准确。
通过对沙市河段近期的卫星影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点情况:1、河道淤积严重。
从卫星影像中可以看出,该河段的河道淤积严重,尤其是大桥河段和港口河段。
河道淤积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泥沙淤积和人类对河道的损害等原因导致的。
2、河道断面变窄。
由于历次洪涝灾害的冲击和沉积物的堆积,该河段河道断面不仅变窄,而且形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41卷第4期2008年8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Eng ineer ing Jour nal of W uhan U niversity Vo l.41N o.4A ug.2008收稿日期:2007 12 29作者简介:江 凌(1981 ),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609018).文章编号:1671 8844(2008)04 0010 04荆江微弯分汊浅滩的水沙输移及河床演变江 凌1,2,李义天1,葛 华1,孙昭华1(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2;2.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11)摘要:沙市河段为长江中游典型长顺直微弯分汊河段,河床演变复杂.对该河段水流变化规律、河床冲淤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来水来沙及河床形态对河道水沙输移的影响.河床冲淤由来水量、来沙量和河床形态共同决定,但河床形态与流量过程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河床冲淤特性,放宽段河床冲刷深度与单宽流量变化率之间较好的相关性便体现了这一点.考虑来流及河床形态的决定性作用,对该河段的主流摆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汊道兴衰交替是河床演变的主要特性.关键词:河床形态;河床冲淤;水沙输移;河床演变中图分类号:T V 147 文献标志码:ADischarge and sediment transporting and riverbed evolution in slightly curved and multi branched river reach in Jingjiang reachJIANG Ling1,2,LI Yitian 1,GE H ua 1,SU N Zhaohua1(1.State Key L abo rato ry o f Water Resources and H ydropow er Eng ineer ing Science,Wuhan U niv 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2.Yangt ze River Channel Planning and D esign Inst itute,Wuhan 430011,China)Abstract:T he Shashi r each is a slig htly curved and m ulti branched river reach with centr al bars in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Yang tze River ,w here the channel evolution is very complicated.T 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 char 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flow ,the channel scouring/silting mo d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coming w ater &sediment and channel form on w ater &sediment transporting in the reach.The chan nel scouring/silting is determ ined by incom ing w ater,incom ing sedim ent and channel fo rm;but the in fluence of the channel fo rm and the incom ing w ater process is more sig nificant,w hich also can be show n by the clo s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discharg e variation r ate and the scouring depth in widening reach.Based on these,the shif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flow in the reach are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branches is the natur e of the riverbed evolutio n in the Shashi reach.Key words:channel morpholog y;scouring and silting ;dischar ge and sediment transporting ;riv er bed ev olution沙市河段位于三峡大坝下游的上荆江河段,分别与上游涴市河弯和下游金城洲弯道衔接.洲滩、河槽的河床组成为中细砂,易受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影响,河道演变剧烈,为长江中游航道治理的重点研究对象.现有涉及该河段的研究主要从河势变化特点[1~3]、洲滩演变机理[4]出发探讨河道演变的发展,由于对影响因素的认识不足,演变趋势的预估尚存在分歧.作者前期曾基于河道水力输沙特性第4期江 凌,等:荆江微弯分汊浅滩的水沙输移及河床演变的决定性作用,结合三峡建库后水沙条件的变化,对河道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5],但未涉及河道水力输沙特性的影响因素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河道的水流变化规律、河床冲淤特性,探讨来水来沙及河床形态对河道水沙输移的影响模式,初步揭示河道水沙输移机理及主要控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1 沙市河段的形态特征沙市河段上起陈家湾、下至玉和坪,长约22km(图1).洲滩消长与河宽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时期该河段平滩河宽(沙市流量27000m 3/s)的变化见图2.杨林矶(荆39~荆41)以上河道逐渐展宽,往下受左岸观音矶控制,河道迅速缩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左岸大幅度崩退,右岸腊林洲边滩向下、向河心淤长,最终被切割形成心滩,1956~1976年间,杨林矶附近河宽明显增大.由于历史护岸工程的积累,70年代以来,河段的外部轮廓相对稳定.河道内洲滩变化剧烈,腊林洲边滩下部不断淤高、展宽且下移,致使筲箕子至荆41断面河宽减小,筲箕子附近成为相对稳定的缩窄段,有利于上段心滩的发育;而筲箕子以下河道空间压缩,心滩发展受到制约,不断受冲后退[5].图1 沙市河段河势及固定观测断面布置示意图2 河床冲淤过程的机理分析2.1 水力因素的沿程变化河道水流沿程输移过程中,受河床边界条件影响,水力因素发生变化.长期以来,尽管沙市河段河宽有所变化,但河道进口的展宽率及出口的缩窄率变化较小(图2),因此,水力因素沿程随河宽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图3~6).图2 不同时期平滩河宽的变化杨林矶以上放宽段(图3、4),以流量1.5与2.0万m 3/s 为界,水流沿程变化的规律相反.表1为放宽段纵比降的年内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高水图3 流量在2.0万m 3/s 以上时展宽段流速沿程变化比降小于低水比降.因此,流量较大时,比降较小,流速沿程减小;流量较小时,水流归槽,受洲滩形态边界的影响,流速沿程增大.且从图3和4可以看出,流量愈大,流速减小率愈大.缩窄段纵比降的年内变化与放宽段相反,其年内水流输移特性也不同(图5、6):中高水时期,流速随河宽的减小而沿程增大;流量较小时,虽然因沿程断面的实测资料有限,流速沿河宽的分布有些散乱,但基本上也表现出流速随河宽减小而沿程减11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41卷图4 流量在1.5万m 3/s以下时展宽段流速沿程变化图5 流量在2.0万m 3/s 以上时缩窄段流速沿程变化图6 流量在1.5万m 3/s 以下时缩窄段流速沿程变化表1 放宽段纵比降年内变化施测日期流量/(m 3 s -1)1~2号断面间比降/ 左侧右侧1999 04 1241700.6430.6041999 07 15289000.2780.3351999 11 05131000.4110.3762000 02 2249200.5830.5252000 11 2382100.5020.3882001 02 1847800.4880.4572001 08 01183000.3240.3042001 11 07128000.4190.3692002 01 1247100.6110.443小的趋势.以上水力因素的变化特征也可从典型断面过水面积(A )随来流量(Q )变化的情况看出,如图7,断面位置如图1.当流量在2万m 3/s 以上,同流量下2号断面的过水面积大于进、出口段,即流速较小;当流量较小时,同流量下2号断面的过水面积小于进、出口段,即流速相对较大.表2列出了各断面A 与Q 的关系,可以看到断面形态特征决定了河道水力因素随流量的变化.图7 典型断面过水面积随流量的变化情况表2 典型断面A =aQb 关系中各参数的值入口段2号断面荆45断面a173.6810.068130.56b 0.43670.73530.4602相关系数R0.90320.93770.9148断面形态深槽偏左的V 形W 形深槽偏左的V 形综合以上分析,河床形态及来流量共同决定了河道水力因素的变化特性.2.2 典型断面实测冲淤分析因水流挟沙能力与流速成正比,河床冲淤势必会受到上述水流输移特性的影响.图8~10分别列出了位于进口过渡段、开阔段、出口缩窄段的3个典型断面的平均高程年内变化及月平均流量过程.从图8~10可以看到,放宽段河床 涨淤落冲!,而缩窄段河床则 涨冲落淤!,且流量在1.5~ 2.0万m 3/s 为冲淤转折点.对比流量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河床年内冲淤过程与河段水流的年内周期性变化相对应.图8 进口过渡段的荆33断面年内平均高程变化12第4期江 凌,等:荆江微弯分汊浅滩的水沙输移及河床演变图9 开阔段的荆40断面年内平均高程变化图10 出口缩窄段的沙6断面年内平均高程变化2.3 河床冲淤过程机理分析当流量大于2.0万m 3/s 时,放宽段流速沿程减小,挟沙能力沿程降低,无法输移汛期上游的大量来沙,泥沙便在开阔段落淤;缩窄段流速沿程增大,加上来沙在上段的落淤,水流在缩窄段的挟沙能力较强,使河床发生冲刷.当流量小于1.5万m 3/s 时,放宽段流速沿程增大,挟沙能力增大,能输送上游来流携带的沙量,但由于缩窄段流速沿程减小且上游冲刷使来沙量相对较大,泥沙易在此落淤.可见,河床年内、沿程的冲淤交替与河道的水力特性密切相关.同一流量在不同的断面条件下对河床的作用程度不同,如图8~10所示.断面冲淤幅度:双分汊的荆40断面>荆33单一断面>窄深的沙6断面.对沙市河段而言,泥沙粒径特征沿程变化不大,河床形态决定了河段输沙能力随流量的变化,也就是说水流的输沙能力最终由河床形态及来流量共同决定.此外,冲积河流的输沙率与流量的多次方成正比,来沙过程与来水过程基本相应.因此,河道冲淤特性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河床形态与来流过程的变化.图11点绘了放宽段典型断面冲刷深度与单宽流量退落率的关系.虽然由于各断面形态的不同,两因素的相关性在不同断面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表明了落水过程中河床的冲刷深度与流量退落率密切相关.图11 落水过程断面平均冲深与单宽流量变化率的关系2003年6月以后,河段来沙因三峡水库蓄水而大量减少,但从图12可以看到,2003~2005年期间,放宽段河床 涨淤落冲!的特性未变.这也说明了在河床形态与来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定的来沙变化范围内河床能保持其冲淤特性基本不变.图12 2002~2005年放宽段冲淤过程图3 河床演变规律探讨上荆江左岸的荆江大堤护岸工程始于1465年,至1788年发展为较大规模,限制了河道的横向变形,沙市河弯的平面外形相对稳定,河弯的弯曲半径R *为7100m [6].沙市河段的三八滩分汊段位于该弯道的进口,根据2001~2005年共计11个测次的实测地形图,该段左、右汊深泓的平均弯曲半径分别为5890、4194m.张植堂研究荆江5个河弯(沙市、冲和观、碾子湾、调弦、来家铺)的水流动力轴线弯曲半径(R 0,m)得出以下关系[7]:R 0=0.053R *[Q 2/(gA )]0.348(1) 式(1)对长江荆江河段来说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将式(1)和表1中开阔段(2号)过水面积与流量的关系结合,粗略估算多年平均流量为12583、(下转第19页)13第4期王党伟,等:冲积河流河岸冲刷展宽的力学机理及模拟analy sis o f river channel pr ocesses w ith bank ero sion[J].A SCE,Jour nal o f H y dr aulic Eng ineering,2000,126(4):243 252.[6] A SCE task co mmittee o n hydraulic,bank mechanics,and modeling of riverbank w idth adjustment.Riv erw idt h adjustment∀:P ro cesses and mechanisms[J].A SCE,Journal o f H ydraulic Eng ineer ing,1998,124(9):881 902.[7] A SCE task co mmittee o n hydraulic,bank mechanics,and modeling of riverbank w idth adjustment.Riv erw idt h adjustment II:modeling[J].A SCE,Journal ofH ydraulic Eng ineer ing,1998,124(9):903 918.[8] 王新宏.冲积河道纵向冲淤和横向变形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0.[9] 夏军强.河岸冲刷机理研究及数值模拟[D].北京:清华大学,2002.[10]张瑞瑾.河流泥沙动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73 76,57 60.[11]张兰丁.粘性泥沙起动流速的探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0,15(1):82 87.[12]V an Rijn L C.Sediment t ranspo rt,part I:bed loadtr ansport[J].ASCE,Jo ur nal o f H ydraulic Engineering,1984,110(10):1431 1455.[13]洪大林.粘性原状土冲刷特性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55 66.[14]唐存本.泥沙起动规律[J].水利学报,1963,(2):112.[15]张英华.土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11 116.[16]Ikeda S,Par ker G,K imura Y.Stable w idth anddepth o f str aight gr avel r iver s w ith hetero geneous bed mater ial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8,24(9):713 722.[17]Pizzut o J E.Numerica l simulation of g ravel riv erw idening[J].Water Reso ur ces Resear ch,1990,26(9):1971 1980.[18]金腊华,王南海,傅琼华.长江马湖堤崩岸形态及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J].泥沙研究,1998,(2):67 71. [19]Dar by S E,T horne C R.N umer ical simulatio n ofw idening and bed defo rmat ion of straight sand bed r iver s I:mo del dev elopment[J].A SCE,Journal ofH ydraulic Eng ineering,1996,122(4):184 193.[20]Duan J G,Wang S Y.T he applicat ions of the enchanced CCHE2D model to study the alluvial channel migr ation pro cesses[J].Journal o f H ydraulic Research,2001,39(5):469 780.[21]Ikeda S,Par ker G,Saw ai K.Bend t heo ry of riv ermeander s,Par t I:linear develo pment[J].Jo ur nal ofF luid M echanics,1981,112:363 377.[22]Dar by S E,Simon A.Incised R iver Channels:Pr ocesses,Fo rms,Engineering and M anag ement[M].Jo hn W iley and Sons,1999:111 119.[23]F ukuoka Sho ji.自然堤岸冲蚀过程的机理[J].赵渭军译.水利水电快报,1996,(2):29 33.(上接第13页)15000、2000m3/s的沙市河段该处水流动力轴线的弯曲半径分别为4852、5242、5950m.由于式(1)反映的是整个弯道内水流动力轴线弯曲半径变化的平均情况,深泓弯曲半径与不同流量级下水流动力轴线弯曲半径之间的差异能定性上反映平均情况下主流年内的摆动情况:中、高水时主流偏左,低水时右汊过流会增加.结合放宽段河床涨淤落冲!的特性,流量大于2.0万m3/s时右汊进口位于缓流区,泥沙易在此落淤,而流量较小时主流右摆,又会使右汊进口得到冲刷.但是,小流量时水流归槽常受到滩体形态边界的制约.因此,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三八滩滩头高大且位置较上时,右汊多数年份为支汊;而90年代,三八滩滩头逐渐退缩且低平,出现南、北汊互相争流的局面.从水流和河床的相互作用来看,水流有走左汊之势,但右汊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展,汊道兴衰交替是该段河道演变的基本特征.参考文献:[1] 张修桂.近代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及其整治[J].复旦学报,1994,(6):55 61.[2] 熊治平.上荆江河床演变规律探讨[J].泥沙研究,1996,(2):39 44.[3] 王维国,阳华芳.近期长江荆江河道演变特点[J].人民长江,2003,(11):19 21.[4] 彭严波,段光磊.长江荆江河段沙市三八滩演变机理分析[J].人民长江,2006,(9):82 83.[5] 江 凌,李义天,张为.长江中游沙市河段演变趋势分析[J].泥沙研究,2006,(3):76 80.[6]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局.长江中下游河道基本特征[R],1983.[7] 张植堂,林万泉,沈勇健.天然河弯水流动力轴线的研究[J].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1984,(1):47 56.19。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也是中国第一大河,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中国境内,是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流域辐射范围广阔,涵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因此长江河道的演变对于中国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江沙市河段作为长江河道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河道演变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和分析。
长江沙市河段位于长江下游,是长江水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也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情况备受关注。
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江沙市河段沿岸的工业化、农业化和城市建设都在不断扩张,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水资源利用变化直接影响了长江沙市河段的水文情势和水沙输移条件。
河道的演变主要表现为河床淤积和冲淤平衡的破坏,水沙输移条件发生变化,导致了河道的侵蚀和冲淤,增加了河流的泥沙含量,加剧了河流的泥沙淤积,影响了河道的畅通和生态环境。
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还受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范围广阔,流域内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差异较大。
近年来,长江流域出现了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例如暴雨和干旱等极端天气,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对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造成了一定影响。
暴雨引起的洪水会加剧长江沙市河段的侵蚀,而干旱则会加剧长江沙市河段的冲淤。
自然因素对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还受到了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长江河道的演变直接影响着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导致了河流的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河道的淤积和侵蚀导致了水文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了长江沙市河段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加剧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受到了人类活动、自然因素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共同影响。
要有效应对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需要综合考虑人类活动、自然因素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长江沙市河段位于长江下游,流经湖南岳阳市沙市区域,是全国著名的“三峡”之一。
在历史上,长江沙市河段曾经是长江水上交通的重要枢纽,在交通贸易、旅游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近年来的一些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不仅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沿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下面将从河道演变的角度,进行近期的分析。
(一)河道演变的主要特征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水流速率增大长江沙市河段的平均水流速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增加了约0.25m/s,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
这种增加的主要影响是加速了岸边和底部的泥沙冲刷,进一步改变了河道的形态。
2. 河道底部漂石增多由于长江上下游来的漂石不断冲刷沉积,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建筑工地等,造成漂石增多。
这些漂石会砂砾底部接触位置产生剧烈的摩擦,再加上水流的冲击,容易导致底部砂砾的破坏和漂移。
3. 河道底部沉积物淤积加重由于不断进入的泥沙停留在河道的底部,很容易形成淤积。
然而,由于底部的漂石作用,水流的摩擦和砂砾底部的破坏导致的淤积,被冲走的沉积物又填满了新的空隙,很容易形成的‘虫孔’样状,这种沉积的方式对河道的演变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4. 沉积物运移速率增大随着河流流速的增加和漂石数量的增加,更多的底部沉积物会被带动而运动,并进一步影响河道的演变。
这可能最终导致河道的淤积和狭窄,影响河道灌溉和防洪。
(二)河道演变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 生态环境受到影响由于河道底部淤积加重,河流通量减小,不良物质的沉积导致水环境的污染,水质下降,影响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
这不仅影响沿江地区的生态旅游和水产业的发展,更会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2. 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灌溉受到影响由于河道演变导致河床淤积程度增加,长江沙市河段周边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灌溉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44卷第6期2016年11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ohai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Vol.44No.6Nov.2016DOI:10.3876/j.issn.10001980.2016.06.012㊀㊀收稿日期:201509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42,51339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209015)作者简介:余蕾(1990 ),女,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研究㊂E⁃mail:1032602833@qq.com通信作者:王加虎,副教授㊂E⁃mail:tigerlly@126.com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余㊀蕾1,2,王加虎1,邹志科1,卢金友2,李凌云2(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㊀210098;2.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㊀430010)摘要:为研究冲积河流河床形态对水沙条件的响应调整规律,基于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原理,对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过程进行研究㊂运用Morlet小波方法分析了沙市河段1956 2011年水沙序列的多时间尺度规律,采用滑动平均法拟合了流量㊁含沙量与断面面积的单一幂指数函数关系㊂结果表明,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对水沙条件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其河床形态的调整受到包括当前时段在内的前期水沙条件的共同影响㊂建立了水沙序列分时段的断面面积计算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河床横断面面积的变化情况与实际情况较接近,断面面积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2=0 85,模拟精度较好,分时段计算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㊂关键词:冲积河流;河床演变;小波分析;多时间尺度;滞后响应;断面面积;上荆江沙市河段中图分类号:TV147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1980(2016)06054406Adjustmentregularityofcross⁃sectionalmorphologyofShashisegmentofupperJingjiangReachYULei1,2,WANGJiahu1,ZOUZhike1,LUJinyou2,LILingyun2(1.Schoolof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s,Hohai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2.KeyLaboratoryofRiverRegulationandFloodControlofMinistryofWaterResources,YangtzeRiver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Wuhan430010,China)Abstract:Inordertostudythedynamicresponseofriverbedmorphologyofalluvialriverstowaterandsedimentconditions,theadjustmentprocessofriverbedcross⁃sectionalmorphologyattheShashisegmentoftheupperJingjiangReachwasinvestigatedbasedonthedelayedresponseprincipleofriverbedevolution.Themulti⁃timescalerulesofwaterandsedimentseriesoftheShashisegmentduringtheperiodfrom1956to2011wereanalyzedusingtheMorletwaveletmethod,andapower⁃exponentrelationshipbetweenthedischarge,sedimentload,andcross⁃sectionalareawasobtainedwiththemovingaveragemethod.Theresultsshowthattheadjustmentofriverbedcross⁃sectionalmorphologyoftheShashisegmentisdelayedwiththechangeofwaterandsedimentconditionsanditisinfluencedbypreviousandpresentwaterandsedimentconditions.Themodelforcalculationofthecross⁃sectionalareaforwaterandsedimentseriesindifferenttimeperiodsisestablished.Thesimulatedresultsindicatethatthesimulatedcross⁃sectionalareasandactualvaluesareingoodagreementandtheircorrelationcoefficientR2is0 85,indicatingthattheestablishedmodelcansimulatetheadjustmentregularityofriverbedcross⁃sectionalmorphologyoftheShashisegmentofupperJingjiangReach.Keywords:alluvialriver;riverevolution;waveletanalysis;multi⁃timescale;delayedresponse;cross⁃sectionalarea;ShashisegmentofupperJingjiangReach冲积河流是一个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输入输出的开放系统,其平衡状态表明着输入条545第6期余㊀蕾,等㊀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件和系统自身相适应㊂河床在扰动情况下会自动进行冲淤调整,建立与水沙条件或河床边界条件相适应的均衡状态㊂水沙条件是塑造冲积河流河床形态的主要动力,水沙条件的变化将会导致河床形态的调整,不平衡输沙是河床演变的实质[1]㊂大量研究表明,河床形态的调整受当年和前期水沙条件的影响㊂Leopold等[2]以冲积河流为对象,从开放系统角度分析,认为河流系统外部变量变化后,其内部变量会进行自动调整以适应外部变量的变化,但其响应调整过程与外部扰动条件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㊂梁志勇等[3]基于 记忆效应 提出了断面形态特征值B(河宽)㊁H(水深)或宽深比与来水㊁来沙条件的关系,认为河床形态既受水沙条件的影响,又受到前期断面形态的影响,对于黄河,河床的特征变量与前期3 5a的水沙因子相关性最好㊂Surian等[4]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从时间尺度来讲,大部分河床再造过程可以总结为非线性指数衰减函数的调整模式,也就是说,河流在受到扰动因素驱动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河床再造的速度很快,河床迅速向新的动态平衡状态靠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靠近的速度越来越慢㊂基于这一理论,吴保生[5⁃6]提出了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调整模式:dydt=β(ye-y)(1)式中:y 特征变量;ye 特征变量的相对平衡值,一般与外部变量相关;t 时间;β 特征变量的调整速率,可根据实测资料率定㊂对式(1)进行积分求解得y=(1-e-βt)ye+e-βtye0(2)式中:ye0 t=0时刻的平衡值㊂张艳艳等[7]利用小波分析法建立了黄河平滩流量与水沙条件的多时间尺度关系,并计算出平滩流量滞后于水沙的时间㊂其结果与吴保生[5]得到的滞后时间基本一致㊂上述方法考虑了前期一定时期内的水沙条件对当前河床形态调整的作用,建立的河床演变调整模式能够很好地描述冲积河流特征变量对来水㊁来沙条件变化的响应调整规律[8],但是仅适用于黄河流域㊂廖治棋[9]改进了滞后响应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并将此运用到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初步揭示了长江流域也存在滞后响应现象㊂上述研究中水沙作用时间t均取1a㊂长江中下游冲积河段的河床形态比黄河流域冲积河段稳定,河床横断面变化相对较小,逐年模拟存在一定的困难,故本文采用分时段模拟河床横断面形态在某一时段内水沙变化条件作用下的调整过程㊂河床演变是一个宏观过程,笔者基于吴保生[6]提出的滞后响应模型,运用小波分析方法[10]对上荆江沙市河段水沙序列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并利用水沙时间序列的周期变化规律对水沙条件序列进行时段划分,建立适用于上荆江沙市河段断面面积的分时段变化调整模型,模拟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㊂1㊀沙市水文站水沙的多时间尺度规律水文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的方法有滤波㊁滑动平均法㊁Fourier分析等,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11],小波分析是在Fourier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时频多分辨功能的数学方法,它能清晰地揭示隐藏在时间序列中的多种变化周期,弥补Fourier分析的不足[10⁃11]㊂目前,小波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手段已经成熟[12⁃14]㊂本文选取沙市水文站(以下简称沙市站)1956 2011年实测流量㊁含沙量资料,利用小波方法分析上荆江沙市河段水沙序列的多时间尺度规律㊂1 1㊀小波分析方法小波分析是一种信号的时间频率分析方法㊂小波函数ψ(t)ɪL2(R)且满足ʏ+ɕ-ɕψ(t)dt=0,震荡性㊁能够迅速衰减到零的特点使得小波函数有多种,本文采用Morlet连续复小波变化来分析水沙的多时间尺度[15]㊂时间序列f(t)ɪL2(R),其连续小波变换为Wf(a,b)=a-12ʏRf(t) ψt-abæèçöø÷dt(3)式中:Wf(a,b) 小波变换系数;a 尺度因子;b 时间因子; ψt-abæèçöø÷ ψt-abæèçöø÷的复共轭函数㊂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4卷对于给定的Morlet子小波函数:ψa,b(t)=e-0 5t2eiw0t(4)式中:w0 常数,w0=6 2时周期T可近似地等同于时间尺度a㊂将小波系数的平方值在b域上积分,就可得到小波方差,即Var(a)=ʏ+ɕ-ɕWf(a,b)2db(5)1 2㊀沙市站水沙的小波特征将沙市站1956 2011年的年平均流量㊁年平均含沙量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后[16],进行小波变换(式图1㊀沙市站流量、含沙量小波系数实部时频分布Fig.1㊀Time⁃frequencydistributionofrealpartofwaveletcoefficientfordischargeandsedimentconcentrationatShashiStation从图1(a)可以看出流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存在3 6a㊁6 11a㊁11 21a㊁21 32a等尺度,其中2132a尺度最为突出,出现由枯到丰6次循环变化,其中心尺度在28a左右;在11 21a尺度上,出现了由枯到丰的12次循环交替,中心尺度在13a左右㊂6 11a尺度的周期变化出现了由丰到枯的11次循环交替;3 6a尺度出现更多的循环㊂由图1(b)可知含沙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和代际变化,存在3 6a㊁6 10a㊁10 19a㊁19 32a共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㊂从较大尺度19 32a分析,含沙量经历了由高到低8个循环变化㊂在10 19a尺度上,含沙量经历了由高到低11个循环交替,中心尺度在15a左右㊂6 10a出现更多正负相位循环交替,中心尺度在8a左右;3 6a则出现更多循环㊂图2㊀沙市站流量及含沙量小波方差Fig.2㊀WaveletvarianceofdischargeandsedimentconcentrationatShashiStation计算沙市站年平均流量及年平均含沙量的小波方差,以时间尺度为横轴,以小波方差为竖轴,即可绘制小波方差图㊂它可用来确定信号中不同种尺度扰动的相对强度和存在的主要时间尺度,即主周期㊂年平均流量的小波方差图中存在4个明显的峰值(图2),依次对应着28a㊁13a㊁7a㊁4a的时间尺度㊂其中,28a㊁13a为主要周期㊂含沙量的小波方差图中存在3个明显的峰值(图2),依次对应着8a㊁15a㊁32a,由于32a的数据超出本文的研究范围,大于32a的周期有待进一步证实,所以15a㊁8a为主要周期㊂流量㊁含沙量的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共同决定着上荆江沙市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㊂河床形态的主要驱动力是上游的来水来沙条件,水沙条件一旦发生改变,河床会立即做出调整㊂2㊀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调整过程模拟由于上荆江沙市河段属于弯曲河道,北岸修建大堤,河道形态的变化受到护坡的束缚,主槽和滩地的界限不明显,给平滩水位的确定增加了一定困难㊂采用汛后断面面积来反映河床形态的调整过程,以汛后(11月至次年4月)多年平均水位32 4m下的断面面积(施测日期645第6期余㊀蕾,等㊀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一般为每年11 12月)作为模型的特征变量,建立分时段模型,模拟沙市横断面形态的规律㊂2 1㊀断面面积对水沙条件的响应采用滑动平均法研究断面面积与水沙条件的响应关系[17]㊂断面面积与当年(n=0)汛期平均流量㊁6a(n=6)4)㊂图3㊀沙市站断面面积与滑动平均汛期流量㊁滑动平均汛期来沙系数关系Fig.3㊀Relationshipbetweencross⁃sectionalarea,averagedischarge,andaveragesedimentloadinfloodseasonobtainedfrommovingaveragemethod断面面积与当年(n=0)汛期平均水沙条件的关系较为紊乱,相比而言,当考虑前期水沙条件影响时,断面面积与前期的水沙条件相关度明显提高㊂其中,断面面积与n=6的汛期平均流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2=0 458,与n=4的汛期平均来沙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2=0 605㊂通过滑动平均法分析了沙市站横断面形态对汛期平均来水㊁来沙条件的响应,表明河段横断面形态的调整不仅受到当年水沙条件的影响,更与前期水沙条件相关,断面面积对水沙条件的响应存在滞后性㊂2 2㊀分时段模拟年平均流量㊁年平均含沙量是衡量河道来水㊁来沙条件平均状态的重要物理量㊂三峡工程虽对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本文采用的是近60a的水沙时间序列,主要时间尺度在一定时域范围内变化较小㊂因此依据沙市站年平均流量及年平均含沙量小波系数的变化规律,对水沙条件序列进行时段划分㊂主要周期体现了河床演变主要塑造力的规律,将年平均流量及年平均含沙量第一㊁第二主周期叠加[7]图4㊀沙市站主要周期下小波系数规律Fig.4㊀WaveletcoefficientsatShashiStationunderdifferenttimescales根据图4,依据叠加的周期过程线,水沙条件序列大致分为8段:1991 1992年㊁1992 1995年㊁1995 1999年㊁1999 2000年㊁2000 2003年㊁2003 2005年㊁2005 2009年㊁2009 2010年㊂主要周期下叠加的小波系数大致经历了由多至少或者由少至多的变化㊂根据上述分段方法,每一时段中包括n年的水沙作用㊂长江流域 水多沙少 ,且水沙存在 记忆效应 [3],每个时段越靠近时段末,水沙作用越强[18],其时段初(i=0)水沙权重为1/(1+2+ +n),时段末(i=n-1)水沙权重为n/(1+2+ +n),每一时段水沙权重为(i+1)/(1+2+ +n)㊂每一时段的水沙作用可以通过水沙搭配来反映河床断面面积的调整㊂对于冲积河流而言,河道形态由水沙条件决定,特定的水沙条件必然存在与之对应的断面面积平衡值㊂在现场勘测中,某一水位下断面面积平衡值很难准确观测到,因此从物理意义上由描述水沙条件的函数关系来表达㊂根据吴保生[6]的研究,黄河下游的平滩变量平衡值为Qe=KQcfξdf(6)式中:Qf 汛期平均流量;ξf 汛期来沙系数,反映单位流量含沙量的大小;K㊁c㊁d 系数和指数,根据实测资料率定㊂结合上述特点,仍从物理意义上由描述水沙条件的函数关系来表达上荆江沙市河段断面面积的平衡值:745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4卷Aej=Kðn-1i=0(i+1)Qfi1+2+ +néëêêùûúúcðn-1i=0(i+1)ξfi1+2+ +néëêêùûúúd(7)式中:Aej 第j(j=1,2, ,8)时段末面积的平衡值;Qfi 第j时段中第i年汛期平均流量,m3/s;ξfi 第j时段中第i年汛期平均来沙系数㊂由此,沙市横断面的断面面积为Abj=(1-e-βt)Kðn-1i=0(i+1)Qfi1+2+ +néëêêùûúúcðn-1i=0(i+1)ξfi1+2+ +néëêêùûúúd+e-βtAbj-1(8)式中:Abj 第j时段经过n年水沙累计作用的断面面积,当j=1时Ab0为初始年份汛中断面面积㊂断面面积的变化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进行调整,在前期水沙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河床通过自动调整将在一段时间后形成新的形态,这将作为当年水沙条件影响河床的初始河床条件㊂在第一时段的水沙作用(n=2)下,断面面积由Ab0调整至Ab1,除第一时段初始面积的平衡值由初始年份1991年的汛中面积来确定,余下每一时段的初始面积平衡值均为上一时段末的断面面积Abj-1㊂此时,若水沙条件继续发生变化,断面面积Ab1开始调整,经过多个时段(j=1,2, ,8)调整之后,断面面积调整至Abj㊂2 3㊀模拟结果根据建立的调整模型,利用上荆江沙市河段1991 2010年实测大断面资料和水沙资料,拟合相应的系数和指数分别为:K=1279 2,c=0 049,b=-0 121,d=0 621,可得适用于沙市站的断面面积计算公式:Abj=1279 1(1-e-0 621t)ðn-1i=0(i+1)Qfi1+2+ +néëêêùûúú0 049ðn-1i=0(i+1)ξfi1+2+ +néëêêùûúú-0 121+e-0 621tAbj-1(9)㊀㊀由式(9)计算值与断面面积实测值进行比较,可得模型的计算精度指标 相关系数R2㊂计算结果显示R2=0 85,可见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关关系良好,计算精度较高㊂图5给出了式(9)计算断面面积与实测值分时段变化情况,分时段模拟基本能够描述河床形态的调整过程㊂可以看出,上荆江沙市河段1991 2010年的断面面积整体上呈现先减少,再急剧增加,再缓慢增加的趋势㊂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后,模型依然能够进行模拟,且模拟的结果与实测值比较接近㊂2002年以后,断面面积迅速增加,河床处于冲刷状态㊂图6对断面面积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到,当每一时段考虑前期n年内的水沙累计作用(其中n图5㊀断面面积计算值与实测值逐时段模拟变化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6㊀断面面积计算值与实测值关系Fig.5㊀Changeofsimulatedandmeasuredcross⁃sectional㊀㊀㊀㊀㊀㊀Fig.6㊀Relationshipbetweencalculated㊀㊀㊀㊀areasindifferenttimeperiods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ndmeasuredcross⁃sectionalareas3㊀结㊀㊀语a.上荆江沙市河段流量㊁含沙量序列具有多时间尺度的特征㊂沙市站的流量序列存在4a㊁7a㊁13a㊁28a的变化周期,其中28a㊁13a为主要周期;含沙量序列主要存在大于32a㊁8a㊁15a变化周期,其中15a㊁8a为主要周期;主㊁次要周期共同决定着沙市站流量㊁含沙量的丰枯㊁高低多时间尺度规律㊂b.通过滑动平均法分析了沙市站横断面形态对汛期平均来水㊁来沙条件的响应,表明了河段横断面形845945第6期余㊀蕾,等㊀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态的调整受包括当前时段在内的前期水沙条件的共同影响,断面面积对水沙条件的响应存在滞后性㊂c.滞后响应模型描述了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普遍规律,但目前在黄河流域等多沙河流应用较多,而长江 水多沙少 ,复杂的江湖关系导致河段的调整规律存在差异㊂本文在黄河流域河床演变滞后响应模型的基础上,以汛后多年平均水位32 4m下的断面面积为特征变量,结合小波方法分析水沙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规律,首次尝试将水沙条件序列依据二者主周期叠加的小波系数进行分时段研究,建立了上荆江沙市河段断面面积对水沙条件的分时段计算模型㊂d.对建立的分时段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将模型应用于上荆江沙市河段,根据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2=0 85,得出二者关系较为密切㊁模型精度较高的结论㊂对河床演变的响应调整模型而言,分时段模拟不失为一种新思路,本文暂时只考虑了水沙条件对河床横断面形态的作用,未考虑河床结构㊁泥沙组成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后续将对分时段模拟进行更加全面㊁整体的研究㊂参考文献:[1]邵学军,王兴奎.河流动力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LEOPOLDLB,LANGBEINWB.Theconceptofentropyinlandscapeevolution[M].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62.[3]梁志勇,杨丽丰,冯普林.黄河下游平滩河槽形态与水沙搭配之关系[J].水力发电学报,2005,24(6):68⁃71.(LIANGZhiyong,YANGLifeng,FENGPulin.RelationsofchannelgeometrytowaterandsedimentrateforthelowerYellowRiver[J].JournalofHydroelectricEngineering,2005,24(6):68⁃71.(inChinese))[4]SURIANN,RINALDIM.MorphologicalresponsetoriverengineeringandmanagementinalluvialchannelsinItaly[J].Geomorphology,2003,50(4):307⁃326.[5]吴保生.冲积河流平滩流量的滞后响应模型[J].水利学报,2008,39(6):680⁃687.(WUBaosheng.Delayedresponsemodelforbankfulldischargeofalluvialrivers[J].JournalofHydraulicEngineering,2008,39(6):680⁃687.(inChinese))[6]吴保生.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Ⅰ模型建立[J].泥沙研究,2008(6):1⁃7.(WUBaosheng.Delayedresponsemodelforfluvialprocessesofalluvialrivers:Ⅰmodeldevelopment[J].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2008(6):1⁃7.(inChinese))[7]张艳艳,钟德钰,吴保生.黄河平滩流量的多时间尺度现象[J].水科学进展,2012,23(3):302⁃309.(ZHANGYanyan,ZHONGDeyu,WUBaosheng.MultitimescalephenomenaofflatbankflowintheYellowRiver[J].AdvancesinWaterScience,2012,23(3):302⁃309.(inChinese))[8]吴保生.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Ⅱ模型应用[J].泥沙研究,2008(6):30⁃37.(WUBaosheng.Delayedresponsemodelforfluvialprocessesofalluvialrivers:Ⅱmodelapplications.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2008(6):30⁃37.(inChinese))[9]廖治棋.荆江河段平滩面积对水沙条件变化的滞后响应研究[D].武汉:长江科学院,2014.[10]王文圣,丁晶,向红莲.小波分析在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及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4):515⁃520.(WANGWensheng,DINGJing,XIANGHonglian.Applicationandprospectofwaveletanalysisinhydrology[J].AdvancesinWaterScience,2002,13(4):515⁃520.(inChinese))[11]BOGGESSA.AfirstcourseinwaveletswithFourieranalyses[M].Hoboken:JohnWiley&Sons,2009.[12]丛沛桐,王瑞兰,李艳,等.黄河冰凌地电测试曲线小波分析及预警技术[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28(1):62⁃65.(CONGPeitong,WANGRuilan,LIYan,etal.Waveletanalysisofgeo⁃electricmeasurementcurveforicejamofYellowRiverandearlywarningtechnique[J].AdvancesinScienceandTechnologyofWaterResources,2008,28(1):62⁃65.(inChinese))[13]SANGYanfang,WANGDong,WUJichun,etal.HumanimpactsonrunoffregimeofmiddleandlowerYellowRiver[J].WaterScienceandEngineering,2011,4(1):36⁃45.[14]ZOUChunxia,SHENXiangdong,LIHongyun,etal.Waveletanalysisofspringclimatecharacteristicsinaridaeolianareaofagro⁃pastoralecotoneinChina[J].WaterScienceandEngineering,2012,5(3):269⁃277.[15]邓自旺,林振山,周晓兰.西安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J].高原气象,1997,16(1):81⁃93.(DENGZiwang,LINZhenshan,ZHOUXiaolan.MultipletimescalesanalysisofXi'anclimateforlast50years[J].PlateauMeteorology,1997,16(1):81⁃93.(inChinese))[16]倪夏梅,陈元芳,刘勇,等.基于小波分析的枯水径流多时间尺度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0,28(3):6⁃8.(NlXiamei,CHENYuanfang,LIUYong,etal.Multipletimescaleanalysisofthelowwaterrunoffbasedonwaveletanalysis[J].ChinaRuralWaterandHydropower,2010,28(3):6⁃8.(inChinese))[17]吴保生,夏军强,张原锋.黄河下游平滩流量对来水来沙变化的响应[J].水利学报,2007,38(7):886⁃892.(WUBaosheng,XIAJunqiang,ZHANGYuanfeng.ResponseofbankfulldischargetovariationofflowdischargeandsedimentloadinlowerreachesofYellowRiver[J].JournalofHydraulicEngineering,2007,38(7):886⁃892.(inChinese))[18]李凌云.黄河平滩流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