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 格式:ppt
- 大小:536.50 KB
- 文档页数:18
光的反射第1课时1、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
——以镜面为对称。
5、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6、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光的反射事例:平面镜成象、看见不发光物体、物体反光等;考点1: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β=α )【注意】①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②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④光路具有可逆性。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例: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考点2:平面镜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发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点光源S在镜后的像S1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所以S1叫S 的虚像。
如果把光屏放在S1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张白纸对折后展开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放在白纸的折痕上,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会看到点燃蜡烛所成虚像,另拿一只未点燃的等大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前后左右移动,直到与点燃蜡烛所成的像重合为止,说明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像。
耳和听觉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知识点二: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知识点三:噪声1.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2.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二、重难点突破考点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有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内含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
如图: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把声音放大;咽鼓管:连接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半规管:旋转感觉;前庭:位置、速度感觉;(半规管、前庭: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2.声波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这就是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注:(1)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另一种耳聋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称为神经性耳聋。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嘴,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例1.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A. ①→④→⑤→③→②→⑥B. ①→②→④→⑤→③→⑥C. ①→④→⑤→②→③→⑥D. ①→③→④→⑤→②→⑥答案:A【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变式训练一:细菌进入中耳会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是()A. 听神经受到损伤B. 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C. 大脑受到损伤D.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答案:D【解析】耳是人的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中耳出现异常,是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变式训练二:乘车时闭眼也能准确地辨别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和上、下坡,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A. 耳蜗B. 前庭和半规管C. 听小骨D. 大脑答案:B【解析】鼓室内有空气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
感觉世界及耳和听觉
一、感觉世界
1、人有各种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痛觉、冷觉、热觉等
各种感觉形成过程:
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
刺激感觉器官大脑(形成感觉)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
2.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对热比较敏感。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蕾内有味觉细胞,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味(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
二、耳和听觉
1、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
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2、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
3、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
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冷觉和热觉又1、人的感受器有:,其中冷热觉。
可统称为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2、人的感觉器官有:手背指尖。
、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3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4、(:(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长时间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①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年龄动物种类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和,味蕾味觉细胞味觉神经。
5、舌头表面的每个和上都有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将:(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接受刺激)→大脑(形成味觉)。
信息传递到大脑)→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光酸正立甜放大苦虚像咸放大镜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中不能传播。
中传播。
声音在。
声音可以在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振动需要介质声波。
;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传播的条件:2、声音发生的条件:15℃340米/秒。
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在第三节耳和听觉耳的结构耳廓、外耳道;、:①外耳包括1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②中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③内耳包括耳的主要功能听觉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和。
2、:在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将声波扩:→(收集声波)→(将声波转化为振动)→3、耳蜗听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大并传导)→(传导信息)→(接受刺激、产生信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5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倦)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平和味种类等的不同样而不同样。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品→口腔(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样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样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地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7、进行 P5 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消除前一次实验的影响(或搅乱)。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流传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平和体中流传。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够流传。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流传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流传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流传的速度为340 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觉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讲解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变成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 听神经(传导信息)→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备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点:音调-- 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 -- 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 1 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一、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外耳道1)外耳包括耳廓听小骨;鼓膜、鼓室、包括2)中耳。
耳蜗、前庭、3)内耳包括半规管)各结构的功能4 ;外耳道能传导声波;耳廓能收集声波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到大脑。
感受器过敏产生晕车晕船。
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和骨传声)人耳感知声音(2的途径:空气传声声源→空气振动→骨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空气传声3:(经、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做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1例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A. 耳蜗和前庭B. 前庭和半规管C. 半规管和鼓膜D. 鼓膜和听小骨、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例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
请用图中字母及箭头写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形成过程的途径:(填 _________产生的。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名称,同下),卫生员告诉 _________)一位战士的耳朵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是(3 的是使,声响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到他其军人遇巨大开放,以免耳被震聋。
_________发达有关。
(4)有些人晕车,这与耳的“不能”)。
填受损时,5()当A造成的是耳聋;能否治愈? (“能”或二、声音声音的产生1.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而:声音是1()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2.声音的传播(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1)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浙教版科学七(下册) (2)第二章运动和力 (2)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2)第二节机械运动 (3)第三节力的存在 (3)第四节力的图示 (3)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5)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5)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6)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6)浙教版科学七(下册)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最复杂运动形式)。
2、每种运动形式都与一种能相对应,比如机械能(动能、势能)、光能、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核能)。
能也叫能量,与物质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
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离不开光能。
第二节 机械运动1、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
被研究对象不能选做参照物,否则没意义。
2、机械运动分类:机械运动可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v=v0)和变速直线运动(v≠v0)。
3、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ts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即时速度=dV/dt )第三节 力的存在1.力:物体间相互作用。
力既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又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
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注意弹簧的弹性系数,测量对象不能超过弹簧系数范围。
)2.弹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第四节 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可以将这三个要素表示出来。
2、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力的图示的画法:3、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力的图示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而力的示意图只包含力的方向。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2.1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多种形式(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
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
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
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2)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
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第二节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1.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其中_____和_____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
4、嗅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接收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_____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__________(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_____上都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味觉的形成:_____→_____(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__________(接受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_____(形成味觉)。
6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答案】一、选择题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A.听觉和视觉B.嗅觉和视觉C.触觉和味觉D.嗅觉和听觉【答案】D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
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
这是因为()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C.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答案】B4.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
妈妈用的是()A.手心B.手背C.自己的额头D.自己的脸颊【答案】B5.在医生对已经实施局部麻醉的病人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应是()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C.痛觉和触觉都存在D.痛觉消失,触觉存在【答案】D6.右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
第二章知识要点1、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一般指机械运动。
2、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机械运动,最复杂的是生命运动。
3、雷电发生时,有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
4、能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5、物体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拓展】前者称为重力势能,后者属于弹性势能。
6、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7、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储存的能,食物中储存的能,电池、蓄电池中储存的能都属于化学能。
8、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9、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1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另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3、速度公式:速度=时间路程V=t s14、速度的主单位:m/s ,它是一个整体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
【注意】一定是长度单位在前。
时间单位在后15、常见单位间的转化:1m/s=3.6km/h 1km/h=6.31m/s16、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V =t s,注意,这里的s 是指所求时间内的总路程,t 是总的时间。
17、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 速度大小改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或运动方向改变18、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9、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形变,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反抗形变。
20、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也就越大。
【注意】这个“一定范围”是指弹性形变的范围。
2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 ,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叫测力计,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或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22、弹簧秤原理:在弹性形变范围(即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和弹簧所受拉力成正比。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第1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官(5个):。
2、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冷热,痛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时间长了,会闻不出鱼腥味,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的缘故。
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内有许多,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味觉主要可分为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鲜味。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3、声音传播的形式:。
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可用于测距离)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
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中传播最快。
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
15℃时,空气中声速是米/秒。
第3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②中耳包括、(听小骨)、;③内耳包括、和。
2、耳的主要功能:和。
位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感受器在和中,保持身体平衡。
(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听小骨()→耳蜗(内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神经中枢(大脑产生听觉)。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可用助听器;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不能用助听器。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或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5、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描述的是,震耳欲聋描述的是,闻其声知其人描述的是。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第1节感觉世界A.感觉的产生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B.皮肤和皮肤的感觉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功能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C.鼻和嗅觉1.嗅觉:嗅觉是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蛋糕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D. 舌和味觉1. 味觉:味觉是由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 形成味觉的过程: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味觉细胞接受刺激,通过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这就是形成味觉的过程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A. 声音的产生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B. 声音的传播1.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3. 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4. 真空不能传声C. 声波1.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2. 声波的应用a) 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 超) b) 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蛋糕香味人呼吸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信息嗅觉神经信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嗅觉D. 声音传播的快慢1. 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 影响声速的因素a)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V 固>V 液>V 气) b) 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一、感觉世界1、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4、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5、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6、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粘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7、嗅觉的特点:(4点)①大脑嗅觉会产生疲劳现象,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了。
②人的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8、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9、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10、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11、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12、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