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一、选择题B1、我国第一个正式确定嫡长子传承制度的朝代是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B2、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是A、义B、仁C、礼D、信C3、在先秦诸子中,持人性恶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B、墨子C、荀子D、孔子C4、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是A、李悝B、商鞅C、韩非D、申不害A5、西汉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是A、董仲舒B、贾谊C、张良D、陆贾B6、我国古代确定宗法制度和宗法文化的朝代是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B7、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家是A、周公B、孔子C、老子D、韩非子C8、在关于人性的问题上,孟子的基本观点是A、性恶论B、性不善不恶论C、性善论D、性有善有恶论C9、在先秦,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思想的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A10、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理论家,金丹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A、葛洪B、嵇康C、郭象D、阮籍B11、宋代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社会思想的思想家是A、张载B、朱熹C、程颢D、程颐B12、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是A、顾炎武B、王阳明C、王夫之D、黄宗羲C13、东汉反谶纬思潮的集大成者是A、董仲舒B、王莽C、王充D、桓谭C14、在明末清初,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龚自珍D15、在宋代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家和改革家是A、王安石B、朱熹C、张载D、范仲淹B16、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是A、张载B、朱熹C、程颢D、程颐B17、明代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家是A、顾炎武B、王阳明C、王夫之D、黄宗羲B18、在清代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思想家是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D、曾国藩C19、20世纪初,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著作是A、《仁学》B、《海国图志》C、《革命军》D、《大同书》D20、在清代最先从事洋务运动的是A、李鸿章B、林则徐C、左宗棠D、曾国藩21、孟子认为人生来有四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A、恻隐之心B、羞恶之心C、恭敬之心D、是非之心E、进取之心22、下列先秦诸子属于道家的有A、老子B、庄子C、杨朱D、列子E、荀子F、韩非子23、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两大显学是指A、儒家B、墨家C、道教D、法家E、兵家24、下列属于庄子社会思想的是A、逍遥B、游世C、在宥D、天放E、非攻25、王莽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有A、王田令B、五均赊货C、六筦令D、改革币制E、保甲法26、下列属于墨子社会思想的是A、兼相爱B、非攻C、节用D、节葬E、非乐27、构成中国思想和学术主流的两大思想流派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E、兵家思想28、下列先秦诸子中属于法家学派的有A、李悝B、慎到C、商鞅D、申不害E、韩非29、商鞅社会思想的两大支柱是A、以法治国B、重耕战C、交相利D、兼相爱E、敬鬼神30、下列思想家中可归到功利学派的有A、李觏B、陈亮C、叶适D、王阳明E、朱熹31、魏晋玄学主要以三本书即所谓的“三玄”为研究对象,“三玄”指ABCA、《老子》B、《庄子》C、《周易》D、《孟子》E、《春秋》32、宋代道学的真正奠基者是A、程颢B、程颐C、张载D、朱熹E、司马光33、董仲舒认为性可分为三品,即A、气质之性B、圣人之性C、中民之性D、斗莦之性E、天地之性34、《天朝天亩制度》的思想渊源有二,即A、原始基督教B、大同思想C、佛教D、道家E、墨家35、谭嗣同“仁—通—平等”的社会观的含义有A、中外通B、上下通C、男女内外通D、人我通E、百事通36、下列属于墨子社会思想的是A、兼相爱B、非攻C、节用D、节葬E、非乐37、构成中国思想和学术主流的两大思想流派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E、兵家思想38、下列先秦诸子中属于法家学派的有A、李悝B、慎到C、商鞅D、申不害E、韩非39、商鞅社会思想的两大支柱是 ABA、以法治国B、重耕战C、交相利D、兼相爱E、敬鬼神40、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A、顾炎武B、王夫之C、黄宗羲D、魏源E、龚自珍41、我国古代的春秋公羊学说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即A、据乱世B、升平世C、太平世D、小康世E、大同世42、下列人物中在戊戌政变中被杀的有A、谭嗣同B、康广仁C、林旭D、刘光第E、杨锐43、顾炎武的主要著作有A、《日知录》B、《天下郡国利病书》C、《亭林文集》D、《明夷待访录》E《明儒学案》44、王夫之的儒家社会观有A、尊君B、儒家道统论C、礼教中心论D、封建论E、井田论二、判断题1、注重信仰与崇拜,是殷商文化的特质之一。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 法家2. 公车上书3. 黄老之学4. 《劝学篇》5. 儒家6. 李鸿章7. 性三品8. 君利中心论9. 法后王10. 道统论11. 王守仁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 天命不常14. 玄武门之变15. 皇帝16. 玄学17. 格物致知18. 二程19. 贞观之治20. 《淮南子》21. 洪秀全22. 知行合一23. 天人合一24. 人性好利论25. 道二、简答题1. 朱熹的政治思想2. “敬德保民”的内容。
3. 贾宜尊仁义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4. 龚自珍的政治思想5. 洪仁玕的政治思想6. 道的特点7.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8.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9. 德治的内容。
10. 林则徐的政治思想11. 王通政治思想的构成。
12. 张载的政治思想13. 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14. 柳宗元政治思想的内容。
15. 顾炎武的政治思想16.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17. 李鸿章的政治思想18. 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19. 老子无为而治的内容。
20. 简述韩愈的道统论。
三、论述题1.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2. 论述道家弱用之术的构成内容。
3. 试论述“仁政”的内容。
4. 论述墨家兼相爱、交相利说的内容与特点。
5. 论述玄学的基本特点。
6. 论述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
7. 论述李觏的义利观。
8. 试论述朱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9. 谭嗣同的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答案一、名词解释1.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2.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
关于谭嗣同经济思想的几个问题钟启顺甲午战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开始由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转变为帝国主义的投资场所。
此时,洋务派搞的“官办”、“官民商办”企业因经营不善和官吏贪污,日益衰败,而清政府又财政支绌,急急需增加税收,所以不得不考虑允许民族资产阶级兴办一些企业,随着民族资本一定程度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他们的代言人就应运而生了!谭嗣同正式在十九世纪末才注重经济问题。
他认真研究了世界经济,严肃总结洋务运动得失,又在湖南从事具体经济活动,正式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既有时代特色,又有独创见地的经济思想。
下面拟就其经济思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就教育史学界前辈。
一、经济思想带有强烈的谋求自立富强,民族解放的爱国性质谈经济决不能“天马行空”,而必须面对现实经济状况,现实经济问题,权衡过往得失,谋划计虑将来。
所以没在十九世纪末叶的中国,究竟应如何让看待洋务运动?这是摆在当时政治家面前不能回避而必须立即回答的重要问题。
甲午战败,朝野上下一股脑儿把一切罪责写到了洋务运动的账上,把谴责与愤怒倾注在洋务派的身上,而谭嗣同呢?他可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一片诋毁声中,冷静地思索,严肃地作答:“接于聪明,接于精神,接于日月饮食,何莫洋务?”意思是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西欧哪个物质到精神哪一样不是洋务运动的成果。
他认为应该承认,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民族自立富强,洋务派苦心经营数十年,兴办了一大批工业,使中国社会出现了近代文明气息。
所以他认为所谓洋务,都是中国应办之实事。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不是办多了,而是办的远远不够多,远远不够好。
把先进物质文明概名之为洋,坚拒于国门之外,并非爱国的表现。
他立排众议,大胆肯定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成绩。
轮船、电线、火车、汽机等洋务并非有什么不好,试问“诋洋务者,能不衣洋务用洋物乎?”当今之世,交通日便,文明日进,器物日丰,除非你远走高飞,不在人间,否则你就不能不讲洋务,不能不利用洋务。
浅析谭嗣同摘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人生历程短暂而非凡,不仅多才多艺,思想也颇具多样性,并且互相融合。
后期以佛学为主流,融合儒学道学等多种流派,著《仁学》一书,构建了“仁——通——平等”的思想体系,充分展现了他的哲学理念。
关键词:谭嗣同,人生历程,思想,《仁学》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学剑习武,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
壮游期间,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还意外地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对这两件宝物他珍爱如命。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们提及谭嗣同时,总是怀着一种无比钦佩的心情。
不仅仅为他的不屈,也为他苦心经营的《仁学》——一部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的人权宣言。
在《仁学自叙》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据此可见,谭嗣同思想来源复杂。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
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谭嗣同(1865-1898)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学者,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实现民族的统一与进步。
他提出“实行民主,改革政体,实行民主改革”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改革进程。
二、提倡科学技术进步。
谭嗣同认为,中国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他提出“用科学,改
变落后”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
三、提倡民主议政。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民主议政,以反对封建统治。
他提出“改革政治,
实行民主”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议政进程。
四、提倡文化改革。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文化改革,以反对封建文化。
他提出“改革文化,
实行科学”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文化改革进程。
总之,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是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提倡科学技术进步、民主议政和文化改革。
谭嗣同佛学思想发微作者:唐春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摘要:佛学对谭嗣同的影响颇深,并成为“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仁学》一书中,谭嗣同阐述了平等、无我、心力的佛学思想,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与看法。
谭嗣同自幼被三纲五常侵蚀,他期冀实现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人与物“圆融无碍”的平等世界。
他借鉴了华严宗“无人相,无我相”之义,了悟到“我”的空无,这是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从容赴死,慷慨就义的原因所在。
他试图“以心力挽劫”,来破除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从而追求他心心向往的“仁”之境界。
关键词:谭嗣同;佛学;《仁学》作者简介:唐春玉(1989-),女,江西吉安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谭嗣同,字复生,湖南浏阳人。
佛学对谭嗣同的影响颇深,并成为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仁学》一书中,谭嗣同对佛教的评价很高,他认为佛教的哲学体系是“极纯”“极广”的,是孔、耶二教都无法比拟的。
佛教具有的“异量而兼容”、“殊杀而共贯”的能力更是让当时的知识分子倾心不已。
谭嗣同因而借鉴了不少的佛教概念来丰富整个“仁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平等谭嗣同的平等观直达仁学思想的核心。
谭嗣同自小在不平等中度过,自幼被三纲五常侵蚀。
正如他在《仁学·自叙》中说到:“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1]41,或如梁启超所言:“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2]231。
这种家庭环境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造就了他敢于冲破封建网罗的个性。
谭嗣同深受等级之苦,渴望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因而很是欣赏佛教的平等观。
谭嗣同依据“无人相、无我相”的理论,提出了“参伍错综其对待,故迷而不知平等”。
社会因“妄生分别”而产生差别和对立,导致了不平等机制的存在。
因此要消除不平等,就要“破对待”;而“破对待”,首先就要消除“我见”。
文史研究试析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杜莹莹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摘要:“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
这是谭嗣同留给后人的奉献精神,在他34年的生命里,让后人值得缅怀的不仅是他慷慨赴死,还有他的思想。
谭嗣同生命虽短,但他身处在中西相冲突相交时代,他的思想涉及范围又广又杂,杂糅各家学派创立了“仁学”,一直影响后世。
关键词:谭嗣同;思想;仁学“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谭嗣同始。
”[1]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牺牲也预示着改良运动失败。
虽说他生命短暂,但他的思想广而杂,所以研究他的学者分别从思想的构成,理论特征,思想渊源,思想史,历史背景,地域背景,历史地位,现代价值等进行专题研究。
关于谭嗣同思想研究,大部分从他的奉献、佛教、狭义精神,其中“仁学”研究为重中之重,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讨论,学者们力求更详细,更全面地呈现谭四同的想法。
本文通过他的经历来探讨关于他的仁学思想。
一、谭嗣同人生经历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谭嗣同父继洵,官做到湖北巡抚,在他童年时期他的姐姐、大哥、母亲因患白喉症,先后病逝。
他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是江苏候补知府,他的思想具有局限性。
34年短暂的生命里,正是资产阶级革命酝酿时期,在这样的时代的刺激下,他提倡新学,同时,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又给予他若干影响,又加上王船山、黄梨洲诸人的思想给予的熏陶,尤其是王船山的“道器论思想”影响特别大,其中欧阳中鹤、涂启先、刘人熙三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深远。
这三位老师对于谭嗣同前期思想构成具有重要影响,为后期仁学思想观点产生奠定基础。
谭嗣同不仅仅是口头说,他还通过做来实现自己理想抱负,他的一生里,创建过报刊、学校、组织工会等,通过实业来救国。
谭嗣同与老师欧阳中鹤集绅士建学会,兴算学格致馆,形成学习之风,养成栋梁之才。
他与希望变法的湖南巡抚陈空箴、黄遵宪等官员一起,进行湖南新政。
论谭嗣同的”仁学“思想仁学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既是其后期哲学的主体内容,也是其哲学的最终归宿。
仁学凝聚了谭嗣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既是救亡之路,又是启蒙之方。
作为谭嗣同后期哲学基本形态和主体内容的仁学,无论内涵还是文本都有广狭之分:从内涵上看,狭义的仁学指以仁为世界万物本原的本体哲学,广义的仁学则指以仁为本原的本体哲学以及由仁引申出来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宗教等诸多领域的思想;从文本上看,狭义的仁学指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中表达的思想,广义的仁学除了《仁学》还包括《》等经过“三十之变”的其他论作,甚至包括记录“北游访学”的《北游访学记》(又名《上欧阳中鹄十》)。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谭嗣同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仁学》中,书中的“仁学界说”(““界说”,英文写作definition,现通译为定义)作为对仁学的定义,对于理解他所讲的仁、仁学和他的仁学观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仁学》汇集了谭嗣同的哲学、宗教、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和法律思想,是研究谭嗣同本体哲学、认识哲学、启蒙哲学和历史哲学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第一节“仁为天地万物之源”谭嗣同对仁的推崇无以复加,故而将自己的代表作命名为《仁学》。
《仁学》集中展示了他对仁的界定和诠释,将他对仁的顶礼膜拜推向了极致。
在开头的“仁学界说”中,他开宗明义地声称:“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这是谭嗣同对仁之地位和内涵的基本界定,凝聚了他的仁学观。
一、对仁的推崇和论证谭嗣同声称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从形上高度彰显了仁的至高无上性和权威性。
在此基础上,他明确将仁界定为心、识,从而大致框定了仁学的基本视域和逻辑进路。
首先,从仁之身份、地位来看,谭嗣同明确宣称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是古代哲学所没有的。
诚然,仁是极富中国哲学韵味的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可谓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尽管如此,儒家以及古代哲学家所讲的仁侧重伦理、道德领域,更何况古代哲学家从来就没有宣布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Nov. 2016 / No. 6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近代形态及其现实意义魏义霞*[摘 要] 大同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不同时代的人拥有不同的大同之梦。
如果说古代大同理想是外王的一部分,寄予着平天下的雄心和抱负的话,那么近代大同则迫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是政治需要和生存竞争使然。
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立言宗旨决定了近代大同拥有迥异于古代的新意蕴、新视野和新诉求。
康有为、谭嗣同的大同理念与古代大同迥异其趣,带有近代特有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特征。
作为大同的近代形态,两人的大同思想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通过大同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和背景、大同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特征以及大同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启示集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 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近代形态不同时代的大同梦承载着不同的内容和诉求,近代大同的提出不仅面对不同于古代的历史语境和时代背景,而且基于不同的立言宗旨和理论初衷。
一言以蔽之,古代大同理想是外王的一部分,寄予着平天下的雄心和抱负;近代大同则迫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是政治需要和生存竞争使然。
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立言宗旨决定了近代哲学家的大同建构拥有迥异于古代的新意蕴、新视野和新诉求。
康有为、谭嗣同的大同理念与古代大同迥异其趣,带有中国近代特有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特征。
作为大同的近代形态,两人的大同思想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通过大同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和背景、大同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特征以及大同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启示集中体现出来。
一、 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和时代背景中国近代是人心思变、救亡图存的时代,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是近代哲学的最终目标;中国近代是文化创新、思想启蒙的时代,借鉴西学推动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转换和现代化是近代哲学家的历史使命。
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需要催生了近代的大同理念,也使近代大同思想成为对中国近代社会几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现实回应。
康有为、谭嗣同的大同思想便属于大同的近代形态,故而与古代大同判若云泥。
论谭嗣同的政治思想及其启蒙意义作者:曾长秋来源:《湖湘论坛》 2019年第3期曾长秋(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摘要:谭嗣同的政治思想,在戊戌变法维新思潮中表现得最为激进。
其政治思想具有强烈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民权至上,鼓吹反清革命、提倡社会进化之主张,批判封建三纲五常、构建社会新伦理等特征。
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有力批判,对处于沉睡和愚昧状态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有催人惊醒、发人深思的作用。
其对封建社会伦常、礼教的猛烈批判,具有时人难以企及的深刻性和创建性,显示出大无畏的反封建精神;对君主专制和清王朝的抨击,彰显出社会现实的尖锐性;提出的全方位学习西方和全面重建中国社会的构想,是其政治思想启蒙意义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谭嗣同;政治思想;《仁学》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9)03-0112-07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赔款数量之巨与割地数量之多史无前例。
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亡种”“亡教”之危机,惊醒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群情激愤,于是有了康有为联合18省1300名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发动“公车上书”之壮举。
他们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谋求维新变革之道,以挽救民族危机。
湖湘志士谭嗣同(1865-1898)作为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左翼代表,其社会政治思想在戊戌变法思潮中最为激进,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有力批判,对处于沉睡和愚昧状态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有催人惊醒、发人深思的作用。
一、谭嗣同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与渊源当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国门之后,中国人能够更多地接触并认知西方世界。
从1840至1900年的60年间,是中国酝酿近代思想的—个重要过渡阶段。
此时,中西学术激烈碰撞,各种社会思潮争鸣,尤其发生了许多“天崩地裂”的大事变,使许多有识之士“夜不能寐”,彻夜长思。
!"在大厦将倾,人物辈出的晚清,谭嗣同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追思和仰慕的。
谭嗣同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以身殉道的生命实践,亦在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锋利性。
集其思想于大成的《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不仅反映了时代的潮流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思想来源的广泛性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
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
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二、思想形式的神秘性“仁学”思想带有神秘和虚无的色彩,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以太”解释世界的本原;二是用佛法作为理想的归宿。
所谓“以太”,即物理学中的#$%#&的音译。
当时西方的物理学家认为光的传播必须有一种媒介,这种媒介即是“以太”,它弥漫在宇宙之中,太阳和其他星球的光依靠这种媒介才传到地球上来。
因此,“以太”是一个物质概念。
谭嗣同取借和扩延了这个概念,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管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
第17卷第4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7No 42016年12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Dec.2016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㊀[收稿日期]㊀2016⁃10⁃06㊀[作者简介]㊀魏义霞(1965 ),女,安徽濉溪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㊂[摘㊀要]㊀梁启超是谭嗣同生死相托的人,也是最早对谭嗣同的思想予以宣称和阐发的人㊂在指出谭嗣同思想多变㊁庞杂的同时,梁启超肯定‘仁学“是其思想主旨,在关注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同时,对其宗教思想格外重视㊂此外,梁启超还凸显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并且关注其中的中学渊源㊂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阐发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的误读㊁误导同样不容忽视㊂[关键词]㊀梁启超;谭嗣同;阐发和误读[中图分类号]B2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60400908㊀㊀无论是与谭嗣同的特殊关系还是对谭嗣同人格的推崇都使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思想倍加关注,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谭嗣同及其思想㊂这使谭嗣同的思想在梁启超的视界中多角度㊁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从思想转变㊁理论特色㊁学术宗旨到主要内容一一得以呈现㊂梁启超尽管具有推介谭嗣同思想之功,并且作有‘谭嗣同传“,然而,总的说来,他并没有对谭嗣同的思想进行过系统㊁深入的研究㊂透过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阐发,既可以加深对谭嗣同思想的认识,又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误读和误导㊂一㊁思想的变化与庞杂中国近代哲学是中西和合的产物,梁启超称之为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㊂这意味着近代哲学在理论来源和思想构成上不可能是单一成份,谭嗣同的思想也不例外㊂颇具个性的是,谭嗣同思想的庞杂繁博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1895年甲午海战失败给谭嗣同以强烈刺激和极大震撼,1896年的北游访学更是直接促使其思想发生骤变㊂谭嗣同本人评价这种思想转变为 前后判若两人 : 三十以前旧学凡六种 三十以后,新学灑然一变,前后判若两人㊂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㊂ [1]259梁启超注意到了谭嗣同思想的变化多端,在介绍时始终凸显其思想的无所不窥和日新宗旨㊂对于谭嗣同思想的这一特点,梁启超除了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有‘仁学“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的经典表述之外,最详细的介绍和表述则出自‘谭嗣同传“: 君资性绝特,于学无所不窥,而以日新为宗旨,故无所沾滞;善能舍己从人,故其学日进㊂每十日不相见,则议论学识必有增长㊂少年曾为考据笺注金石刻镂诗古文辞之学,亦好谈中国古兵法;三十岁以后,悉弃去,究心泰西天算格致政治历史之学,皆有心得,又究心教宗㊂当君之与余初相见也,极推崇耶氏兼爱之教,而不知有佛,不知有孔子;既而闻南海先生所发明‘易“‘春秋“之义,穷大同太平之条理,体乾元统天之精意,则大服;又闻‘华严“性海之说,而悟世界无量,现身无量,无人无我,无去无住,无垢无净,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闻相宗识浪之说,而悟众生根器无量,故说法无量,种种差别,与圆性无碍之理,则益大服㊂自是豁然贯通,能汇万法为一,能衍一法为万,无所挂碍,而任事之勇猛亦益加㊂作官金陵之一年,日夜冥搜孔佛之书㊂金陵有居士杨文会者,博览教乘,熟于佛故,以流通经典为己任㊂. All Rights Reserved.1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君时时与之游,因得遍窥三藏,所得日益精深㊂其学术宗旨,大端见于‘仁学“一书㊂ [2]233依据这个介绍,谭嗣同的思想包罗万象,融合古今,正应了那句 无所不窥 ㊂值得注意的是,在梁启超的视界中,谭嗣同的各种学说之间不是并列的,也不是由浅入深的,而是不同时期出于不同兴趣而进行的不同思考和研究㊂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的介绍既展示了谭嗣同思想的内容,又勾勒了其思想的转变㊂在肯定谭嗣同的思想内容庞杂㊁变化多端的基础上,梁启超对其中的递嬗轨迹进行勾勒,将之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嗣同幼好为骈体文,缘是以窥 今文学 ,其诗有 汪(中)魏(源)龚(自珍)王(闿运)始是才 之语,可见其向往所自㊂又好王夫之之学,喜谈名理㊂自交梁启超后,其学一变㊂自从杨文会闻佛法,其学又一变㊂ [3]3102梁启超在这里所讲的 一变 相当于学界用以划分谭嗣同思想前后期的北游访学时期, 又一变 则是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轨迹的独特看法㊂这一看法既突出了佛教对谭嗣同思想的影响以及佛教在谭嗣同思想中的比重,又与梁启超对谭嗣同宗教思想的彰显相印证㊂二㊁‘仁学“及仁学思想在介绍㊁审视谭嗣同的思想时,梁启超既肯定谭嗣同的思想变化多端㊁无所不窥,又看到了其中一以贯之的主线㊂在这方面,他将‘仁学“视为谭嗣同的代表作,肯定 其学术宗旨,大端见于‘仁学“一书 ㊂基于这一判断和评价,梁启超始终彰显‘仁学“对于谭嗣同思想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介绍或援引谭嗣同的思想时首推此书㊂下仅举其一斑:启超问治天下之道于南海先生㊂先生曰: 以群为体,以变为用㊂斯二义立,虽治千万年之天下可已㊂ 启超既略述所闻,作‘变法通议“㊂又思发明群义,则理奥例赜,苦不克达,既乃得侯官严君复之治功‘天演论“,浏阳谭君嗣同之‘仁学“,读之犁然有当于其心㊂悼天下有志之士,希得闻南海之绪论,见二君子宏著,或闻矣见矣,而莫之解,莫之信㊂乃内演师说,外依两书,发以浅言,证以实事,作‘说群“十篇㊂[4]93自甲午战事后 时南海先生方倡强学会于北京及上海 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游京师,将以谒先生,而先生适归广东,不获见㊂余方在京师强学会任记纂之役,始与君相见,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自称私淑弟子,自是学识更日益进 需次金陵者一年,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㊂[2]231⁃232前一段引文写于1896年,后一段引文写于1898年,相隔时间并不长,均出于梁启超思想嬗变之前㊂尽管如此,他关于‘仁学“的说法出入很大:第一段引文将‘仁学“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起作为与康有为师传对立的 外书 ,第二段引文则强调‘仁学“演绎康有为思想的宗旨而来㊂正如梁启超本人所言,自己所执往往前后矛盾,他在这里对谭嗣同‘仁学“与康有为思想关系的说法正是所执前后矛盾的注脚㊂始终如一的是,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研究很少提及谭嗣同前期的著作或观点,而是在将谭嗣同思想的宗旨归结为‘仁学“一书的前提下,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研究始终以‘仁学“为主㊂其实,早在戊戌政变之前,梁启超就提及谭嗣同和‘仁学“,并且评价甚高㊂在写给严复的信中,梁启超如是说: 见有浏阳谭君复生者,其慧不让穗卿,而力过之,真异才也㊂著‘仁学“三卷,仅见其上卷,已为中国旧学所无矣㊂此君前年在都与穗卿同识之,彼时觉无以异于常人;近则深有得于佛学,一日千里,不可量也㊂ [5]73从‘仁学“一开始就引起梁启超的极大兴趣,梁启超一直对‘仁学“予以关注㊂在谭嗣同牺牲后,梁启超立即为‘仁学“作序阐发其要义,并在自己主办的‘清议报“上隆重刊发㊂在解读‘仁学“的过程中,梁启超凸显该书的两大特征:第一,在内容上,强调‘仁学“内容丰富㊁庞杂,对‘仁学“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的概括和定性更是令人耳熟能详㊂梁启超不仅指出谭嗣同在‘仁学“中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而且具体揭示了科学㊁哲学和宗教对于谭嗣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仁学“中的具体表现㊂他写道: ‘仁学“之作,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而更使适于人生之用,真可谓极大胆极辽远之一种计划 嗣同幼治算学,颇深造,亦尝尽读所谓 格致 类之译书,将当时所能有之科学知识,尽量应用㊂又治佛教之 唯识宗 ㊁ 华严宗 ,用以为思想之基础,而通之以科学㊂又用今文学家 太平 ㊁ 大同 之义,以为 世法 之极轨,而通之于.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魏义霞㊀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11㊀佛教㊂ [3]3102第二,在宗旨上,突出‘仁学“普度众生的救世初衷和作用㊂对于‘仁学“的缘起,谭嗣同本人将之归结为对于从前 所学皆虚 所愿皆虚 的反省,在醒悟到 惟一心是实 的前提下 以心挽劫 的结果㊂梁启超则从大乘佛教入手将之解读成为了普度众生而作,既突出了‘仁学“的宗教(佛教)意蕴,又凭借‘仁学“将谭嗣同其人其学联为一体㊂透过梁启超的介绍,如果说‘仁学“集中反映了谭嗣同仁学思想的话,那么,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内容和主旨则是和合佛教华严宗㊁唯识宗以普度众生的救世思想㊂这就是说,仁学既是一种 极大胆辽远 的哲学,也是一种普度众生的宗教㊂三、宗教思想梁启超历来对谭嗣同的宗教思想非常重视乃至津津乐道,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第一,梁启超本人由早年听康有为讲佛学时无动于衷转而嗜佛㊁好佛得益于谭嗣同的 鞭策 ,谭嗣同的佛教情结影响了梁启超的一生㊂第二,梁启超敬重谭嗣同的人品,并且认定谭嗣同的英雄壮举受益于宗教的鼓动㊂按照梁启超的说法,宗教是使常人成就大业的原料,凡能成大业轰轰一世者,有宗教思想之人多㊂谭嗣同之所以能够大义凛然,蹈死如饴,主要得益于其宗教思想㊂循着这个逻辑,梁启超写道: 其在日本,维新前诸人物如大盐㊁中斋㊁横井㊁小楠之流,皆得力于禅学者也,西乡隆盛其尤著也㊂其所以蹈白刃而不悔,前者仆后者继者,宗教思想为之也㊂其在我国,则近世哲学与宗教两者皆销沉极焉㊂然若康南海,若谭浏阳,皆有得于佛学之人也㊂两先生之哲学固未尝不戛戛独造,渊渊入微,至其所以能震撼宇宙,唤起全社会之风潮,则不恃哲学,而仍恃宗教思想之为之也㊂若是乎宗教思想之力,果如此其伟大而雄厚也㊂ [6]762在这里,梁启超不仅断言宗教思想造就了谭嗣同的英雄人格和壮举,而且明确肯定谭嗣同所凭借的宗教是佛教㊂正因为如此,梁启超所讲的谭嗣同的宗教思想并不包括孔教,除了偶尔提及基督教之外,主要指佛教思想㊂事实上,梁启超不仅对谭嗣同的佛教思想兴趣盎然,而且多次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和阐发㊂对谭嗣同佛学思想饶有兴趣的梁启超不止一次地探究谭嗣同佛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构成成分,并为其找到了两个传承系统:第一,与龚自珍(龚定庵)有关㊂对此,梁启超写道: 自龚定庵好言佛,而近今学界代表之数君子,大率与定庵有渊源,故亦皆治佛学,如南海㊁壮飞及钱塘夏穗卿曾佑其人也㊂ [7]619依据这个说法,谭嗣同佛学思想的来源与康有为㊁夏曾佑(夏穗卿)一样受龚自珍影响,或者说与龚自珍的佛教相关㊂第二,与杨文会(杨仁山)有关㊂梁启超不仅认为谭嗣同的佛学受杨文会的影响,而且强调相对于龚自珍来说,杨文会对谭嗣同佛学思想的影响更大更深㊂‘仁学“中的佛学思想主要源于此,梁启超也将在杨文会的影响下思想为之一变作为划分谭嗣同思想分期的标志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梁启超反复声称:文会深通 法相 ㊁ 华严 两宗,而以 净土 教学者,学者渐敬信之㊂谭嗣同从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学“㊂[3]3105谭浏阳之有得于佛学,知浏阳者皆能言之㊂然浏阳之学佛,实自金陵杨仁山居士㊂[8]5303在梁启超的视界中,如果说‘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的话,那么,谭嗣同最重要的思想便是佛学㊂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可以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仁学“就是发挥佛法普度众生之作㊂对于这一点,梁启超在为‘仁学“作序时有过专门论述: 此(指‘仁学“ 引者注)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亡友浏阳谭君之遗著也㊂烈士之烈,人人知之,烈士之学,则罕有知之者㊂亦有自谓知之,而其实未能知者 呜呼!烈士之可以千古,尚有出乎烈士之外者,余今不言,来者曷述焉㊂乃叙曰:‘仁学“何为而作也,将以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以救全世界之众生也㊂南海之教学者曰: 以求仁为宗旨,以大同为条理,以救中国为下手,以杀身破家为究竟㊂ ‘仁学“者即发挥此语之书也,而烈士者即实行此语之人也㊂今夫众生之大蔽,莫甚乎有我之见存,有我之见存,则因私利而生计较,因计较而生挂碍,因挂碍而生恐怖㊂驯至一事不敢办,一言不敢发,充其极也,乃至见孺子入井而不怵惕,闻邻榻呻吟而不动心,视同胞国民之糜烂而不加怜,任同体众生之痛痒而不知觉㊂于是乎大不仁之事起焉㊂故孔子绝四,终以无我,佛说曰:无我相㊂今夫世界乃至恒河沙数之星界,如此其广大;我之一身,如此其藐小㊂自地球初有人类,初有生物,乃至前此无量劫,后此无量劫,如此其长;我之一身,数十寒暑,如此其短㊂世界物. All Rights Reserved.1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质,如此其复杂;我之一身,分合七十三原质中之各质组织而成,如此其虚幻㊂然则我之一身,何可私之有?何可爱之有?既无可私,既无可爱,则毋宁舍其身以为众生之牺牲,以行吾心之所安㊂盖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顾婆罗门及其他旧教,往往有以身饲蛇虎,或断食,或卧车下辙下求死㊂而孔佛不尔者,则以吾固有不忍人之心,既曰不忍矣㊂而洁其身而不思救之,是亦忍也㊂固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㊂ 古之神圣哲人,无不现身于五浊恶世,经历千辛万苦者㊂此又佛所谓乘本愿而出,孔子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也㊂烈士发为众生流血之大愿也久矣㊂虽然,或为救全世界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种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国之人而流血焉,乃至或为救一人而流血焉,其大小之界,至不同也㊂然自仁者视之,无不同也㊂何也?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拣择法也㊂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此烈士所以先众人而流血也㊂况有‘仁学“一书,以公于天下,为法之灯,为众生之眼,则烈士亦可以无慊于全世界也夫,亦可以无慊于全世界也夫㊂ [9]170依据梁启超的解读,‘仁学“之所以成为救全世界之众生 之作,是因为书中的佛学思想㊂在这个前提下,梁启超沿着儒家的不忍人之心与佛教的无我说两条线索挖掘‘仁学“的内容,将自己理解的佛教注入‘仁学“之中㊂‘ 仁学⓪序“作于谭嗣同牺牲后第十九日㊂在后来回忆戊戌政变的‘戊戌政变记“收录的‘谭嗣同传“中,梁启超一如既往地彰显谭嗣同的行为与佛教的密切相关以及谭嗣同思想的佛学要旨㊂他写道: 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论其所学㊂自唐宋以后呫毕小儒,徇其一孔之论,以谤佛毁法,固不足道;而震旦末法流行,数百年来,宗门之人,耽乐小乘,堕断常见,龙象之才,罕有闻者㊂以为佛法皆清净而已,寂灭而已㊂岂知大乘之法,悲智双修,与孔子必仁且智之义,如两爪之相印㊂惟智也,知即世间即出世间,无所谓净土;即人即我,无所谓众生㊂世界之外无净土,众生之外无我,故惟有舍身以救众生㊂佛说: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孔子曰: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㊂ 故即智即仁焉㊂既思救众生矣,则必有救之之条理㊂故孔子治‘春秋“,为大同小康之制,千条万绪,皆为世界也,为众生也,舍此一大事,无他事也㊂‘华严“之菩萨行也,所谓誓不成佛也㊂‘春秋“三世之义,救过去之众生与救现在之众生,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此土之众生与救彼土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全世界之众生与救一国之众生,救一人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此相宗之唯识也㊂因众生根器,各各不同,故说法不同,而实法无不同也㊂既无净土矣,既无我矣,则无所希恋,无所挂碍,无所恐怖㊂夫净土与我且不爱矣,复何有利害毁誉称讥苦乐之可以动其心乎?故孔子言不忧不惑不惧,佛言大无畏,盖即仁即智即勇焉㊂通乎此者,则游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众生㊂ [2]233⁃234在这里,梁启超进一步揭示了谭嗣同所信佛教乃普度众生的大乘圣义,尤以华严宗和唯识宗为旨归;谭嗣同以佛学救世的具体做法是,将华严宗㊁唯识宗与‘春秋“三世思想相和合,旨在悲智双修,普救众生㊂谭嗣同顶礼膜拜的华严宗㊁唯识宗属于大乘法,由于悟彻到了 即世间即出世间 即人即我 ,故而能够勇猛无畏, 舍身以救众生 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传“在突出谭嗣同思想以佛学为主上与‘ 仁学⓪序“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对谭嗣同佛学思想的彰显更进了一步:如果说‘ 仁学⓪序“只是表明‘仁学“一书与佛教密切相关的话,那么,‘谭嗣同传“则突出佛学对于谭嗣同全部思想的至关重要㊂与此相联系,尽管梁启超在‘谭嗣同传“的开头指出谭嗣同思想以变化日新为宗旨,然而,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却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仁学“上,并且只对‘仁学“或谭嗣同的佛学思想予以阐发而不提其他㊂四、启蒙性及中学渊源谭嗣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大胆而激烈,所以历来被视为维新派中最激进的一员㊂梁启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介绍和评价谭嗣同的思想时,对其振聋发聩的启蒙精神予以充分肯定,甚至将‘仁学“对于摆脱旧思想的束缚的解放作用比作牛顿提出 打破偶像 开启近代科学的新时代: ‘仁学“内容之精神,大略如是㊂英奈端倡 打破偶像 之论,遂启近代科学㊂嗣同之 冲决网罗 ,正其义也 嗣同之书,盖取资于此三部分,而组织之以立己之意见,其驳杂幼稚之论甚多,固无庸讳,其尽脱旧思想之束缚,戛戛独造,则前清一代,未有其比也㊂ [3]3102为了彰显谭嗣同思想 戛戛独造 的.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魏义霞㊀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13㊀启蒙性,梁启超使用了诸如 思想解放 革命性等词语,这在梁启超评价他人的思想时是不多见的㊂对于梁启超来说,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和革命性自不待言㊂在介绍这方面思想的时候,他特意强调两点,对于人们认识谭嗣同的思想具有启迪意义:第一,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与西方近代的启蒙思想尤其是社会契约论并无直接联系,因为谭嗣同在写‘仁学“时甚至不知道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民约论“)为何物: ‘仁学“下篇,多政治谈㊂其篇首论国家起原及民治主义(文不具引),实当时谭㊁梁一派之根本信条,以殉教的精神力图传播者也㊂由今观之,其论亦至平庸,至疏阔㊂然彼辈当时,并卢骚‘民约论“之名亦未梦见,而理想多与暗合,盖非思想解放之效不及此㊂ [3]3103现有资料表明,谭嗣同读过严复写于1895年最初发表在天津‘直报“㊁后被‘时务报“转载的‘辟韩“一文㊂最直接的证据是,谭嗣同写给汪康年的信中确凿无疑地提到了此文,并且评价甚高㊂他在信中写道: ‘时务报“二十三册‘辟韩“一首,好极好极!究系何人所受作?自署观我生室主人,意者其为严又陵乎?望示悉㊂ [10]499‘辟韩“中被辟之韩指唐代的韩愈,严复批判韩愈的武器则是作为西方启蒙思想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㊂问题的关键是,谭嗣同在读到‘辟韩“之后,是否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运用到‘仁学“中当属一问题㊂谭嗣同的思想以中学为主是不争的事实㊂对于‘仁学“,谭嗣同将其理论来源和思想内容分为佛学㊁西学和中学三个方面,其中的西学主要指基督教(耶教)和格致之学(自然科学),并非指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启蒙思想㊂尽管谭嗣同在 界说 中声称‘仁学“ 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㊁格致㊁社会学之书 [11]293,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社会学之书 在之后的内容中并无下文㊂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及‘仁学“的思想来源界定深中肯綮㊂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倡平等,把矛头指向君主专制,作为鼓吹专制思想的代表而成为批判靶子的有荀子,也有韩愈㊂不用深究即可发现,谭嗣同批判韩愈和君主专制的主要武器是庄子㊁黄宗羲㊁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而非西方的政治学说或启蒙思想㊂因此,谭嗣同的启蒙思想在理论来源上与严复不可同日而语㊂第二,梁启超一面否认谭嗣同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直接相关,一面彰显其与中国本土启蒙思想的内在关联,尤其突出谭嗣同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 黄宗羲㊁王夫之思想的一脉相承㊂关于谭嗣同对黄宗羲启蒙思想的继承,梁启超如是说: 嗣同㊁才常等又窃印‘明夷待访录“㊁‘扬州十日记“等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㊂ [3]3100在肯定谭嗣同与黄宗羲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梁启超对谭嗣同与王夫之思想的内在联系更为关注,故而一而再㊁再而三地宣称:船山最崇拜横渠,谓 (其学)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 惜其门人未有殆庶者;又以布衣贞隐之故,当时巨公,如文㊁富㊁司马,无繇资其羽翼,故其道之行,不逮周㊁邵 ㊂吾今于船山之学,亦云然矣㊂‘正蒙注“㊁‘思问录“两书,本隐之显,原始要终㊂浏阳谭氏谓五百年来学者,真能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非过言也㊂[7]607夫之著书极多 皆不落 习气 ,不 守一先生之言 ㊂其‘读通鉴论“㊁‘宋论“,往往有新解,为近代学子所喜诵习㊂尤能为深沉之思以禫绎名理,其‘张子正蒙注“㊁‘老子衍“㊁‘庄子解“,皆覃精之作,盖欲自创一派哲学而未成也㊂其言 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现 (‘正蒙注“),可谓发宋元以来所未发 其乡后学谭嗣同之思想,受其影响最多,尝曰: 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㊂ [3]3075⁃3076嗣同方治王夫之之学,喜谈名理,谈经济㊂[3]3099梁启超誉王夫之为乾㊁嘉以后 新学派之一导师 ,同时坦言王夫之的思想和影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这一点上,王夫之与其所推崇的张载的命运相似㊂在这个前提下,发现王夫之思想的价值并对之加以阐发便显得难能可贵,而发现王夫之思想的价值并且深受影响的则非王夫之的同乡 谭嗣同莫属㊂具体地说,谭嗣同喜言名理,热衷于形而上学,便是受王夫之的影响㊂当然,谭嗣同崇尚实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同样承袭了王夫之的衣钵㊂如此说来,谭嗣同在梁启超的眼中不啻王夫之思想在近代的正宗传人,无论是对王夫之思想的推崇还是阐发均功不可没㊂五、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误读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推崇以及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对于扩大谭嗣同思想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 All Rights Reserved.。
参考书目:1.罗炳良.《谭嗣同仁学》.华夏出版社.20022.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3.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4.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论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中要求反清、进行变法的原因【摘要】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期抨击旧政、宣传变法的激进派人物,为反对清朝封建专制,要求变法而贡献出宝贵生命。
他所著的《仁学》一书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批判封建制度,要求进行变法。
本文试图从《仁学》的哲学思想入手,分析谭嗣同反对清朝封建统治,要求进行变法的原因。
正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站在救亡图存前列的,正是要求维新变法的知识分子。
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中最激进的人物,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驱动下,在《仁学》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要求进行政治变革。
一.谭嗣同哲学思想来源谭嗣同思想来源十分广泛,谭嗣同在《仁学·界说》中提到:“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①由此可知,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杂糅各家,从古今中外各家各派思想中汲取所需,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立完整的哲学体系。
二.谭嗣同哲学思想体系在综合借鉴了各家学说的基础上,谭嗣同构建出“以太—仁—通”这样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这三个概念侧重不同,但紧密联系。
在《仁学·界说》中,谭嗣同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①他将“仁”作为世界的本原,确立了自己的唯心主义思想。
在“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太”的概念:“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筦络、而充满之一物焉。
浅谈谭嗣同仁学中的平等思想《仁学》的核心思想“仁——通——平等”最后一个立脚点是“平等”,谭嗣同的“平等”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文化,其源头是在基督教思想之中。
本文是,欢迎阅读。
《仁学》是谭嗣同“冲决网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著名作品,也是一部具有特色的哲学作品。
本书共二卷,五万多字。
撰写于1896年至1897年之间。
它的出版在谭嗣同死难之后。
首先刊登《仁学》的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发行的《清议报》,略后发行的是上海的《亚东时报》。
在五光十色的闻见博杂之学掩盖下面,《仁学》的内容,就是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冲决民族压迫,冲决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用科学来反对追求利禄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俗学,替早期《新青年》提出的科学和民主开了先声。
由于他对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顽固腐朽有深刻的认识,对封建伦常的毒害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抨击封建伦理方面,极为深刻,比早期《新青年》上的批孔深刻得多。
从《仁学》中能看出谭嗣同对平等极为关注和推崇,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
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
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052《名家名作》·研究而相维系不散去者,曰惟以太。
精而言之,夫亦曰‘仁’而已矣。
”以太与仁同为不生不灭而同质,不同的是以太以现象界为居。
简而言之,以太与仁同质却不同处,以太是存在于现象界的精神力,而仁是脱离了现象界的精神本体。
如果将以太作为人我平等的基础,那么谭嗣同思想中的仁则是平等的形而上依据。
早年他受王夫之“道不离器”思想的影响,追溯其源,认为道器的概念来自《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他提出“境能生心,心实造境”,前半句说的是仁来自现象界,后半句总结仁成为世界的本源。
然以太又居于现象界,是存置于形而下的精神力,通过以太形下与形上之间的活动,最后将精神送出了现象界,形成了形而上之“道”,就是所谓的仁。
因此,仁来自现象界,由脱离现象界变为形而上的“道”,以太对于仁的不可或缺恰恰体现于此。
谭嗣同从传统儒学中借鉴了仁的概念,但他所说的仁与传统儒学的仁有很大的区别,儒家的仁崇尚仁爱,但爱有差别,有差别就不能平等。
谭嗣同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纲常伦理,认为人人平等,大同社会的实现不能有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
由此可见,谭嗣同虽然以儒学中的仁为核心理念,但却借助以太构建仁学体系,对仁学进行了全新的发展。
他直接将以太之微生灭即不生不灭与平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以太—仁”的逻辑进路,奠定了其平等观的理论基础。
二、“通”:平等观的四维度如果说首倡平等的是康有为,那么第一次从本体哲学高度系统论证平等的则非谭嗣同莫属。
他通过将平等与以太、仁爱相联系,赋予平等以权威性和正当性,阐明“通”的重要意义,“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仁以通为第一义,且以太是通之具,使世界存在的万物有了共通性,通是平等的前提与基础,谭嗣同形成了“以太—仁—通—平等”的理论框架体系。
他指出通有四个维度:“中外通,多取其义于《春秋》,以太平世远近大小若一故也;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多取其义于《易》,以阳下阴吉、阴下阳吝、泰否之类故也;人我通,多取其义于佛经,以‘无人相,无我相’故也。
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纪淳2120111867
谭嗣同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左翼激进分子,一生对于平等思想推崇备至。
其代表作《仁学》中通篇贯穿着平等的思想,可以说平等是《仁学》的主线、中心,是谭嗣同思想的明显特征。
其中对于社会平等的追求更是谭嗣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谭嗣同社会平等思想的形成
谭嗣同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谭家内部的人际关系很是复杂。
其父宠爱妾卢氏,谭嗣同和母亲在家中没有地位。
正如谭嗣同后来在《仁学》中写道:“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
”①谭嗣同童年的切身遭遇,使他体验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黑暗,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怀疑和反抗的种子,从而激起了他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憎恶,并能够受新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去追求平等、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甲午战争在近代中国是一个转折点。
它不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
旦夕将至的亡国灭种危机使谭嗣同深刻感到,不能再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沉迷于毫无价值的旧学,应该积极讲求能够安邦济世的学问。
谭嗣同在甲午战后感叹:“时局之危,有危于此时者乎?图治之急,有急于此时者乎?”于是怀着急于图治的心态,由旧学转向新学,设计出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模式。
他的平等思想正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惊涛骇浪的19世纪90年代的社会基础上,在强大的爱国主义时代氛围中产生的。
二、谭嗣同社会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谭嗣同认为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是由于现实社会“网罗重重”,处处阻塞隔阂的种种“不通”所导致的,“不通”是由于人们被“名教”的思想所束缚。
“不识仁之体,故为名乱。
乱于名,故不通。
”②封建名教造出种种人为的等级、区别、界限和隔阂,导致“不仁”、“不通”、“不平等”。
谭嗣同说:“仁而已矣,
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89页。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8页。
而忽有智勇之名,而忽有义信礼之名,而忽有忠孝廉节之名……胡为者?”①谭嗣同认为,封建名教是虚假的、人为的,统治者故意制造出来以压制人民的。
“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制其下。
而不能不奉之。
”②其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历代暴君“所恃以虐四万万之众”的工具,是用来钳制人民、巩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是扼杀人们灵魂的“愚黔首之术”。
接着,谭嗣同进一步揭露了纲常名教的罪恶。
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三纲”,“三纲”要求臣对君必须无条件“忠”;子对父必须无条件“孝”;妻对夫必须无条件“从”。
“三纲”所规定的不容逾越的等级界限摧残和窒息了个体生存选择的基本自由,束缚了人的个性,抑制了生命的合理欲望。
谭嗣同对封建纲常的揭露和批判是大胆而激烈的。
他说:“俗学陋行,动言名教”的封建伦理道德,使人们“敬若天命而不敢逾,畏若国宪而不敢议。
名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
”③
同时,谭嗣同对“三纲”进行了逐一的批判。
在“三纲”中,“君为臣纲”是核心。
也是谭嗣同批判的重点。
他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④“君臣”一伦是造成“三纲”惨祸的根源,因为“君臣之祸巫,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
”“君主的灾祸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在夫妇关系上,谭嗣同明确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猛烈抨击封建纲常对妇女的摧残。
封建礼教对妇女提出“三从四德”的要求,在封建纲常思想统治下,妇女饱尝了从家庭到社会的压迫和歧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领域的社会活动中,完全排斥妇女的参与,女权被彻底剥夺,致使妇女没有任何自由与独立人格。
谭嗣同说:“男女应该平等相均”。
他反对妇女缠足,要求妇女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婚姻,他主张妇女应有自主之权,鼓励妇女要冲破封建枷锁,争取起码的平等权利。
谭嗣同对无人敢触及的“父为子纲”也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认为父子同是天生,都是“天之子”,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
“至于父子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卷舌而不敢议。
不知天合者,泥于体魄之言也,不见灵魂也。
子为天之子,父亦
①同上。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9页.。
③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8页.。
④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37页.。
为天之子,父非人所得而袭取也,平等也。
”①就身体而言,儿子固然为父亲所给予但从灵魂而言,父与子同为上天之子,儿子的灵魂与父亲同样,直接与上天沟通,因而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纲常名教所提倡的子对父只有绝对服从的观念,只不过是“钳制之术”。
“夫大同之治,不独父其父,不独子其子,父子平等。
”②父可以责子,子可以反父,父不能以名压子。
谭嗣同把平等观念移植到了父子关系上。
对于几千年来人们“卷舌而不敢议”的“父为子纲”一伦是一种否定。
谭嗣同把名教称之为封建“网罗”,阻碍人与人平等交往的“网罗”,在《仁学》中勇敢地提出了“冲决网罗,扫荡栓桔”的口号,号召人们大胆冲决封建礼教束缚人们身心的各种枷锁。
“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
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
”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冲决网罗”之学,要求“废纲常,行平等”。
在他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朋友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惟独朋友一伦,“最无弊端有益”,因为它“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惟意’,总括其义,曰不失自主之权而已。
”这一伦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
三、谭嗣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谭嗣同认为“冲决网罗”,实现平等的最后归宿是进入他所向往的大同世界。
“何谓大同?《春秋》之言太平,远近大小若一,如‘为政以德’、‘颜渊问为邦’之类是也,《春秋》之义,天下一家,有分土,无分民。
”④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的状态是:“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
无国则吵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
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
千里万里一家一人。
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
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
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
”⑤因此,谭嗣同的大同社会给人们展现的是一个无矛盾、无斗争、无坏人、无坏心,人人
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8页.。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35页.。
③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0页.。
④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55页.。
⑤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67页.。
自由、平等,“天下为公”的极乐世界,这个世界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建立这个世界的关键是实现平等。
四、评价
谭嗣同极力倡导的社会平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他在《仁学》中他公开把民权平等作为维新变法的纲领提出,他阐述了“君权民授”的学说,明确提出了“废君权,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的纲领性口号。
针对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他提出要建立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并极力赞美具有平等意义的朋友关系。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启蒙意义。
但是,谭嗣同认为封建纲常礼教是不平等产生的社会制度原因。
在文化、心态的意义上,谭嗣同把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归结为“有对待”和人们“泥于体魄”,而没有探究其物质的、经济的根源。
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仅限于制度层面,而没有触及作为封建社会的基础—封建土地制度,因而这种批判也是苍白无力的。
他虽然思想激进,为人类设计了美好的前途,却没能找到一条通往未来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