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_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一章绪论1、概念(1)、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估,合理利用,有效改进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2)、工程地质条件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岩土工程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
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1)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②影响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制约(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3)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人类开采矿产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形成各类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影响人类工程活动,比如工程建设必须作地下水保护论证、渗漏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调查等等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①岩土类型及性质(地层岩性与性质)②地质构造(断层、褶皱、节理等)③地形地貌(平原、丘陵、山区等)④水文地质(地下水成因、埋藏、动态、成分等)⑤不良地质现象(滑坡、岩溶、泥石流等)⑥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块等)4.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哪些?①区域稳定性问题②地基稳定性问题③斜坡稳定性问题④围岩稳定性问题5.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1)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一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断裂活动,地震对工程建设地区稳定性的影响(2)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一指地基的牢固,坚实性(3)环境影响评价一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总的来说就是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既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条件6.说明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设计方案类型,施工工期的长短和工程投资的大小,影响基础建设7•何谓不良地质条件?为什么不良地质条件会导致建筑工程事故?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然而,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几个主要方面,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开发建设活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发建设活动成为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采矿业的开展以及景区的开发,都对地质环境造成了破坏和改变。
这些活动在短时间内剧烈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状况,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例如,许多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地下土壤变得不稳定,容易发生地层塌陷。
此外,采矿业的过度开展也破坏了山体结构,导致山体滑坡和崩塌的发生。
另外,景区的开发往往不考虑地质景观的稳定性,造成地质灾害的风险加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规划和管理。
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对于采矿业和景区开发,也要加强监督,确保活动不破坏地质环境,确保生态平衡。
二、土地利用不当土地利用不当同样是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之一。
农业、林业和城市建设等相互交织的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着地质环境。
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土地退化,进而引发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例如,长时间的过度耕作和不合理的农业排水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变得松散不稳定,易发生塌陷和滑坡。
林业的不合理开发也加剧了土地的脆弱性,增加了山火的风险,进一步引发土石流。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合理填充和开挖也对地质环境造成了破坏,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为了解决土地利用不当导致的地质灾害,我们应该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
在农业生产中,要推行科学耕作和农业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保护农田水土资源。
在林业开发方面,要强化林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防止滥伐和森林火灾。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关键字:人类活动地质环境影响摘要:人类工程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如资源、能源的开发、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活动。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目前的建设和创造能力极大地加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以空前的速度急速发展,并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灾难。
目前大量的工程技术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显著。
由于认为的工程技术活动多集中于人口聚集经济建设活跃的地区,因此,对这些地区带来的环境影响更为严重。
例如,在山区或者山前平原的斜坡地带,修建铁路、公路、水利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常常由于缺乏环境意识,人为的造成破题稳定性破坏,形成崩塌、滑坡以及在暴雨季节导致泥石流等灾害。
如云南东川至昆明公路因修公路及睡去使山体破坏,泥石流不断的发生,泥石流不断的发生,我国铁路史上最严重的滑坡灾害---铁西滑坡就是由于对山体频繁采石造成的。
我国山区面积占三人之二,在山区铁路修建中,隧道工程占相当大的比例。
自1965年以来每年修建铁路隧道长度可达50—100公里,由于铁路隧洞建于地下2公里范围以内,人的工程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如洞内塌方引起的地面变形,造成三体滑坡,等等。
矿山是人类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据统计,每开采一百万吨煤炭就造成地面塌陷面积约20公顷。
我国已有数十处大型矿区,如恩口、水口山、平凡、平顶山、铜绿山等矿区强烈的地面塌陷都十分典型。
矿山开采过程中排除的尾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例如我国的煤矿开采每年排出矿渣约1亿吨,累计存量已达16亿吨,而1500座矿渣堆中有140个在自燃,每年排出甲烷超过50亿立方米。
采矿的废弃物堆积区也是地质灾害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
如四川冕宁沪沽铁矿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暴雨时造成矿山泥石流於埋了成昆铁路300米及喜—西公路250米。
是有天然气的开采往往也造成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地质环境与风貌演变的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自工业化以来,人类的活动对地质环境和地貌变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活动如何改变了地质环境,并如何影响了地球的风貌演变。
一、开发与资源利用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
大规模的采矿活动导致了地质环境的破坏。
例如,煤矿开采会导致地表塌陷,煤矿废水也对地下水质量造成污染。
同时,过度的矿产开采还会导致土地沙漠化,生态系统的断裂和破坏,对地球的风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城市化与土地利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不断将土地从自然状态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的建设改变了地表形态,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高楼大厦、道路和人工湖泊等成为城市的地貌特征。
同时,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的程度,影响了地球的风貌演变。
三、能源消耗与排放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也对地质环境和地球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加剧了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陆地的干旱程度增加等现象,进一步改变了地球的风貌。
四、环境破坏与生态系统变化人类的污染活动也对自然环境和地球风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进一步改变了地球的风貌。
五、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考虑到人类活动对地球地质环境和风貌演变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变得越发重要。
保护和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采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举措都是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地质环境和地球风貌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和地球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减少对地质环境和地球风貌的破坏,实现与环境和谐共生。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才能实现地质环境与风貌的可持续发展。
以案例说明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矛盾关系人类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两者之间必然产生特定方式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
这种相互的关联与制约,始终是客观存在的。
一方面,地质环境制约着人类工程活动;另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又会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地质环境地质环境制约着人类工程活动:
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活动断层和强烈地震区。
②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不良地基处理不当、岩溶地区水库的防渗等。
③由于某些地质条件不具备而使工程造价提高场址选择不当、建筑材料选择不当(建筑形式与材料)。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环境:人类活动进入工业革命以来,已成为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地质营力,它所产生的后果不但等同于外动力地质作用,而且无论是强度还是速度都远远超过地质作用。
大量抽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蓄水、工程开挖等等。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控制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地表的改变、地下资源的开采、环境污染以及地质灾害等。
为了保护地质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积极强化对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这些影响。
首先,人类活动导致了地表的改变。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垦和建筑物的兴建,破坏了地表的完整性。
同时,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草地开垦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迁地耕作,以减少对地表的破坏。
其次,人类活动对地下资源的开采也对地质环境造成了影响。
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导致了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金属矿产的开采和冶炼也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包括土地破坏、水源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控制这些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并采取措施减少金属矿产开采的环境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污染也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田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了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健康。
电子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和有毒物质的排放也对地下水质和土壤质量造成了危害。
为了控制这些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的减排等。
最后,人类活动还使地质灾害频发。
大规模的水电、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增加了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为了控制这些影响,我们需要进行地质灾害的区划和风险评估,合理规划和设计建设项目,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地灾防范和救灾能力。
总之,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保护地质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些影响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关性探讨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关性探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地点不断扩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复杂的,其中包括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地下水的干扰、对地球内部构造的改变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性。
一、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建设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令人瞩目的贡献。
但同时,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表水及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无法回避的。
由于城市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土地被占用、固化。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水源,也会减少占用水体宽度。
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大量污水的产生和排放,造成了河流和水源的污染,严重影响着人类和生态环境。
二、人类工程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如建筑施工、码头和港口选址、矿山开采等,都会对土壤进行破坏。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大量的人工填埋,导致新建的土壤或土地成为了枯黄干燥的土地,成为一是计划建设和生产用地。
同时,工业化和农业的发展采用了更多的化学物质,如肥料、农药、草酸等。
如不加控制,就会造成化学污染。
三、人类工程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等方面。
在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中,会排放一些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气化物、甲烷等。
这些有害气体会导致空气污染、酸雨并造成气候变化,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四、人类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环境也有重大影响。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人工填埋和建筑物的扩张,不断侵占原有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同时,大量工业和农业的废水排放,会对地下水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了重要影响,各类干扰极易引发各种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源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浅谈环境地质与环境保护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环境地质和环境保护是息息相关且至关重要的话题。
环境地质研究的是地球表层的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环境保护则是致力于保护和改善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环境地质的概念。
简单来说,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地质因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改变。
比如,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自然地质现象,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人类的工程建设、资源开采等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源,如矿产、地下水、土地等。
然而,在获取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合理规划和管理,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例如,过度开采矿产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不合理抽取地下水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导致水土流失。
再来说说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质量、子孙后代的未来,以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如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各种污染问题层出不穷。
空气、水、土壤的污染不仅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环境地质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地质环境的变化可能加剧环境问题。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化工厂泄露,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措施也有助于减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比如,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加强对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治理,可以降低其对地质环境的污染。
为了实现环境地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地质过程和地质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正是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环境地质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首先,人类经济发展对环境地质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对大量自然资源的需求,并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导致了大规模的开采、矿产资源消耗以及土地利用变化。
这些活动对地球表层的构造和性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土地沙漠化、岩石侵蚀、污染等。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于评估这些资源开发活动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至关重要。
其次,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不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容易导致地质灾害,如滑坡、地震和泥石流等。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评估和灾害潜在性的预测,可提供相应的预警和应急措施,以减少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质灾害。
第三,环境地质学还与大气和水资源的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活动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质量和数量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城市工业和农业活动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会污染水源和大气环境。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追踪和监测这些污染物的传输和迁移,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通过分析地球历史记录和气候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的气候变化过程,并预测未来的趋势。
这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环境地质学还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相关。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福祉。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可以提供对自然资源的评估和管理,以实现可持续性的目标。
例如,通过对土地不同用途的评估,可以提供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以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而生态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则是维持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要素。
而地质环境则涉及地理空间、气候气象、水文水资源、土壤和岩石等地球系统的元素。
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对维持地球自然平衡和人类生产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生态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在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正因为如此,地质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反之亦然。
例如,气候波动是地球系统的典型特征,气温、降雨和风力等气象要素都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生态位、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再比如说,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会引起地质环境的变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态与环境的失衡。
生物在构建和维持生态系统时,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例如,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土壤养分,而这些养分的供应与土壤质量和岩石结构密不可分。
又比如,动物为食物链的能量传递和物种选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动物群落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所有这些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础。
而地质环境的改变又会直接影响生物的适应性、生命历史特征和种群数量等。
因此,生态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地球系统的动态发展,常常会引发新的相互作用机制,对生态和地质环境的演化造成深刻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还要依赖地质环境的传统和稳定。
例如,水文系统的形成和运行,与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和土壤水以及其运行过程和分配有关。
水分的分布是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湿地、河流、湖泊和大洋皆如此。
地质环境还涉及地表土质状况、矿产资源和岩石地貌等方面,对于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关键性地位。
耗时亿万年的地质作用,更是在保持着生物的多样性和数目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长期的稳定性。
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地壳内、地壳与地面之间的各种不平衡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
而人类活动则包括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扩张、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干预。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研究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以期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
一、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例如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和尾水,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进而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扩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城市化进程使大量土地被摧毁或改变其原有的地质环境,比如大规模土地开发、填海造地和挖掘地下资源等活动,会导致地质体稳定性的改变,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此外,过度的采矿和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也会直接破坏地质环境,从而引发各类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会给人类带来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的威胁。
灾害发生后,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农田损毁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此外,地质灾害还可能导致水源受到污染、电力中断等,进而造成社会生产的停滞,给人们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
三、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可能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而地质灾害的发生又会对人类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科学研究和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监测与预警。
通过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区域的监测,及时发现并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救援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通过加强地质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身的防范能力和应对能力。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关性探讨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工程活动不仅改变了地球表面的物理结构和地貌,还对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开垦和破坏人类在进行农业和城市化活动时,需要大量的土地,因此进行土地的开垦和破坏,这样的行为不仅会破坏粘土层和土壤结构,还会导致部分地区的土地退化和土地沙漠化。
这会促进地面的侵蚀和土壤流失,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 开采石油和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矿等矿产资源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开采这些资源也会对地质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行为会使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受到污染并妨碍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地下水和地形变化人类工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来水和排水系统的建设。
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这些系统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增加。
这些系统将水从人口密集的城市带到自然环境中,这会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河流水位的上升,以及一系列的土地退化和其他相关问题。
4.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人类工程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会促进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干旱、海平面上升和气候系统的崩溃。
另一方面,它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表面的大量化学物质、同化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区域。
如何降低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包括:1. 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尽可能地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减少地质环境可持续性问题的一种途径。
这意味着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以减少对有限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2. 减少污染和排放人类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和减少有害污染物和排放物的排放,以减少对地质环境的负面影响。
更有效的污染控制,科学的水泥生产和构造技术,以及改进污水处理技术等措施都是可行的方法。
论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摘要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地质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的福祉,人类活动对地貌既有建设性也有破坏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也日益增强,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也更加频繁,比如地面沉降、重力地貌灾害、高坝地震等。
这些负面效应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如何有效的整治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的不好影响也是人类需要加以重要审视的问题。
引言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貌是在自然力作用下发育,这充分说明地貌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的天然性。
但是地貌的天然型,自人类出现以来,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
人口越来越多,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强烈。
人类活动对地貌形态和过程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有意识的挖掘、采矿等直接过程,又包括无意识的耕地的侵蚀、边坡失稳等所带来的影响。
之前美国专家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改造大大超过了自然。
目前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改变的程度,几乎是自然的地质运动过程对地球改变程度的10倍。
人类对地球的改造,正在以指数的速度增长。
当前,人类活动对地球面貌的改造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反馈和影响已经十分频繁,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一、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是人类工程建设的总称,如堤坝、公路、铁道的修建、工程建筑、城市建设、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采、工业排污等。
它们都是在地质环境中进行的。
在人类工程活动超过环境容量时,势必产生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如地面塌陷与沉降、地裂缝等,造成对工程和环境的危害与损失。
如不及时监测和适当治理,则将导致更大的损失。
大型工程队地址环境影响较大。
这些工程主要包括:水利水电工程、道路工程、跨流域开发工程、矿业工程、城市土木工程等。
但这些工程也带来诸多的地质问题,其中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队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主要有: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水库的淤积;水库的浸没;水库诱发地震等。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下载温馨提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了多个方面,从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到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有所体现,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摘要:从地质环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入手 ,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结论指出 :地质环境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交汇而成的地质空间 ,具有空间性、稳定性、可变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栖息地 ;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即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破坏了地表的植被、产生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改变着水的循环途径和物质成分、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使物种减少。
认为地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 ,甚至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正文:1 地质环境及其特征 1 .1 地质环境环境 ,概略地说是指人体周围的境况 ,亦即人体周围事物的总体。
按其形成原因、物质组成、存在状况、对生命活动的影响等因素 ,可将其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4个基本要素组成。
2.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于1979年7月18—22日在波兰举行了‘地质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的国际科学讨论会.讨论会由波兰全国地质师协会负责组织,来自13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这次讨论会。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秘书长P.BoⅡ1"epc博士(德意志联邦共和围)也参加了会议.3. 对影响不大,人类开采矿产、开采、修筑可能;可能导致布局地区地面下沉等。
对有较明显的影响。
如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流水增强;增大,下游增强;人类修水库把大量的泥沙拦在水库中,使河流下游减弱,海浪对侵蚀增强等。
包括两种:.和。
其中可以分为四类:1 (包括、、)2 (包括物理、化学)3 (包括物理、化学)4 (包括物理搬运作用、化学搬运作用、生物搬运作用)可以分为三类,123 (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叫做,包括{分为和}和{分为和}. 随著的恶性,随著的超限,人类赖以生存的越来越被破坏,并且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生,或加剧灾情,增高成灾的频率。
而环境的恶化亦造成对生产力的削弱,成为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田志强(环境与规划学院 1126108952)摘要人类工程活动往往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人类的工程活动改变着地球面貌,甚至导致地球上出现新的地质现象。
它作为活跃的因素,积极地影响着地质环境,促进其次生演化。
地质环境的次生演化常会对人类工程活动产生次生制约。
因此,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通过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制约关系进行讨论,可以对工程环境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减少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使人类在健康的环境生活发展。
关键词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人地相互作用引言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其本质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未能妥善协调,而且失调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自然环境特性及其演化规律认识不够、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后果估计不足,因而不能自觉地、科学地调控人地关系,以期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类活动中,工程建设是提供设施、保证人类社会发展和其他各种活动得以实施的基础,不论是资源、能源的开发、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建设,以及环境整治、灾害防治等,无一不以工程建设为前导人类工程活动,即从事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已成为人类各类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我国已建成8.5万余座水库大坝,12万公里铁路和370多万公里公路,25种主要金属矿产10618座,大小煤矿一万多座,百万人口级大城市达数十座,数量多、规模大、建设速度快举世瞩目。
然而现今在许多工程地区已经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工程进行和地区的发展,导致生活和生产条件的恶化,甚至发生地质灾害。
例如,由于开采矿产,过量抽汲地下水等原因造成的地面沉降、开裂和塌陷,引起地下管道的损坏、地面不平、排水不畅、洼地成涝建筑物开彩出现危屋险墙,严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安全又如由于开挖道路、建筑深基坑、水库蓄水等引起的滑坡、塌方,占其总数的70%,滑塌体往往堵塞交通,损坏民用建筑物,威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2000年8月第30卷第4期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 o rthw est U niversity (N atural Science Editi onA ug .2000V o l .30N o.4收稿日期:20002012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472132作者简介:雷祥义(19422,男,陕西蓝田人,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及环境地质学研究。
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雷祥义(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黄土研究室,陕西西安710069摘要:从地质环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结论指出:地质环境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交汇而成的地质空间,具有空间性、稳定性、可变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栖息地;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破坏了地表的植被、产生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改变着水的循环途径和物质成分、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使物种减少。
认为地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甚至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关键词:地质环境;人类活动;环境地质学中图分类号:X 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4 (200004203232051地质环境及其特征1.1地质环境环境,概略地说是指人体周围的境况,亦即人体周围事物的总体。
按其形成原因、物质组成、存在状况、对生命活动的影响等因素,可将其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4个基本要素组成。
地质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
关于地质环境的含意已有许多研究者进行过较详细的论述[1~4],但认识不尽一致。
笔者认为,地质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地球表层的地质空间,即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交汇而成的地质空间(见图1。
它是岩石圈上部(表层部分有特殊性质的部分,是一个多因子系统,其主要因子是岩石、土壤、有机物、气体、地下水、生物(包括微生物以及动力作用等。
所有这一切组分构成了地质环境系统,此系统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并决定着它的动态和性质。
这就是地质环境的基本属性。
1.2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有其固有的一些基本特征,这就是地质环境的空间性、稳定性、可变性和系统性[5]。
11211空间性地质环境是有空间位置的,其上限是岩石圈的表面。
地质环境诸因子在这里与大气圈、水圈、生物界发生着积极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作用对地质环境的结构、性质及其生态质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1地质环境的空间F ig .1Space of geo logical environm ent地质环境的下限具体到什么深度,目前仍认识不一。
有些学者[2,6]认为,其下限深度决定于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及生产活动所能达到的深度。
目前的钻探深度大约为5km,最深可达12km(前苏联在克拉半岛开凿技术钻孔的深度。
一般情况下,深处的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且技术条件也限制了研究如此深度内的地质环境。
因此,没有必要严格划定地质环境的下限位置(深度,具体的下限应视利用和研究的目的而定。
例如:研究地球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只涉及表层的深度;研究地下水文环境,只涉及含水层的深度;研究有毒废液的深井灌注及高放射核废物的地质处理,常常涉及较深的地质环境,但其深度也不过1~2km左右。
11212稳定性如前所述,地质环境是由岩石、土壤、水气和生物构成的,在天然状态下,这些要素之间进行着能量的流通和物质的交换,不断地进行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反复运动之中,且维持其相对的稳定性。
正是这种相对的稳定性,才形成了今日的大千世界。
但是,当人类活动作为地球外部一种新的因素作用于地质环境时,将改变其天然的平衡关系,使地质环境的态势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平衡关系。
11213可变性地球自45亿年前形成以来,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都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是传统的地质作用。
它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由于人类的出现,尤其是在人口剧增、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大大发展的情况下,地球表面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强大冲击,人类活动成了天然内外地质动力之外的使地球表面发生变化和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又一动力,其作用的规模与速度可同天然地质作用相比拟。
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人为地质作用。
11214系统性地质环境是岩石圈的表层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诸如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流通与转换关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地质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一样,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当地质环境系统受到外力干扰时,通过其内部机制的调节能力对外界的冲击进行补偿和缓冲,维持地质环境系统的平衡。
但是,当外力干扰超过其本身自我调节能力时,该系统的平衡将会受到破坏。
2地质环境并非人类所独有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地质环境演化的产物,人也不例外。
地质环境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有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所以,地质环境是所有生物的栖息地,为多种生物所共有。
地质环境正是有了这多样性的生物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绚丽多彩。
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生产条件并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同时还给人以精神上的快乐。
人类自出现以来,一直靠其他生物而生活。
如果没有其他生物,如植物、动物等,人类就不可能生存。
由于人类数量的急剧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
然而,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及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若人们消耗的速度大于生物资源增长的速度,会使生物资源遭到掠夺性的破坏,从而导致物种日渐灭绝的悲惨局面。
物种的灭绝,就意味着生物的减少,生物的减少,就会减少人类生活所必须的物质,物质少了,便会缺吃少穿,过穷日子,而且随着物种的日益减少将越来越穷,最后将会变得一贫如洗,毫无生机。
人类是万物之灵,又是动、植物的主宰者,地球上种种生物的兴衰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行为有关。
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地质环境并非人类所独有,而为多种生物所共有;地质环境不仅是人类的栖居地,而且还是多种生物的栖居地;每个物种在这个大家园中都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人类不能只顾自己而不管其他物种,更不能随意伤害其他物种,应当为每种物种的存在创造条件,让它们能够安然生息、繁衍。
这样,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得以存在并生活得幸福美满,世界才有生机。
3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从事各种工程2经济活动,这种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产生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311人类活动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形成、演化、发展的历史,到了现今阶段,除其固有的内外地质作用仍在推动着地表形态的运动和发展外,人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地质作用力。
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规模与速率,已不亚于天然地质作用力。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在不断的扩大。
在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31111人为剥蚀作用人类在修建铁路和公路、开挖航道、建造厂房、修建水库、水渠等等工程活动中—423—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0卷要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矿山剥离盖层、开采矿石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地质结构,改变了地表形态,所产生的地质效应同天然外动力引起的剥蚀作用是完全一样的。
而且,凡人类活动区域内的这种人为剥蚀作用的强度与速率,远比天然剥蚀作用大得多。
31112人为搬运作用人为搬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人类因耕作而造成全球土壤流失量为2140×1010t a,超过新生成的表土,加上毁林毁草引起的土壤侵蚀,每年从地表搬走数百亿吨土壤;②为了某种需要(如填筑工程地基、工程场地开挖、采掘矿石、建筑材料等,由人工通过运输工具进行搬运的。
有人估计,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每年搬运的物质总量达110×104km3,超过了全球水流的搬运强度。
31113人为堆积作用人类在地表的堆积作用按需要和性质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围填工程地基和围海、围湖造陆,其厚度和分布面积可达相当大的规模。
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市中心区,分布一层厚达6m的人工堆积土;日本东京港地区的大片土地是由人工填积而成的,填海范围近4000hm2,扩大了陆地面积。
另一类是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堆积。
前者指建筑施工和工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如建筑碎料、旧建筑物拆毁残渣、工业灰渣、矿渣废石、工程弃土等堆积;后者主要指固体生活垃圾堆积。
31114人为内动力地质作用人类兴建大型水库、深井注水等,往往可以促使某些断层活化或引起地震。
水库蓄水诱发地震,在世界各地均有实例,如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瑞士、法国、印度、希腊、意大利、日本、巴基斯坦等。
上述的人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以及诱发的地震作用,使得地表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新的人为地貌景观,从而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天然平衡条件,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为地质作用力将越来越强,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亦将更加强烈。
3.2人类破坏了地球表面的植被植被是陆地的外衣和保护层,也是陆地上的绿色水库,起着调节气候的作用。
由于商业、开发耕地、樵薪等原因,人类大肆砍伐森林和毁坏草地。
目前,世界森林总面积为218×109hm2,每年大约有210×107hm2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达40hm2 m in。
从1980~1990年,全世界每年砍伐森林高达1168×107hm2;欧洲1.4×108hm2森林中已有510×107 hm2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80年代,亚太地区减少森林面积达319×107hm2。
若按目前的速度消费,亚洲的森林资源再过40年就将枯竭。
过度的放牧、开荒垦殖以及樵薪等活动,使得草地面积日益缩减。
如果没有森林植被,地球上生物产量的91%将消失,大量物种将灭绝;全世界7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将出现水危机;陆地上90%的动植物将面临干旱威胁;生物固氮量将减少90%,生物放氧量将减少67%;许多地方的风速将增加60%~ 80%,亿万人将毁于风灾;人类将得不到燃料用柴、建材和林副产品;许多地区将发生洪水灾害和干旱灾害;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壤沙质荒漠化将进一步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质荒漠化就是典型的例证。
总而言之,地球上若没有森林,人类将难以生存。
3.3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表层内的地球化学过程人类通过采矿和选冶,使分散的元素集中起来,制成各种金属和非金属产品,随着这些产品的使用以致废弃,元素又发生了新的迁移;人类开采和制造化学肥料,合成一些新的、过去未曾存在过的合成物,通过施用或使用直至废弃,也在地壳表层产生元素迁移;矿业活动,可以改变某些矿物在地壳内的分布状况,发生矿物的人为迁移和富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