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 尤金.奈达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16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研究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两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
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对可译性的认识等六个方面梳理比较两人的翻译理论,以期对两住大师有个深刻的认识。
标签:翻译;动态对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尤金·奈达(Eugine A·Nida,1914-)是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可以说,“它是旗帜位置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1916-)是英国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过去和现在,坦诚各家之言,广泛论述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八十年代初,王宗炎教授和刘重德教授分别把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介绍到中国,其后二十多年,其翻译思想不断的被译介列国内。
同作为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与比较。
本文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关于可译性的认识等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关于研究方法无论是奈达还是纽马克,他们从事翻译研究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即他们的研究都摆脱了评点式、印象式的传统翻译研究的束缚,本着对语言结构研究的科学态度,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奈达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是语言学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语言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
他的翻译理论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所指意义与内涵意义理论。
同时他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理论也使人感受到有文艺理论中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影子。
而纽马克坚持认为翻译理论”源于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
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
因此他将格语法,文体论,话语分析以及符号学理论融入了翻译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
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
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
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
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
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
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
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
尤金奈达文化负载词分类尤金奈达文化负载词分类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负载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而针对这些词汇的分类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学家,他提出了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方法,这对于翻译工作者和跨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尤金奈达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两类:情境依存型和文化依存型。
情境依存型指的是那些与特定语境有关的词汇。
比如,英语中的“kick the bucket”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这个词汇的背景知识,就很难正确翻译。
文化依存型则是指那些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汇。
比如,汉语中的“年夜饭”和“中秋节”就是文化依存型的词汇,如果没有对这些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就难以准确传达意思。
除了这两类词汇之外,尤金奈达还提出了一个“弱文化依存”(weakly culture-bound)的概念。
这类词汇并不强烈依赖特定的文化,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可能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
比如,汉语中的“绿色”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着环保和健康,而在东方文化中则具有充满生命力和幸福的含义。
尤金奈达的文化负载词分类对于翻译工作者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词汇的使用背景、意义和文化蕴含。
这有助于我们在翻译或交流中做到准确表达,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和困惑。
总之,尤金奈达的文化负载词分类方法帮助我们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
我们需要建立全球化视野,跨越不同文化的障碍,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交流和合作。
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摘要:
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1.了解尤金奈达翻译理论背景
2.分析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3.总结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正文:
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一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以功能翻译为方向,强调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功能的实现。
他的翻译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原文:在翻译开始之前,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了解原文的文体、语言风格、作者立场和写作目的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功能和风格。
2.确立翻译策略:根据原文分析的结果,译者需要确立相应的翻译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3.进行翻译:在确立了翻译策略之后,译者可以开始进行实际的翻译工作。
这一阶段需要注意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的转换,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表达清晰、通顺。
4.审校与修改:完成初稿翻译后,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审校和修改,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忠实于原文,并符合翻译的目的。
5.反馈与调整:在审校过程中,如果发现译文存在问题,译者需要根据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直至达到满意的翻译效果。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信息传递,使得翻译活动更加注重实现翻译的目的。
然而,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界定“功能”和“信息”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在保持原文功能和风格的同时,确保译文的忠实性和通顺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