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文化生活巩固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格式:docx
- 大小:140.92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知识整理掌握核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规模大,存留丰富。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区域性(地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5、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族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重要性(即作用):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4、(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怎么办)在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017年高考题1(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8).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A.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答案】A【名师点睛】民族精神具有历史传承性。
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都是对上一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
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下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的一面,则是继承性的依据。
2(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答案】A【解析】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这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项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A。
【名师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个基本特征侧重的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文化发展历程上谈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是从文化的内涵上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
3(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5).在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中的“五色”常指“焦、浓、重、淡、清”,即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
高三政治总复习第一轮必修3《文化生活》教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网络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网络◆考点阐释考点 21:中华文化积厚流光、广博精湛.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看,中华文化积厚流光(1)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点的发展历程①古代的绚烂——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远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近代的衰微——跟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趋衰败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③现代的中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才能创建中华文化新的绚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兴。
④发展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之与今世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表现时代性。
(2)积厚流光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没有中止而持续到现在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目睹——汉字与史册文籍①汉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记。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录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就。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日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记。
②史册文籍A.作用: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目睹。
B.原由: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留历史资料。
c.我国史册文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温馨提示】文字、文学、文物、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录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就。
文字的发明,令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学:以文字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应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发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络为能够演唱的抒怀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会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案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相关知识。
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包容性、民族性。
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扬和培育。
2.能力目标:分析、讲解与例子相互结合,学生思考、理解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重难点】理解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民族性。
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知识预览】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了解即可)
2、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注意选择题)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原因和措施(知道即可)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了解即可)
2、区域性(把握其原因及发展)
3、民族性(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三>包容性(把握其内涵及意义)
我们的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
2、弘扬和培育的原因:
3、如何弘扬和培育:
(注意):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2、对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把握
3、明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高三政治教案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9篇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二周上课时间第三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重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难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丰富精神世界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回答1-3题。
1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而起源于黄河、长江领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
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这段文字所强调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异彩纷呈D.丰富多彩2.汉字结构独特,音形易韵,寓理于形,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汉字是①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
这突出体现了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4.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龙凤为图,汉字为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有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③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5.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①团结统一②爱好和平③勤劳勇敢④尊老爱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
这种共鸣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7. 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
2017届高三文化生活巩固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单项选择题1.(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 ①③D. ③④2.(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30)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3. (2015年海南政治16)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
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③④4. (2015年江苏政治19)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
这说明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5•福建漳州八校联考,13)“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
王蒙曾经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6.(改编题)“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A.团结统一的民族传统B.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C.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D.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7.(改编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新工具。
为此,我们应该() A.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B.增强抵御外来文化的能力C.加快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D.尊重外来文化,促进共同发展非一味地抵御和排斥,B说法不准确;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8.(2015•山东青岛二模,31)“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千万“家和”的力量就会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这表明()A.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具有相对稳定性B.“和”的理念是中华民族精粹的整体体现C.家庭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D.“家和”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9.(2015•河北衡水联考三,25)“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0.(2015•山东日照3月模拟,30)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蕴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已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材料反映了()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1.(2015•山东日照3月模拟,32)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
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
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2015•江苏宿迁二模,23)“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
”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A.发挥“主心骨”的引领作用B.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C.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D.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13.(2014•北京石景山区一模,25)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子午岭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民歌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
黄土高原广袤、雄浑中透出几分苍凉的自然环境,赋予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
这表明陕北民歌具有很强的()A.民族性B.区域性C.包容性D.创新性14.(2015•湖北襄阳第一次调研,19)2014年12月7日,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的18名大学生和3名市民,在雪后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天气下,手拉手站在海里组成一条挽救生命的“链条”,成功将一名年轻女子救上岸。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为这些可爱可敬的“95后”大学生点赞。
他们的善行义举()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彰显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15.(2015•山西忻州一模,18)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②凝聚强大民族力量③培育伟大民族精神④提高民族科学素质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16.(改编题)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①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②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7.(2015年课标卷Ⅱ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0 分)18.材料一:(1)结合材料一,分析该中学开展上述三项活动的文化生活依据。
(10分)材料二: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
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
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与世界的命运。
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就是我们的精神内核始终是没有变的,是一直扎根在心底的。
正是因为这样,才造就了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让长征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这1000年来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之一。
(2)结台材料二,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内核始终没变,才造就长征这一伟大事件的原因。
(10分)2017届高三文化生活巩固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答案17.【答案】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对不竭动力。
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0分)18.(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开展书法展示活动,有利于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3分)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追寻和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分)(若从文化的影响、教育的作用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内核;(4分)②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3分)③高昂的民族精种可以散发人们救图存的巨大力量,正是由此,才有长征的伟大胜利。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