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分行测知识点的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76.10 KB
- 文档页数:9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国家概况1. 国家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 首都:北京3.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4. 国旗:红色底上镶5颗黄色5角星5. 国庆节:10月1日6. 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7. 人口数量:约14亿8. 宪法序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公民在宪法赋予的权利和自由中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家园。
9. 政治体系:社会主义制度二、行政区划1.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2. 省级行政区:共31个省级行政区,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3.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三、中国历史1. 夏、商、周三代: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56年2. 秦朝:统一中国、建都咸阳3. 汉朝:开国君主刘邦,建都长安4. 三国时期:魏、蜀、吴5. 隋朝:统一南北6. 唐朝:开国君主李渊,建都长安7. 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唐、南汉、吴越、南吴、闽、楚、前蜀、后蜀、北汉、荆南8. 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建都开封9.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10.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建都南京,后迁北京11. 清朝:建都北京12.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间,辛亥革命成功,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标志13.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4. 中国革命战争:1927年至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政府及其他反动派的战争四、中国政治1. 直接民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 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机关与地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3. 政府机构:国务院4. 职能部门:国务院组成部门(外交部、教育部等)五、中国经济1. 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 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3. 国际经济合作:世界贸易组织(WTO),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六、中国文化1.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西游记等2. 经典:四书五经,古代经典3. 书法:中国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4. 绘画:国画5. 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6. 习俗:红包、敬酒、拜年、祭祖等7. 服饰:旗袍、长袍、褂子七、社会保障1.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2. 社会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救助管理八、法律法规1. 刑法:刑法分为一般性原则、侵权性罪行、危害国家安全罪行、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行等2. 民法:民法是用以协调和规范人民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人民社会主义实践中依法生活开展的基本法规3.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和解决行政争端的法律规范4. 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上就是行测中常识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内容大致包括国家概况、行政区划、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等内容。
部分行测知识点的整理以下是部分行测知识点的整理:1.同义词与反义词:行测中常常会出现同义词和反义词的选择题。
同义词是指词义相近或相同的词,而反义词则指意思相反的词。
掌握常用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和题目的意思。
2.数理逻辑:数理逻辑是行测中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涉及命题、推理和演绎等方面。
命题是陈述性的句子,可以是真或假;推理是通过观察或推断得出结论;演绎是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逻辑推理。
4.词语搭配与固定搭配:词语搭配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词在搭配时有一定的固定规律和搭配习惯。
例如动词和副词、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
掌握常用的词语搭配和固定搭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选择词语。
5.数字与符号关系:行测中常常会出现数字和符号之间的关系题目。
这些题目要求考生找出数字和符号之间的规律,并根据规律选择下一组数字和符号。
掌握数字和符号之间的常见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答这类题目。
6.近义词与造句:这种题目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词语选择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并在题目中合理运用这些词语造句。
掌握常见的近义词和造句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7.称呼与关系:这种题目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称呼和关系选择合适的答案。
例如,根据人称呼对人的关系进行推断,或者根据人与其他人的关系推断人的称呼。
理解常见的称呼和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答这类题目。
8.语法与修辞:语法是指词语或句子的结构和用法规则,包括语法时态、语法主谓宾等;修辞是指为了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特意选择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掌握常见的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和选择答案。
9.常识与常识判断:常识判断是指根据已有的常识判断题目的真假。
常识是指广泛流传的普通知识。
在行测中,常识判断题通常与社会、科学、文化等领域有关。
掌握常识和常识判断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解答此类题目。
10.排列组合与概率统计:排列组合是指将一些元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排列或组合;概率统计是指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推断和计算。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一、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注:在解决实质问题时,常设总工作量为 1 或最小公倍数二、几何边端问题( 1)方阵问题: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 4+1)2=N2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 1)× 4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 (最外层每边人数 - 2×层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 - 层数)×层数× 4=中空方阵的人数。
★不论是方阵仍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知足:外圈比内圈多8 人。
3.N 边行每边有 a 人,则一共有 N(a-1) 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 =M×N 外圈人数 =2M+2N-45.方阵:总人数 =N2N 排 N 列外圈人数 =4N-4例:有一个 3 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 10 人,问全阵有多少人?解:(10 -3 )×3 ×4 =84(人)(2)排队型:假定队伍有 N 人, A 排在第 M位;则其前方有( M-1)人,后边有( N-M)人(3) 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 N 层楼要爬( N-1)楼,从第 N 层爬到第 M层要爬 M N 层。
三、植树问题线型棵数 =总长 / 间隔 +1环型棵数=总长/间隔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总长=棵数×间隔(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 2 倍。
N(5)剪绳问题:对折 N次,从中剪 M刀,则被剪成了( 2×M+1)段四、行程问题⑴ 行程=速度×时间;均匀速度=总行程÷总时间均匀速度型:均匀速度=2v1v2v1 v2(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 =(大速度 +小速度)×相遇时间追及问题:追击距离 =(大速度—小速度)×追实时间背叛问题:背叛距离 =(大速度 +小速度)×背叛时间(3)流水行船型:顺流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行测笔记一、资料分析 (一)基本知识1、增长量、增加值、增加额、增长额 ✧ 增长量、增加值=终值 — 初值✧ 现值为B ,增长率为r,则增长量= B - B / (1+r )✧柱形图中两个柱长短的差值所代表的统计数值,若具体指标数值的曲线成线性,则在相邻时间段内,增加量相等,但增长率不同,即便是该曲线的斜率逐段增加也不能够判断增长率增加了,因为这跟基值大小有关。
【此时可能能用到直尺,量“柱”的长短和“点”的高低】 ✧若表示某一数值的实际指标(一定是数值,不能是百分比之类的)呈线性增长,那么相同时间段的增长量相同,但在曲线上升时它的增长率降低了,在曲线下降时它的增长率的绝对值增大了================================================================================================= 2、增长率、增长了多少(用%表示) ✧ 增长率终值/初值 — 1 ……………………终值大于初值<问增长了百分之多少>1 — 初值/终值 ……………………终值小于初值<问降低了百分之多少>✧ 两年混合增长率:如果第二期与第三期的增长率分别为r1,r2,那么第三期相对于第一期的增长率为 r1 + r2 + r1 * r2 ✧平均增长率:如果n 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r1,r2,r3……rn,则平均增长率≈ A (1+r|)n = B ,中的r 就是n 的平均增长率,r= 1-,累计增长率在数值上等于平均增长率。
当n<0.05即5%时,(1+r|)n ≈1+nx 。
✧ “从2004年到2007年的平均增长率”一般不包括2004年的,即共有3年 “2004、2005、2006、2007年的平均增长率”包括2004年的,即共有4年✧等速率增长:中间一项的平方等于两边项的乘积;如果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量分别为a,b,c ,第二年、第三年的增长率都为r ,则:2bc a=✧ 同增同减或者同减同增,最后降低✧ 前后两期对比时,前一期叫“基期”,后一期叫“现期”这两期的量作对比后得到的“变化率”是属于“现期”的。
行政能力测试语言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阅读理解语句表达数量关系资料解析数学运算判断推理知识判断图像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语言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五种关系:1;讲解关系:语段中的某些词句对空缺处词语的含义进行认识释说明;判断的信息表同义互换:也就是说、也许说、即表概括概括总结说明的词:可见、所以、所以、所以表论证的词:也是这样、即是例证、比方表讲解说明的符号:冒号、破折号含有代指的词:这、那、这些、这样2;反对关系:语段中的某些词对空缺处的词语的含义进行反面提示;转折词:诚然 ...但是、却、反而、但是、其实等否定词:是 ...不是、不是 ...而是、其实不是、不能够、不回判断关系选择词:是 ...还是、与其 ...不如、或变化词:从 ...到、过去 ...现在、直到 ...3;并列关系:语段中的某些词句和空缺地方填词语为并列关系。
二者存在语义周边、构造相当的关系;表并列的关系词:和、与、既...又 ...判断关系表并列打断符号:顿号、分好相同也许相似的句式;4;递进关系:语段中的某些词句与空缺地方填词语存在范围或程度上的阶梯差别;判断关系:常有词语,如:甚至、更、还、以致、不但、不仅等5;顺承关系:在描述一个连续的动作或事情时,常依照必然的时间、空间也许逻辑序次。
成语骗局:望文生义,对象误用,轻重失衡,社彩不符,语义重复。
阅读理解:主旨见解题:1:注意首尾句,首尾句常是文段的总论句,一般能够从首尾句得出答案。
2:经过文段中的要点词下手,关系词,重申词,高频词等。
文段中关系词要点提示作用:转折关系出现诚然 ...但是 / 却 ...应该要点关注转折后的内容;因果关系中出现所以、因为...所以...等关系词时要点关注结果,若出现之所以....是因为时则关注原因;条件关系中出现只有 ...才 ...。
除非、只要等关系词时要点关注条件,若出现无论...都...时则关注后边的内容;假设关系中出现若是...那么...需要关注若是后边的假设内容;重申词:应该、应该、务必、必然、必定、迫切需要、就是要、事实上、本质上、其实、真切、要点、重要的是、那就是、可见、总而言之、照此看来、这也就意味着、科学家相信、专家认为;判断细节题:招惹是非:命题人依照资料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相似的信息作为选项以迷惑考生;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可否能再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一句也许依照原文推断出来,审读原文的每一个词和句前后的内在联系。
行测常识汇总大全一、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基本路线2.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党的领导体制4.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7.党的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8.公务员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9.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民主专政11.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12.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13.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14.政府权力和行政监察机制15.政治伦理和反腐倡廉二、经济常识1.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2.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和经济结构3.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4.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5.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6.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7.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8.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9.区域经济和城市化进程10.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11.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12.能源和资源保护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14.进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三、法律常识1.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律体系2.宪法和法律法规3.刑法和刑事诉讼法4.民法和民事诉讼法5.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6.经济法和商法7.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8.婚姻法和家庭法9.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10.土地法和房地产法11.环境保护法和安全生产法12.食品药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3.司法制度和法官律师工作制度14.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四、文化常识1.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2.世界的历史和文化3.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5.中国的文艺和文学艺术6.世界的文艺和文学艺术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8.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和文化品质9.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传播10.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11.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五、地理常识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境、领海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4.中国的经济区域开发和城市化5.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6.世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7.世界的经济区域开发和城市化8.边界贸易和口岸通关9.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工作10.落地生根和科技创新11.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行测的知识点总结一、言语理解与表达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测中的一项常见考察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段落的理解、语篇的理解、修辞手法、语法、逻辑推理等方面。
1. 词语的理解词语的理解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行测来说,涉及到的词语包括一些常见词语、形近词、熟语、成语、近义词、反义词等。
考生在备考中,需要多做词语辨析和词语搭配的练习,以提高词语辨析的能力。
2. 句子的理解句子的理解包括句型的分析、主谓宾的判断、修饰成分的辨析等。
考生在备考中,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如主谓宾的概念和辨析、修饰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等。
3. 段落的理解段落是语篇的组成部分,了解段落的作用和结构对于语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4. 语篇的理解语篇的理解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重点,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
在备考中,要多做语篇理解的练习,积累分析和归纳的经验。
5.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艺术手段,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拟人等,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于理解和表达意义有重要作用。
6. 语法语法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基础,需要考生掌握基本的句子成分和句型,了解句子的结构和成分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意义有重要意义。
7.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核心能力,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多做逻辑推理的练习。
二、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行测中另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方面。
数学运算是数量关系中的基础内容,包括整数运算、分数运算、百分数运算、平方根、立方根运算、简单方程等运算法则。
2.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数量关系中的核心内容,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多做逻辑推理的练习。
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数据的整理、表格的分析、图像的判断等,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行测各知识点总结一、言语理解与表达1. 词语辨析词语辨析主要考察考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和辨别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词语的辨别能力,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考生在备考时要注重积累常用词语,理解其准确含义,遇到生词时要多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测,从而提升辨析词语的能力。
2. 语句理解语句理解考察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在行测考试中,经常出现对语句进行判断、推理、填空等题型。
备考时,考生要注重理解语句的结构、语法和逻辑,并善于从整体和细节层面理解语句的含义。
3. 段落阅读段落阅读主要考察考生对篇章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考生在备考时,要加强对文章框架的把握,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梳理出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衔接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段落内容。
4. 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考生在言语表达方面的能力。
考生要能够通过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
在备考时,考生要注重积累常用表达方式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数量关系1. 数与式数与式主要考察考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律的掌握能力。
备考时,考生要牢固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尤其要注意数学符号的区分和运算规律的掌握,同时要进行多种题型的练习,提高应试能力。
2. 数列数列主要考察考生对数列性质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备考时,考生要加强对数列的性质和规律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类数列的求和公式,并注重数列问题的解题技巧。
3.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主要考察考生对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掌握。
备考时,要加强对逻辑推理规律和题型的分析,多进行逻辑推理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4. 概率统计概率统计主要考察考生对概率和统计学概念的掌握能力。
备考时,考生要加强对概率和统计学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基本概率和统计学公式,并进行多种题型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三、判断推理1. 推理判断推理判断主要考察考生对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掌握。
备考时,要加强对逻辑思维和推理规律的理解,进行多种题型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行测要点总结归纳一、常识判断部分行测里的常识判断就像个大杂烩,啥都有。
什么历史啦,地理啦,政治啦,甚至生活小常识都在里面。
历史方面,得知道一些重大事件的时间、人物和影响,像辛亥革命,1911年发生的,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是近代中国比较重要的转折点呢。
地理的话,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位置、地形地貌特点得有点印象,比如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政治就得了解一些基本的国家政策和方针啦。
生活小常识就更有趣了,像为什么夏天容易下雷阵雨,那是因为夏天水汽蒸发快,对流运动强烈。
二、言语理解部分这部分可重要啦。
有选词填空,做这种题就像是给词语找合适的家。
比如说“必须”和“必需”,“必须”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还有阅读理解,要学会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
有些文章开头就点明主题,有些则需要读完才能总结出来。
阅读的时候可不能走神,要像小侦探一样敏锐地捕捉关键信息。
三、数量关系部分这部分对于很多小伙伴来说有点头疼。
像工程问题,要是甲单独做一个工程需要3天,乙单独做需要5天,那甲乙合作需要多久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工作效率的计算方法啦。
还有行程问题,什么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的。
如果两辆车相向而行,速度分别是30千米每小时和40千米每小时,相距140千米,那多久会相遇呢?就是用总路程除以速度和嘛。
虽然这些题有点难,但只要多做练习,掌握了规律就好很多。
四、判断推理部分图形推理很有趣,就像玩猜图形的游戏。
有平移、旋转、对称这些规律。
比如说一个正方形每次顺时针旋转45度,那下一个图形就按照这个规律去推。
逻辑判断呢,要学会理清逻辑关系,像如果A那么B,这就是一种充分条件关系。
类比推理就是找词语之间的关系,像近义词、反义词、种属关系之类的。
定义判断就是要准确理解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按照定义的要求去判断选项。
五、资料分析部分这部分的数据可多啦。
首先要学会看图表,是柱状图、折线图还是饼状图呢?然后就是计算,增长率、比重这些概念要清楚。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摘要:一、行测常识简介1.行测常识的定义2.行测常识的重要性二、行测常识知识点分类1.历史文化类2.地理环境类3.科技发展类4.生活常识类5.政治法律类三、各类知识点举例1.历史文化类a.中国古代四大发明b.著名历史事件2.地理环境类a.我国地理特点b.世界地理奇观3.科技发展类a.我国航天事业发展b.互联网科技应用4.生活常识类a.生活小窍门b.健康生活知识5.政治法律类a.我国政治体制b.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四、行测常识的学习方法1.积累日常知识2.制定学习计划3.多做练习题4.参加培训课程正文: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行测常识是指在行政能力测试(简称行测)中涉及的一些广泛性的、基础性的知识内容。
行测常识题目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多个领域,对于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选拔人才的考试来说,行测常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掌握行测常识不仅有助于提高考试分数,还能拓宽个人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行测常识知识点可大致分为五类:历史文化类、地理环境类、科技发展类、生活常识类和政治法律类。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各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历史文化类知识点包括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著名历史事件等。
比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名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这些事件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环境类知识点包括我国地理特点、世界地理奇观等。
我国地理特点如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复杂多样等,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世界地理奇观如埃及金字塔、澳大利亚大堡礁等,这些奇观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科技发展类知识点包括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互联网科技应用等。
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神州系列飞船、嫦娥探测器等。
互联网科技应用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这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生活常识类知识点涵盖生活小窍门、健康生活知识等。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一、政治常识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重要会议及其决议- 党的重要理论和政策2. 国家机构和法律体系- 国家机构的组织结构- 宪法和主要法律的基本原则3. 时事政治- 国内外重要政治事件- 国家政策的变动和解读二、经济常识1. 基本经济概念-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经济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 中国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主要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3. 国际贸易与金融-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和组织- 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三、历史常识1. 中国历史- 各个朝代的更迭和重要事件- 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2.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国际关系的发展四、地理常识1. 中国地理- 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2. 世界地理-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 - 重要的地理现象和环境保护五、科技常识1. 科学技术发展史- 历史上的重大科技发明- 当代科技的发展趋势2. 基础科学知识- 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概念 - 科学实验和研究方法3. 高新技术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 - 科技伦理和科技政策六、社会文化常识1. 中国文化- 传统文学艺术- 传统节日和习俗2. 世界文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 世界文化遗产3. 社会问题-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七、法律常识1. 宪法和行政法-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行政法规和行政诉讼法2. 刑法和民法- 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罪名- 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合同法3. 其他法律知识- 经济法、劳动法、环保法等- 法律援助和维权途径八、行测考试技巧1. 时间管理- 如何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快速阅读和答题技巧2. 答题策略-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判断题和简答题的答题技巧3. 心理准备- 考试焦虑的应对策略- 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应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和时事政治进行更新和调整。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摘要:一、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概述二、增长量知识点1.已知现期量和基期量求增长量2.已知增长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3.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求增长量三、增长率知识点1.已知增长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2.已知现期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四、现期量知识点1.已知基期量和增长量求现期量2.已知基期量和增长率求现期量五、基期量知识点1.已知现期量和增长量求基期量2.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求基期量3.已知增长率和增长量求基期量六、比重知识点1.现期比重部分量整体量2.提问形式:过去的比重为多少?3.提问形式:现在的比重比上年上升或下降几个百分点?七、平均量知识点1.现期平均量总量总份数2.总量平均量总份数3.总份数总量平均量4.提问形式:过去的平均量为多少?5.提问形式:现在比过去的平均量多多少?6.提问形式:现在的平均量比过去变化了百分之几?八、倍数知识点1.a 是b 的几倍:ab2.a 比b 多几倍正文:一、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概述行测考试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测试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行测考试中,常识知识点汇总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它涉及到增长量、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比重、平均量和倍数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率。
二、增长量知识点增长量是指现期量与基期量之间的差值。
在行测考试中,增长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已知现期量和基期量求增长量:增长量=现期量- 基期量。
2.已知增长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
3.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求增长量:增长量=现期量×增长率。
三、增长率知识点增长率是指增长量与基期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在行测考试中,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已知增长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
2.已知现期量和基期量求增长率:增长率=(现期量- 基期量)/基期量。
四、现期量知识点现期量是指目前某个量的值。
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2024一、政治常识。
1. 时政热点。
- 国内外重大事件,如重要国际会议(如G20峰会等)的成果、意义。
- 我国的重大政策举措,如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进展、成果和发展方向等。
2. 党的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如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
二、经济常识。
1. 宏观经济。
- 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影响。
2. 微观经济。
- 市场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
- 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如企业的成本、利润、市场竞争策略等。
三、法律常识。
1. 宪法。
-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等权利。
2. 民法。
- 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相关规定。
-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有效、无效、可撤销等)。
3. 刑法。
- 犯罪的构成要件(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
- 常见的罪名,如盗窃、抢劫、贪污等罪名的认定和量刑标准。
四、历史常识。
1. 中国古代史。
- 朝代更替的顺序、重大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贞观之治等)和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等)。
- 古代的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等)、经济发展(如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文化成就(如四大发明等)。
2. 中国近代史。
- 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和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3. 世界史。
- 古代世界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等)。
- 近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
五、文化常识。
1. 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思想文化,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主要观点。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党的组织体系和党的作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4.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5.国家的根本任务、基本制度和根本制度;6.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7.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经济常识1.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经济体制的;3.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4.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5.人民币的基本知识;6.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7.设计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方法和手段;8.发展规划和政策。
三、法律常识1.法律的任务和作用;2.宪法的主要内容;3.刑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4.民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5.行政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6.宪法、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知识和常识;7.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特点。
四、科学文化常识1.科学的定义、特点和方法;2.科学发展观;3.自然科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规律;4.文化的基本概念、内容和作用;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6.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合作;7.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和科技文化创新。
五、社会常识1.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原则;5.公民权益保护;6.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7.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六、地理常识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3.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湖泊、草原和沙漠;4.世界的主要大陆、洋和海峡;5.世界著名的山脉、河流和湖泊;6.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
七、历史常识1.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2.中国古代的主要王朝和历史;3.近代以来中国的近代史;4.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主要历史事件;5.世界近代史的发展;6.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
八、环境保护与安全常识1.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2.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和治理;3.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4.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5.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一、法律常识1. 行政主体要“三有”,一有“权”(行政权力),二有“名”(以自己名义从事行政管理),三有“责”(独立承担行政责任)。
2. 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以委托机关名义实施行政管理行为。
3. 公务员三标准: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4. 我国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公务员职级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5. 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被开除公职的、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 1 年。
6. 公务员考核内容: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政治素质和工作实绩。
7. 公务员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称号。
二、政治常识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 中国梦的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 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 “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6.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7. 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8.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行测每日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公共基础知识1.1 政治经济常识政治经济常识是行测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其在考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政治经济常识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首先,国家政治常识。
要了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掌握国家政治体系、国家机构、国家权力机构、国家行政机构、国家司法机构等各方面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对于中国的国家政治体系,要了解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机构制度、政协制度、民主集中制等方面的基本特点。
其次,国家经济常识。
了解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掌握国家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国民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国有资产、国际投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于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再次,国家文化常识。
了解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制度,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要对国家的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有所了解,同时了解国家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发展情况。
最后,社会常识。
掌握国家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包括国家的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就业情况、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情况,要了解国家的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近年来国家社会问题的主要情况和解决途径,也要有所了解。
1.2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行测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其在考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法定决定和地方性法规等各种规章制度。
在行测考试中,重点考查的是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土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首先,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国家政治和法律的总纲,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对于行测考试来说,是必考的基本要求。
其次,刑法。
刑法是规定刑事犯罪和刑事责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刑事犯罪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适用原则、刑罚的种类和适用原则等各方面的内容。
行测全部知识点梳理一、资料分析1. 基期计算:r<5%时,划除为乘,基期=现期*(1-r);间隔基期=现期/(1+r间);2. 现期计算:基期+增长量;3. 增长量计算:现期-基期;现期/(1+增长率)*增长率4. 增长率计算:5. 间隔增长率:间隔2年,r间隔增长率=r1+r2+r1*r2;6. 混合增长率:混合和整体的关系,偏向基数大的那一边;即整体增长率一定是居于部分增长率之间,且偏向基期量较大的;7. 现期比重、基期比重;8. 基期倍数、基期比重、基期平均数:A/B*(1+b)/(1+a);9. 两期比重差、两期平均数:A/B*(a-b)/(1+a);10. 直接计算:尾数法、直除法、截位法易错点:注意增长了多少和增长多少倍的区别;选项差距大截2位直除,差距小截3位直除;时间的坑(去年、前年、上半年下半年)、单位的坑(百分号、千分号、亿、万)二、图形推理1. 对称性:对称与非对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对称轴条数、对称轴数量、2. 一笔画:日字变形,田字变形,多端点3. 线属性:直线数、曲线数、曲直交点数4. 面属性:数窟窿数,注意是否是曲直相交5. 加减同异、叠加运算:九宫格6. 空间重构:找相对面排除法7. 功能元素:位置、走向、大小边、角、是否公共面积、两元素连线的关系8. 位置规律:先旋转再翻转9. 立体图三、定义判断1. 找到关键词2. 关系词,原因、条件、结果、方式(利用.....的方法)、目的3. 一一对应,不可自己无中生有四、类比推理1. 先判断题干中词语关系2. 并列关系、对应关系、种属关系、组成关系、主要功能次要功能3. 三词用造句法五、逻辑判断1. 找到论点、论据2. 加强题-加强论点、论据、论证3. 削弱题-削弱论点、论据、论证4. 选几个人的题型,肯前推肯后,否后推否前;六、言语理解1. 逻辑填空题:断词,造句2. 中心理解题3. 语句排序:首句为概括句或者概念句七、数量关系1. 工程效率题:赋总量、赋效率,列方程;2. 经济利润题:3. 行程问题;追及相遇题4. 排列组合与概率;5. 溶液问题: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浓度;6. 容斥原理:两集合:A+B-A且B=总数-都不;三集合:(1)标准公式:A+B+C-A且B-A且C-B且C-A且B且C=总数-都不;(2)非标准公式:A+B+C-满足3项-2*满足2项=总数-都不;(3)常识公式:满足1项+满足2项+满足3项=总数-都不;(3)其余题型画圈圈标数据,注意去重;7. 最大值最小值:找到最不利的情况,在最不利的情况加1;8. 几何问题;9. 年龄问题:代入排除法;10. 周期问题11. 钟表问题。
行政能力测试逻辑填空图像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阅读理解数量关系数学运算判断推理定义判断语句表达资料分析常识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五种关系:1;解释关系:语段中的某些词句对空缺处词语的含义进行了解释说明;表同义互换:也就是说、或者说、即表概括归纳总结说明的词:可见、因此、因而、所以判断的信息表论证的词:也是如此、即是例证、譬如表解释说明的符号:冒号、破折号含有代指的词:这、那、这些、这样2;反对关系:语段中的某些词对空缺处的词语的含义进行反面提示;转折词:虽然...但是、却、反而、然而、其实等否定词:是...不是、不是...而是、并非、不能、不回判断关系选择词:是...还是、与其...不如、或变化词:从...到、过去...现在、直到...3;并列关系:语段中的某些词句和空缺处所填词语为并列关系。
二者存在语义相近、结构相当的关系;表并列的关系词:和、与、既...又...判断关系表并列打断符号:顿号、分好相同或者相似的句式;4;递进关系:语段中的某些词句与空缺处所填词语存在范围或程度上的阶梯差异;判断关系:常见词语,如:甚至、更、还、以至、不仅、不但等5;顺承关系:在描述一个连续的动作或事情时,常遵循一定的时间、空间或者逻辑顺序。
成语陷阱:望文生义,对象误用,轻重失衡,社彩不符,语义重复。
阅读理解:主旨观点题:1:注意首尾句,首尾句常是文段的总论句,一般可以从首尾句得出答案。
2:通过文段中的关键词入手,关联词,强调词,高频词等。
文段中关联词重点提示作用:转折关系出现虽然...但是/却...应当重点关注转折后的内容;因果关系中出现因此、因为...所以...等关联词时重点关注结果,若出现之所以....是因为时则关注原因;条件关系中出现只有...才...。
除非、只要等关联词时重点关注条件,若出现无论...都...时则关注后面的内容;假设关系中出现如果...那么...需要关注如果后面的假设内容;强调词:应该、应当、务必、一定、必须、迫切需要、就是要、事实上、实质上、其实、真正、关键、重要的是、那就是、可见、总而言之、照此看来、这也就意味着、科学家相信、专家认为;判断细节题:无中生有:命题人根据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相似的信息作为选项以迷惑考生;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再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一句或者根据原文推断出来,审读原文的每一个词和句前后的内在联系。
偷换概念:将题干中的词语偷换成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
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
此类陷阱多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的选项中出现。
对策:注意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选项的主语、谓语和原文是否一致。
以偏概全:个别失误替代一类失误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的一种设错方式,一般以更改主语、混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扩大范围来迷惑。
对策: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辞词和限定词。
混淆时态:将还没有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的,可能发生的说成必然发生的,不确定的说成肯定的一种设错方式。
推断下文题:根据已有文段信息来推知作者接下来要论说的文段信息的一种题型。
三种思路:关注尾句,锁定材料结构,排除信息;关注尾句:提出一个概念、指出一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
锁定材料结构:对材料结构比较特殊的文段(对比、转折)则从材料结构入手。
排除信息:排除前文信息、排除本文信息、排除无关信息;词语理解题:对代词的理解采取就近原则;标题添加题:基本要求(题文一致、鲜明醒目、简洁快明、形象生动、夺人眼球、可读易懂)语句表达语句排序题:关注首尾句、抓住关联词、注意代词、重点是逻辑顺序承启关系;语句填充题:话题统一、前后照应、句式一致;判断推理图形推理考查点可能叠加(一道题中可能考查两种或以上的规律);分类题、推断下一个图形题。
数量类:点:考查各类交点的总数,内外图形的接触点。
线:线条数,一般考查笔画数(针对汉字与英文字母),一笔画与多笔画。
判断一笔画的方法:(1)图形中奇点数为0或者2则可以一笔画出;(2)奇点数0以外数除以2所得到的的数为几则就是几笔画出;(3)多个连通部分组成的图形,分别计算然后相加;点、线:图形点的个数;笔画关系;内外线条关系;图形线条数关系;角:一般考查直角、钝角、锐角的数量、以及角的数量之和;面:一般考查封闭区域(个数、相同封闭区域的个数、连接方式、形状等)、面积、立体图形中面的个数;封闭区域的三种连接方式:以点相连,以公用线相连,通过一条线相连。
元素:组成复杂图形的不可分割的单个小图形;考查种类、个数、分部数、数量转换等;结构类对称性:中心对称或者轴对称图形;曲直性:构成图形的线条为曲线或者直线的区别;封闭性:图形的开放与封闭的关系既全是开发图形或者全是封闭图形或者间隔排列。
位置类:移动、旋转、翻转;规律可能成梯度,如(角度135、90、45等类似情况)相对位置:侧重研究图形元素间存在的位置关系。
结构位置(上下、左右、内外)排列(相对与相邻、相接与相离、透视与覆盖)平行垂直(立体中或者平面中的平行与垂直)相离、相交、相切(圆与圆与直线)图形中小元素在主题图形中的位置固定或者有规律;图形叠加类叠加类:两个图形的中心重合叠加,使之成为第三个图形,多以九宫格和类比型题考查,特点是部分结构相同,但不完全相同。
叠加方法:直接叠加,去同存异,去异存同,自定义叠加(叠加后按照一定规律发生变化,经常出现叠加后阴影的变化(黑+黑=白+白等类似情况));空间类空间叠加:把平面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或者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借助合适的方法,逐一分析选项排除即可。
解题排除方法:区分相对面与相邻面、小图形特征判定法(根据小图形的指向、线条交点位置、相接边来判断选项)二面定位法(假定其中两个面的方位正确,判断第三个面的方位是否正确来判断选项答案)立体图形展开的11种方式:图形推理题型分组分类题:一般只考查结构类、位置类、数量类题型。
思路:(1)以图形间的共同特征或者共有元素为突破口,猜想验证分类标准;(2)分析单个图形的外部整体特征和内在细节特征,然后用其它图形去匹配;立体图形的观察角度不同也肯能是图形分类的一种;类比型题:解题思路(1)分析第一组图形内部的联系,运用与第二组图形;(2)纵向两组图形中相同位置的图形对应来看,综合比较寻找规律;顺推型题:(难点)解题思路(1)从图形整体特征和构成元素出发,归纳图形之间的共同特征;(2)根据题干图形表现出的某种连续性规律延续得到下一个图形;(3)间隔排列,这类题通常给出5个图形,间隔出现某种规律,据此在选项中选择符合规律的图形;九宫格题型:介于顺推型题与类比型题之间,拆分成这两类题型寻求答案。
图形阴影部分推理核心考点:形状:(1)多个阴影部分的形状相同(2)阴影部分的形状与原图形相似;叠加:阴影部分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叠加得到第三个图形;图形整体结构相同阴影部分存在差异。
面积:(1)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2)阴影部分的面积占原图形面积的比例;个数:(1)阴影部分的个数相同或成等差数列(2)阴影部分的个数为奇数或者偶数;位置的转化:阴影部分的移动、旋转、翻转;一般情况下阴影部分的个数不变,但移动或者旋转等后阴影可能重合导致个数变少(不会存在变多的情况)变化:阴影与空白的变化;改变一个阴影部分的颜色后得到后一个图形;组合变化:阴影部分与空白叠加后成某种规律的变化;汉字与字母的核心考点:笔画数、封闭区域数、部分数(部分数按是否连接计算)成等差数列或者相同;结构:汉字的上下、左右、半包围、包围结构等(考查的较少)汉字的相同部分:汉字中都含有某个相同的部分(求同思维)字母的区直性:(1)字母均为直线或者曲线(2)直线字母与曲线字母交替排列,考查较少;字母顺序:字母之间间隔的字母数相等或者成某种等差变化(G、J、M之间相差2个字母)。
注意:看见汉字字母首先注意笔画数小图形核心考点:数量转换:将小图形按照某种规律转换后的数量相等或者等差变化;特征:一般出现两种或者三种小图形,每个图形中都包含这些小图形。
图形部分数或者种类数:部分数或者种类数相等或等差变化;特征:图形一般由多个部分构成,各部分一般不相同;相邻小图形的关系:相同或者个数相同;特征:图形均由各个部分构成,且图形间都存在相同部分;相对位置:小图形处于特殊位置;特征:图形外部整体结构基本相似。
但各个图形中的小图形互不相同总体注意:线与点的个数、线与线的交点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曲线、重合部分的面积与大图形的面积比较,多存在与类比分类题等)分析定义要点:题干中给出的定义仔细分析,判断选项中是否符合定义的要求,注意细节。
归纳关键信息:当题目中所给定义只描述了具体实例或者过程,而没有明确要点时,需要归纳关键信息,筛选主要信息,类比选项与题干,注意细节与逻辑上的正确。
判断定义间的关系:题干中出现多个定义或者多种情况,则要看清楚理解所要考查的定义,避免出错。
选项内容的对比:对于选择不符合某某定义,可以直接对比选项结合题干定义,综合分析,得出选项正确答案。
具体考查类别:心理学:心里学方面的定义普遍是描述或者解释某种心里过程,选项事例则相对具体,事例中会包含一定的感情色彩,不要被先入为主,情感所迷惑;观察选项之间的区别。
经济学:此类题目选项相对简短区别不大,需要对选项有一定的分析与理解,找出选项与题干的细微差别,从而判断出正确的答案,排除错误选项。
社会学:此类题目的选项事例和生活契合度较高,在不违背所给定义的关键信息前提下,可以代入生活经验或者自己对定义的理解,从而判断出正确选项,排除错误选项。
法律法规:此类题目一般会给出明确的定义,如法律条款中的定义,将选项与题干定义要点仔细对比进行答案的确定。
行政管理:与法律法规类相似,对选项与定义进行仔细对比。
语言文学:考查内容一般是曾经学过的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只需要提取要点和归纳关键信息以不变应万变。
类比推理考查题型传统型:题干和四个备选答案分别为完整的一组词的题目;分两词型、三词型。
对当性:与传统型区别在于题干不存在完整的一组词,四个备选项给出了题干中缺少的词项。
核心考点逻辑关系:词项的之间的集合关系(全同、包含、交叉、全异)、条件关系(注意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关系)、因果关系(略);语言关系:(1)语义关系,从词项入手,近义、反义、象征三个关系;(2)语法关系,词语的语法结构入手,主谓、动宾、并列、修饰四种关系;语义关系是考查的重点;代入排除法:多用于对当型题型,把选项代入题干,使两组词关系最为相似即为正确。
遣词造句法:用于传统型题型,遣词法,题干中某些词语可以组词组,若选项中能套用这种组合方式构造新的词组即为正确(适用于两个词的题型);三个词时则用造句法。
横纵对比:某些题选项和题干的关系都比较相近,则横纵对比,全面比较,选出最优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