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854.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和非条件反射先天)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判断传入传出神经:①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 ②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
③根据切断刺激的方法确定④根据突触结构来判断,轴突到细胞体或者轴突到树突是传入到传出的方向。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机理K +外流)→受到刺激变成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机理Na +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考点:电流表指针问题(三维设计P14)两级都在同一侧时: 电流表若是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则刺激在哪侧,指针就先偏那侧,而且是偏2次,方向相反.(若刺激在两个指针中间,即距离两电极距离相等点,指针不动)若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刺激前一个神经元,指针偏转,一般偏转一次.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理二、知识解读:知识点一、人体神经调理的构造基础与调理方式1.神经元 ( 构造以下列图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喜悦 ( 神经激动 ) ,并传导喜悦 ( 神经激动 ) 。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理的基本方式。
3.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经典反射弧图示解读①两个反射弧都包含五部分基本构造。
②相应反射达成都离不开适合刺激和反射弧的完好。
- 1 -③在传着迷经上都有神经节构造。
④二者中枢都在脊髓,属初级中枢,都受高级中枢调控。
⑤缩手反射由 3 个神经元构成反射弧,内有 2 个突触构造,而膝跳反射只有 2 个神经元,反射弧内有 1 个突触构造。
⑥最简单的反射弧起码包含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4、反射弧中传着迷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 依据能否拥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着迷经。
(2) 依据脊髓灰质内突触构造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着迷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 依据脊髓灰质构造判断:与前角 ( 膨大多数 )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 ( 狭小部分 ) 相连的为传着迷经。
(4) 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 ( 远离中枢的地点 ) ,肌肉不缩短,而刺激向中段( 近中枢的地点 ) ,肌肉缩短,则切断的为传着迷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知识点二、喜悦的传导与传达一、喜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1.传导过程- 2 -2.过程说明二、喜悦在神经元之间的传达——突触传达1.突触构造:突触前膜是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空隙本质上就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细胞空隙;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
种类及简化图:- 3 -2.传达过程交融突触轴突―→突触小体,电信号突触小泡――→前膜开释――→递质突触空隙―→突触化学信号后膜,受体―→动作电位电信号3.传达特色单向传达。
原由是递质只好由突触前膜开释,作用于突触后膜。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注: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有一层鞘,组成 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 神经。
(2)神经元的 功能: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并 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 调控效应。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 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低等动物 偉履虫,变描虫八 植呦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寻⑻輒爬行动物)及人J 非条件反射*先夭的,俺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编手反射,排尿反肘) i 祭件反弗 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觥〔望梅止渴,惊弓之鸟,淡虎芭变)(2)反射的种类(3)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弧(1)反射弧组成:①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④ 传出神经;⑤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细胞体轴究}神经纤维早中绘未梢WE -3啓中蟆应激性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 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 答反应。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1) 传导方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神经冲动。
(2) 传导过程:声息状赣未受刺澈町 丁兴奋狀恋〔受至恻激后) 丁静息狀态:外正內贡K 外渝 U 1外頁內正1V 内療 U 1外正內貞Nf 外涼 管息电傥 謝作电住 欝息电傥 ■腿外|未先苗部位=> 兴奋部住局小电流[膜內:买奋部位 0 未兴奋咅附〔与传导方向相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传递方式: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 突触实现的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 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到达突触间隙,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 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夯实基础】知识点一:反射弧和反射:1、反射的概念:(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它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由等五部分组成(提醒:要能说出各部分的功能)。
其中效应器是指(注意感受器和效应器的区别)。
3、反射的大致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即可)知识点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回答: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差在静息和受到刺激时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这是如何实现的?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过程:(请画出我们上课画的图解)②形式:③特点:双向传导;(速度快)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的电流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①结构基础——突触,由、和三部分组成。
其中,突触前膜是膜,突触后膜是膜。
②传递过程:当兴奋传至时,神经递质会通过作用进入,然后与上的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
③特点:单向传递;(速度相对较慢)☆回答: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为什么是单向的?知识点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和脊柱椎管内的。
2、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受脑中的调控。
知识点四:人脑的高级功能1、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和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人大脑皮层的言语区:重点掌握S区受损对人的影响。
3、学习是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知识点五:激素的发现与概念1、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它是由分泌的,它的发现者是。
2、概念:略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中需要注意:①区分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如:内分泌腺无导管;②各种激素的功能,不要求死记硬背,重理解;③激素的化学本质,我们总结的要记准;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要能举出一些例子。
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大多数动物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细胞外液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细胞外液:是指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相对于动物体外界环境而言,在机体内部,因此又叫内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3、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的关系:(1)血浆与组织液: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血浆中。
(2)组织液与淋巴:小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淋巴与血浆: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4、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和血浆)5、内环境的成分:(1)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O2等。
(2)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等。
(3)代谢废物:尿素、CO2等。
注意:(1)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也是内环境成分,抗原抗体结合也发生在内环境中(2)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它们存在于消化道、尿道等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管道内,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3)血红蛋白、细胞内的酶(呼吸作用酶等)、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不是内环境成分6、稳态是:动物体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实现,而与稳态维持直接有关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稳态意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原因是细胞代谢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来实现的,而这些反应需要有适宜的温度、PH和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4.反射弧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吸钾排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传导: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形成。
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7.突触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小泡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8.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1)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等)扩散作用(2)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出间隙→突出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3)单向传递: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出后膜;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9.大脑: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脑小脑:调解躯体运动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存在许多反射中枢脊髓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10.人脑的高级功能: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通过激素的调节1.有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2.生长激素:产生:垂体作用:促进生长幼年过多:巨人症;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幼年过少:侏儒症甲状腺激素:产生:甲状腺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偏高:食量大增,消瘦;喜怒无常烦躁不安(如甲亢)偏低:臃肿;精神萎靡,呆笨,迟缓(如黏液性水肿),幼年动物停止发育(呆小症)促激素:产生:垂体作用:维持正常发育,促进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产生:胰岛B细胞作用: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偏高:血糖降低,严重者低血糖;偏低:血糖升高,严重者糖尿病胰高血糖素:产生:胰岛A细胞作用:促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一些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3.血糖的来源和去向:4. 血糖的调节机制:5.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必修三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必修三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必修三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必修三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大多数动物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细胞外液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细胞外液:是指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相对于动物体外界环境而言,在机体内部,因此又叫内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3、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的关系:(1)血浆与组织液: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血浆中.(2)组织液与淋巴:小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淋巴与血浆: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4、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和血浆)5、内环境的成分:(1)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O2等。
(2)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等。
(3)代谢废物:尿素、CO2等。
注意:(1)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也是内环境成分,抗原抗体结合也发生在内环境中(2)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它们存在于消化道、尿道等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管道内,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感受器:指传入神经的末梢。
是机体内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
7、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是将兴奋从感受器传送到神经中枢的神经。
8、神经中枢:是脑或脊髓的灰质部分,具有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9、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
是将兴奋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的神经。
10、效应器: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1、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2、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13、离子通道:是指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离子进出细胞方式为协助扩散。
14、静息电位:未受刺激时,K+外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15、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Na+内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6、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
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7、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8、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9、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20、在生物体内,神经系统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沿着“树突→胞体→轴突”方向传导;而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21、突触类型:轴突——树突;轴突——胞体。
22、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传、神经屮枢、传出神绘和达敘丽组成,一个反射弧至少由国个神经元组成。
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歴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I显著浩盟状态的过程。
神经细胞内呂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回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卫外流,受刺激时,网内流。
3.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
神经纤维静息处电荷分布为囲正内剑,兴奋处为|外负内正在单个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
电荷的流动总是从I正电荷I流向I负电荷|,所以I膜内I电荷的移动方向与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一致。
4•在神经元Z间,兴奋通过麵(结构)传递,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是从囤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I。
神经递质存在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I内,只能由其内的I 突触小洵释放,作用于I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本质是糖蛋白订, 引起其I兴奋或抑制。
所以传导的方向是丽的,也就是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稠禺传到另_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IO5•人的屮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前者分为|大脑、脑干和小脑|,它们的作用分别是惆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硕;|有许多维持&命必要的中枢(硕1 囿维持身体平衡的申稅。
_般说来,位于脊髓的阪级硕|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 的调控。
6.|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 涉及到人类的所、说、读、写I。
如果s区受损,会得I运动性失顾,症状是能看懂文字、听懂歸,却I不能讲话I。
如果一个人能讲但听不懂,可能是可区受损。
7•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学习是肿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I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I的过程。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韩和再现I。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象亟的脑区有关。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3.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4. 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吸钾排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传导: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形成。
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7.突触突触小泡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8.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1)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等)扩散作用(2)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出间隙→突出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3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9.脑小脑:调解躯体运动脑干:存在许多反射中枢脊髓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10.人脑的高级功能: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通过激素的调节1.有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2.生长激素:产生:垂体作用:促进生长幼年过多:巨人症;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幼年过少:侏儒症甲状腺激素:产生:甲状腺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偏高:食量大增,消瘦;喜怒无常烦躁不安(如甲亢)偏低:臃肿;精神萎靡,呆笨,迟缓(如黏液性水肿),幼年动物停止发育(呆小症)促激素:产生:垂体作用:维持正常发育,促进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产生:胰岛B细胞偏高:血糖降低,严重者低血糖;偏低:血糖升高,严重者糖尿病胰高血糖素:产生:胰岛A细胞作用:促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一些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3.血糖的和去向:4. 血糖的调节机制:5.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理一、经过神经系统的调理1、神经调理的构造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理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喜悦,并传导喜悦,从而对其余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构造:由细胞体、崛起[树突(短)、轴突(长) ] 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构造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觉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样特化构造,感觉刺激产生喜悦传着迷经:将感觉器的喜悦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在一同构成传入迷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注意: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差别(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崛起和细胞体两部分构成,崛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2)神经纤维是指神经元的轴突,包含套在轴突外面的髓鞘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3)很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裹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反射种类比较2喜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喜悦: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觉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明显活跃状态的过程。
(2)沉静状态,神经元细胞膜的电荷散布为外正内负,这类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此时膜同一侧无局部电流。
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遇到刺激产生喜悦后,喜悦区膜外的电荷散布为外负内正,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动作电位,结果造成膜同一侧与未喜悦区之间出现电位差,从而产生局部电流。
此中膜内侧的局部电流方向与喜悦传导方向一致。
喜悦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类电信号也叫神经激动。
(3)喜悦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遇到刺激,喜悦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喜悦部位与未喜悦部位间因为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喜悦部位→喜悦部位;膜内:喜悦部位→未喜悦部位)→ 喜悦向未喜悦部位传导静息电位本质: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膜内K+ 浓度高于膜外,K+ 外流,电位表现:内负外正,没有局部电流动作电位本质:膜对Na+的通透性增添,未喜悦部位:内负外正;喜悦部位:Na+内流,内正外负;喜悦与未喜悦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易错提示:1.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无反射活动。
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2)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2)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并传导兴奋(神经冲动)兴奋的概念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1)反射弧的概念:高等动物接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神经传导途径。
(2)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聚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静息电位的形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静息)时,大量的钠离子多存在于膜外的组织液中,钾离子多存在于细胞内,由于钾离子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比钠离子向内扩散更容易,导致细胞膜外的阳离子比细胞膜内的阳离子多,造成离子外正内负。
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
此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的形成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迅速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发生来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波动叫做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膜电位的变化过程(1)K+通过K+通道外流形成静息电位;(2)Na+通过Na+通道内流形成动作电位;(3)通过Na+-K+泵,细胞排钠保钾,再恢复到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形成时,Na+内流及K+外流均不需消耗能量,但静息电位恢复时,膜内Na+外流为“逆浓度梯度”属主动运输,故消耗能量。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程标准】1、理解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重难点】 阐明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知识梳理】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请在A 图标出各部分名称)3、兴奋是指动物体和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 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 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
4、神经元的基本功能: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6、反射弧通常由(感觉神经末梢)、 、 、 、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 或 等)五部分组成。
(请在B 图中标出各部分名称)7、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常见的例子有 、 、 、 等。
8、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需要 个神经元完成。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试一试】1、自己做一个膝跳反射并写出其反射弧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脑 脊髓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 脊神经大脑 小脑 脑干脑B 反射弧结构模式图2、下图是膝跳反射的一部分,若在箭头处施予强刺激, 探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过程:【实验】1、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2、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化:〖〗3、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模式图:【小结】1、传导过程:()()()()2、传导形式: 信号(神经冲动)3、传导方向: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标出右图突触中各部分的名称:B DCA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或的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突触突触前膜:的膜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属于内环境。
【小结】(右下图为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1、传导过程:() ( ) ( ) ( ) ( )( ) ( ) ( ) ( )2、传导形式: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 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 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 或 ,或者是从只能从突触_______传递到突触_______。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大多数动物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细胞外液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细胞外液:是指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相对于动物体外界环境而言,在机体内部,因此又叫内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3、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的关系:(1)血浆与组织液: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血浆中。
(2)组织液与淋巴:小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淋巴与血浆: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4、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和血浆)5、内环境的成分:(1)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O2等。
(2)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等。
(3)代谢废物:尿素、CO2等。
注意:(1)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也是内环境成分,抗原抗体结合也发生在内环境中(2)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它们存在于消化道、尿道等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管道内,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3)血红蛋白、细胞内的酶(呼吸作用酶等)、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不是内环境成分6、稳态是:动物体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实现,而与稳态维持直接有关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稳态意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原因是细胞代谢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来实现的,而这些反应需要有适宜的温度、PH和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条件。
注意: (1)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
7、维持稳态的实例分析①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②保持O2、CO2浓度的相对平衡:通过呼吸系统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和循环系统的运输。
③维持血糖平衡:消化系统吸收,循环系统运输,肝脏形成或分解肝糖元,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等。
④含氮废物的排出:排泄系统(肾脏等)把代谢废物等排出体外。
8、几种典型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症:(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3)渗透压失调——组织水肿等 (4)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9、组织水肿: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人体的渗透压平衡被破坏,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水肿现象。
(1)具体例子:①过敏反应: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②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③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④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血浆蛋白通过尿液流失,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⑤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浓度升高。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以神经调节为主)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1)神经系统直接调节或控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
(2)神经系统通过调节或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影响、调节机体各部分的活动(通过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相应激素控制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来控制内分泌系统活动)总之,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能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P18)3、人神经系统的的基本单位—神经元人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支持细胞(胶质细胞)构成的(1)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包括胞体、树突(多个、短、分枝多)和轴突(一个、长和分枝少)。
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2)按照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它是把神经冲动从外周传到神经中枢的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它是把神经冲动从神经中枢传到外周的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3)神经元特性: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p19)4、动作电位的概念:p20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过程。
就是神经受刺激时产生的负电波,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5、蛙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分析(p20)a:表示刺激部位,b和c表示两个电极过程:在坐骨神经一端a,给予刺激时,可以看到靠近刺激端电极b处先变为负电位,接着恢复;然后另一电极处c又变为负电位,接着又恢复。
(顺序:123456)可见,刺激坐骨神经时,产生一个负电波,它沿着神经传导,这个负电波叫做动作电位。
图7:是依据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绘制的电流变化情况波形图,(一上一下)代表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中间横线表示:静息状态电位)向左偏向右偏6、对神经纤维上某点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电位变化情况分析 (1)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变化方法:如:测量上图方框中部位膜内外电位变化情况下图是测量膜两侧电位的装置,一个电极放在轴突膜的表面,另一个插入膜内。
人为规定膜外的电位为零,则:静息时 刺激时恢复静息时下图坐标图:就是神经纤维上某点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电位变化情况:图乙:a 点显示的是膜外电位,人为规定,膜内电位为0,则膜外电位为70mvbc 段: Na +通道开放;cd 段:复极化过程;K +通道开放;7、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分析: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全过程只需要数毫秒的时间。
8、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分析膜内电位低于膜外大约70mv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膜处于:极化状态,原因:K +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大约35mv 动作电位:外负内正膜处于:反极化状态,原因:Na +内流膜内电位低于膜外大约70mv静息电位:外正内负膜恢复:极化状态,原因:K +外流a 点:静息电位,K +通道开放;b 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 +通道开放; c 点:动作电位峰值 ab 段:去极化过程,Na +通道开放; bc 段:反极化过程,Na +通道继续开放; ce 段:复极化过程;K +通道开放;钠内流、钾外排不消耗能量,是易化扩散过程:当刺激部位处于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两者之间会形成(局部电流),在膜内,由(刺激部位)向邻近的(未受刺激)部位流动;在膜外,电流流动方向与膜内方向相反,这个局部电流又会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位,这样,不断地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前传导,将动作电位传播出去,一直到神经末梢。
9、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图分析:左图: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图ab段:钾离子外流bd段:钾离子外流df段:钠离子内流注意:与右图的区别10、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P23)(1)神经冲动传递过程:(p23)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注意:突触后膜的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化学递质:使后膜兴奋的和抑制的两种突触后膜是兴奋还是抑制要看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递质。
(2)传递特点:单方向性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一个神经细胞只能特异性的释放一种化学递质(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11、有关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传导形式:局部电流(电信号)传导特点:双向性、不衰减性、绝缘性右图:是神经纤维某点的电位变化图ab段:钾离子外流bd段:钠离子内流df段:钾离子外流注意:与左图的区别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或细胞膜)神经递质(化学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起作用后被分解或转移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成分通道蛋白质、有特异性)突触后膜兴奋前提:电位达到阈值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12、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1)反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完成反射的条件:反射弧5部分完整、适宜刺激(3)最简单的二元反射弧:膝跳反射(股四头肌中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p2513、大脑皮层4个区域(1)白洛嘉区:(左半球额叶)该部位受损,病人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其思想。
(2)韦尼克区:(左半球颞叶),该部位受损的病人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
(3)运动区:中央前回电流刺激一侧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对侧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底部引起面部运动。
(4)体觉区:中央后回电流刺激该区顶部引起对侧下肢电麻样感觉;刺激体觉区底部引起唇、舌、咽电麻样感觉。
运动区和体觉区特点:除头面部外,皮层代表区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左右交叉。
14、体温调节过程(1)体温恒定原因:产热量=散热量产热途径: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安静状态:以内脏、肌肉和脑产热为主;运动状态:主要是骨骼肌收缩产热散热途径:通过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
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其次是通过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散热。
(2)体温调节过程寒冷环境中:炎热环境中:寒冷环境中产热多,散热也多;炎热环境中产热少,散热也少。
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1、激素: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无管腺和细胞)在一定的刺激(神经或体液刺激)作用下分泌到体液中的某些特殊物质,能作用于特定器官并调节它们的活动。
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微量和高效2、内分泌:激素由细胞分泌后,释放到体液中发挥调节作用的,称为内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