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案4定量分析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6
定量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常见的定量分析仪器和设备。
(3)了解定量分析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践,掌握溶液的配制、滴定、光谱分析等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学会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定量分析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认识定量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1)定量分析化学的定义(2)定量分析方法分类(3)定量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2. 定量分析仪器与设备(1)滴定仪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2)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操作(3)其他常用定量分析仪器简介3.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1)溶液的配制方法(2)溶液的稀释计算(3)溶液的浓度测定与误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2)常见定量分析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3)溶液的配制、稀释和浓度测定。
2. 教学难点:(1)定量分析方法的原理与选择。
(2)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溶液配制和稀释过程中的误差控制。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定量分析化学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问题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定量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与课时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和16次实验操作。
初中化学定量分析教案教学内容:初中化学定量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定量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酸碱滴定和沉淀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计算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实验。
教学重点:1. 定量分析的定义和分类。
2. 酸碱滴定和沉淀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3. 化学计算方法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酸碱和沉淀滴定的实验操作。
2. 化学计算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滴定管、容量瓶、磁力搅拌器等。
试剂: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铝溶液等。
教学资料:定量分析实验步骤、化学计算表格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定量分析的概念与分类1. 引入:介绍定量分析的概念和分类。
2. 概念解释:讲解定量分析的意义及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 分类介绍:介绍常见的酸碱滴定和沉淀滴定的分类及原理。
第二课: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方法1. 原理讲解:讲解酸碱滴定的原理和实验过程。
2. 实验操作:进行酸碱滴定的实验操作,观察终点颜色变化。
3.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第三课:沉淀滴定的原理和方法1. 原理讲解:讲解沉淀滴定的原理和实验过程。
2. 实验操作:进行沉淀滴定的实验操作,观察生成沉淀的情况。
3.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第四课:化学计算方法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1. 计算方法讲解:介绍常见的化学计算方法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2. 实例演练:进行一些实例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
3. 练习与总结: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并对整个定量分析的学习进行总结。
教学反馈:1. 教师及时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后,及时检查学生填写的实验数据,指导学生进行分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定量分析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 带领学生参观相关实验室,增加实践经验。
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定量分析的重要性及应用。
2.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酸碱和沉淀滴定实验。
定量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常见定量分析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3)学会正确选择和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2)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定量分析化学的兴趣和热情;(2)认识定量分析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定量分析的定义和分类;(2)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滴定法、重量法、光度法、电化学法等。
2. 定量分析实验操作技能(1)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2)实验基本操作: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3)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常见定量分析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3)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定量分析方法的的选择和应用;(2)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实践,培养动手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2)实验室实践教学;(3)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3)课堂提问和讨论的参与度。
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理论试题和实验操作试题;(2)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六、教学计划与安排1. 课时分配:(1)第一章: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课时);(2)第二章:常见定量分析技术(3课时);(3)第三章:实验操作技能训练(4课时);(4)第四章: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2课时);(5)第五章: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与应用(2课时)。
定量分析概述第一节定量分析概论一 .定量分析过程定量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测定物质中某种或某些组分的含量。
要完成一项定量分析工作,通常抱括以下几个步骤:取样→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分离和测定→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评价各步骤将在以后章节中详细讨论。
二、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1. 被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1) 以被测组分实际存在形式表示如:测得食盐试样中Cl含量后,以 NaCl%表示分析结果。
(2) 以氧化物或元素形式表示(实际存在形式不清楚)如:硅酸盐水泥中的 Fe、Al、Ca、Mg 含量常以 Fe2O3 、Al2O3 、CaO 、MgO 的含量表示。
分析铁矿石,以 Fe%或 Fe2O3%表示。
(3) 金属材料和有机分析中,常以元素形式(如 Fe 、Zn 、N 、P 等)的含量表示。
(4) 电解质溶液的分析,以所存在的离子形式表示含量。
2. 被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1) 固体试样:常量组分:常以质量分数表示 :(2) 液体试样:第二节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化学反应很多,但是适用于滴定分析的反应必须具备:1.反应定量地完成,这是定量计算的基础。
即:反应按反应方程进行,反应完全,无副反应。
2.反应速度快。
对于慢反应能采用适当措施提高其速度。
如:△、加催化剂。
3.能用简便的方法确定终点。
若反应不能完全符合上述要求:可以采用间接滴定法。
二.滴定方式:1.直接滴定凡是被测物与滴定物间的反应符合上述条件的,即可采用直接滴定法2.返滴定法先准确地加入过量标准溶液,使与试液中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3.置换滴定法先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为另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这种物质。
4.间接滴定法不能与滴定剂直接起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进行测定。
第三节标准溶液一标准溶液配制:1. 直接法: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物质,定量溶解,然后算出该溶液的准确浓度。
高中化学定量分析教案教学内容: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目标:1. 理解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熟悉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
3.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能够准确测定物质的含量。
教学重点:1. 定量分析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1. 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原理。
2. 掌握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定量分析的概念和分类(10分钟)1. 定量分析的定义:定量分析是通过实验手段确定物质中某种成分的含量的方法。
2. 分析方法的分类:定量分析方法可分为重量法、容量法和光谱法等。
二、重量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20分钟)1. 重量法的原理:根据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物质质量的改变来测定物质中某种成分的含量。
2. 操作步骤:(1)称取适量样品,(2)溶解样品,(3)进行化学反应,(4)沉淀、过滤、干燥,(5)称取生成物质的质量,(6)计算含量。
三、容量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20分钟)1. 容量法的原理:根据物质的滴定反应,通过溶液的体积变化来确定物质中某种成分的含量。
2. 操作步骤:(1)配制标准溶液,(2)称取适量样品,(3)滴定反应,(4)计算含量。
四、光谱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20分钟)1. 光谱法的原理: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或发射特性,来测定物质中某种成分的含量。
2. 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光谱仪器,(2)测定样品的吸光度或发射光强度,(3)计算含量。
五、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30分钟)1. 进行重量法、容量法和光谱法的实验演示。
2.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定量分析方法。
六、总结和思考(10分钟)1. 总结各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2. 思考定量分析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完成定量分析实验报告并提交。
2. 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学生应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定量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如滴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3)学会进行定量分析实验操作,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定量分析的定义;(2)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分类;(3)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2.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1)滴定法;(2)原子吸收光谱法;(3)X射线荧光光谱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1)定量分析的原理和实验操作;(2)不同定量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实验法:进行定量分析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 小组讨论法:讨论定量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实验仪器和试剂;2. 教学设施:实验室、多媒体设备。
教案内容请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定量分析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定量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定量分析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2)介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如滴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并分析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仪器的使用、试剂的配制和滴定等,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包括数据的记录、计算和误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定量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定量分析化学基础1.1 定义和意义介绍定量分析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区别1.2 定量分析方法介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如滴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解释每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1.3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介绍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有效数字的规则、平均值的计算等解释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第二章:滴定法2.1 滴定法的基本原理介绍滴定法的定义和分类,如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解释滴定反应的化学原理和滴定曲线2.2 滴定实验操作介绍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如准备滴定瓶、滴定管的校准等演示滴定实验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2.3 滴定法的应用介绍滴定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如determination of hardness of water, vitamin C content in food等解释滴定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法3.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解释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量方法和光谱特性3.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如环境监测、生物分析等解释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3.3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操作和维护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解释仪器维护和校准的方法和重要性第四章:X射线荧光光谱法4.1 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介绍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解释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测量方法和光谱特性4.2 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应用介绍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如材料分析、地质研究等解释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4.3 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操作和维护介绍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解释仪器维护和校准的方法和重要性第五章: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5.1 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介绍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有效数字的规则、平均值的计算等解释常见数据处理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5.2 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解释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如仪器误差、方法误差等介绍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常用误差计算公式5.3 结果报告和质量控制介绍结果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如实验数据、计算结果等解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方法,如标准品的应用、方法的验证等第六章:样品的前处理6.1 样品采集与制备介绍样品采集的原则和方法,如随机采样、代表性样品等解释样品制备的目的和常用方法,如干燥、消解、过滤等6.2 样品处理与分离介绍样品处理与分离的方法,如固液萃取、离子交换、色谱法等解释每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操作步骤6.3 样品前处理操作技巧介绍样品前处理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避免交叉污染、准确测量等演示常见样品前处理操作的实验步骤第七章:仪器分析方法7.1 光谱分析法介绍光谱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如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等解释光谱分析法的选择和操作步骤7.2 色谱分析法介绍色谱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解释色谱分析法的选择和操作步骤7.3 质谱分析法介绍质谱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如离子阱质谱、飞行时间质谱等解释质谱分析法的选择和操作步骤第八章:质量控制与验证8.1 质量控制原则介绍质量控制的原则和目的,如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解释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常用指标,如精密度、准确度等8.2 方法验证介绍方法验证的原则和方法,如线性关系、范围验证等解释方法验证的过程和结果评价8.3 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认证介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如ISO 17025认证解释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认证的重要性第九章:定量分析实验案例分析9.1 实验案例一:酸碱滴定法测定未知溶液的pH值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如酸碱滴定的反应和滴定曲线的分析解释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9.2 实验案例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铜含量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量方法和光谱特性解释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9.3 实验案例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成分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机制和操作步骤解释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定量分析化学的重要性总结定量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强调定量分析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10.2 发展趋势与挑战讨论定量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如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数据共享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区别补充和说明:本环节需要重点讲解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定义、区别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一章定量分析概论第一节定量分析概述【学习要点】熟悉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方法,典型分析方法的特点;课程的任务与要求;了解分析化学发展。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信息的科学,即表征和测量的科学。
分析化学的任务是对物质进行组成分析和结构鉴定,研究获取物质化学信息的理论和方法。
物质组成的分析,主要包括定性与定量两个部分。
定性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物质由哪些组分(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
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物质各组分的结合方式及其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分析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及国防建设中更有着重要的作用。
工业生产中作为质量管理手段的产品质量检验和工艺流程控制离不开分析化学。
所以分析化学被称为工业生产的“眼睛”;在农业生产中的水土成分调查,农药、化肥残留物的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检验等方面都需要分析化学;在国防建设中,分析化学对核武器、航天材料以及化学试剂等的研究和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中,分析化学又是执法取证的重要手段。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训练。
通过学习,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定量分析过程定量分析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取样样品或试样是指在分析工作中被采用来进行分析的物质体系,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分析化学要求被分析试样在组成和含量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代表被分析的总体。
否则分析工作将毫无意义,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结论,给生产或科研带来很大的损失。
采样的通常方法是:从大批物料中的不同部分、深度选取多个取样点采样,然后将各点取得的样品粉碎之后混合均匀,再从混合均匀的样品中取少量物质作为分析试样进行分析。
2.试样的分解定量分析中,除使用特殊的分析方法可以不需要破坏试样外,大多数分析方法需要将干燥好的试样分解后转入溶液中,然后进行测定。
第1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论教学目的:了解定量分析的过程;误差的基本概念;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内容;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各种误差、偏差的概念;正确使用有效数字;了解滴定分析法的一般要求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理论与实际结合,正确判断和计算误差和偏差,对于复杂的滴定反应采用等物质的量的规则来计算含量。
§1.1 概述1.1.1定量分析的过程1、取样关键是分析试样要有代表性取样方法:固体试样:粉碎、过筛、混匀、缩分,得到少量试样,烘干保存于干燥器中备用。
矿石:m Q≥kd2其中k-缩分常数,0.05-1kg.mm-2d-试样的最大粒度 mm m Q-试样的质量 kg2、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定量分析常采用湿法分析。
固体试样分解:溶解酸溶:加热HCl、HNO3、H2SO4、HClO4、HF、混合酸碱溶:NaOH、KOH熔融酸性: K2S2O7碱性:NaCO3、NaOH、Na2O23、分离及测定复杂样品分离:沉淀分离、萃取分离、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分离要求:被测组分不能损失;干扰组分减少到不干扰。
消除干扰方法:掩蔽测定方法:手续简单、快捷、准确、试剂便宜易得分析方法:化学方法:准确度高,常量组分的测定仪器方法:灵敏度高,微量组分的测定4、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评价根据分析过程中有关反应的计量关系及分析测量所得数据,计算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
1.1.3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1.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式:a 以待测组分实际存在形式表示 分子、离子b 以氧化物(矿石分析中常用)或者元素形式表示(金属材料、有机分析)2.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法固体试样: 质量分数 % 气体试样:体积分数 液体试样:浓度 mg/L 等§1.2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分析的核心是准确的量的概念,凡是测量就有误差,减少测量误差是分析工作的重点之一。
1.2.1真值(x T )1. 纯物质的理论真值: 如纯NaCl 中Cl 的含量,一般情况下真值是未知的。
定量分析概述
第一节定量分析概论
一 .定量分析过程
定量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测定物质中某种或某些组分的含量。
要完成一项定量分析工作,通常抱括以下几个步骤:
取样→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分离和测定→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评价
各步骤将在以后章节中详细讨论。
二、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1. 被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1) 以被测组分实际存在形式表示
如:测得食盐试样中Cl含量后,以 NaCl%表示分析结果。
(2) 以氧化物或元素形式表示(实际存在形式不清楚)
如:硅酸盐水泥中的 Fe、Al、Ca、Mg 含量常以 Fe2O3 、Al2O3 、CaO 、MgO 的含量表示。
分析铁矿石,以 Fe%或 Fe2O3%表示。
(3) 金属材料和有机分析中,常以元素形式(如 Fe 、Zn 、N 、P 等)的含量表示。
(4) 电解质溶液的分析,以所存在的离子形式表示含量。
2. 被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1) 固体试样:
常量组分:常以质量分数表示 :
(2) 液体试样:
第二节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一.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化学反应很多,但是适用于滴定分析的反应必须具备:
1.反应定量地完成,这是定量计算的基础。
即:反应按反应方程进行,反应完全,无副反应。
2.反应速度快。
对于慢反应能采用适当措施提高其速度。
如:△、加催化剂。
3.能用简便的方法确定终点。
若反应不能完全符合上述要求:可以采用间接滴定法。
二.滴定方式:
1.直接滴定
凡是被测物与滴定物间的反应符合上述条件的,即可采用直接滴定法
2.返滴定法
先准确地加入过量标准溶液,使与试液中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3.置换滴定法
先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为另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这种物质。
4.间接滴定法
不能与滴定剂直接起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进行测定。
第三节标准溶液
一标准溶液配制:
1. 直接法: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物质,定量溶解,然后算出该溶液的准确浓度。
能直接配制标准溶液的物质必须具备:
(1)物质具有足够纯度,即含量≥ 99.9% 。
其杂质含量少到滴定误差以内。
一般用基准试剂或优级纯试剂。
(2)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符合。
若含结晶水,也应符合化学式。
(3)稳定。
2. 间接法:粗略地称取一定量物质或量取一定量体积溶液,配成近似所需浓度,再用基准物质或另外一种标液标定之。
如: HCl 、 NaOH 。
如: 0.1mol/L NaOH 溶液。
先配成约为 0.1mol/L 的溶液,再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计算出 NaOH 的准确浓度。
3.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称为基准物质,或标准物质。
基准物质应符合下列条件:
(1) 试剂组成完全符合化学式。
若含结晶水,其含量也应与化学式完全相符。
如:
H2C2O4·2H2O 。
(2) 试剂纯度足够高。
一般要求纯度 99.9% 以上。
(3) 试剂在一般情况下很稳定。
(4) 试剂最好有较大的式量。
( 这样相对误差小 )
(5) 试剂参加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进行,无副反应。
常用基准物质:如: Ag 、Cu 、Zn 、Cd 、Si 、Ce 、Fe 、NaCl 、K2Cr2O7 、Na2CO3 、硼砂、邻苯二甲酸氢钾、As2O3 、CaCO3 、草酸、AgNO3 、ZnO 、KBrO3 、 KIO3 。
第四节标准溶液的浓度表示法
一、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n B。
用c表示:c B = n B/V mol/L
物质的量n的单位为摩尔mol。
它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
该系统中所含溶质B的基本单元数目与0.012kg碳-12的原子数相等,则物质B的物质的量n B就是1mol。
n = m/M M:摩尔质量 m:质量
例1.已知硫酸密度为1.84g/mL,其中H2SO4含量约为95%,求每升硫酸中含有的
解:
二、滴定度:与1mL标准溶液相当的待测组分的质量(g),用T待测物/滴定剂表示。
如:TFe/KMnO4 = 0.005682g/mL,表示1mLKMnO4相当于0.005682g Fe。
被测物的质量m = T·V。
它与c的关系 c = 103T/M
有时滴定度也用1mL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g)表示。
如:TI2 = 0.01468g/mL指1mL标碘液中含碘0.01468g。
第五节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在滴定分析中,不论发生的是哪种反应,都是根据化学反应式找出物质的量之间关系,从而求出未知量。
溶液浓度稀释可用c1V1 = c2V2
例1:欲配制0.1mol/L盐酸溶液,应取6mol/L盐酸多少毫升?
解:设应取盐酸xmL,则
6x = 0.1×500
x = 8.3mL
例2:有一KOH溶液,22.59mL能中和纯草酸(H2C2O4·2H2O)0.3000g。
求该KOH溶液的浓度。
解:此滴定的反应为
例3:选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0.1mol/LNaOH溶液的准确浓度。
今欲把用去的NaOH溶液体积控制为 25mL左右,应称取基准物质多少克?如改用草酸
(H2C2O4·2H2O)作基准物,应称取多少克?
解:以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作基准物时,其滴定反应式为
所以
若以H2C2O4·2H2O作基准物,由上例可知
由此可见,采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可减少称量上的相对误差。
例4:测定工业纯碱中Na2CO3的含量时,称取0.2457g试样,用0.2071mol/L的标准HCl溶液滴定以甲基橙指示终点,用去HCl标准溶液21.45mL。
求纯碱中Na2CO3的百分含量。
解:此滴定反应是:
解:解法1:
此滴定反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