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洛克教育思想总结洛克教育思想总结洛克教育思想是指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在其著作《论人类理解起源》中提出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原则。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洛克强调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
他认为儿童的心智是一张白纸,教育应该以适应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为基础。
儿童应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去学习和发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洛克主张教育应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通过理性思维,人们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理智地评估和判断。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做出明智的决策,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此外,洛克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
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的基础。
洛克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之能够成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
最后,洛克主张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
他认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得到身心、智力和德育上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身体素质,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和社交技能,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综上所述,洛克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重视道德教育和全面发展。
这些原则和理念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最终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
教育学知识点传说中的洛克洛克(John Locke)是英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自由主义的先驱者”和“现代政治哲学之父”。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人类理解论》、《政府论》和《教育论》等,其中《教育论》被视为现代教育学的经典之作。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被广泛地引用和评述。
洛克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儿童为本、以经验为基础、以理性为导向、以自由为原则”。
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理性、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社会、生活和未来的能力和智慧。
同时,他反对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和强制性教育,主张注重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特长,以自由、开放、探究式的教育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在洛克看来,人类是先天具备理性的存在,但理性需要通过经验和感知得到锻炼和发展。
因此,教育应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并尽可能地创造各种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让儿童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结构和明确的思维能力。
这种基于经验和感性认识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儿童向理性认识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增强儿童对自身的信任和对外界的探究欲望。
在教育实践中,洛克倡导的自由教育理念给了教育家们很多启示和参考。
一方面,教育家应当尊重儿童的自由和独立,允许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发挥个性和才能;另一方面,教育家也应当为儿童提供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使他们能够获得充分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方式,并不意味着让儿童随意发挥和做任何事情,而是要在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前提下,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主的成长。
洛克的教育思想也强调了教育和社会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而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和领袖。
因此,在教育中,除了注重儿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外,还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未来战略方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启示姓名:***学号:**********邢台学院教育科学教科部作业纸班级:12级教育学姓名;白玉超学号:2012211110 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启示摘要: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洛克。
教育学集大成者,主张绅士教育,提出体育、智育、德育三体系的教育思想;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创作了《教育漫话》,并且其中的教育思想适应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发展需求,促进当时英国教育的发展;同时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深远,尤其是对我国的德育、智育、体育及其他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洛克,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教育启示。
约翰·洛克(J·Locke,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政治家、教育家。
其生活时代,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正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其政治上支持资产阶级、哲学思想上受到培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影响,这两方面决定了其教育思想为英国资本主义现实服务,系统地提出了绅士教育,为资产阶级发展提供教育上的保障。
一、《教育漫话》(一)教育的作用“我敢说,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没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
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去教育的不同。
”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形成中的巨大作用,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可以促进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个人作用体现于教育对每个人幸福、事业、前途的影响。
(二)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为绅士教育的目的论:将贵族子弟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
(三)教育的途径就英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洛克认为教育正面作用的发挥场所不在被恶习熏染的学校,主张绅士的培养决不能通过学校教育,而只能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进行,倡导家长及优秀导师师对儿童进行适应其个性的指导,发展其个性,塑造人格,促进其以后的发展。
“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刚毅,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浅析作者:赵媛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2期摘要: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及教育思想集大成者,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最著名的是“绅士教育”。
他强调人的教育一定是后天而来的,如果采用合适的道德教化方法,可以把人改造成符合他教育理念的那种类型。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一)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二)培养学生的感情;(三)注重绅士的学问;(四)发扬娱乐教育。
其绅士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是对家庭教育有重大影响,人们更加注重培育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反对惩罚教育,促使形成正确的家庭德育观;二是对当代大学生践行德育教育与礼仪教育有重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家庭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2-0109-03一、洛克道德教育思想(一)洛克生平简介约翰·洛克生于1632年8月29日,死于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的著名哲学家、政治家。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思想,其出版的著作《人类理解论》《政府论》《教育漫画》中提出的一系列的思想、都非常的经典,特别是在《教育漫画》中,对于如何进行教育,怎么样去培养学生的品性,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善于将教育的内容与绅士教育理论联系起来。
(二)洛克的道德教育思想洛克的道德教育思想,最著名的是“白板”論与“绅士教育”。
他强调人的教育一定是后天而来的,如果采用合适的道德教化方法,可以把人改造成符合他教育理念的那种类型。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有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解,他主张父母应当遵循及时的原则来培育孩子的思想品德,强调儿童应当用适合他们年龄的方式去养成道德习惯。
这些美德很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美德,其余的一切都会被人看成是自负的、无用的。
“白板”论主张:人性就像一张白纸,在给予儿童适当的鼓励情况下,能够培养儿童品德,养成彬彬有礼的习惯,对于常人而言,应当树立楷模,正确地培养孩子的三观,并鼓励学生养成正直的品格。
第2单元洛克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洛克(John Locke,1632 ~1704)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建立在“自然、权利基础上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他的“白板说”,以及他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所阐述的绅士教育的主张都对西方近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作为贵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洛克的思想又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恩格斯称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妥协的产儿”。
一、洛克的生平和思想基础洛克出生在一个律师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15岁时,洛克进入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
1652年,他进入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
在大学期间,他还研究过哲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并运用培根的感觉论思想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反对牛津大学的经院主义和狭隘的神学。
1666年,洛克结识了代表英国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领袖沙夫茨别利伯爵,并担任其家庭教师和医生,以后又任伯爵的秘书,这对洛克的政治观有很大影响。
在跟随沙夫茨别利期间,洛克还负责教育伯爵15岁的儿子,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
在以后教育伯爵的孙子时,洛克的教育思想得到了系统化。
在伯爵的影响下,洛克开始从政,成为辉格党的重要的理论家。
1682年,因政治斗争失败,洛克随伯爵逃往荷兰,1688年英国革命结束后回到英国。
1689年,担任英国高等法院委员。
1690年,发表了《政府论》和《人类理解论》。
1693年,他又发表了从1683年以来陆续写作的《教育漫话》。
1696年,洛克担任英国“贸易、殖民委员会’”的委员,在任期间,负责制订了“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反映了他对英国劳动人民和贫穷儿童受教育的敌视态度。
以后,洛克还写了“关于理解的指导”一文作为修订后的《人类理解论》的一章。
1704年,洛克去世。
洛克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观和哲学观是密切联系的。
在政治观上,洛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君权神授”论,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
洛克的教育思想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一)论体育洛克十分重视绅士的体育。
在他看来,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对于绅士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快乐和生活幸福的保证,因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其次,健康的身体是绅士千事业的保证。
洛克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但是,洛克所论述的体育主要是身体的保健,也包括一些体育活动”游泳不仅可获得一技之能以应付急需,而且对于健康也有许多好处。
此外,他还认为,儿童需要经常到户外去游戏,稍大一些还要学习击剑、骑马,以锻炼身体。
(二)论德育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
”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他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
理性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它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
仪礼是指处世做事要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
洛克认为"在多数的情形之下,作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作的事还要大。
"礼仪对于绅士来说十分重要,"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希望年轻的绅士能够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务使他的一切言谈、容颜、动作、姿态、位置等全都合适。
坚忍是其他德行的保障与支柱。
”真正的坚忍是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灾祸或危险的时候,他都能够镇静自处,尽责不辍。
(下转第178页)摘要约翰·洛克是英国哲学家,在哲学、教育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
本文在介绍洛克生平的基础上,阐述了绅士教育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分析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的内容,以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洛克绅士教育启示John Locke 's Idea of Gentleman Education and Its En 鄄lightenment on China 's Education //Wang Yayang,Zhang Yu Abstract John Locke,who is from British,and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education and politics.His ed-ucation thought embodied in his book which is named of "On E-ducation".Based on introducing Locke's lif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gentleman education.Then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his gentleman education thought,as well as the enlightenment on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John Locke;gentleman education;enlightenment 1洛克简介洛克(J.Locke,1632-1704),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他一生著书甚多,《教育漫话》是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文中描述了后期英国资产阶级和贵族对教育各个方面的新要求。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生平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1632年8月出生于英格兰萨莫塞特的乡村律师家庭。
1646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
16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公学院,并留校任教。
从中学、大学乃至工作,洛克所学的与所教的都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这使他感到厌倦并转向对培根新哲学及科学的追求。
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出使德国。
1666年,洛克在归国途中结识了沙夫兹伯利伯爵。
以后,在追随伯爵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期间,他担任了伯爵的家庭医生与家庭教师。
1683年,洛克受政治牵连被迫逃亡荷兰。
流亡期间,他又担任了友人葛拉克的家庭教师。
两次任教活动,不仅使洛克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由于他注意将自己的哲学、政治、宗教等观点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著《教育漫话》(1693年)一书中,其核心是探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
1704年10月,洛克因病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洛克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
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英国的教育革新力量分为激进与保守两个不同的派别。
激进派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启示,主张由国家开办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
尽管激进派曾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施,但是,由于缺乏产业革命的刺激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该派的改革计划皆以流产的方式而告终。
保守派受英国宗教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私人的事务,主张教育独立。
由于保守派的观点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现实利益,而且保留了英国政府不过问教育的历史传统,因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赏。
在此期间,欧洲后期人文主义思想传入英国,后期人文主义者所向往的教育已“逐渐从学术成就转到绅士风度的培养上来”,这与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教育的需求是不谋而合的。
因此,无论是英国王室贵族家庭传统教育的复兴,还是现代学校与公立文法学校的产生,都围绕着绅土的培养而开展教育活动。
16世纪末绅士教育思想在英国形成一种教育思潮,并在整个17世纪得到了发展。
洛克的《教育漫话》一书则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绅士教育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从封建教会教育向资产阶级世俗教育的转变,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知道,英国在1640年发生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以资产阶级与贵族妥协的形式建立君主立宪制,从此在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就政治立场来说,洛克是代表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的。
他的政治观点有明显的妥协性,他既反对君主专制,又反对民主主义者所主张的共和政体,竭力维护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
从他的教育观来看,他所要培养的英国绅士,是贵族化的资产阶级分子。
洛克的教育思想不仅与他的政治思想相联系,而且与他的哲学观点不可分割。
洛克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根据培根关于人的知识来源于人对客观事物的经验的唯物观点,对天赋观念进行了批判。
欧洲流行天赋观念论。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只不过是对灵魂在“理念世界”所获知识的回忆。
笛卡儿认为,人们关于上帝、实体、数学公理等观念,都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借助天赋观念可以推导出全部知识。
笛卡儿主义者和英国剑桥学派的一批柏拉图主义者都是这种理论的倡导者。
洛克明确指出,天赋观念论阻塞了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
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洛克说:“人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获得的”。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来源于经验。
据此,洛克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肯定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洛克否定了天赋道德的原则。
在他看来,人们所具有的善恶观念,不是人生来所固有的,而是儿童接受教育和感化的结果。
他指出,道德原则的基础是人们的实际利益。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以普遍地赞同德行,不是因为它是天赋的,而因为它是有利的”,这种观点对唯心主义的道德天赋论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同时也宣扬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思想。
绅士教育的目的第二节论绅士教育一、论教育的作用洛克充分肯定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并指出:“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
这里,他显然过高地估计了教育的作用。
在指出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洛克对当时英国的学校教育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针对封建的旧学校纪律严酷、体罚盛行的现象,洛克指出:教师依靠“教鞭”来折磨儿童的肉体是与人类的本性相违背的,因为人总是尽力寻求快乐而避免痛苦的。
鞭打儿童,这种奴隶式的管教,只能养成儿童的“奴性”,这与英国绅士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他说:“我们想使儿童变成聪明、贤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
”*因为依靠一根“棍子”使儿童屈服,只能使他们养成拗性和怯懦的性格。
有的父母或导师总是说:“给我一根棍子,让我好去打他”,这种作法是十分错误的。
不过,洛克对“体罚”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他认为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还是可以“偶尔用用”体罚的方法。
洛克早在中学、大学学习时就对古典主义的教育深感厌恶了。
针对当时在学校中古典主义教育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居于统治地位的倾向,洛克指出:“现在欧洲一般学校时兴的学问和教育上的照例文章,对一个绅士说来,大部分都是不必要的。
”*他批评当时学校的学习,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辩论。
我们所受教育,结果只会停留在学校里面,不能跳到人世间去。
”因此洛克提出,绅士应该学习“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因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
总之,洛克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进行了批判,其目的在于为创建新的资产阶级教育扫清障碍。
然而,当时英国的学校仍然操纵在教会手中。
所以,洛克对当时英国学校抱否定的态度。
洛克坚决主张,绅士的培养要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来进行。
因为:家庭环境有利于“个别教导”;家庭中父母、导师以及上流社会人士都是儿童良好的伴侣;家庭教师更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在他看来,尽管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缺点,“但比学校教育还是好得多”。
总之,采用家庭教育“是达到教育上的主要大目标的最好最安全的办法”。
二、绅士教育的目的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
“因为一旦绅士受到教育,上了正轨,其他的人自然很快就能走上正轨了”*。
在洛克看来,绅士应该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
具体来说,绅士应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德行”即自制力,指用理性克制各种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智慧”,即为人处世的能力,指“使得一个人有才干和远见,能去处理他的事务”的能力;“礼仪”指礼貌、礼节和风度;“学问”指各种实用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技巧。
在洛克心目中,理想的绅士是“高贵的人”,这种人富于理智和才干,有高雅的风度,举止得体,能在上流社会周旋,身体健康,能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事业家”与“国家要人”。
他说的绅士显然是指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
这种绅士与以往死守经文的封建教士和饱食诗书的古典文人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三、论体育洛克首先论述了精神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他认为,身体与精神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他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
”*在两者的关系上,他主要论述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依赖性。
他认为,只有身体康健,才能服从并且执行精神的命令。
在这种基础上,“使得精神保持正常,使一切举止措施都合乎一个理性动物的身份”*。
在他的心目中,绅士应该是一种身心两健的资产阶级实业家、冒险家。
对追求个人利益的资产阶级来说,身心缺陷一方面影响个人的幸福:另一方面,不利于创业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洛克认为,体育是绅士教育的基础,他所说的体育实质上是指健康教育,体育的最高目标地培养“强健的身体”,而强健身体的主要标准是“能忍耐劳苦”,即指身体要能适应各种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气候,水土变化。
在洛克看来,要拥有健康的体质,必须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身体锻炼要从小进行,以形成习惯。
良好的身体素质主要来自从小的外部锻炼。
二是身体锻炼要从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与生活习惯开始。
良好的体质要从衣、食、住、行、睡、保健等方面加以注意。
三是身体锻炼要顺应自然。
应该让儿童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洛克关于健康教育的理论在实践上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从英国的传统教育来看,洛克的体育观点是对封建经院学校那种反对体力锻炼的思想最有力的批判。
他所制定的儿童保健制度,对英国资产阶级儿童的健康教育具有指导作用,对西方体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在理论上,他的论述迄今仍然有合理之处。
我们知道,人首先是个生物体,然后才是社会体。
一切心理的产生都不可能脱离其生理基础。
正因如此,“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被作为格言流传。
当然,人的心理因素也对其生理产生影响,心理活动有时可以通过生理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身体和精神的关系是双向的。
仅仅看到精神对身体的依赖,忽视心理对身体的作用,未免有失偏颇。
四,论德育洛克否定了天赋道德的原则,他指出,社会道德及其规则,“不是天赋的”。
在他看来,人们所具有的善恶观念,不是人生来就固有的,而是儿童从小接受教育与感化的结果。
他要求以功利主义的原则来说明人的道德行为,“人们所以普遍地赞同德性,不因为它是天赋的,而因为它是有利的”。
这种观点对唯心主义的道德天赋论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同时,也宣传了功利主义思想。
在绅士教育中,他把德育置于第一位。
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因此,导师的任务在于把“工作放在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它具有一种正当的心情上面。
”这样做,绅士才能具有良好的德行,并使自己获得幸福。
洛克的道德观,鲜明地显示了他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对为了“来世”而牺牲今生的基督教宗教道德观的反叛。
怎样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呢?洛克认为,应该防止以下两种不良的倾向:第一种不良倾向是缺乏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