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经典好资料、教学讲义】第十五讲 卢梭的教育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2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8——卢梭的教育思想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议会制度获得比较健康的成长。
同一时期的法国却处在封建统治的高压下。
路易十四坦言“朕即国家”,充分显示了专制暴君的淫威。
波旁王朝的王权和天主教的神权,陷法国于天昏地暗。
当时,法国居于第一和第二等级的僧侣和贵族,虽不足全国人口的1%,却垄断着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和财富。
无怪乎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逃居英国时,盛赞英国是“理性畅行无阻之邦”、“酷爱自由之国”。
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跃进,英国国力蒸蒸日上。
相形之下,法国则瞠目其后。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工场手工业和商业已有很大发展,新的生产力和在封建制度内部发展起来的新的生产关系与旧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力量渐趋壮大的资产阶级对受封建统治者遏制的现象日益不满。
农民破产,被迫成为游民、乞丐,盗匪猖獗。
广大群众对教士的懒惰、荒淫、腐败充满痛恨。
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集中表现为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农民)与特权阶级’(教士、贵族)之间的矛盾。
新兴资产阶级与城市工人、市民是被剥削的第三等级,他们没有政治权利。
无比尖锐的阶级矛盾使法国大革命一触即发。
当时法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但旧制度的得益者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变革已不可避免。
社会变革一般需要思想、舆论上的准备,因此,思想革命往往是政治革命的先导。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为革命前奏的启蒙运动兴起了。
在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勇敢的思想家,他们猛烈抨击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勾勒未来新制度的蓝图,唤醒、启蒙人们为推进社会的变革而奋起斗争,这场新思想运动史称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以伏尔泰为泰斗,以狄德罗、爱尔维修、卢梭等人的百科全书派为骨干,高举理性、自由、人权、博爱的大旗,向权威、神学、专制、愚昧提出挑战,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伦理、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风暴,使一潭死水的法国社会激烈震荡起来,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
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精选阅读(1):卢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务必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一样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到达他自我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好处。
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一样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
"因此,就应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
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卢梭强调说:"大自然期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貌"。
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的教育学主张
卢梭的教育学主张强调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自由,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的自然过程,而不是强制灌输知识。
因此,卢梭主张儿童在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自主探索和学习,而不是被机械地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自然、愉快和生动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感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卢梭强调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因此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理念,认为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索知识和世界。
他也反对纯粹的功利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公民和人类的宏伟理想,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功利的收益。
另外,卢梭还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为孩子提供温馨、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总之,卢梭的教育学主张从自由、开放、自然、有意义等方面强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对于现代教育仍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 1 -。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那么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卢梭的教育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后世留下许多思想瑰宝,他的文学著作最后成为了人们思想上的武器,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指明了方向。
卢梭的思想一般着重在于政治观点和哲学上,但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同样是极大的进步。
卢梭的教育思想偏向自然,顺应天性。
人的天性是自由的,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宗教统治严中,人们思想愚昧,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孩子生下来开始到学习知识,都是接受的宗教教育,这是对思想极大的禁锢。
虽然卢梭过分的强调天性之上,让孩子自然发展,这看上去是极为激进的,但是在那样的高压封建统治下,这种理论是最强有力的反抗。
卢梭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点是分不开的。
在政治上提出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的主张,在哲学上也表明的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人的道德基础。
这些观点都与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天性紧密相连。
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存在著作《爱弥儿》中,在作品里提出了自然人,表明了自然理论的教育目的。
卢梭的教育思想本身是在当时对封建社会的一个极大的打击和反抗,正是因为主要其反抗封建的目的,所以卢梭的思想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和平美好的今天并不完全适用。
但是这并不影响卢梭作为反封建勇敢斗士的伟大。
卢梭与休谟关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休谟的《人性论》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看过的人都会明白,卢梭与休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共识的,那么卢梭与休谟为什么会水火不容呢?有人说卢梭在后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总感觉身边的人都在害他;而休谟因为受不了精神不稳定的卢梭,所以二人才会水火不容。
但这只是众人的猜想,并不是事实。
也有人说,休谟同样参与了《百科全书》的创作,这就相当于间接地向卢梭宣战。
这么说其实也有些道理,毕竟两个人都很优秀,私下会相互竞争。
但这并不是卢梭与休谟水火不容的根本原因。
第十五讲卢梭的教育思想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案图片▇导学(返回索引)学习本章应在了解卢梭的生平和哲学、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并着重掌握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感官教育的思想、教学理论和劳动教育思想,认识卢梭教育思想的意义,批判吸收其合理的因素。
▇概述(返回索引)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战士。
卢梭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是《爱弥儿》,通过这部名著,卢梭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作了猛烈的抨击和无情的揭露,阐发了他提出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难免有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且他的观点非常激进,但应该指出,他在与封建教育的搏斗中提出的新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从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了劳动教育,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径,希望儿童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不但获得劳动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起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这些思想不但在当时是进步的,今天也仍有意义。
关于智育,卢梭认为让儿童学习的知识要有用处,应是儿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他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学、发现式教学等等。
综观卢梭关于教学的论述,其中虽不免有片面、偏颇之处,但也包涵着不少真知灼见。
卢梭反对封建文化,他根据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12岁以前要远离封建文化的影响,不要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进行感觉教育,让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感觉器官。
卢梭的感觉教育把发展感官与读书学习截然分开,当然失之偏颇,但他站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立场上,强调感觉训练,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详细论证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其中很多见解仍有益于今天的教育实践。
▇教材(返回索引)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第十七章卢梭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哲学、社会政治观点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战士。
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是个钟表匠,热爱祖国。
卢梭出生后不久,母亲逝世,由父亲抚育。
他从4~5岁起就跟随父亲识字读书。
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
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
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
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
1741年,卢梭到达巴黎,靠抄写乐谱为生。
不久,他结识了伏尔泰、狄德罗、达兰贝尔、孔狄亚克等学识渊博者和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
通过与思想家们的交游,他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洞悉了当时腐朽的政治,而且锻炼了反抗封建势力的坚强意志。
1749年,法国第戎学院悬赏征文,题目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卢梭在论文中认定,科学与艺术只是为少数人所享有,助长了贵族的骄奢和对弱者的掠夺,因而败坏了社会风气,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这篇论文被选为首奖,卢梭由此博得声誉。
1754年,卢梭又发表了第二篇应征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在这篇文章里,卢梭明确指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版,在这部不朽的社会名著中,他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政治思想,同年,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
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
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
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这部讨伐传统教育的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
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
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
《爱弥儿》虽然遭到反动派的严禁,但却受到进步人士的热烈欢迎。
英国大哲学家休谟在1765年说:“法兰西那样举国称赞卢梭的热情,是无法形容或想象的。
”欧洲大陆的哲学家、教育家竞相阅读,眼界为之一新。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就因阅读了《爱弥儿》,而打破了他行之多年不曾改变的生活规律。
当时法国政府和天主教会对卢梭的政治迫害,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
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
1778年,这位反封建的战士与世长辞。
在哲学上,卢梭是个自然神论者,他虽然还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已不把它视为超乎一切自然之上的绝对权威,这已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在认识论上,他相信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
由于卢梭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倾向,因此,其教育理论就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强调人性解放,注重人的特点。
在政治思想方面,卢梭承袭了17世纪以来盛行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论”,认为在社会国家出现前的自然状态下,一切人都是自由、平等和善良的,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但自从出现了私有财产,人类便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富欺贫、强凌弱,纷纷扰扰,无有宁时。
一些人无所事事却因饮食过度而死,而大多数人劳动终日又因饥饿而亡。
卢梭断定,所有这一切灾祸,都是私有财产的一个后果。
有了私有财产,便产生了文明社会,便出现了人压迫人的现象,发展到专制政治阶段,即封建君主专制时期,不平等达到了顶点。
因此,他强调人类应当“回归自然”,归复到“自然状态”下面去。
当然,卢梭所说的“自然状态”,并不是原始社会,而是由订立契约组成的、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平等、自由的国家,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二、自然教育理论卢梭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据此,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是《爱弥儿》一书的主线。
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
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坏了”(卢梭:《爱弥儿》上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91~92页)。
人性也是这样,自然赋予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善良本性,但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宗教、传统偏见以及人为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人的善良本性全毁坏了,因此,必须通过自然教育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
所谓教育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就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爱弥儿》上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91~92页)。
他反复强调“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卢梭:《爱弥儿》上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91~92页)。
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在他看来,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有其规律,是不可能改变的。
依据卢梭的分析,人的教育有三种来源:一是自然;二是人;三是事物。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爱弥儿》上册,第7页,91~92页)。
从今天的教育科学来看,所谓自然教育,是指儿童身心自然发展;所谓人的教育,是指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所施的有意识的、有目的指导;所谓事物的教育是指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卢梭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卢梭:《爱弥儿》上册,第7页,91~92页)。
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是互相冲突的,他们受的教育就是不好的,天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反,三种教育协调一致,趋向同一目标,他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天性就会完美发展,不仅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
如何使三种教育协调一致,趋向同一目的呢?卢梭认定,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顺应自然的教育。
因为“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卢梭:《爱弥儿》上册,第7页,91~92页)。
所以,人的教育与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教育的指导。
卢梭要求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都必须适合儿童自然发展的进程,教师应当成为自然的有理性的助手,为儿童自然发展创造条件。
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还必须尊重儿童的个性。
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就。
卢梭要求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激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身心得到顺利发展。
教育必须遵循自然,早在17世纪捷克的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已提出,但夸美纽斯所理解的自然,主要是指客观世界的自然秩序,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只居其次。
卢梭则不同,他对自然的理解,主要是指儿童年龄特点,这显然比夸美纽斯前进了一步。
卢梭关于教育三个来源的论述,虽然过分强调了自然的决定作用,对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人的发展主导作用认识不足,表现了他的形而上学观点,但卢梭作为卓有远见的教育思想家,早在200多年前,就对遗传、教育、环境三者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这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一)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卢梭反对封建主义教育把天真善良的儿童培养成为高踞于人民头上的帝王、朝臣、豪绅等封建权贵,和依附于封建权贵、效忠封建政权的法官、律师、教士、骑士等专业人员。
他指出,这既毁坏了人生而平等自由的善良天性,也使那些衣租食税,四体不勤,专靠吸吮别人血汗而骄人傲物的“暴君”、“恶棍”、“歹徒”、“傻蛋”们,在一旦发生革命,身份变更,陷于困境时无法维持生计,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卢梭大声疾呼要培养自然人,即一个真正的人。
卢梭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认为作人是人的天职。
他说:“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卢梭:《爱弥儿》上册,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