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与金的和战(新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19
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导学案一、知识储备,复习测评1、12世纪初由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是:()A、南宋B、辽C、西夏D、金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寇准B、秦桧C、阿保机D、岳飞3、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协议()A、辽B、西夏C、金D、蒙古二、明确目标,提出任务学习目标:1、掌握女真崛起、宋金战争、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的史实。
2、知道岳飞抗金胜利的原因,学会评价岳飞。
三、自读文本,预习评价1、女真族生活的地域在哪里?找出女真族建立政权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2、找出金灭辽的时间和过程、金灭北宋的时间。
3、找出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4、说出岳飞抗金的事迹,找出宋金议和的内容和影响。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在抗金斗争中能够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岳飞?2、如何正确认识两宋时期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三次议和?五、学习小结我的问题与收获: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检测题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2、宋与辽、夏、金议和的相同点是()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C、划定双方的边界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3、在美丽的西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到几尊铸铁跪像,触景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来两句诗:“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位读书人为了何事发出这样的感慨()A.文天祥宁死不屈B.王彦抗金C.秦桧谋害岳飞D.韩世忠抗金4、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在这里,匈奴是指()A.女真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匈奴贵族5、小刚同学在暑期旅游的时候,参观了岳飞墓。
在岳飞的墓门上有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但是小刚同学不知道“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你能帮他解释吗?()A.岳飞、赵高 B.郑成功、和珅 C.戚继光、兀术 D.岳飞、秦桧6、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是()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7、“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主要讲述了金灭北宋后,南宋的建立以及宋金之间的对峙局面。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金灭北宋、南宋的建立、宋金和议以及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宋金对峙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北宋的兴衰以及辽、西夏等民族政权的相关史实。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
但学生对于宋金对峙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金灭北宋的过程,掌握南宋的建立以及宋金和议的内容,认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金灭北宋的过程,南宋的建立,宋金和议的内容,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宋金和议的意义,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提前布置课堂任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基本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出金灭北宋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北宋的兴衰历程,然后呈现金灭北宋的过程,以及南宋的建立。
在此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金灭北宋后,南宋是如何建立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8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金与南宋的对峙”,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一部分。
教材通过讲述金与南宋的对峙,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更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金与南宋的对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冲突,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金与南宋的对峙这一事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历史的认识还比较表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历史的深入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教学难点:金与南宋的对峙背后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金与南宋的对峙背后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
4.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金与南宋的对峙。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教学资源:教师收集的相关的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