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秋天2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14秋《古代汉语》(二)作业1
一,单选题
1. 荀子是
A. 墨家学派的代表
B. 纵横家代表
C. 性恶论者
D. 性善论者
?
正确答案:C
2. 在下列四组词中,在先秦不是双声连绵字的是
A. 威望
B. 缤纷
C. 蒹葭
D. 觱发
?
正确答案:A
3. 关于下列诗歌中提到的人物,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A.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中“冯公”指冯谖
B. “凄然忆相韩”是说荆柯的事迹
C. “世无洗耳翁”中“洗耳翁”指尧时的高士许由
D. “脚著谢公屐”中“谢公”指谢安
?
正确答案:C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A. “右发催月支”中“月支”是弓箭的别称
B. “俯身散马蹄”中“马蹄”是说能进行高难度的骑术动作,在飞驰过程中能弯下身来摸到马蹄
C. “控弦破左的”中“的”指箭靶的中心部分
D. “羽檄从北来”中“羽檄”是指讨伐的文书
?
正确答案:C
5. 反对“不义”战争,提倡“非攻”的是下面那位思想家
A. 庄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
正确答案:B。
《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天的特点和风景,能够用简单的语句描述秋天的景象。
2.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自然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
3.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其能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二、教学重点理解秋天的特点和风景,用简单的语句描述秋天的景象。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自然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
四、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材、挂图3.实物道具(秋叶、枯叶、枫树叶等)4.课堂练习题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出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什么?”2.让学生说一说他们认为秋天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播放秋季音乐。
步骤二:授课(25分钟)1.朗读课文:老师课堂朗读,学生跟读,注意与音乐的配合。
2.分析课文:询问学生秋天有哪些特点?3.教授生字词和句型:①枫树:介绍枫树的特点,分发枫叶让学生观察,描写枫叶的形状和颜色,在与枫叶相应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学会词语“枫叶”。
②黄:教授生字和词语“黄”,应用在描述枫叶颜色上。
③红:引导学生描述红枫叶的颜色,并学会词语“红”。
④落下:描述枫叶飘落在地上的形象,学习词语“落下”。
⑤叶子:引导学生熟悉秋叶的特点,并学习词语“叶子”。
⑥天空:引导学生透过课本中的图片,感知秋天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⑦小道:教授句型“一条小道”,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路,感受秋天的气息。
4.学生自读课文。
步骤三:展示(15分钟)1.展示老师带来的秋叶、枯叶等道具,让学生边观察边感受。
2.教师用挂图展示秋天的景象,与学生进行互动,按照课文描述秋天,体验秋天的气息。
步骤四:练习(15分钟)1.个人练习:发放习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的景象。
2.分组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扩大视野和实践口语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此课时主要围绕“秋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锻炼观察和描述能力,通过课堂气氛、教材、实物道具等方式,使学生感官切身地体验秋天的气息,从而加强学习的记忆和体验。
何其芳的思想何其芳1930年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二校。
先入清华外文系,后离开。
1931年秋,入北大哲学系。
1935年北大毕业后,何其芳先后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成都联合中学。
1938年8月,辗转奔赴延安,被安排到鲁迅艺术学院工作。
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9年参加筹办并出席第一次文代会。
1953年奉调创建文学研究所(原属北大,1956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所长、所长、一级研究员。
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编委。
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
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
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
早在195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
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
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线作业二1. POP3服务器用来()邮件。
A. 接收B. 发送C. 接收和发送D. 接收邮件服务器正确答案:A 满分:5 分得分:52. 在Powerpoint2007中,通过哪种操作可以实现将文字转换成艺术字?A. 选定要转换为艺术字的文字,在“插入”选项卡上的“文字”组中,单击“艺术字”,然后单击所需的艺术字B. 选定要转换为艺术字的文字,在“设计”选项卡上的“文字”组中,单击“艺术字”,然后单击所需的艺术字C. 选定要转换为艺术字的文字,在“动画”选项卡上的“文字”组中,单击“艺术字”,然后单击所需的艺术字D. 选定要转换为艺术字的文字,在“视图”选项卡上的“文字”组中,单击“艺术字”,然后单击所需的艺术字正确答案:A 满分:5 分得分:53. 设置单元格格式,其货币符号为人民币符,2000将显示为()A. #2000B. $2000C. ¥2000D. &2000正确答案:C 满分:5 分得分:54. 在Excel 2007中,图表是()。
A. 工作表数据的图形表示B. 照片C. 可以用画图工具进行编辑的D. 根据工作表数据用画图工具绘制的正确答案:A 满分:5 分得分:55. 以下()是计算机网络通讯协议。
A. AUTOCADB. TCP/IPC. UNIXD. MODEM正确答案:B 满分:5 分得分:56. 在Excel工作表中,若选择某一区域的第一个单元格为D1,最后一个单元格为D5,则该区域正确的表示为()。
A. D1-D5B. D1,D5C. D1:D5D. D1&D5正确答案:C 满分:5 分得分:57. 要引用工作簿中其他工作表中单元格的数据应加()符号。
秋天》教案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
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
(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
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
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
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
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
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
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
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
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
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