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赏析及译文注释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译文及赏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译文及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
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
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
人道是:人们传说是。
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
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
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
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
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
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
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
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
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
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
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
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阳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辛弃疾词作鉴赏
辛弃疾绝少写自己的爱情经历,偶一为之,便迥异诸家,带着一种击节高歌的悲凉气息。
却少有婉转缠绵之意。
此词即是其例。
开头五句: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乐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令人触景生情,萌生悲凉之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豪放派词作。
此词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全词气势磅礴,笔力遒劲,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展现了苏轼旷达的胸怀和深邃的历史思考。
作品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结,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功业未就的无奈与感慨,被誉为“古今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一作:崩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同:樽)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
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
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
人道是:人们传说是。
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
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
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
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
《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及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及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
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
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
人道是:人们传说是。
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
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
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
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
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
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
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
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
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
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
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
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宋词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古诗简介《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游子他乡思旧之作。
先由清明后花落写起,接着叙游子悲愁,写得缠绵婉曲,哀而不伤,用健笔写柔情,堪称杰作。
译文野棠花儿飘落,匆忙又过了清明季节。
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
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
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
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
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快乐,只有它能作见证。
听说在繁华街道的东面,行人曾在帘下见过她的美足。
旧日的情事如东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圆满又像云山一样一层层添来。
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
她会惊异我又白了头发。
解释①东流:东流县,旧地名。
治所在今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
②野棠:野生的棠梨。
③刬〔chàn〕地[1]: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
④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
⑤“楼空”句:苏轼《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⑥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苍。
⑦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刘过《沁园春》〔咏美人足〕:“知何似,似一钩新月,浅碧笼云。
”赏析/鉴赏简评:这是游子他乡思旧之作。
先由清明后花落写起,接着叙游子悲愁。
“曲岸”、“垂杨”两句道离愁,“楼空”两句写别恨。
换头“闻道”紧承“燕子能说”,揭示“空楼”中佳人当时境况:“帘底纤纤月”,月不圆人也不团聚。
“料得明朝”又翻出新意:果真能见,但她可望而不行及。
吞吐顿挫,道出佳人难再得的幽怨。
此首艳情之作写得缠绵婉曲,哀而不伤,用健笔写柔情,堪称杰作。
赏析:辛弃疾绝少写自己的爱情经受,偶一为之,便迥异诸家,带着一种击节高歌的悲凉气息。
却少有动听缠绵之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在在畅游长江时写下的千古名作。
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下面店铺整理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及注释译文: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⑴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注释:1。
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
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5。
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10.大江:长江.11.淘:冲洗.12。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
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及赏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及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非凡,眼界及格调雄浑,豪放中又有些超旷,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品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注释】⑴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念奴娇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划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②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③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④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⑤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⑥【注释】①东流:旧县名,在今安徽东至县,靠近长江边。
东流村:指东流县境内的某村镇。
②划(chan忏)地:无端地,平白无故地。
云屏:云母作的屏风。
③“楼空”二句:苏轼《永遇乐》词写唐代名妓关盼盼事,其中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这里用苏词意以抒怀旧之情。
④绮陌(qi mo启莫):美丽的街道。
纤纤月:喻美人。
古人多有用月亮喻美人的,如韦庄《菩萨蛮》:“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又曹组《小重山》:“帘边人似月,月如冰。
”纤纤,细长的样子,喻美人身段。
有人认为纤纤月喻美人足,也可通。
⑤尊前:指筵席上。
镜里花难折:镜中之花是一个空幻的形象,这里比喻难以再亲近那人。
⑥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同花。
【译文】野生的棠梨花啊纷纷凋谢,匆匆地就这样过了清明时节。
东风呀,你无缘无故地惊醒了远客的好梦,寒气透过屏风袭上枕头,使我感到心怯。
就在此地那幽曲的江岸边,当年分手的情景我还依稀记得:我把马儿拴在垂杨树下,举起酒杯和她依依道别。
想不到如今人去楼空,往事只有楼中飞燕能诉说真切。
听说在这美丽街道的东边,不久前她的行踪还有人发觉。
有人过路的时候曾经看见,帘儿下她显露身姿,如同纤丽的新月。
旧恨恰似一江春水奔流不尽,新愁更象莽莽云山千重万叠。
以后恐怕难得在筵席上与她尊酒重逢,就象镜子里的花枝不能攀折。
我从愁苦中抬起头来惊问自己:近来添了许多白发,怎么竟不觉得?【集评】清·陈廷焯:“起笔愈直愈妙。
不减清真,而俊快过之。
“旧恨”二句,矫首高歌,淋漓悲壮。
悲而壮,是陈其年之祖。
”(《云韶集》卷五)清·谭献:“大踏步出来,与眉山同工异曲。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上片述说作者故地重游,回忆当年曾与歌女在这里分别时的情景。
今昔之见,表达他无处诉说的满腹离愁别恨。
下面小编整理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收藏。
作品原文念奴娇·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作品注释(1)东流:东流县,旧地名。
治所在今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
(2)野棠:野生的棠梨。
(3)匆匆: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的样子。
南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唐牟融《送客之杭》诗:“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4)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依然”。
(5)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
寒怯:形容才气或才力不足。
(6)觞: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
(7)系(jì)马:指拴马。
(8)“楼空”句:唐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
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9)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苍。
(10)曾见(jiàn):曾经见过。
(11)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刘过《沁园春》(咏美人足):“知何似,似一钩新月,浅碧笼云。
”(12)春江: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词《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赏析及译文注
释
宋词《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赏析及译文注释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宋朝: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古诗简介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游子他乡思旧之作。
先由清明后花落写起,接着叙游子悲愁,写得缠绵婉曲,哀而不伤,用健笔写柔情,堪称杰作。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翻译/译文
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
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
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
来,我感到丝丝寒意。
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
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
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
听说在繁华街道的东面,行人曾在帘下见过她的美足。
旧日的情事如东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遗憾又像云山一样一层层添来。
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
她会惊讶我又白了头发。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注释
①东流:东流县,旧地名。
治所在今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
②野棠:野生的棠梨。
③刬(chàn)地[1]: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
④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
⑤“楼空”句:苏轼《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
⑥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苍。
⑦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刘过《沁园春》(咏美人足):“知何似,似一钩新月,浅碧笼云。
”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赏析/鉴赏
简评
这是游子他乡思旧之作。
先由清明后花落写起,接着叙游子悲愁。
“曲岸”、“垂杨”两句道离愁,“楼空”两句写别恨。
换头“闻道”紧承“燕子能说”,揭示“空楼”中佳人当时处境:“帘底纤纤月”,月不圆人也不团圆。
“料得明朝”又翻出新意:果真能见,但她可望而不可及。
吞吐顿挫,道出佳人难再得的幽怨。
此首艳情之作写得缠绵婉曲,哀而不伤,用健笔写柔情,堪称杰作。
赏析
辛弃疾绝少写自己的爱情经历,偶一为之,便迥异诸家,带着一种击节高歌的悲凉气息。
却少有婉转缠绵之意。
此词即是其例。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此词可能是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自江西帅召为大理少卿时作。
览其词意,当是作者年青时路过池州东流县,结识一位女子,这回经过此地,重访不遇,感发而作此词。
开头五句:“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乐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令人触景生情,萌生悲凉之情感。
“又”字点出前次来此,也是之个季节。
暗合于唐人崔护春日郊游,邂逅村女之事。
“客梦”暗指旧游之梦,“一枕寒怯”之孤单又暗衬前回在此地的欢会之欢愉。
果然,下边作者按捺不住对往事的追忆:“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
曲岸、垂杨,宛然如旧,而人去楼空了;只有似曾相识之飞燕,在呢喃地向人诉说,为人惋惜而已。
末句化用东坡《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词意,却能翻出新意,颇有信手拈来之感。
这五句,作者回忆往日惜别感伤此时不得复见笔落之处愁思可见,这隐隐含悲之语在其词作中少有。
歇拍处意脉不断,承接上片回忆之感伤一气流注而入下片:“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绮陌”,犹言烟花巷。
纤纤月出于帘底,指美人足,典出窅娘。
据龙沐勋《东坡乐府笺》,此又是从东坡《江城子》词“门外行人,立马看弓弯”句脱化而出。
极艳处,落笔却清雅脱俗,此亦稼轩之出众之处。
至此可知此女是风尘女子。
这里说不仅“飞燕”知之;向行人打听,也知确有此美人,但已不知去向了。
惆怅更增,所以作者伤心地说:“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上年惜别的旧恨,已如流水之难尽;此时重访不见的新恨更如乱山云叠,令人如何忍受。
皖南江边山多,将眼前景色信手拈来,作为妙喻。
当然,这两句里已经有意无意地渗透进了家国恨,身世恨,报国无门之恨。
不断之恨当是如此。
稼轩遭遇颇多,故融合而难分了。
陈廷焯评为“矫首高歌,淋漓悲壮”,便是领会其中的深意。
意思本来到此已完,不断词人借助想象,又转出一层意思来:“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即使还有重逢的机会,只恐已属他人,终如镜花
水月,不复可得,永抱杜牧《叹花》诗“绿叶成阴子满枝”之憾了。
用意一唱三叹,造语一波三折,稼轩为词,达情至切他人有感而觉无可言者,他都能尽情抒发。
如镜里花难折,似有未了之意但不知从何说起。
稼轩则又推进一层,造成了余意不尽的结尾:“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意思是:那时,想来她也该会吃惊地、关切地问我“你怎么添了这多的白发啊!”只能如此罢了!以想象中的普通应酬话,写出双方的深挚之情与身世之感叹。
这白头,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真可谓百感交集。
写到此,恋旧之情、身世之感已浑然不可分,大有“倩向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水龙吟》)的意味,实为借恋杯之酒,浇胸中感时伤事之块垒。
因为有此一结,再返观全词,只觉得无处不悲凉。
这结尾,也照应了开头的岁月如流,于是归结到萧萧华发上,就此顿住。
如上缕析,这篇作品并非没有其他言情佳作曲折宛转的.内含,然而辛稼轩不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委婉的风致来抒写,更不用“香衾”、“银烛”、“玉筋”“红泪”那些字眼。
他笔下挥洒的是东风欺梦、惊见华发,其间仅以“纤纤月”略作点染,一现即隐。
整体格调悲凉慷慨,《白雨斋词话》评为“悲而壮,是陈其年之祖”。
此词风格迥异之处不仅在其外表,而更在其气质不同,字里行间隐含着悲凉。
它虽写情事,却不专为寄男女之情而
作,作者的思想感情里本来就浸透了英雄投闲、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免触处皆发,使得这首爱情词自始至终透出一股悲愤情感。
到后来,就亦比亦彼,浑然难分。
同时,对于男女之情,稼轩所表现的也不是缠绵无法摆脱,而是把其一往情深归之于感慨无限的喟叹之中。
其音调也不是低徊的,凄婉的;而是急促的,击案赴节、一喷而出的。
看来,这样的言情词,就只能是配合着“铜琵琶、铁绰板”来唱,情诗的。
这样的新境界,只能于稼轩词中见到了。
周邦彦《瑞龙吟》,写的也是“桃花人面”的“旧曲翻新”(周济《宋四家词选》评)。
同一题材,在稼轩手里是敲唾壶尽缺的悲歌,在清真笔下却是传统情词的“浅斟低唱”。
周词是回环吞吐,惟恐不尽;辛词却是郁积如山,欲说还休。
清真所为是笔触纤细、笔笔勾勒的工笔仕女图;稼轩作成的却是洒脱爽健、一挥而就的泼墨写意画。
这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是词人个性与气质的差异而造成的。
同时也能看出稼轩词作风格之独特,确实与众不同。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
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宋词《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赏析及译文注释】
1.《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赏析及注释
2.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3.《念奴娇·书东流村壁》的辛弃疾宋词赏析
4.宋词念奴娇赏析
5.《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赏析
6.《念奴娇·书东流村壁》翻译赏析
7.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鉴赏及译文答案
8.《念奴娇·过洞庭》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