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旅游研究的概念体系与理论视野
- 格式:pdf
- 大小:425.14 KB
- 文档页数:5
宗教旅游发展研讨宗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人类沿革的一种文化沉淀,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和审美创造力,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宗教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项旅游更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宗教旅游的涵义宗教旅游的定义目前尚不统一。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主张宗教旅游主要指的是宗教信徒因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如朝圣,求法,传法,云游的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围绕宗教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可视为宗教旅游。
区别于以上的狭义和广义的观点,大多学者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认为宗教旅游是以宗教文化为核心,借助相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吸引宗教信仰者和一般旅游者进行的包括的朝拜,研究,观光,文化等专门的旅游活动。
崔凤军更是强调了一点,“通过修复和建设具有名胜古迹意义的宗教建筑,并使其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
”他认为宗教旅游资源的可创性很强。
也有学者,如张键,李长青重点分析了其文化属性。
2.我国有关宗教旅游研究进展国内涉及宗教旅游的研究不是很多。
近些年也有所增长。
陈传康的《陆丰县的海滨旅游开发层次结构》提到了开展以玄武山元山寺为中心的宗教旅游,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层次最早涉及宗教旅游的开发。
随后,陈传康又发表了《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探讨了如何制定合理政策和措施正确倡导宗教旅游。
至此,人们才开始正式将宗教旅游提到研究议程上来。
李刚的《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范能船的《佛教文化-中国文化—旅游》,表明了人们对宗教旅游的重视。
黄少辉的《开拓广东宗教旅游——以南禅寻宗专项旅游为例》,将宗教旅游上升为一种专项旅游。
随着今年来不断兴起的生态旅游,人们认识到宗教文化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等,都与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保健游,森林旅游的旨趣相吻合。
于是转向了宗教旅游的生态化研究,如孙岩,王君的《宗教旅游的生态化发展》成为一种新趋势。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从早期信徒们前往宗教圣地的朝圣活动,发展到今天众多普通旅游者以饱览宗教名山、了解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气氛、祈福祭拜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宗教文化旅游一直长盛不衰。
有资料表明,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90%,在我国当今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55%,正如所谓“旅游之胜,半赖寺庙”。
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自身的传承、交流和发展,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
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素以“淮海东来第一郡”的盛名享誉海内外,如何更好挖掘宗教文化资源,发挥其旅游功用,提升我市旅游开发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积极健康的宗教活动是荡涤心迹、矫正心态、抚慰心灵、开启心扉的有效途径。
旅游,就其核心内涵而言,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超越当下、突破自我、提升境界的心灵感悟之旅。
因此,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生共赢。
推动宗教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与开发,可以较好提高精神产品,满足游客宗教文化需求,有效扩大旅游市场容量,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促进消费结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开启心智,升华精神境界。
旅游活动是人们对物质、精神等追求提高的具体表现,通过旅游过程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加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也包括对不同地区的宗教文化的理解。
宗教文化场所是集文化艺术之大成者,幽雅环境,足以游览。
文人骚客对宗教场所周边景观的咏唱,给只供单纯欣赏的自然景观增添韵味;名人雅士给宗教寺庙题写的匾额、对联、诗词,让旅行者在游览参观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得到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宗教场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掌故传说、风俗民情,蕴藏着历史痕迹和时代信息,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可丰富人们想象。
当今社会是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各种文化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中。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信仰已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信仰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方式。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极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1.1宗教文化旅游1.1.1宗教与宗教文化旅游宗教对于宗教的界定, 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和理解态度上的差异, 以至于众说纷纭。
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宗教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则把宗教定义于“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如果我们不固执于用某一个定义理解宗教, 而是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 就不难发现, 对宗教的界定, 虽出多门, 但都不否认宗教具有“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这一主要特征,“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最主要特征是对神明的信仰和崇拜”。
张挺平指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不仅仅表现在信仰主张上,而且表现在相关的一切方面:建筑、雕刻、绘画、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医学、天文学等等—举凡人类文化的所有分支与精华,基本上在宗教文化中都有相应的表现。
宗教在全部文化中,努力扩张自己的影响,并且积淀在民族内部,构成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
所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人类的科学、文化及其发展。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史人类文化早期表现,与人类文化同时存在,是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
宗教旅游研究:理论、方法与展望
罗纪宁; 赵宇飞
【期刊名称】《《管理学家》》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随着当代社会宗教旅游消费的日益高涨,对宗教旅游的研究成为学界和企业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与国外相比,我国宗教旅游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本文在整合、比对国内外现有宗教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宗教旅游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我国宗教旅游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深化的方向,并对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14页(P62-75)
【作者】罗纪宁; 赵宇飞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
【相关文献】
1.扎根理论在我国旅游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J], 雍天荣;陈元元;
2.国外宗教旅游研究与我国宗教旅游研究体系构架 [J], 笪玲;张述林
3.论宗教旅游研究的概念体系与理论视野 [J], 孙浩然
4.宗教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与学科视野 [J], 孙浩然
5.中国旅游研究回顾与新时期旅游研究方法展望--中国旅游学术论坛(CTA)2002泉州会议综述 [J], 郑向敏;黄安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宗教旅游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宗教旅游,是指人们因信仰而进行的旅游活动。
随着宗教信仰的舒展,宗教旅游在当今的旅游市场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对于一些宗教寺观来说,宗教旅游成了新的经济支柱。
但是,如何挖掘宗教旅游的潜力,将其开发成具有综合效益的旅游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一、宗教文化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宗教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普世性,其所散发出的人文历史价值、精神符号等都是遐窥古今,独具魅力的。
而针对弘扬、传承、强化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和手段。
首先,宗教旅游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举办文化节、传扬经典、展览藏品、举办音乐会等,让游客了解宗教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深邃内涵;其次,感性化的宗教文化和旅游本身所带来的欢乐体验相得益彰,可以更好地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二、开发宗教旅游项目的意义更加深入的研究会发现,开发宗教旅游项目,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各地区经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宗教旅游项目可以反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人文特色、当地特产等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进而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效益,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宗教旅游本身也可以对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文化创意等领域产生辐射作用,进而促进文化旅游的佳循环,推进文化交流和创新。
三、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很显然,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涉及到文物保护与利用、管理问题、公共服务、以及经济效益等众多方面。
尤其是对于那些要发展宗教旅游业的地区来说,正确利用开发创新、细致缜密的管理理念,是确保该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措施。
换言之,在开发宗教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各个参与方需要做到:1、保护宗教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维护宗教遗址和建筑;2、利用现代技术打造丰富的宗教旅游项目内容和交互体验;3、加强区域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以提升游客的安全和舒适度;4、丰富旅游产品,推出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5、强化官方投入,配合民间力量开发宗教旅游的智慧;6、多渠道合作,实现互吸互惠,公正分享旅游收益等方面进行努力。
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综述崔丽丽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摘 要!宗教旅游作为专项旅游中的一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本文对近年来学界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做了大致梳理,重点关注了宗教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和宗教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等论题。
关键词!宗教旅游 综述 可持续发展宗教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宗教资源与现代旅游的结合产生了宗教旅游。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宗教旅游热,旅游者包括宗教信众及非宗教信徒,且游客组成也极其广泛,涉及各个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和职业。
强大的旅游需求促使各地争先发展宗教旅游,如以武当山、青城山、鹤鸣山等为代表的道教名山游,以少林寺为代表的中原佛教文化游,东南沿海地区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游,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风情游。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对国内近年来宗教旅游研究进行梳理,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宗教旅游的概念1.宗教旅游的定义。
对于宗教旅游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国内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旅游进行了阐释。
崔凤军(1998)认为宗教旅游是指通过修复和建设具有名胜古迹意义的宗教建筑,并使其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让信徒参拜,并加以开放以吸引更多的非信徒在内的游客观光、游览,以朝拜、求法为主要目的的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
颜亚玉(2000)认为宗教旅游当指宗教信徒和民间信仰的信众以宗教或民间信仰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它既包括到宗教祖庭、名山圣迹去的长途旅游活动,也包括到地方宫庙去的短距离旅游活动。
方百寿(2001)认为宗教旅游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指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以及游憩行为。
郑嬗婷等(2004)认为宗教旅游是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依托,借助相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吸引宗教信仰者和一般旅游者进行的包括朝拜、研究、观光、文化等专门的旅游活动。
2.宗教旅游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解释宗教旅游的概念,有学者对宗教旅游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
浅析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1. 引言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作为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旅游价值。
本文将从宗教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出发,探讨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以及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潜力。
2. 宗教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宗教文化是指以宗教信仰为核心,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艺术表达,传播宗教思想和教义的一种文化体系。
宗教文化既包括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宗教节日、仪式、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教文化具有以下特点:•文化多样性: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宗教文化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体现了各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风情。
•历史底蕴:宗教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深刻意义:宗教文化与人类的信仰和灵性需求相关,具有普世意义和深远影响。
•社会功能:宗教文化具有社会凝聚力和群体认同感的功能,可以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
3. 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
以下是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的几个方面:3.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宗教文化中的建筑、艺术品等物质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守护、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旅游活动,可以增加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和重视,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2 文化交流与对话宗教文化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对话的桥梁,旅游可以促进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增进民族间的友谊和理解。
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宗教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多元和谐发展。
3.3 旅游经济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3.4 旅游体验与灵性追求宗教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体验,同时也是一种灵性的追求。
宗教文化景点往往以庄严肃穆的氛围吸引游客,人们可以通过参观宗教建筑、参与宗教仪式,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