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 格式:ppt
- 大小:744.50 KB
- 文档页数:23
高考二元关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高考“关系型”材料作文出题方式。
2.探究高考作文体现的逻辑关系,提高审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高考原题,在探究中提高辨析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特殊情景下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重点难点1.了解高考“关系型”材料作文出题方式。
2.探究高考作文体现的逻辑关系,提高审题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二、高考真题引路: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展示学生答案:1、时间很珍贵,我们要掌控好时间我们就掌控了人生。
2、我们要抓住机遇,勇于奋斗3、时光一去不复返,珍惜时间很重要。
4、时代发展迅速,管理时间是一门艺术。
5、科技发展有利弊,要合理运用,让科技真正地改变生活。
3、分析错误原因:①、没有全面的审读材料,找完关键词。
缺少“技术发展”这个核心词语。
②、只谈一个方面,缺乏另一个方面。
缺少“由于技术发展却成为时间的仆人”,也就是只谈因技术发展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掌控时间,而未谈论“由于技术发展却成为时间的仆人”。
4、小结二元关系材料作文的注意事项:①、审读材料。
全面准确的把握关键词。
②、明确二元关系:它们可能是对立的、互补的、或者是一种因果关系。
常见的思辨关系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对立统一关系、条件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偶然与必然关系、主观与客观关系、过程与结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等。
不能正确地全面地理解二者关系将会影响你的分析和讨论。
立意两个方面都要涉及。
不能只抓住一个方面。
三、典例引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大河在流动中源远流长,大树在坚守中根深叶茂。
人生亦如此,有人在不同岗位上不断历练,全面发展,成为综合性人才;有人择一事终一生,精益求精,成为行业翘楚。
高考复习策略之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试题] 辨明关系准确立意——关系型话题作文备考策略关系型话题作文从2003年诞生以来,就备受大家的关注和好评。
在2004的高考备考复习中,各地的模拟试卷上就不时出现关系型话题作文,如三月广州一模的“和而不同”和五月深圳二模“主动与被动”。
到2004年高考中,全国十五套考题就有十套选用关系型话题作文。
2005年选用这种作文题型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有五套以上作文题目选用这种题型,其中全国卷三套都选用关系型话题作文形式。
由此可见,关系型话题作文是近年考试的热点。
对此,我们在备考作文时,对这类作文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关系型话题作文,不少考生倍感头痛,心存畏惧,认为如此话题写作太难,主要原因是立意容易跑题、偏题。
这都是因为不了解关系型话题作文及其关系的缘故。
关系型话题,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
由这种话题构成的作文题目就是关系型话题作文。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问关系。
如“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铭记与忘记”等。
就拿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来说,其文题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话题,行文过程中作者就很好地兼顾了“我”与“地坛”这两个要素:一方面具体描述了“我”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另一方面又深刻地交代了“地坛”给我的人生感悟,使我完成了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鼓足了生命的勇气,从而揭示了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
由于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关系的开放性、多维性,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先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
那么,该怎样辨明关系,作到准确立意呢?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亦称“无此无彼式”。
如“平凡与伟大”这个话题,可立意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关系型作文审题立意一、辨明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就可以这样立意: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
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3.并列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如“和与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4.条件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
“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个命题就是条件关系,可以这样立意:只有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如“毅力与成功”二、审题立意误区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
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
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
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
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
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条件关系)。
关系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关系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题目材料中有一组或多组概念,这些概念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
例如2014年上海卷“穿越沙漠”这道考题中,有“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以及“自由”“不自由”两组关系;浙江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门与路”,辽宁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霓虹灯与繁星”,福建卷作文题的关系是“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
此外,2013年全国课标乙卷的“切割钻石”、上海卷的“重要的事情与更重要的事”、辽宁卷的“沙子变珍珠”、湖北卷的“上善若水任方圆”,2012年江西卷的“‘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与‘要想到你没有什么’”、浙江卷的“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以及2011年上海卷的“‘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等,其“关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都比较明显。
审读此类文题的题意时,我们必须利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相关概念置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精准地确定立意点,确保过好审题、立意关。
一、从梳理关系入手,有效把握供料内涵近年来,多省市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中,大都做了这样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这样就对材料和作文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规定:材料是作文的起点,也是作文的范围;多角度审题一定要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无论哪个角度,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要从某个角度出发,统筹整个材料的内容或引发的思考。
换言之,多角度审题不能理解为断章取义或瞎子摸象。
对于“关系”型材料作文题而言,审题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明确材料中包含着哪组(哪些)关系,进而洞悉考题隐含的方向与命制意图。
【试题解析1】(南通市2014届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
(爱默生)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舒婷)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关系型作文审题与立意
《高考关系型作文审题与立意那些事儿》
哎呀呀,说到高考关系型作文审题与立意啊,这可真是有点让人头疼又特别重要的事儿呢。
就像我记得有一次,我表弟要参加高考,在写一篇关系型作文的时候,那可真是纠结得不行。
那篇作文题目大概是说“快与慢”之间的关系,表弟一开始就傻眼啦,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啥呀啥呀,这快和慢有啥关系啊!”然后就在那儿抓耳挠腮的。
他一会儿在纸上乱写几笔,一会儿又摇摇头叹叹气。
我在旁边看着都替他着急啊!我就跟他说:“你别急呀,好好想想,快有快的好处呀,比如说做事效率高;慢也有慢的好处呀,比如能把事情做得更细致。
”表弟听了我的话,好像有点开窍了,开始慢慢思考起来。
他想起他之前参加运动会跑步比赛,跑太快结果岔气了,没拿到好成绩;但平时复习功课的时候,慢慢钻研反而把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
这下他可算是有点灵感了,开始奋笔疾书起来。
通过表弟这个事情呀,我就深深体会到高考关系型作文审题与立意真的很关键呢。
只有认真地去分析题目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思考,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内容的作文呀。
所以啊,大家在面对高考关系型作文的时候,可千万别慌,就像我表弟一样,静下心来好好琢磨琢磨,肯定能找到头绪的哟!嘿嘿,加油吧!。
高中作文关系型作文的审题与立意关系型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一、认识关系型话题作文(一)、要明确关系型作文话题及其命制特点。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
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与认识事物的关系”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
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就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①从正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情人眼里出XXX,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
②从反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乌及屋等。
③全面地看,感情有亲有疏,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能受情感亲疏而左右。
就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命制而言,其形式主要有两种:①直接亮出话题,如以“冷与热”为话题。
②由具体材料抽象出话题。
(二)、要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立同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冲突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同一。
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
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心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同一。
当然,按照这类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再如“寻常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寻常”也就不会有“伟大”。
还可理解为:寻常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寻常;我们只有从寻常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关系型话题作文如何准确立意(网友来稿)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李明隆关系型话题作文是近年考试的热点。
20XX年全国十五套考题就有十套是考关系型话题,今后几年可能还会考及。
可有不少同学对关系型作文心存畏惧,主要原因是立意容易跑题、偏题。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立意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方面着手:一、注意题引材料的倾向和提示语的暗示题引材料往往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如20XX年浙江考题,题引材料:“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 ,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
……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这个材料的倾向就表明了“人文素养与发展”的立意方向:人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称;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又如20XX年广东考题的提示语是:“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
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
”这个提示语就暗示了“语言与沟通”的立意方向:沟通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沟通的障碍。
二、注意话题两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从20XX年和20XX年全国高考的所有关系型话题来分析,话题两概念间的关系主要是两种,即选择和条件。
这里的选择关系又往往是可相容的选择,如山东等六省的考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考生就可以选择“别盲目听取别人意见,要相信自己”、“别盲目相信自己,应听取别人意见”、“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任意一个立意。
同样,青海等省的“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重庆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江苏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考生都可以在两个概念的前面加上一定的限制语后,从三种不同的选择去立意。
这里的条件关系应从具体话题来判断,如四川等省的“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就是前提与方法的关系,前提确定后,方法由考生自己选择;广西等省的“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结果和必要条件的关系,要取得前面的结果,后面的因素是一个必要条件;天津的“材与非材”,就是一个隐闭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隐闭条件就是认识、角度、方法等的不同;辽宁的“平凡与自豪”,就是前提与认识的关系; 20XX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