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课题:《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4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精选3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引路,激情导入: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写早春时节景色的游记散文,一起走进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9.《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学常识,包括文言实词。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过程与方法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片等。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串讲课文,弄懂大意【教学重点】掌握“作、局促、驰行、辄”等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第2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éi)蹇(jiǎn)倩(qiàn)髻(jì)鬟(huán)浃(jiá)乍(zhà)澈(chè)靧(huì)曝(pù)呷(x iā)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
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
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
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
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2.导语设计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师生共同研讨《满井游记》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通用13篇)《满井游记》教案设计篇1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许多闻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共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非常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其次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行忍受的。
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衬托,把寒流不愿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详细表现是什么呢?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纭薄袄浞纭倍怠岸撤纭保庠谒得骱涞某潭龋脖砻髯髡叨浴把嗟睾钡拿舾小U 庋窳拥奶炱缓谩熬执僖皇抑冢霾坏谩薄4印懊棵胺绯坌校窗俨介怠崩纯矗髡卟恢龉嗌俅纬⑹裕嘉弈味椤?其次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忱。
等待“天稍和”,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气。
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闲得意”。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亮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井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满井游记》教案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满井游记》教案12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12篇(满井游记主题),供大家赏析。
27满井游记课型:新授知识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过程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法学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一起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海洋。
在众多的绘春描春作品中,清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不能不读的。
二、解题及介绍作者: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
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生字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鬟huán鬣liè辄zhé妍yán茗míng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堕huī.靧huì四、范读课文五、学生自读:读三遍,第一遍注意字的注音,第二遍注意写景层次和比喻,第三遍注意文章整体的感染。
八年级语文29课《满井游记》教案5篇《满井游记》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29课《满井游记》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八年级语文29课《满井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2.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过程与方法:3.朗读体会,认识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4.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难点 : 认识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积累文言文词汇,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又是一年春好处.窗外无边的春色曾经引发了文人墨客多少诗情画意!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还知道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天,我们将随着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二.作者作品介绍:1.袁宏道(_68-_10),明朝文学家.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松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_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恼,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三.朗读感知,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重音.节奏.廿(niàn) 鹄(hú) 鬣(li?) 茗(míng) 罍(l?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鬟(huán) 浃(jiá)乍(zhà) 澈(ch?)靧(huì)曝(pù)呷(_iā) 通假字:堕,通〝隳〞断句: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2.自由朗读课文.2.抽取学生(或个人或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学间互评.3.整体朗读课文,教师点评.4.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翻译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章,画出疑难词句. 难句翻译: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译: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一词多义:5.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结果)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八年级语文29课《满井游记》教案2一. 回顾课文,检查复习.1. 咬文嚼字.2. 根据图画朗读课文.3. 翻译句子.二. 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一) 自主合作:1.第一段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寒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是哪些句子?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全文起何作用?(二)合作探究:1.第二段逐句读来,表达了怎样的记游次序?2.在第二段对春天的描绘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归纳总结.写景的手法.(三)探究思考: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三.本课小结:本文描写满井春色,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由远而近,由面到点,层次分明,详略得宜;用贴切.新奇的比喻描写各种景物.动静结合,高下相属,光鲜悦目,色彩缤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简练形象,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和追求自由的个性情怀.四.课堂检测.八年级语文29课《满井游记》教案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二)能力目标: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3.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三)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2.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教学方法:1. 讨论点拨法.2. 诵读感悟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二.正课: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语文备课大师 _ie_燕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呷(_iā)浪;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li?)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i).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1)一词多义:时:冻风于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髻鬟之始(刚刚)掠乍:波色乍(开始)明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2)词类活用: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3)重点虚词: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4)其它:土膏(肥沃)微润恶能(怎能)无纪(同〝记〞)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6.生放声朗读全文.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语文备课大师 _ie_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_.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公安派〞的.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写作背景:万历27年(_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_.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城中余寒------(叙事) ----欲出不得全景---微润.空阔心情---若脱笼之鹄满井春色------结束全文 -----(议论)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三.总结迁移: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满井游记》教案4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2.生口述展示,点评.四.布置作业: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八年级语文29课《满井游记》教案4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廿(niàn) 鹄(hú) 鬣(li?) 茗(míng) 罍(l?i)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乍(zhà) 澈(ch?) 靧(huì) 曝(pù) 呷(_iā)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者简介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2.导语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三.正课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5.提问:请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第3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五.板书设计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地点:满井人物:我与数友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八年级语文29课《满井游记》教案5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4.通过学习这篇小口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教学重点及难点:朗读课文并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想: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法: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二.预习检测(幻灯出示)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燕(yān)地寒飞沙走砾(lì) 辄(zhé)返廿(niàn)二日倩(qiàn)女髻(jì)鬟(huán)花朝(zho)节乍(zà)明脱笼之鹄(h)出于匣(_iá) 始掠(lüè) 浅鬣(liè)披风(pī) 泉而茗(mín)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曝(pù)沙之鸟呷(_iā)浪之鳞2.填空:《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袁宏道万历二十年(_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四.解题: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_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方法:读读——议议.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六.分析写景特点: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写河的小峦;②写柳条麦苗;③写游人;④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八年级语文29课《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2.小组合作品析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3.查找一些以描写各季节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
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
现在就让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都会完成得很好。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补充。
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对查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小结: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者。
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
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
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
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二)自主合作,解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放录音,学生自己正音。
教师检查(屏幕投影)廿(niàn)偕(xié)燕(yān)砾(lì)鹄(hú)鬣(liè)茗(míng)蹇(jiǎn)浃(jiā)曝(pù)呷(xiā)恶(wū)2.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存疑。
3.列出疑难,寻求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师生合作解决。
冻风时作:作,起。
[科目] 语文[年级] 初三[文件] [标题] 满井游记[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内容]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二月,是郊游的好去处。
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满井游记》。
文章紧扣景物的季节特征,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如:蹇(jiǎn)靧(huì)等。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指点迷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本文的重点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第一步教师可以举出以下的例子让学生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第一组①局促一室之.内②髻鬟之.始惊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④吾欲之.南海何如?第二组⑤曝沙之鸟,悠然.自得⑥然.徒步则汗流浃背⑦吴广以为然.提问学生回答后老师作总结:“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何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三种:(1)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如例⑤;(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⑥;(3)“正确,对”的意思,如⑦。
第二步,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教师作总结、归纳、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1.第一段的中心句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中心句是:“余寒犹厉”。
内容:用冻风、飞沙、烘托、反衬,带出燕地特征“寒”。
作用:欲扬先抑,为下文记游作准备。
2.作者从哪几个层次来写“余寒犹厉”?分四层来写:(1)燕地的气候特点。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
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
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
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
”(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
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
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
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
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
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
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
”(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
【教学反思】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
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
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
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
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