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第八章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作者: 收集于网络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与人类文明史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四、城市与区域发展(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5 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第八章历史与文化一、查询除了本章提及的分析方法外,还有哪些可能创新的城市历史分析方法。
答:分析历史上的军事。
虽然军事由于特殊地位与性质,一直是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但是军事储备力量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保障。
分析历史上的军事,不仅可以为当代军事发展提供资源与依据,更能从中直接或间接了解到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一手资料源。
二、编绘你生活过的城市的历史年表。
(这么奇葩的题都能出!!!答:泉城------济南远古夏商时期: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
主导产业为农业,尚未出现集权或主导思想来影响社会发展。
乃至夏王出现,私有制产生,亦未出现主导哲学思想。
直到商朝的诞生,出现了商人,经济在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虽未成形,但为未来的影响地位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属齐国。
战国时期,济南城打破了严格的对称布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分布并不对称。
秦置历城县,属济北郡。
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
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谋反被诛,国除为郡。
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
随着秦朝统一,中央集权的出现,后来的城市发展或多或少都受到尊卑有序思想的影响。
汉朝三国时期:深受儒学礼仪思想影响,民众大肆祭祀城阳王刘章,这从侧面反映出儒学思想在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
后三国时期曹操任济南相,摧毁庙宇,禁止祭奠,也间接说明了中央集权的重要地位。
隋唐宋元时期: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齐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
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
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全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
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
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 ???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1?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 ?2?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 ??3?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 ???2?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 ??2?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 ???3?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 ???2?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课程教学大纲《城市规划原理(一)》城乡规划专业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系2014年4月《城市规划原理(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一)》课程代码: ZB185506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学时学分:32学时(32理论学时);2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适用专业:城市规划4.适用对象:本科5.前期课程:城市规划初步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朱家瑾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1、《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2、《城市规划概论》郭彦泓建工 1984;3、《国外居住区规划实例》建工 1982;4、《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王仲谷建工 1996;5、《城市的发展过程》建工 1983;6、《交往与空间》(丹)杨盖尔建工 1995;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城市和城市规划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概念和初步的认识,重点以城市住宅区为对象,全面深入地剖析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方法、原则、要求和有关的技术规定。
同时亦使学生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各自的作用和编制内容。
三、课程教学重点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原则、要求和有关的技术规定。
四、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与目标,住宅区规划要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对住宅区功能的理解,难点是环境需求的把握。
1、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目的与要求。
2、城市的发展与住宅区建设的关系。
3、利用实际工程图纸,进一步讲解上一讲所涉及的两种“详规”的方法、内容。
让学生对此有一种更为感性的和具体的认识。
4、对“城市”、对“住宅区”的理解;第二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4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住宅区分级与规模、住宅区设施配套要求。
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分类分级,设施配套,难点是住宅区系统的理解。
第八章历史与文化
一、查询除了本章提及的分析方法外,还有哪些可能创新的城市历史分析方法。
答:分析历史上的军事。
虽然军事由于特殊地位与性质,一直是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但是军事储备力量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保障。
分析历史上的军事,不仅可以为当代军事发展提供资源与依据,更能从中直接或间接了解到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一手资料源。
二、编绘你生活过的城市的历史年表。
(这么奇葩的题都能出!!!)
答:泉城------济南
远古夏商时期: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
主导产业为农业,尚未出现集权或主导思想来影响社会发展。
乃至夏王出现,私有制产生,亦未出现主导哲学思想。
直到商朝的诞生,出现了商人,经济在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虽未成形,但为未来的影响地位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属齐国。
战国时期,济南城打破了严格的对称布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分布并不对称。
秦置历城县,属济北郡。
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
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谋反被诛,国除为郡。
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
随着秦朝统一,中央集权的出现,后来的城市发展或多或少都受到尊卑有序思想的影响。
汉朝三国时期:深受儒学礼仪思想影响,民众大肆祭祀城阳王刘章,这从侧面反映出儒学思想在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
后三国时期曹操任济南相,摧毁庙宇,禁止祭奠,也间接说明了中央集权的重要地位。
隋唐宋元时期: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齐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
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
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全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
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
金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
元初改为济南路,属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辖厌次、商河、阳信、无棣4县;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辖渤海、利津、沾化3县。
这都表现出极强的社会等级观念。
明清时期:明初仍为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简称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遂成为全省政治中心。
清仍置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滨州3州升为直隶州,新泰、莱芜、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利津、沾化、蒲台9县分属3州。
光绪年间,济南府仍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15个县及德州。
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比起西方工业化时期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历史经济相对滞后,经济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民国时期: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屠杀济南人民1.2万,每年这一天,济南在全市范围内,包括各区县,都要拉响防空警报,以示纪念。
战争与和平是每段历史时期不可避免的时代话题,战争对城市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解放后: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各市逐渐解放,济南于1948年9月27日解放。
1992
年3月,“津浦铁路济南站”的拆除成为济南人民永远抹不去的痛!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城市规划思想与体系越来越趋于完善,逐渐形成今日的济南市现状。
三、结合地域文化的特征,思考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性格,在城市空间中可以做哪些改进?
答:济南------“中庸”“书山艺海”
徐北文先生曾这样分析济南“济南虽以其湖山秀丽,古迹众多,名贤辈出闻名,却从未享有全国京师的殊荣,历来仅有作为县、州、府、省的份儿,现在也只是全国的一座中等城市。
然而在众多的省会城市中,它既是文化古城,又是近代史上自动开辟商埠招商引资的最早的一个。
它既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风柔日丽之美,又处于巍巍泰山滔滔黄河之间。
它位于内陆,又离海洋不远;地处华山,却又‘潇洒似江南’。
它特色是在西陆东海之间,古文化与今文明之间,城市不大也不小,一切都那么中不溜儿的具有‘中庸之道’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它才有其典型的意义。
”(《泉城忆旧》序)
济南曾被誉为“书山艺海”。
一个山,一个海,同样也是济南人文化特性的真实写照:山一样的深邃,海一样的豁达。
相声、评书、京剧、豫剧、黄梅戏,抑或那吴侬细语的越剧、评弹,济南人一概不排斥,而且欣赏得有滋有味。
王朔的小说,济南人看得津津有味;钱钟书的文集,在济南也卖得很俏。
可以这样说,兼容并蓄,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济南和济南人的性格魅力。
空间改进:(摘取部分济南市总体规划)
1 .主城区
主城区包括原主城和大金、党家组团。
其中,老城保留城市商业、服务业中心的职能,加强古城保护,以体现泉城历史文化风貌为特色。
主城中的污染工业外迁。
城市新区建设城市行政中心、商务中心(CBD )、国际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大型物流中心、高档居住区,要求高标准建设,体现城市现代化风貌。
其中,经十路以南地区(腊山以南)的开发建设强度不宜过大。
可作为体育、物流、教育、科研、高档居住用地,不得放置工业项目。
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2 .南部水源保护地,风景旅游区
应避免任何开发性质的建设,加大控制力度,搬迁区内污染设施,植树造林,尽快恢复生态平衡。
位于城区正南向的仲宫镇,地处卧虎山水库水源保护区,旅游资源和山区林果资源丰富,其发展应严格控制规模,遵守水源保护区的保护要求,控制开发建设强度,保护水源水质。
3 .绿色生态隔离地区
在主城区和长清片区之间、主城区和东部产业带之间分别保留至少5 公里宽(西部)和 2 公里宽(东部)的绿色生态隔离带,以避免三者连接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