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1。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5 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
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
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一、结合书中所介绍的方法,预测中国2049年的人口总量以及人口结构。
答:百度百科数据统计运算可知:1990~2000十年人口增长142430000人,2000年人口总数为126582504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96%,约为0.6%;2000~2010十年人口增长73899804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由于自然中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无法明确得出,下面将增长率作为整体分析。
就中国整体而言,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所以可以选择综合增长率法预测人口总量。
高方案,由于中国正在面临老龄化加重的问题,故而死亡率会降低,部分地区出台政策“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出生率可能会增加;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出国移民可能会增加。
整体态势相对来说增长率还是呈上升趋势,至2049年上升幅度不会很大。
因此形成人口预测高方案:r1=0.60% .中方案,按照10年的平均年综合增长率形成人口预测的中方案:r2=(0.60%+0.57%)/2=0.585%,取值0.58%较为合适。
低方案,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加,虽然未来不免除生育高峰的可能,但整体自然增长率仍不会上升,可能还会下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密切,将来会掀起一阵移民浪潮,最终会趋于稳定状态,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机械增长率的下降。
因此形成人口预测的低方案:r3=0.55% .高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60%)^39=1730660751人,约17.3亿人;中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58%)^39=1717292785人,约17.2亿人;低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55%)^39=1697429116人,约17.0亿人。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托儿组、幼儿组、小学组会与现状相对稳定,中学组、成年组人口会稍微下降,老年组会上升。
2)职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会略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也上升;第一产业明显下降。
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5 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xx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xx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围。
2.城市人口的统计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
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
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包括,
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的多元化适宜性。
二是社会群体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
六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
城市人口统计
1.城市人口静态统计
城市人口的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
我国关于人口统计的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
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等。
A: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是指在当地公安局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B: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一般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C:暂住人口
暂住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D: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2.城市人口动态统计
一个城市的人口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变化,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
A: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通常以一年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人口总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
B: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迁入城市人口与迁出城市人口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公式详见书P119页
②城市人口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
年龄构成是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一般将年龄分为,托儿组(0-3)幼儿组(4-6)小学组(7-11)中学组(12-17)成年组(男,18或19-60岁)女,18-55岁)和老年组
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在于
A:比较成年组人口数和就业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
B: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
C:掌握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发展趋势是制定托儿所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
D:掌握老年组的人数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发展趋势,是城市社会福利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
E:分析年龄结构,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重要依据
影响年龄构成特点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A:计划生育累积影响
B: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年龄构成将逐渐变化
C:城市的性质与规模以科研为主的城市,学生的比重较高,大城市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等。
2.职业结构
按统计局现行统计职业类型如下
A:农,林,牧,渔业
B:采矿业
C:制造业
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建筑业
F: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
H:批发和零售业
I:住宿和餐饮业
J:金融业
K:房地产业
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P:教育
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S: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T:国际组织
以上第一属于第一产业,2-5属于第二产业,6-20属于第三产业
一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大,通常中心城市
第三产业比例较高。
3.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
4.空间结构
城市人口的空间结构是指人口在城市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按各种属性在空间上分布情况等,一般城市中心区,旧城区人口密度较高,而城区边缘人口密度较低,函数形式公式详见:书P121页
③城市人口预测
预测城市人口发展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既要了解城市人口现状和历年来人口变化情况,更要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从中找出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城市人口发展,确定城市人口发展规模。
城市人口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其增长变化规律更难把握,因此进行城市人口的预测应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分类预测,对参数及自变量采用不同赋值等,现将城市人口预测的几个主要方法简介如下
A:综合增长率法公式见书:p122页
综合增长率法主要适用于人口增长率较稳定的城市,等于新建或
发展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的城镇则不适用。
B:时间序列法
时间序列法是对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市人口数据的发展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直接预测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
它通过建立城市人口与年份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人口规模,这种相关关系一般包括线性和非线性的,在城市规划人口预测时,多以年份作为时间单位,一般采用线性相关模型,按下式计算:见书P123页
C:增长曲线法
常见的有多项式增长曲线,指数型增长曲线,,逻辑增长曲线和龚珀兹增长曲线,时间序列法找那个的线性方法其实就是多项式增长曲线中的一种形式,逻辑增长曲线和龚珀兹增长曲线有两个特点使其更加适合人口预测。
采用增长曲线法时一般使用逻辑增长曲线,其计算公式见书P124页。
D:劳动平衡法
劳动平衡法是我国过去城市规划中较多采用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基本人口数和劳动构成比例的平衡关系来确定的。
E:职工带眷系数法
本法根据新增就业岗位数及带眷情况预测城市人口的方法,其公式为
规划总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运用上式时可参见表P125页
④社会分析方法
1.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法
社会影响评价运用方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研究的主要依据为指标资料的数理分析方法,也称技术性评估。
另一类则是利用大量的社会调查作为评估判断依据的定性分析方法,也称参与性评估。
技术性评估通过问卷调差方式假设个人及社区的回答并过滤一些不能量化的社会指标,最常用的是多准则分类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等。
最长用的有数据分析法,焦点小组访谈法,情景分析法,及人口情况研究。
、
2.社会指标分析法
社会指标作为“衡量和监测社会发展数量关系的一把尺子”是研究社会发展各要素现状,发展趋势和发现各种社会问题的一种重
要量化手段。
P127页7-4-5简要总结了社会指标迅速发展时期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
3.常用社会指标
1.关于社会组织系统的指标
A基本人口特征
B人口素质水平
C社会结构
D外来人口状况
E社会公平
F行政效率与城市政策
G社会组织能力
H公民意识
2.关于社会文化环境指标
A社会投资水平
B物质生活质量
C精神文化生活
D社会安全与治安控制
E社会保障
F社会整合
.
G社区建设
3.关于主管评价的指标
A城市环境评价
B公共设施的供给和可达性评价
C城市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评价
D公共事业的发状况评价
E政治和社会氛围评价
F地方归属感
第七章结束专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