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20.50 KB
- 文档页数:7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建议用时:40分钟)◎知识点一认识与实践1.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
这一结论属于( )A.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C.正确认识D.错误认识A[题中结论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A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结论的真假问题,排除C、D。
]2.中国的研究团队通过体外培养食蟹猴的胚胎,首次成功重现了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运动的发育过程,为人类深入认识胚胎发育、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提供重要数据。
从哲学角度看,这一研究成果( )①实现了认识的最终目的②透过现象揭示了事物的本质③成功地改造了客观世界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中国的研究团队通过体外培养食蟹猴的胚胎,首次成功重现了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运动的发育过程,为人类深入认识胚胎发育、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提供重要数据。
从哲学角度看,这一研究成果是认识的深化,透过现象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②④符合题意。
这一研究成果是认识世界,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①③错误。
] 3.创客圈里有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
这种说法( )A.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B.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C.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D.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C[名言旨在表明创意只有转化成现实产品才有意义,突出强调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
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B[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最新技术,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这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入选。
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B.感性认识是主观的,理性认识是客观的C.理性认识是有用的,感性认识是无用的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近期,美国一元树折扣店(俗称“一元店”)打破35年的坚持,将大部分商品单价从1美元“永久”上调至1.25美元,民众日益感受到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
专家指出美国通胀上升受到美国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等因素驱动。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认识受人们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的影响③专家的认识更深刻,理性认识是正确的④专家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感性认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一杯清茶,僧人从悠远的茶香中,品出了丝丝禅意;诗人从灵动的茶水中,读出了人生百态;医生从苦涩的茶味中,探询出养身之道。
这告诉我们()①对于茶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认识的多样性要受到事物复杂性的制约③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④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下列关于认识说法正确的是()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表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④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5.俗语云:“一叶知秋”、“一燕知春”。
这表明()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归宿 B.感性认识应深化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必然发展为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6.为保障粮食安全,中国科研团队开展水稻适应性测试试验,成功培育了“丰硕3号”“302”为代表的新品种(系),有效改善了因极端天气产生的倒伏和减产问题。
这表明()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②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③实践是具有能动性的活动④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2022年3月23日中国空间站的“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选择题1.创客圈里有一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
这种说法( )A.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B.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C.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D.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那也是垃圾”,从反面说明创意只有在实践中转化为现实产品才是有价值的,这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分析与题意不符。
2.我国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台拟态计算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在东南亚海域的拟态章鱼,该章鱼为了适应环境可以模拟至少十五种动物,堪称“变形金刚”。
一般的计算机结构固定不变、靠软件编程计算,而拟态计算机靠变结构、软硬件结合计算。
针对用户不同的应用需求,拟态计算机可通过改变自身结构进行主动认识,以提高效能。
这表明 ( )A.人类生产活动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B.实践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拟态计算机具有意识的能动性特点,拟态计算机可通过改变自身结构进行主动认识,以提高效能”,表明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项符合题意。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生产活动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环境,A项说法错误。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项说法错误。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项说法错误。
3.2016年4月22日,国家航天局局长表示,从现在起,用5到7年的时间完成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现有的重大科技专项;2025年前后,全面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推动空间信息应用规模化、业务化、产业化发展;2030年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
这表明实践具有( )①客观物质性②社会历史性③自觉选择性④能动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不仅体现了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即实践具有能动性,也体现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体现不出。
③属于意识活动的特点,应排除。
4.2015年12月17日,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酒泉成功发射。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一、选择题1.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
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解析]选C。
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之所以要强调实践,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
故选C。
2.2015年3月30日,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这次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团队匠心独运,首次在运载火箭上增加了一级独立飞行器——被形象地称为“太空摆渡车”,直接将卫星送入了工作轨道,比以往节省了好几天的时间。
这表明(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④创新自然规律可以造福人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A。
实践决定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认识的提高,故排除③;规律不能创新,故排除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团队匠心独运,直接将卫星送入了工作轨道,比以往节省了好几天的时间,体现了①②。
3.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
①说法错误,因为观念的东西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现实;观念的存在是对现实的存在的反映,②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中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直接现实性,③④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判断题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提示:T2“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明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唯一认识的唯一说明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可获得间接经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提示:F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选择题4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解析:D漫画《过沟》中有两个人在思考怎么过沟,并写出了“过沟方案”,而另一人则正在过沟,漫画反映出实践的重要性,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契合题意。
A、B、C均不合题意。
52021·浙江绍兴鲁迅高级中学高三模拟2021年1月,中国农科院科研团队,在番茄风味品质研究中,通过实验研究首次阐明了番茄风味遗传基础,发现了番茄风味调控机制,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弄清了一直困扰的问题,原来西红柿没有小时候味道不是错觉。
这体现了实践具有①客观物质性②社会历史性③能动性④直接现实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D此项研究是番茄风味品质研究,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研究成果系首次发现,弄清了一直困扰的问题,体现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②③正确;①④不符合题意。
6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C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体现的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②不选。
①③④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72021·浙江1月学考古代有一男子,奔千里、费万金学得一手“屠龙绝技”,然技成却为天下笑。
该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实践是认识的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解析:D费万金学得一手“屠龙绝技”,然技成却为天下笑,原因在于无用武之处,说明应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D项正确切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一、填空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实践是认识的。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
离开,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不能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是否正确反映了它,而实践具有把和联系起来的特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从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实践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
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什么?(1)从到,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主要表现为在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的飞跃。
(2)从到,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次飞跃中,第一次飞跃形成的被用来指导实践并接受的检验。
6.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什么?(1)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到,再从到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实践是永恒的、不断发展的。
在把认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新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
客观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是()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马音③知识是生活的灯塔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近年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带来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逐渐认识到,推行以低能耗、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生活方式,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和践行,必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产生影响。
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是实践的来源③认识的目的是改造自然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小明认为,科学理论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训练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战士打仗②医生治病③演员表演④学生听课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①医生治病②司法人员办案③蜘蛛结网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听课⑥全国人大代表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发表意见⑦我国航天科研人员分步实施“探月工程”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⑦D.①②④⑦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说明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5.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A.阶级性B.反思性C.实践性D.科学性6.从打基础步入台阶,从开发转向开放,从投资拉动到产业拉动,从工程项目到步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政策输血到形成造血机制,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透露出西部新一轮开发的路径选择已开始“转型”。
这一转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B.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C.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D.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动力7.《礼记·学记》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上述引文寓意与下列观点相近似的是①把学习与实践统一起来,才能更深刻理解知识②学习是实践的重要目的与归宿③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物质决定意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8.唐代画家戴嵩曾做《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基础过关练题组一认识与实践1.培根曾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
“蜜蜂酿蜜”的哲学寓意是()A.只有感性认识是正确的,因为它来源于实践B.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因为它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D.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2.(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月考)近年来,各地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特点,精心设计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在深化拓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层面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
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净化社会风气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
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历史上,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物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的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
请你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题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2020辽宁鞍山一中高二月考)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连续多年组织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标导读: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A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问题导思:1、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含义?具有哪些特点?2、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人们正确认识从何而来?3、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4、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实践对吗?5、归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及其方法论。
例题导练:1、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错)2、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认识既来源于书本,也来源于实践。
(错)3、实践是认识的惟一动力。
( 对)4、实践是处于客观和主观的交汇点上的(错)5、面对各界对曹操墓真伪的不休争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以期通过检测这些男性的Y染色体类型并进行归类,然后借助序列比对的方式,推测曹操应有的Y染色体特征,用DNA技术来解答曹操墓真伪之问。
这体现了( A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C.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D.规律具有客观性6、2013年3月在北京召开两会,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GDP增长为7.8%。
这体现了实践的(B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决定作用7、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茵就无法存活。
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
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
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我国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A.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4.“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三号”探月活动的成功已经成为现实。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2013年6月,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幅通过合成“好奇”号火星车所拍摄到的图像得出的高达13亿像素的高分辨率照片,揭示了位于“好奇”号正前方的夏普山的全貌,让科学家看到了这座可能隐藏火星生命信息的山脉的全景图像。
这表明()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火星车可以告诉人们火星运动变化的规律③实践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实践的客观性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C.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7.科研人员查阅整理了大量资料,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
这告诉我们()①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8.“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2013年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①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推动作用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③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0.下边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
这句话所强调的是()A.知识是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中获得的B.别人的经验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C.别人的经验都是正确的,要学会利用D.一般情况下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更重要1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出真知,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2.为帮助人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每年的3月底,全球数千个城市及数百个景点和标志性建筑都共同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非选择题13.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神舟十号”寄托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承担“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试验队、飞船发射试验队、联合飞控试验队、着陆场回收试验队等队伍。
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一号的不同任务的完成,背后是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二阶段,按照规划,天宫系列飞行器共有3个,除了“天宫一号”外,中国还将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建立空间实验室,计划时间大致在2015年之前。
(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活动属于什么实践活动?(2)上述材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哪些特征?14.“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某市政府组织专家分赴全市各县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该市政府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该市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1.【解析】实践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故选C 项。
A项说法错误。
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是指在正确思想意识指导下的实践,B项与题意无关。
满足人的需要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不是实践,故D项错误。
【答案】 C2.【解析】从题中的“依赖河流”“开发利用河流”等信息可知,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从题中“早期人类”“工业革命以后”“今天”的不同背景,以及这些背景下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人与河流关系的不同认识及认识的变化可知,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受实践的制约,同时也说明人类实践对人与河流关系的认识的变化发展起了决定作用。
故①③正确。
材料体现实践的目的性,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而不在于认识本身,②错误。
认识有正误之分,④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的说法错误。
【答案】 B3.【解析】制定“十二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了实践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因此,应选D。
【答案】 D4.【解析】“千百年的努力”是人类的实践过程,材料表明实践推动了人类认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故①正确;科学实践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的活动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将人的主观因素看作实践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说法错误。
【答案】 C5.【解析】材料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性,故①不符合题意;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故火星车不可能告诉人们火星运动变化的规律,只能告诉我们相关的现象,故②说法有误,不选;通过火星车这个认识工具,人们获得了关于火星的新认识,说明③④符合题意。
因此选D。
【答案】 D6.【解析】材料主要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故选C。
A属于唯物论;B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答案】 C7.【解析】获得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故④错误。
【答案】 A8.【解析】学而不用,终无收获,强调认识本身活动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的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答案】 B9.【解析】本题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①②符合题意,应选A。
理论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错误,④与题干无关。
【答案】 A10.【解析】漫画的寓意是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别人的经验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故应选B项。
A项与漫画寓意无关,C、D两项说法均错误。
【答案】 B11.【解析】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强调的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12.【解析】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①③正确。
②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排除。
④承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否认了主观能动性,排除。
因此选B。
【答案】 B13.【答案】(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科研活动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①神舟系列飞船试验的主体是广大科研人员,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是科学技术及先进的设备,这个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体现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每一步都有不同的任务与目标,体现了实践具有能动性。
③承担“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试验队、飞船发射试验队、联合飞控试验队、着陆场回收试验队等队伍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4.【解析】本题属于限定型主观题,设问限定知识范围明确。
答题时先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然后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等方面并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该市政府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该市政府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该市政府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