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职场)靠低分取胜的汽车
- 格式:docx
- 大小:19.40 KB
- 文档页数:1
心态与能力的关系
心态与能力的关系
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周坤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心态好的、小学毕业的人和一个整天抱怨、绷着个脸的博士生,让我选择,我宁愿选择那个小学生。
有条公式:成功=心态x能力
而能力绝对不可能是零,心态有两种,一个是积极的,一个是消极的。
这里心态如果是零分,你能力再高也是零。
所以成功多少看你在积极心态中所获得的分数。
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叫《酒窝大道》: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
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
而另外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同样的情况,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它,积极进行心态转换,去想事情好的一面,我们就能乐观起来。
能力与心态是我们企业一直看重的两个问题,但是显而易见,心态该是我们更该重视的。
如果一个人在困难的时候,抱消极心态,如《酒窝大道》中第一个导游看到待问题。
那他看到的只是悲观、失望、灰暗的一面。
这样的心态只会形成思维的定势,恐惧退缩,最终丧失的是机会,而长此以往,再无成功希望可言。
所以,即使能力再高,没有好的发展,也创造不出该有的价值。
最会的16种人1.很聪明的人读书学习好与坏与做生意完全是两码事,书读得好,生意不一定做得好,做生意需要头脑灵活多变,想到就要做到。
2.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很强的人一旦有的生意马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要付诸行动,敢做、敢干,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会。
3.不安于现状,不断努力的人“一天三顿饱,老婆孩子热炕头”,一辈子捧着“铁饭碗”的人,永远没有的机会,“够用就行,要那么多钱干吗”这句话是那些赚不到钱的人聊以自慰的“名言”。
4.真正受过穷的人就像“貌不惊人”的男人一心一意地追求漂亮的女孩往往能成功一样,受穷的人因为感受到了贫穷的切肤之痛,而愈有的欲望和精神。
5.有人生财富目标的人一个人单调地上下班,把固定的工资存在银行,年复一年,到头来也攒不了多钱。
想赚大钱就要立志经商,而且目标也要水涨船高,选定10万、20万、100万为奋斗目标,拥有一千万才算是富翁。
6.抛弃“面子”的人想发财要不怕羞,当你在大街小巷推销产品时不要怕被别人看不起。
7.勤奋好动的人多看、多想、多做、超越常理,出奇制胜,“鬼点子”越多越能。
8.最能创新的人做生意第一要诀就是眼光独到,想别人未想的事,走在别人前面,让别人在后面追。
例如,你发现一种商品很符合当地实情,判断自己进回来一定畅销,这是生意人挣钱的准则,等把市场铺开了,别人跟风就晚了。
9.很有自信心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最棒的,这样你就能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信念”是通向经商致富路上的指明灯。
10.个性豪爽的人成功的企业家或商人都是爽快人,办事豪爽,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11.善于冒险果断的人办事果断,凭胆量论成败。
独木桥的故事:有一座独木桥,桥对面有一片丰硕的果林,果实又大又好,胆大的人,凭胆量快速走过独木桥,摘得很多的硕果,而胆小的人不敢过桥,而没有摘得一枚硕果。
12.善于学习总结的人在平时的经商中,多与人交流,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不断总结,以丰富自己的经商经验。
出卖智慧越战期间,美国好莱坞举行了一次募捐晚会。
由于当时的反战情绪已越来越强烈,募捐晚会仅以1美元的收获而收场,创下好莱坞的一个最少吉尼斯纪录。
在这次晚会上,一个叫卡塞尔的小伙子却一举成名。
他就是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师,这唯一的1美元是他用智慧募集到的。
当时晚会上一分钱也没有募到,作为拍卖师的他,也觉得自己脸上无光,无论如何也得募到点什么,哪怕只有1美分也好。
他灵机一动,就先让大家投票,在晚会上选一位最漂亮的姑娘。
然后他与那姑娘沟通了一下,征得同意后,他就开始拍卖这位姑娘的一个亲吻。
这招果然有效,最后他募到了难得的1美元。
当好莱坞把这1美元寄往越南前线的时候,美国的各大报纸都进行了报道。
人们看到这一消息,无不惊叹于卡塞尔的急智,但也多没有把他当一回事,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然而德国的某家猎头公司认为他们发现了一位天才。
他们觉得卡塞尔是棵摇钱树,谁能运用他的头脑,必将财源滚滚,于是建议日渐衰败的德国奥格斯堡啤酒厂重金聘他为顾问。
1972年,卡塞尔移居德国,受聘于奥格斯堡啤酒厂。
他果然不负重望,在那里异想天开地开发了美容啤酒和浴用啤酒,从而使奥格斯堡啤酒厂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销量最大的啤酒厂。
1990年,卡塞尔以德国政府顾问的身份主持拆除柏林墙。
这一次他使柏林墙的每一块砖都以收藏品的形式进入了世界上200多万个家庭和公司,创造了墙砖售价的世界之最。
1998年,卡塞尔返回美国。
他下飞机的时候,美国大西洋赌城——拉斯维加斯正在上演一出拳击喜剧,泰森咬掉了霍利菲尔德的半块耳朵。
出人预料的是,第二天欧洲和美国的许多超市出现了“霍氏耳朵”巧克力,其生产厂家是卡塞尔所属的特尔尼公司。
这一次,卡塞尔虽因霍利菲尔德的起诉输掉了盈利额的百分之八十,然而他天才的商业洞察力却给他赢来年薪3000万的身价。
新世纪到来的那一天,他应休斯敦大学校长曼海姆的邀请,回母校做创业方面的演讲。
在这次演讲会上,一个学生当众向他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卡塞尔先生,您能在我单腿站立的时间里,把您创业的精髓告诉我吗?那位学生正准备抬起一只脚,卡塞尔就答复完毕:生意场上,无论买卖大小,出卖的都是智慧。
初中语文文摘(职场)人人都想去的公司第一条规定:晚七上七点之前,所有人必须离开办公室;第二条规定是老板给自己的:给员工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权利;第三条规定充满了破坏性:审视所有规章,大把大把地扔掉它们;最后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规定:消除所有代表压迫的东西——取消门卫例行检查,取消考勤制度,取消着装规定;不为公司高层保留车位,没有谁真的比别人更重要,谁先来谁就把车停在那里。
这样的规定是不是让天性爱好自由发挥的你很欣喜?对,这就是塞氏公司的不同寻常之处。
别当婆婆在公司老板塞姆勒眼里,大多数公司都患有一种综合征:对待员工就像孩子一样,告诉他们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集合,该做什么,穿什么,跟什么人说话。
但是如果你把员工当作需要时时监护的对象,他们就会成为被监护的对象,他们会言听计从,但他们也不会有热情。
塞氏公司没有前台,高层经理自己接待客人。
自己复印东西,自己发传真;员工很随意,竟然穿着短裤来上班;有的员工没完没了地看报纸,从来不装出忙碌的样子;老板不呆在公司里,很长时间都没往公司打电话;这里甚至没有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可以选择自己的报酬……这里对雇员像成年人,也期望他们像成年人一样表现,做错事的时候自己承担责任。
由于每个员工每六个月必须重新雇佣,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有风险的。
塞姆勒信奉的是,一个在海边度假的员工仍能为顾客和同事创造价值的话,比起干十天工作但没有创造价值的员工要好。
无为管理塞姆勒说:“二十年来,我一直不想弄清这家公司是做什么业务的。
”他的理由很简单,当你说清公司的业务时,你会让员工穿上思想上的紧身衣,接受一种思维定势,更糟的是你给了他们一个借口去忽视面前出现的各种新机会:他们面对新的商机时会说“别理它,跟公司的业务无关”。
今天的公司正在拼命地想办法提高公司的创造能力和灵活性,鼓励员工不断拿出创意,释放他们的才华。
换句话说,他们都想做塞氏公司在过去二十年来一直做的事。
人尽其才大多数公司往往为特定的工作雇佣员工,然后将其固定在职业轨道上,而不会考虑个别雇员的真实愿望。
和谐的密码到乡下的两所农村中学去交流学习,感受颇多。
一所中学的校长与教师打成一片,似乎看不出谁是校长,谁是老师,走进校园,会有老师主动跟你打招呼,偶尔也可以看到少许纸屑果皮之类的东西;在会议室开座谈会,端茶倒水的是学校领导,老师们随便交流,畅所欲言,没有什么拘束,甚至可以听到对学校领导的刺耳的批评言论,校长有一句话说得好:在我们学校里,人人都有错。
到另一所中学去,门口的两名门卫站得笔挺,校园里难见人影晃动,仿佛没有人一般,水泥地板冲洗得干干净净,真的是纤尘不染。
在会议室里座谈,学校领导全都到齐了,每个人说的话像“新闻联播”,中规中矩,有板有眼,好想提前演练过一样,校长解释说,因为期中考试,老师们都去监考了,所以没来参加座谈会,交流只能由全体学校领导出席,念的是官样文章,校长的讲话自始至终没有别的领导插上一句话。
站在会议室的走廊上往下看,绿色的柏树上挂着一树“白花”,好久没打扫了。
估计在这所学校里的老师个个都有自己的理,只是不当面说出来,憋在肚子里,迟早会冒出芽来,捂得住一时,捂不了一世。
据说,第一所学校的校长上的课和一般老师差不多,上课、听课、监考和改试卷一样都不落下,校园里师生关系、教师和领导的关系和谐;第二所学校的校长从不上课、从不听课,从不监考、从不改卷,因为那是“老师们的本职工作”,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好像有一道薄薄的玻璃,说不透,道不明。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放低身段,不要老是摆出领导的架子,居高“凌”下,不要紧绷着脸,把自己当做老师中的一员,这就是和谐的密码,就如同紧绷着的弓放的时间一长,弓背和弓弦的效用就差,力道也减了,根本就射不出多远一样,越是高高在上,摆足了谱的领导,在别人眼里其实越没谱。
在这个世上,人人都有被关心和被关注的需求,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一个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领导者拼命卖力,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商场和职场上。
免费送地的奥妙
1945年,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百废待兴。
以美英法为首的战胜国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家才蓦然发现,这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权威的国际性组织,竟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在纽约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买一块土地,对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
让世界各国出钱也不现实,各国刚刚经历了二战的浩劫,心有余而力不足。
联合国对此一筹莫展。
听到这一消息后,洛克菲勒果断地把自己在纽约市曼哈顿拥有的一片土地中的18英亩的土地以一美元的价格卖给联合国。
这块18英亩的土地当时价值达3800万美元,可洛克菲勒只卖了一美元,难道是他头脑发热的疯狂之举?
对洛克菲勒的这一出人意料之举,当时许多美国大财团都吃惊不已。
许多财团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并纷纷断言:如此经营,不要几年,必然沦落!洛克菲勒不管别人如何议论,决心不变,坚持将土地笑脸奉送。
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完工,毗邻它四周的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土地迅速增值,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尽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财团,洛克菲勒获利无法计数,且名利双收,这种结局,令那些曾经讥讽和嘲笑过洛克菲勒家族捐赠之举的财团和商人人目瞪口呆。
中国人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洛克菲勒正是看出了“舍”出这18英亩土地中蕴含着的巨大的“得”,才敢大手笔的“舍”,当然也就有了数十数百倍的“得”的回报,这就是洛克菲勒免费送地的奥妙。
达·芬奇的求职信
1482年,31岁的达·芬奇离开故乡佛罗伦萨,来到米兰。
他给当时米兰的最高统治者、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写了封求职信,希望谋得一个军事工程师的职位。
这封求职信就是著名的《致米兰大公书》——
尊敬的大公阁下:
来自佛罗伦萨的作战机械发明者迭·芬奇,希望可以成为阁下的军事工程师,同时求见阁下,以便面陈机密:
一、我能建造坚固、轻便又耐用的桥梁,可用来野外行军。
这种桥梁的装卸非常方便。
我也能破坏敌军的桥粱。
二、我能制造出围攻城池的云梯和其他类似设备。
三、我能制造一种易于搬运的大炮。
可用来投射小石块。
犹如下冰雹一般,可以给敌军造成重大损失和混乱。
四、我能制造出装有大炮的铁甲车,可用来冲破敌军密集的队伍,为我军的进攻开辟道路。
五、我能设计出各种地道,无论是直的还是弯的,必要时还可以设计出在河流下面挖地道的方法。
六、倘若您要在海上作战,我能设计出多种适宜进攻的兵船,这些兵船的防护力很好,能够抵御敌军的炮火攻击。
此外,我还擅长建造其他民用设施,同时擅长绘画和雕塑。
如果有人认为上述任何一项我办不到的话,我愿在您的花园,或您指定的其他任何地点进行试验。
向阁下问安!
达·芬奇
米兰大公收到此信后不久,就召见了达·芬奇。
在短暂的面试后,正式聘用达·芬奇为军事工程师,待遇十分优厚。
靠低分取胜的汽车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4年第18期张珠容美国街头,一群年轻人手拿调查问卷,让来来往往的路人为两款车型打分。
大家看到,问卷上的A款车型外观柔美,B款车型外观则狂野。
很快,路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别给两款车型打上了分数。
几天之后,一个名叫菲比的小伙子集中整理了这些年轻人手中的问卷数据,然后提交给自己的上司——美国通用汽车总公司产品开发副总裁罗伯特·A·卢茨。
助手菲比给卢茨提供的调查数据一目了然——满分是10分,A款车型平均得分7.5分,B款车型平均得分是5分。
卢茨扫了一眼总数据,然后拿过菲比手中那一叠厚厚的调查问卷,一张张地翻看起来。
看着看着,他开心地笑了起来。
菲比问:“您是否决定推出7.5分这款车型?”没想到,卢茨坚定地回答:“不!我们要推出只得5分的这款车型。
”看着菲比一脸不解的表情,卢茨向他摊开了手中那一张张评分表:“你看看,得5分的车型,很多人给它打了9分和10分,也有很多人给它打了1分甚至是0分,这表示,有人疯狂地喜欢它,有人则极端厌恶它;而得7.5分的车型,问卷里的打分几乎都是6分、7分、8分,这表示,没有人讨厌它,但也没有人对它非常有激情。
现在的汽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市场已经变得十分拥挤,所以,只有狂热的少数人最有可能购买我们的新款汽车。
那些给B款车型打上9分、10分的人,正是我们要挖掘的潜在客户!”卢茨的独到分析让菲比心服口服。
很快,通用汽车公司按照卢茨“为少数人而开发新产品”的思想,推出了狂野奔放型的新车。
卢茨的眼光果然精准独到,这款新车刚一上市就受到了—部分人的狂热追捧,很快销售一空。
通用汽车公司的这次成功,带给了许多企业一个深刻的启示——推出新产品,多数满意往往比不上少数狂热。
这是因为,多数满意的人的内心常常只夹杂着喜欢的情绪,而少数狂热的人的内心却一定夹杂着购买的欲望。
后者,正是企业盈利的关键。
(摘自《财会月刊》)读书分为谋生和谋心两种:谋生的读书是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为的是找个工作,这不是真正的读书;而谋心的读书则是为了心灵的寄托和安慰,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开车将成穷人标志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
脑满肠肥、大腹便便,是那时典型的富人形象.如今,肥胖症席卷发达国家,而在这些国家中,穷人中的肥胖症最为严重。
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一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经济学人》不久前有一篇报道,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
仅2011一年,就增加了6000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在发达国家中,步行以外的旅行,有70%靠的是汽车。
欧盟的汽车制造与服务业,雇用着1200万人,即6%的就业人口。
美国则有800万人靠此业谋生,占私营企业工作岗位的4.5%。
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驶执照。
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
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
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
然而,他们恰恰是马上要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则大异其趣。
这代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
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
英国一项研究揭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
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1998~2008年间从20%增加到28%,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
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
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不再必要。
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也许同样重要的是,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走运我碰见了处长,他从树林里出来,老远就对我喊:“你看我手里是什么?这蘑菇太漂亮了!”“真漂亮。
”我随声附和。
“你看这斑点多好看!”“是好看。
”我同意。
“你还不向我祝贺?”“衷心祝贺您,处长同志!”我说。
其实,这是毒蝇菌,毒大得很,可是不能讲,讲了他该多么难堪!而且会影响我今后的提升,所以我恨不得马上溜之大吉,没想到他偏偏缠住我:“你还没去过我家吧?今天我请你吃煎蘑菇。
”“我生来不吃蘑菇!”我大吃一惊,马上撒谎说,“我这些天闹肚子!”“好蘑菇可是良药呀,”处长说服我,“连病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吃,你就跟我走吧!”“不行,处长同志,”我都要哭了,“我有个要紧的约会……”“你这是不愿去我家?”处长皱起眉头问,“那我可要生你的气了!你瞧着办吧……”我只好跟他去,我真后悔,没有一见面就告诉他这是毒蝇菌。
现在无论如何不能再说,一说,好像我有心害死他似的。
酸奶油煎蘑菇端上了桌,处长兴高采烈,就像三岁的孩子,我虽然强颜欢笑,心里却在默默与亲人告别了。
“这么漂亮的东西,都不忍心往嘴里放!”处长一边说一边把碟子往我跟前推。
“吃了真可惜,咱还是不吃为好!”我说。
“你是怎么回事,连句笑话都听不懂,快吃吧!”处长用命令的语调说,“对了,我得查查这蘑菇叫什么名字……”他走后马上就回来了,脸都白了,对我说:“朋友,我错了,这是毒蝇菌!毒大得很!”“可是我已经吃了好几口。
”我又撒谎。
“我害了你,”处长吓坏了,“真荒唐,正好还赶上要提升的关口!”救护车来了,我被送到医院去洗胃……处长晋升了,我也沾了光。
现在,我偶尔会装装头晕。
我还得了一笔奖金呢,这是该我走运。
靠低分取胜的汽车
美国街头,一群年轻人手拿调查问卷,让来来往往的路人为两款车的外观打分。
大家看到,问卷上的A款柔美温和,B款则狂野奔放。
很快,路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别给两款车的外观打了分数。
几天之后,一个名叫菲比的小伙子集中整理了这些年轻人手中的问卷数据,然后提交给自己的上司——美国通用汽车总公司产品开发副总裁罗伯特·A.卢茨。
原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刚开发出一款性能优越的汽车,但公司高层对车的外观风格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觉得应该给这款车配上柔美温和的外形,另一部分人却觉得狂野奔放的外形更有市场。
在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卢茨提出让大众选择并决定新车的外形。
助手菲比给卢茨提供的调查数据一目了然——满分是10分,A款平均得分为7.5分,B 款平均得分是5分。
卢茨扫了一眼总数据,然后拿过菲比手中那一沓厚厚的调查问卷,一张张地翻看起来。
看着看着,他开心地笑了起来。
菲比问:“您是否决定推出7.5分这款外形的车?”
没想到,卢茨坚定地回答:“不!我们要推出只得5分的这款。
”看着菲比一脸不解的表情,卢茨向他摊开了手中那一张张评分表,说:“你看看,得5分的这款,很多人给它打了9分和10分,也有很多人给它打了1分甚至是0分,这表示,有人疯狂地喜欢它,有人则极端厌恶它;而得7.5分的这款,问卷里的打分几乎都是6分、7分、8分,这表示,没有人讨厌它,但也没有人对它非常有激情。
现在的汽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市场已经变得十分拥挤,所以,只有狂热的少数人最有可能购买我们的新款汽车。
那些给B款打上9分、10分的人,正是我们要挖掘的潜在客户!”
卢茨的独到分析让菲比心服口服。
很快,通用汽车公司按照卢茨“为少数人而开发新产品”的思路,推出了狂野奔放型的新车。
卢茨的眼光果然精准独到,这款新车刚一上市就受到了一部分人的狂热追捧,很快销售一空。
通用汽车公司的这次成功,带给了许多企业一个深刻的启示——推出新产品,多数满意往往比不上少数狂热。
这是因为,多数满意的人的内心常常只夹杂着喜欢的情绪,而少数狂热的人的内心却一定夹杂着购买的欲望。
后者,正是企业盈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