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博雅景观

核心提示:辽宁省是全国重要沿海省市之一,横跨黄海、渤海两个海域,大陆海岸线长约2100km,占全国海岸长的12%。辽宁省海域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沿海城市发达,具有宝贵的地源优势。

近年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辽宁省由于大力实施“海上辽宁,科技兴海”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其海洋经济已经步入稳健发展的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高技术产业等多层次推进的可喜格局。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海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辽宁省海洋资源基础及开发利用现状

1、辽宁省海洋资源基础

(1)海洋空间资源

全省拥有海岸线2878.5km,其中,大陆岸线2178.3km,岛屿岸线700.2km;全省滩涂总面积约1696km2,约占全国的9.7%,居全国第六位,其中辽东湾沿岸滩涂面积1020km2,约占全省的60%,黄海北部沿岸滩涂约676km2,约占全省的40%;全省有岛、坨、礁506个,其中面积0.01km2以上的岛屿205个,总面积189.21km2;全省湿地面积共约2132km2。

(2)港口资源

辽宁省海岸线漫长,有着建港的良好条件,全省已形成以大连、营口港为中心,丹东、锦州、葫芦岛港为两翼,连结沿海地方中小港的海上交通运输体系以及40余条海上通道,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已分别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海上贸易网络。

(3)海洋生物资源

辽宁海岸带和近海水域已鉴定的海洋生物520多种,其中浮游生物约107种,底栖生物约280种,游泳生物包括头足类和哺乳动物约有137种。现已为渔业开发利用的经济种类80余种。包括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经济生物资源及大量的海洋、滨岸和岛屿珍稀生物物种,毛虾、对虾、海蜇是全国三大地方捕捞品种[1]。

(4)滨海旅游资源

辽宁沿海旅游资源丰富,初步营造了以中国著名旅游城市大连为中心的辽宁南部旅游区、以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为中心的东部旅游区和以锦葫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的辽宁西部考古、滨海、山川3个中心旅游区,建设了以大连为中心,以丹东、葫芦岛市为两翼,贯通辽宁沿海各市的6个滨海旅游带。

(5)海洋矿产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现探明和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煤、硫、岩盐、重砂矿、多金属软泥(热液矿床)等。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辽东湾,石油资源量约有7.5亿t,天然气资源量约有1000亿m3,已探明具有开发价值的石油储量1.25亿t,天然气储量135亿m3。滨海砂矿主要有金刚石、沙金、锆英石、型沙、砂砾等,开发前景广阔。

(6)海洋能资源

海洋能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通常指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等。辽宁海洋能的蕴藏量约为700万kw,在全国海洋能的蕴藏量中约占0.67%。其中潮汐能约为193.6万kw,约占全国潮汐能的1.05%;波浪能约152万kw,约占全国波浪能的1%;温差能约为150万kw,约占全国温差能的0.3%;海流能约为100万kw,约占全国海流能的1.1%;盐差能约为100万kw,约占全国盐差能的1.1%。

(7)海洋水资源

目前,辽宁省海水利用主要集中在大连、营口、葫芦岛3个市,海水淡化能力达到6.14万m3/日,直接利用量达到21.6亿m3/年。其中,大连市海水淡化能力达到1.14万m3/日,绝大多数属于工业利用。海水直接利用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金州以南地区,2004年直接利用量达到13.4亿m3。

2.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辽宁省海岸线漫长,有丰富的港口、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海底矿产、海水化学及海洋能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省已形成海洋渔业、海洋交通、海洋油气、海洋造船、海洋盐化工业、海洋旅游六大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全省海洋产业发展较快,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海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海洋产业总产值每年以22%左右的速度增长,从1996年207.52亿元增长到2004年932.2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总值的比重也从6.57%增长到13.56%(见表1)。

辽宁省海洋产业产量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地位,并且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辽宁海洋产业的产出量,尤其是水产、造船、港口、海洋运输、滨海旅游等快速增长,其中水产和造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以2004年数据统计,辽宁海洋水产品占全国的12.51%,原盐产量占全国的9.73%,海洋货运量占全国11.06%,造船完工量占全国的24.00%。

但是与我国沿海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海洋经济产值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不是很高。上世纪90 年代以来,辽宁省海洋产业产值位次在全国排名中有少许变化,但总的来说,变化不大。广东海洋产业产值一直居于领先地位,浙江、福建、山东、上海等处于第二集团,而辽宁省处于第三集团。

二、辽宁省海洋资源产业灰色关联分析及GM(1,1)预测

1、灰色关联与GM(1,1)预测模型

灰色关联度与GM( 1,1) 模型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提出的。目前,关联度分析应用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社会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尤其在社会经济领域,如预测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效益、区域经济优势分析、技术经济的方案评价、产业结构的调整

方向以及微观经济的因素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2 ,3 ] 。

GM(1,1) 模型是较常用的短期预测模型,数值预测的基础是基于累加生成数列。其对时间序列进行数量大小的预测,是一阶单变量微分方程,并通过对模型生成拟合值与原始数值的迭代检验,验证该灰色建模的可信度,进行残差修正,并根据以上计算求得所需的预测值[4]。

2、关联分析过程

数据采集、处理及系数采用1996年至2004 年国家海洋统计年鉴数据。首先对海洋主要产

值均值化处理。ρ称为分辨系数,其意义是削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ρ∈(0 ,1) ,本文中分辨系数ρ按照通常习惯取0.5。

(1)辽宁省海洋产业关联度及关联序

G(0 ,1)即为X0 与X1 的关联度,余类推。X0 为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 X1 为海洋水产业; X2 为海洋油气业;X3 为海洋盐业; X4 为沿海造船业; X5 为海洋交通运输业; X6 为沿海国际旅游业。

关联度:G(0,1)=0.95782 G(0,2)=0.83477 G(0,3)=0.74510 G(0,4)=0.89521 G(0,5)=0.86480 G(0,6)=0.89

关联序:X1 > X4 > X6 > X5 > X2 > X3

(2)海洋产业产值与海洋三次产业关联度及关联序

Y0 为海洋产业总产值; Y1 为海洋第一产业(即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 ; Y2 为海洋第二产业; Y3 为海洋第三产业。

关联度:G(0,1)=0.83552 G(0,2)=0.64250 G(0,3)=0.70098

关联序:Y1 > Y3 > Y2

(3)海洋从业人员数关联序分析结果

Z0 为海洋主要产业从业人员; Z1 为海洋水产业从业人员; Z2 为海洋石油业从业人员; Z3 为海洋盐业从业人员; Z4 为沿海造船从业人员; Z5 为海洋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 Z6 为沿海海外旅游业从业人员。

关联度:G(0,1)=0.77246? G(0,2)=0.71471 G(0,3)=0.65403 G(0,4)=0.67486

G(0,5)=0.45423 G(0,6)=0.68860

关联序:Z1 > Z2 > Z6 > Z4 > Z3 > Z5

3、GM(1,1)模型预测过程

应用GM(1,1) 模型,用1996年到2004 年的数据对我国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进行了预

测,2010 和2015 年预测结果见表2 (预测结果是按2000 年标准价计算) 。

三、灰色系统分析结果

1、关联分析结果

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辽宁省海洋主要产业关联序依次为海洋水产、沿海造船、滨海国际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盐业。海洋水产业产值一直是辽宁省海洋产业的海洋支柱产业,年均占海洋产业总值的60%以上,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了海水养殖过程中有关生物技术问题,从2001年开始,辽宁省海水

养殖产量已经超过了捕捞产量,目前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水总产量的48%。在可预见的将来,海洋水产业仍然能够在海洋产业中继续保持优势。辽宁省是中国的造船大省,在全国船舶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大连是辽宁主要造船工业分布地,造船工业具备先进水平,造船业的份额也不断增大,发展潜力巨大。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产值不断加,是海洋产业中的朝阳产业,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由于近年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滨海旅游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海岛旅游也成为热点,可以预见未来滨海旅游业必将成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背景下,海洋交通运输业也成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值直线上升,再加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捷发展和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辽宁省制造业中心的建设,大大促进了辽宁省海洋运输业的发展。

海洋产业的三次产业关联序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由此可见海洋第一产业一直在辽宁省海洋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我国发达的沿海省份相比,辽宁省海洋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随着沿海造船业、海洋运输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辽宁省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必将有所增加。

在我国海洋产业的就业结构中,海洋产业总就业人口与各海洋产业就业人口的关联序依次为海洋水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国际旅游业、沿海造船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从排序可以看出我国海洋产业总就业人口中的发展趋势与各产业的关联密切程度:海洋产业总就业人口与海洋水产业关联度最大,海洋水产业就业人口占海洋产业总就业人口的极大比例[5]。

2、预测模型结果分析

预测结果表明,在预测海洋产值中发现灰色模型对于海盐盐业和海洋油气业预测结果可信度较差,这主要是由该海洋产业自身发展状况决定的。辽宁海洋盐业自然基础很好,但产量及产值发展受气候影响较大,盐产量年际之间差别不大,产量产值增加不多。而海洋油气业的产量及产值受政府政策影响比较大,海洋石油开采成本较高,但预期海洋石油开采量将逐步增大。其他产业部门的产值预测可信度都较高。据预测,届时海洋水产业产值仍将占很大比重,另外滨海海外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等也将在我省具有重要地位。

四、辽宁省海洋产业前景展望及结构调整

1、辽宁省海洋产业前景展望

未来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内、外两个动因,内因就是按照市场规律的运作积极挖掘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寻求自身的发展,而外因就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二者缺一不可。2006年6月,辽宁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了《关于共同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要充分利用辽宁省海洋资源,着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有重点、有步骤地积极推进“五点一线”的“V”字型沿海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沿海经济,努力形成产业集群,构筑沿海与腹地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这就为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目前,海洋水产业是辽宁海洋龙头产业,在较长时间内,海洋水产业仍然将在我省海洋产值中保持很高的比重,实施五点一线战略可以促进海洋水产业的优化升级,扩大海水养殖业规模、提升术含量,进一步搞好海洋水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对外的出品量。我省的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在海洋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属于第三产业,在产业发展序列中序次较高, 实施五点一线将在沿海地区逐步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带、资源开发产业带和旅游观光产业带,因此运输业作为基础产业,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未来都将成为辽宁海洋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沿海造船作为辽宁省的传统优势产业,而海洋盐业和海洋油气业则是以资源定产值,,以资金科技定效益,借助五点一线发展临港产业和资源开发产业的机遇,增加科技投入,也将成为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辽宁省新兴的海洋产业除了滨海旅游以外规模不大,产值还不高,但是近一两年发展迅速,尤其海洋生物药业发展迅速,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一些新技术的突破,使得开发海水中的新能源成为可能,也必将成为新兴主导产业之一。

2、抓住机遇,促进辽宁省海洋产业优化升级

海洋产业结构的未来变化可能多种多样,制订合理的海洋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方案,对于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抓住机遇,对海洋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首先,要在改善和优化产业结构,在辽宁省确立对外开放新格局之际,形成以海洋水产业为龙头,海洋造船业、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药业重点发展的格局,培育其

成为辽宁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的支柱产业。其次,要以海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促进传统海洋产业的现代化,加大投入,构建具有我国海洋科技优势的海洋创新技术研究体系,以科技带动海洋产业,提高海洋高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在有条件的滨海滩涂上建立海洋科技产业开发园区,集科研、生产、休闲娱乐为一体,建设海洋新兴产业的孵化基地和示范基地。再次,要充分利用靠近海域的深水,港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油气资源,推进辽宁海域综合发展,积极实施海陆一体化开发战略。第四,在进一步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到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形成海洋产业组合优势。重点发展以海水养殖业和海洋药业为内容的现代海洋生物产业,定位于现代生物技术的研发、应用和转化,并逐步发展成为海洋生物产业基地 [6]。

(2)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循环使用海洋资源的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围绕海洋渔业、船舶修造业、海洋油气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海洋制药、海洋环保和海洋产品加工等8大类100项海洋高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提高海洋产业科技含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大力组织开展海洋科技与经济的对接活动,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海洋科技开发企业与省内外科教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根据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的要求,今后10年重点建设3个~5个省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要突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海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基地真正成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集中区域。培育一批海洋科技企业,并使之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进一步整合海洋科技力量,创办“十大”海洋工程技术中心。五是加快发展海洋教育事业,提高我省海洋科技的总体素质和水平。积极培养引进海洋科技人才,建立海洋研发中心,强化和扩大各综合大学涉海院、系的建设,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海洋产业大军;选派优秀中青年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到国外学习培训,提高辽宁省海洋科技的总体素质和水平。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摘要] 产业集群强劲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产业集群的主要竞争优势表现为外 部经济、社会资本、创新和创新网络四个方面。 [关键词]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创新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 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不是单纯的产业空 间集聚,而是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各种正式合作关系和非正式交流 的社会经济网络。 典型的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空间集聚特征:任何一个产业集群都是大量企业在空间的汇集,成员企业和辅助机构被共同“锁定”在一定区域,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专业化的、弹性的劳动力,具有 较强的地域相关性。2.专业化特征: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企业成员之间围绕产业链及其服务性机构、行业组织实行精细的专业分工,形 成了社会化分工网络。3.根植性特征:所谓根植性是指通过集体性组织来建立 信任和承诺,使得不同利益各方协同作用,从而获得好处,同时保持高度的灵 活性。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集群内产业家产生信任、理解和相互合作,并形 成集群内企业间的一种特殊黏合剂,使众多产业粘结在一起,既营造了区域创 新环境,又使产业深深扎根于当地。4.网络创新特征:集群内的成员企业和辅 助机构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 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 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产业的持续 创新。 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之所以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表现出良好的竞争态势,在于产 业集群作为一种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的集聚,能够形成其他区 域所没有的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 1.外部经济优势。产业集群的外部竞争优势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劳 动力市场共享的优势。通过这三种外部经济优势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产业的 生产成本,有利于集群开展低成本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区域品牌获取整 体营销优势。 (1)规模经济优势。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形成了产品的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使集群内企业获得从原材料到人才的低成本供给。如大批量购买 原材料,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建 立区位品牌,使集群内的单个企业借助集群的整体品牌效用获得营销的规模经济优势。 (2)范围经济优势。外部范围经济是由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由于集群内专业化程度很高,企业往往集中于生产某一专门的产品,同时利用 自身的技能与其他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参与价值链的全部增值活动。在这种情 况下,生产系统被肢解为许多部分,分散在许多小企业中,企业之间再通过建

关于湛江市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报告

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师范)刘银慧2010944136 关于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摘要:湛江的海岸线位居广东的首位,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随着海洋经济强市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湛江经济发展新的另一增长点。虽然如此,湛江的海洋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依旧呈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着重分析了湛江地理环境对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途径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经济报告用大约1个月的时间进行调研,通过调查湛江地理环境对发展海洋经济的促进因素,提出以下的建议,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增强服务意识;其次,政府部门还要制定好发展规划,并实施好相关保护法规和优惠政策;再次,要依靠科技进步力量,实施“科技兴海”;最后要有重点,分步骤分层次地发展好海洋优势产业,尤其是一些潜力大,基础好,效益快的海洋产业。以上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湛江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湛江市;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产业 1 湛江海洋资源状况概述 1.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湛江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243.7km,占广东省海岸线总长的30﹪,港湾岛屿众多,有史以来就是有名的海洋大市。湛江地理位置优越,东面南海,西临北部湾,南望海南岛,背靠大西南,是粤、桂、琼通衢的战略要地,大西南出海的主要出海口,也是我国大路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距最短的重要口岸[1]。在北部湾经济圈、亚太经济圈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2 丰富的海洋资源 1.2.1 海洋水产资源主要包括经济鱼类520余种,贝类547种,藻类10多种,还有虾类 28种。湛江港和雷州湾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19.15g/㎡ ,栖息密度为110.4个/ ㎡;北部湾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72.45g/㎡,栖息密度为263个/㎡。由于湛江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所以海洋生物种类也比较繁多[2]。据有关资料记载,仅潮间带生物就多达1500多种,其中鱼类上千种,有经济价值的200多种,为发展海洋生物开发研究产业以及海洋捕捞业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1.2.2 能源,矿产和盐业资源中国南海的海洋油气特别丰富,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 集中心之一。湛江沿岸浅海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已探明的总储量高达525万t。已探明有生油、储油条件的构造超过400个,以及9个油田和3个气田。由于湛江市西南部海岸日照时间长,太阳总辐射量大,是全国光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湛江沿海油气储量也比较大,盐田生产条件比较好,另外,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使得湛江的潮夕能与海风能开发前景也十分广阔。 1.2.3 特色的旅游资源湛江市有“红、绿、蓝”特色旅游资源,是中国海洋旅游资源 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首先,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从而使湛江集海港、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第11卷 第3期 中 国 水 运 Vol.11 No.3 2011年 3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March 2011 收稿日期:2011-02-18 作者简介:刘 全(1978-),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工程师,硕士,从事港航工程专业 设计工作。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刘 全,黄炳星,王红湘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9) 摘 要:随着陆地资源日趋枯竭,人类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已列入各沿海国家的发展战略。其中,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最为引人注目,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文中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世界和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关键词:海洋工程;海工装备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3-0037-03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加剧和未来陆上油气储量的逐渐枯竭,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最为引人注目,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海洋二十一世纪议程》、《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等均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使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出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产化率、关键技术的提升、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国外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根据有关资料,全球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880亿吨,天然气储量266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占45%左右。随着陆上油气资源逐渐减少,海洋石油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追逐的主要战略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1600多个,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上开发油气,有200多个油气田投产。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持续大幅增长,据Douglas-Westwood 统计,08年全球海工装备资本性投资为1570亿美元,09年约1520亿美元,占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60%左右。 当前,全球共有各类海洋钻井装备650多座,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超过430座,占有总规模的2/3;半潜式钻井平台180多座,钻井船近50艘,合计占1/3。截止2010年7月,全球超深水钻井平台、钻井船订单情况如表1。 表1 全球海工装备订单情况(2010.7) 类别 当前在建 订单总额(百万美元) 钻井船 37 24265 半潜平台 41 14998 自升式平台 59 6901 合计 137 46164 资料来源: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所 2010年7月21日 《海洋工程装备》数据整理。 FPSO 目前的保有量接近120艘。此外,全球首艘兼具钻井功能的FPSO (称作FDPSO)已交付,将开启FPSO 市场的崭新一页。FLNG 和FSRU 等专门针对天然气的新船 种也将加入浮式生产装备行列,成为海上一道新景观,FPSO 新项目需求如图1 所示。 图1 FPSO 新项目需求预测(2011-2017)(单位:艘) 保守估计,按未来5年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年均投资3,200亿美元测算,则2011至2015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年均容量700亿美元以上,期间海洋工程装备投资总额至少为3,500亿美元。 二、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海岸线18,400km,综合评估我国海域共有油气资源量350~400亿吨石油当量。但开采程度和平均探明率相对较低,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和装备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缺少必要的深海油气资源钻探、开采和生产装备。未来10年我国油气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提高和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南海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并首次将南海权益列为中国核心利益。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资源总量的1/3。国家发改委已组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共同研究深海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据悉中石油已获批准在南海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勘探,中海油也已获准在南海7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勘探开发。中石化则主要开发东海油气资源,可以预期中国万里海疆将出现海洋油气开发的高潮。 截至2009年底,国内在生产油气田77个,平台150座,在建10座,海外油田管理140余座,海管4,813km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分析

116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 2010年25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指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相互之间具有竞合关系,且共享基础设施。和企业集中在一起还包括各种相关机构如中介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挥作用。 马歇尔认为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获得外部经济,因此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集聚,这样可以获得其他企业没有的优势,这些使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拥有了集聚优势。为获得外部经济而集聚在一起就是集群产生的动力。韦伯从区位因素角度分析,并认为大量集聚因素是产业集聚的动力。威廉姆斯从交易费用角度说明了集群的产生,集群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最优效率的经济组织。克鲁格曼从规模报酬递增方面说明了企业集聚的原因。波特指出产业集群的存在可以使钻石模型的要素得到更好的发挥。Best (1999)认为产业集群存在四种主要动力:集中专业化、知识外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它们依次对产业 产业集群的 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分析 ■于树江 博士 刘静霞 李艳双(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300130)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2007000121),河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HB2009WT62)◆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把集群原有的生产要素转变成了集群的竞争优势,使集群在竞争处于有利地位。本文描述了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构成以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同时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 动力机制 竞争优势 集群的发展产生作用,并形成循环状的稳 定结构,这就是主体动力机制。 国内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是基于不同的集群提出不同的动力机制。鲁桃珍(2007)在对湖南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地产业集群动力因素是政府和市场,政府要为集群发展创造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有利于集群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集群发展。市场的推动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另一要素,它通过企业之间的网络化和中小企业集中来发挥作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率,集群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外部经济(共享基础实施或其他公共支出),促进集群发展。候志茹(2008)认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由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组成。内源动力机制包括产业价值链、社会资本与网络、外部经济、集群技术创新与知识外溢等;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外源动力机制包括政府的促导行为、外部竞争、区域创新环境以及制度文化等要素。 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包括外部经济,集聚经济,地理位置,低交易费用,企业家精神,政府作用,市场推动,社会资本与网络,集群技术创新等。但外部经济、集聚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在集群产生后,其作用逐渐消失,随着集群发展,政府、集群网络和集群创新的作用不断地稳定并且具有规律性。政府的职能由为集群创 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投资转变成为企业联系科研机构,帮助企业融资,协调集 群内各机构之间的关系。集群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多,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原来的血缘关系发展到以地缘、业缘更大范围的网络关系,分散了企业的创新风险,使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促进了企业的协调和沟通,同时集群内知识传播更加迅速,隐性知识也被大多数人了解了。网络中的中介结构和科研机构等机构组织,共同形成了集群的创新环境,而集群的不断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某个产业集群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产业集群或其他组织结构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包括成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家资源,专业市场,区域创新能力等。 在产业集群内,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共同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共用基础设施,由于地理接近而减少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同时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使企业间建立了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从而使双方更容易达成合约降低了交易成本。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可以随时调整员工数量和结构,减少了工资费用;另一方面劳动力之间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信息和思想的传播、扩散,扩大了企业的信息流。以上这些的存在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使集群具有生产成本竞争优势。在集群内,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使企业满足了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使顾客认为该产品有别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进而形成对该产品的依赖,这样产品的价格弹性就不明显,能够带来较高的边际利润。同时为竞争对手设置产业进入障碍。 产业集群形成自己的区域品牌,调动 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个大企业 产业观察Estate Observation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 番,能源消费翻1 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一 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 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 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 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 人均天然气储量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二 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 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 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2、 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 亿m2建筑中, 99%属于高能耗建筑。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 ~30%。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 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

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及空间模式演变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3-0443-06 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及空间模式演变 王丹1,2 ,张耀光3,陈爽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 100049; 3.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 1990年代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相应发生转变。基于产业功能的角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辽宁省1997年、2006年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总结出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 功能结构演变模式:支柱产业地位稳定,主导、 潜导双向转移。应用Weaver Tomas 组合系数法对辽宁省1997年、2006年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进行空间层次划分,总结出其以大连为稳定核心发展的空间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产业功能结构及空间布局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构建提出发展建议。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空间模式;沿海经济带中图分类号:P7;F121.3文献标识码:A 辽宁省海洋经济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海洋经济总产值从1997年的246.3亿元发展至2006年的1468.6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21.9%,明显快于同期GDP 的增长速度[1-2](11.3%)。伴随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也相应发生转变[3]。正确把握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演变,合理引导产业和空间结构优化升级,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于区域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研究,主要 基于三次产业和传统、 新兴、未来海洋产业的产业结构划分[4]。如张红智将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 构与世界平均海洋产业结构和美国海洋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5]。张耀光等应用三轴图法描绘了海洋三次产业演进过程及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并指出不同时期我国各沿海省新兴与传统海洋产业构成的变化[6]。产业功能结构是经济地理学中研究较多的产业结构之一,基于产业功能研究最为常见和重要的是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选择:楼东等就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问题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指出了1990年代以来我国及沿海主要省份的海洋支柱、主导产业[7];张耀光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省海洋经济主导产业进行选择[8];吴凯等通过对沿海地区各海洋产业区位熵分析来确定区域优势海洋产业[9]。另外,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中,多位学者提出通过正确的主导产业选择,使海洋产业结构重心由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由第一向第二、三产业逐步转移,优化升级的观点[10-12]。产业功能结构的 演变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对于海洋经济的空间研究多数针对海洋经济空间差异、空间集聚扩散程度及其演变,而对于空间结构的量化研究并不多见。海洋经济空间结构,在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表现为在一定地域上的极化与扩散,从而引导区域经济从均衡向非均衡、再向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13]。张景秋指出我国临海地带经济空间结构由近代工业萌芽时的双港结构演变为现在的多核心多组密集带状结构[12]。本文应用Weaver Tomas 组合系数法对辽宁省沿海6个地区的海洋经济进行空间层次划分,得出其海洋经济的空间结构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其1997—2006年空间模式的演变。 1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演变 对海洋产业功能结构的研究主要是明确哪些海洋产业属于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哪些属于支柱产业、潜导产业;主导、支柱、潜导等功能产业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演变构成了整个产业功能结构的演变。 在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演进过程中,其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1997年的54∶30∶16转变为2006年的37∶23∶40,由一、二、三的产业结构直接转变为一、三、二结构,表现出与陆域产业不同的演进模式[14]。原有海洋产业部门(海洋渔业、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 收稿时间:2009-12-18;修回时间:2010-02-20 第30卷第3期经济地理Vol.30,No.32010年3月ECONOM IC GEOGRAPHY M ar.,2010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1-11-2 信息来源:博雅景观 核心提示:辽宁省是全国重要沿海省市之一,横跨黄海、渤海两个海域,大陆海岸线长约 2100km,占全国海岸长的12%。辽宁省海域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沿海城市发达,具有宝贵的地源优势。 近年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辽宁省由于大力实施“海上辽宁,科技兴海”战 略,发展海洋经济,其海洋经济已经步入稳健发展的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高技术产业等多层次推进的可喜格局。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 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海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 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辽宁省海洋资源基础及开发利用现状 1、辽宁省海洋资源基础 全省拥有海岸线2878.5km ,其中,大陆岸线2178.3km ,岛屿岸线700.2km ;全省滩涂

总面积约1696km2 ,约占全国的9.7%,居全国第六位,其中辽东湾沿岸滩涂面积1020km2 约占全省的60%,黄海北部沿岸滩涂约676km2,约占全省的40% ;全省有岛、坨、礁506 个,其中面积0.01km2 以上的岛屿205个,总面积189.21km2 ;全省湿地面积共约2132km2 (2)港口资源 辽宁省海岸线漫长,有着建港的良好条件,全省已形成以大连、营口港为中心,丹东、锦州、 葫芦岛港为两翼,连结沿海地方中小港的海上交通运输体系以及40余条海上通道,大连港、营 口港、锦州港已分别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海上贸易网络。 (3)海洋生物资源 280种,游泳生物包括头足类和哺乳动物约有137种。现已为渔业开发利用的经济种类80余种 包括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经济生物资源及大量的海洋、滨岸和岛屿珍稀生物物种,毛虾、对虾、海蜇是全国三大地方捕捞品种[1]。

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以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为例 一、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背景海门市家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星、德胜、天补、三和、海门等乡镇,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形成。地处海门、通州两市交界处的叠石桥,当地群众素有从事家纺品生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叠石桥家纺业发展驶人了快车道,家纺的品种款式由小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形成了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格局。海门市政府先后投人10亿多元,对市场经过六次扩建、改造,目前叠石桥已形成绣品城、家纺城、商贸城、名品广场等四大经营区域,拥有5000多个摊位和2000多个精品门店,营业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日人流量3万人次,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餐饮娱乐业等。在叠石桥市场的带动下,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人数20多万,生产的产品包括被套、被罩、床单、窗帘、被子、凉席、帐子等,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实现成交额巧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景最为看好的市场。 二、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 1.要素条件。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而定。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资源。叠石桥家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家纺企业来到海门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家纺产品集散地。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所在的三星镇,建起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建成三年来,已有进区企业194家,总投人35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103家,超亿元企业有10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资金以及美、欧、非、亚等大洲20多个国家外资纷纷涌人,争抢发展先机。在该市海门、三和、天补、德胜等紧邻叠石桥家纺市场的乡镇,外资同样纷至沓来,推动海门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列苏中、苏北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一.研究目的: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究其原因,只有两个字,能源。从最初的伐木烧火,到后来的燃煤烧火,从火力发电到核能发电,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能源进行的。而我们对能源的获取与利用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又影响着我们的自身健康,遏制着我们的发展。而随着我们的发展,可被我们利用的能源也不断减少,所以我们要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保护能源。 二.研究方法: 网上查讯法。 三.调研项目: 1)环境污染状况 在产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岁月中,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由于消费量不大,一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足以补充其作为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可以“吸收和消化”薪柴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因此,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基本上不成为问题。当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导致过度开垦造成的土质退化问题。产业革命促使矿物能源取代薪柴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现代环境问题随之产生。经济、人口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费需求急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逐步恶化。总体而言,所有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

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而煤层甲烷排放等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等。值得注意的是,产生的污水的排放,使土壤盐渍化,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等。 还有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防不胜防的核事故问题。 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泄洪道变流装置的安装造成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破坏,截流阻断鱼类洄游等;会改变河流水深、水温、流速及库区小气候,对库区水生和陆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诱发地震;小水电站还会向生物圈排放一些温室气体(特别是由

大连滨海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大连滨海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滨海旅游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是一种以海洋资源为主体,休闲旅游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产品。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滨海旅游热潮。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滨海城市,大连凭借自身良好的资源优势,便捷的区位条件和强大的区域经济支撑,滨海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以经济开发区(金石滩)-大连市区-旅顺口区域为基础,围绕渤海和黄海2条滨海带进行带状铺张式开发的形势。据统计,2007年大连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4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3%;接待海外游客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市GDP的10.38%;旅游创汇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截至2007年末,全市拥有旅游宾馆(饭店)206家,增加1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66家,增加7家;旅行社378家,增加5家。滨海旅游正在成为大连旅游业的支柱,滨海旅游业正成为大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滨海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优越的区位和气候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的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北位于38°43′N-40°10′N之间,东西位于120°58′E-123°31′E之间,属受海洋性影响的温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另外,大连是扼守渤海通往太平洋狭窄出口的门卫,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通往华北、华东、华南和海外各地的主要出海口,自古以来,大连一直是我国北方海上交通要道和海防战略要地,素

有“东北前哨”和“京津门户”之称。同时,大连又是东北亚的中心,处于亚欧大陆桥东端,为东北地区自然条件最好的港口,在东北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大连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点鲜明,可以概括为水、滩、景、特。(1)“水”指以海景为主的旅游景点。在2005年完成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大连市共普查到“观光游憩海域”类旅游资源73个,其中48个已开发、25个未开发。这些旅游资源中不乏棒棰岛海滨浴场、星海湾、金石滩十里黄金海岸等五级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成了大连市海滨旅游发展的领先带头形势。(2)“滩”即海滩,是指海洋沿岸沙质地面,它与水共同构成了浴场的主体。这是大连滨海旅游的最大特色之一。海滩是游人享受阳光和海水的主要场所,同时适合开展沙雕、沙滩排球等具有现代文明特点的艺术、体育类活动。大连滨海沿岸分布着众多沙质柔软细腻、滩涂广阔平坦的优质沙滩,仙浴湾海滨浴场、棒棰岛海滨浴场、傅家庄浴场等皆久负盛名。(3)“景”是由沿海地区特有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构成。大连属基岩海岸,这里岸线曲折,岬湾间布,山丘临海,基岩裸露。在海浪的磨蚀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如老虎滩的海蚀柱“老虎牙”,海蚀崖“虎头崖”,海蚀洞“老虎洞”;金石滩千姿百态的海蚀礁石:百兽登岸、玫瑰石、海豹背天、蟹螯石、鲲鹏展翅、达摩面壁、八仙过海等,还有被称为“海上小桂林”的长海银窝石林。除自然“景”外,近代战争遗迹是大连的重要人文景观。旅顺是我国日、俄战争遗迹最集中的地区。帝国主义在旅顺厮杀而留下的战壕、工 事、“纪念物”触目皆是。整个旅顺实际上就是一座庞大的露天战争遗址。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址博物馆、人文景观不仅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4)“特”是指海岸地质、海洋水文、动植物等独特景观以及丰富的海珍产品。大连有我国罕见而完整的震旦纪、寒武纪的地质地貌、沉积岩石和丰富多彩的生物化石;有典型独特的地学旅游资源:白云山

【论文】海洋资源利用现状与前景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利用现状、不足,前景 【摘要】: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 管辖的海域十分广阔,共有300万平方公里左右。其 中分布十分广阔的大洋金属结核,以及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这些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也已在东太平洋的C-C区圈定15万平方公里的开辟区,已获联合国的批准。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概况、海洋产业的状况及发展现状,以及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对发展我国海洋产业提出了几点建议,并预测我国海洋资源的利用前景。 Our country is a maritime country, sea area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sea is very broad, a total of 3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ery broad ocean metal tuberculosis, and plenty of natural gas and oil, which has drawn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our country also has set up a file in the eastern Pacific C-C the delineation of 15 square kilometers of the open area,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a's ocean resources, the condition of the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cean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predicted the prospect of China's ocean resources. 【关键词】:海洋资源资源利用现状发展前景海洋优势 【正文】: 我国海洋资源的优势和利用现状: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方案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 调查方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广东省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评估与分析”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背景 广东作为我国产业集群的主要经济带,目前已经形成了300余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与西方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广东产业集群除了面临着资源集约利用、国际贸易环境、环境保护和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挑战外,还受到资金、技术、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约束。很多集群带普遍存在大集群小企业的现象,缺乏"领头羊"。 针对这种现象,2008年底,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在珠三角推动"支持中国产业集群与资本运作国际示范项目",首个试点城市已确定为佛山。该项目旨在将联合国的全球资源以及国际国内产业资本引入珠三角,与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进行对接,用金融资本和创新技术等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珠三角产业集群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更能适应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环境发展的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更多更大的话语权。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的支持下,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机构以"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估分析"的课题形式,对广东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做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并将就其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展开评估和分析。 课题组希望通过权威专家的严谨分析与科学评估后,能出具一套全面的研究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总结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使广东产业集群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长期的、永续的竞争力,同时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具有较强投资与决策指导意义的“产业集群投资风向标”。 二、组织架构

2018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5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33.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0025.1亿元,增长7. 4%;第三产业增加值13257.0亿元,增长4.8%。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008元,比上年增长5.9%。 二、农业[3]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84.0千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88.4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713.0千公顷。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23.1千公顷。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90.9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13.4千公顷。全年果园面积352.1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192.4万吨。其中,水稻产量418.0万吨,玉米产量1662. 8万吨。全年油料产量78.1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852.3万吨。全年水果产量788.9万吨。 全年造林作业面积168.0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99.3千公顷,育苗面积28. 0千公顷,义务植树0.6亿株。全年林木采伐蓄积量253.3万立方米。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4.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10.1万吨,牛肉产量27.5万吨,羊肉产量6.6万吨,禽肉产量130.5万吨。全年禽蛋产量297. 2万吨。全年生牛奶产量131.8万吨。全年生猪出栏2495.8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262.2万头。 全年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452.6万吨。其中,淡水捕捞4.9万吨,淡水养殖83.8万吨,海洋捕捞54.7万吨,海水养殖309.2万吨。 全年机耕面积3839.1千公顷,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4099.9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3.7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不包括渔船)2224.5万千瓦。

海洋工程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2终稿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海洋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学习中心:辽宁葫芦岛奥鹏学习中心[6]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 年级:2012年秋季 学号:121067410106 学生:陈良 指导教师:邵昊燕 完成日期:2014年1月29 日

内容摘要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海洋和依赖海洋,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开发和利用海洋,离不开海洋工程设施。对于造船界来说,有关联的产业包括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大洋调查、海底金属矿物的探测与开采、海上交通运输、海上通信等几方面。海洋工程涵盖面广,涉及很多专业和行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配套性和知识密集性,不仅投资大、周期长,而且难度大、风险也大,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海洋工程现状进行研究。 关键词:海洋工程,海上通信,海水淡化

内容摘要 2 1 绪论 4 2海洋工程的内涵与发展空间 5 2.1海洋工程的内涵 5 2.2海洋工程的发展空间 5 3 我国海洋工程发展的情况分析9 3.1我国海洋工程发展的情况分析9 3.2我国海洋工程的未来发展前景分析10 3.3我国海洋工程发展存在的优势分析10 3.4我国海洋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11 3.5完善我国海洋工程的措施11 4 海洋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13 4.1发展海洋工程,有利于石油价格稳定13 4.2海洋工程装备更新速度加快13 4.3海洋工程将从浅海发展到深海14 4.4海水淡化技术越来越成熟15 5 结语17 参考文献18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海洋和依赖海洋,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开发和利用海洋,离不开海洋工程设施。对于造船界来说,有关联的产业包括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大洋调查、海底金属矿物的探测与开采、海上交通运输、海上通信等几方面。海洋工程涵盖面广,涉及很多专业和行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配套性和知识密集性,不仅投资大、周期长,而且难度大、风险也大,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海洋工程现状进行研究。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不断雪上加霜,船舶市场新船成交量的持续萎缩,带来了供求关系的急剧“逆转”,全球海运贸易量单边下挫、船队运力过剩。进入2009 年,海洋工程作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抵御市场风险的装备制造产品,受到了用户方和制造方的青睐。目前,海洋工程产品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已经出现结构张力腿平台、深吃水立柱式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船、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一系列新兴装备概念。虽然不确定因素增多,“寒冬”也不会一下子过去,但其自身特点尤其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广阔市场前景,决定了其可以基本上不受国际船舶市场周期性变动的影响,许多造船企业因此将其作为常规状态下乃至船市调整期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充分重视。 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正在经历金融风暴的侵袭,油价的大幅下挫虽然使部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出现放缓的苗头,然而,专家表示,中国政府的产业振兴计划出台,租赁市场的钻井平台利用率依旧保持较为旺盛的局面,我国进军海洋工程正是时机,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更是挑战。另外投资商的开发投资尚未见明显下降。主要海洋油气生产国和石油公司持续开发海洋油气田的规划仍然在陆续实施中,印度尼西亚政府招标25个新油气田并将其中22个新油气田授予多个石油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表示将在未来的8年时间内为其新发现的一个油田建造10艘浮式生产储油船。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正努力开拓其在墨西哥湾的油气勘探计划。此外,国对海洋工程产品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