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教学目标:1、掌握变态心理的医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型、行为认知模型的主要内容2、熟悉变态心理的人本主义模型、社会文化模型的主要内容。
3、了解变态心理的心理应激理论模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主要内容产生与发展教学重点:医学模式对心理异常原因的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解释、行为认知模型的主要内容、人本主义模型对心理异常的解释及社会文化模型对心理异常的解释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解释、行为认知模型的主要内容及人本主义模型对心理异常的解释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说明法、PPT演示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具体如下:引言: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式,是指对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诊断治疗原则进行解释的各种理论或假设。
有关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很多,本章将围绕目前影响最大的几种理论模型进行讨论,包括医学模型、心理动力模型、行为认知模型、社会文化模型等,同时对近年来兴起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型给予介绍。
第一节医学模型变态心理的医学模型是由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发展起来的。
希波克拉底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盖伦则认为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
这种把心理异常归为躯体因素的解释称为医学模型或生物学模型。
克雷佩林最早、最系统地应用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
他本人也成为公认的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
列举:克雷佩林对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贡献。
1、克雷丕林(Emil Kraepelin)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精神病学家,生于1856年,殁于1926年10月7日,终年70岁。
2、他通过精神科临床观察,发现精神症状的综合也可表明为某一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状的存在表示精神分裂),因此他按照此法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诊断。
他提出的这一精神疾病分类系统,被发表在1883年的《精神学教程》(第一版)中。
3、克雷佩林把整个精神病分为三大类:(1)伴有精神障碍的已知的躯体疾病(包括脑疾病、躯体病、中毒等);(2)未见病理解剖所见的内因性精神病(真性癫痫、早发性痴呆、躁狂抑郁症等);(3)人格的偏离和反应状态(包括病态人格和心因性反应等)4、克雷佩林确信精神病的原因是具有纯粹的器质性基础的,他最初考虑的是遗传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后来又重视代谢过程的因素以及心身关系各方面的变化。
第2章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2.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大脑的结构和功能;2.心理动力学基本理论、治疗假设及其评价;3.行为学派的基本理论、治疗过程及其评价;4.认知理论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5.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治疗假设及其评价;6.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治疗原则及其评价;7.认知领悟疗法与心理分析的异同及治疗步骤。
一、生物医学模型生物医学模型对待心理疾病的探索遵从医学对待躯体疾病的模式。
首先,把不同的、但是同时出现的症状(symptoms)归类为综合征(syndrome),然后从不同的生理角度探索综合征的病因。
生物医学模型解释综合征的主要角度有神经解剖,生物化学和遗传。
(一)神经解剖行为可以被大脑的最为微观水平的化学反应所影响,许多行为的异常与大脑的结构有关。
1.大脑的4个脑叶(1)额叶的功能:①语言能力、精细的自主运动以及高级的认知功能;②额叶是重要的比较器官;③克服心理惰性;④整合情感和认知。
(2)颞叶的功能:①控制听觉和部分视觉加工系统;②在记忆中发挥作用。
(3)顶叶的功能:调控运动和躯体感觉(4)枕叶的功能:控制视觉的分辨和视觉的记忆。
四个脑叶间处于紧密而又复杂的联系之中,每个脑叶的功能都受其他脑叶功能的影响。
2.大脑主要结构(1)边缘系统(主要包括海马、杏仁核和下丘脑等)与动机、情绪和记忆过程有关。
①下丘脑控制着动物和人的饥、渴和性方面的欲望,调节体温和参与情感唤醒状态;②边缘系统与下丘脑,控制着如交配、战斗和快乐体验等这些行为;③杏仁核参与情感的反应,包括正性反应和负性反应;④海马作为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同时控制记忆与情感。
(2)丘脑位于大脑的中间,它接收来自外周神经系统的输入信息,再将其传到大脑的其他部位,包括额叶和边缘系统。
(3)基底神经核参与执行有计划的行为,其中的纹状体调节运动的模式和静止的状态。
(二)生物化学1.神经元和神经递质(1)神经元结构:神经元是由胞体、树突、轴突组成,它是神经系统中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每个人都很喜欢Hennie Robinson的神秘小说(推理小说),并盼望着他的下一部。
但是再没有出现。
尽管Hennie很成功,但他一直觉得自己很失败,对自己一直都不满足。
对自己的很成功的书,他打了折扣说是¡°那是去年的工作¡±,并且责备自己说:¡°我最近都作出什么了¡±?近来,他努力写作,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价值,食欲很差,睡眠很成问题。
在每个人的眼里,他都是一个很成功的人。
我们如何理解他的抑郁状态呢?
引起抑郁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是由于大脑里生化物质的不平衡导致的吗?
•抑郁是由于个体内部的冲突所致?
•是由于强化的历史决定的吗?
•是由错误的观念引起的吗?
•是繁重而持续的选择的压力造成的损伤,还是由于其自我意识的障碍和混乱,丧失了选择的能力导致他的抑郁?
本章内容
一、医学或生物学模型
二、心理动力学模型
三、行为学习模型
四、认知模型
五、人本主义模型
六、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型
一、医学或生物学模型
•心理障碍的症状是由生物学因素导致的
•生物医学模型确认心理障碍可能的原因是大脑的缺陷、感染、生物化学失衡、以及遗传素质。
•麻痹性痴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都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麻痹性痴呆是一种躯体性疾病,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梅毒的感染所致。
(一)脑结构与心理活动
¡ª额叶
¡ª颞叶
¡ª顶叶
¡ª枕叶
(二)脑神经化学与心理异常
1、神经元与神经递质
2、几种重要的神经递质
•如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氨等
•神经化学物质对维持人们正常精神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三)基因
基因遗传不仅仅影响人的身体特点,而且也影响行为。
研究方法:
•家庭研究
•双生子研究
•领养研究
(四)评价与总结
•诊断:医学诊断系统
•病因:遗传(基因缺陷)、神经系统(器质性精神病,如脑损伤)、生物化学因素(神经递质)等
•治疗:医学治疗方法(药物等)
•生物学观点明确了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一种疾病,都有生物学上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对心理异常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科学的了解。
•只看到人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一面,忽略了人同时受社会条件制约的一面。
二、心理动力学模型
(一)无意识论:意识、前意识、无(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
(二)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超我(三我论)
本我:快乐原则,其活动是无意识的;
自我:现实原则,部分意识的;
超我:理想原则,少部分意识的。
三者的协调发展才是健康的人格。
(三)焦虑与防御机制
(四)病因与治疗
•病因
•心理发展的固着、退行
•防御机制的过分运用或运用失效
•三种力量是否平衡
•治疗
•心理分析治疗-自由联想、释梦、解释等
(五)评价
•首次运用心理学原理解释异常现象
•其理论、概念、方法等至今具有影响力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局限
三、行为学习模型
(一)基本观点
•行为是学习的结果:正常行为、异常行为
•人们之间的差异都是由于不同的学习的结果,强化的历史不同
•这些学习来的行为类型,正常还是异常的,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行为类型也发生改变。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二)病因
行为异常是通过学习得到的
(三)治疗
行为治疗-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消退旧的行为方式,建立新的适宜反应。
(四)评价
•实验室研究、客观性
•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
四、认知模型
(一)基本观点
•情绪、行为是受认知影响的
•认知的歪曲、非理性信念是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二)病因:
•歪曲的认知、不良思维方式、认知图式
(三)治疗方法:
•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矫正等
认知歪曲
Beck将思维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
(1)武断的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
(2)过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3)选择性概括(selective abstraction)
(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all-or-none thinking)
(5)夸大或缩小(magnification or minimization)
(6)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四)评价
•目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注重认知对人的情绪与行为的影响
•认知治疗理论的局限
五、人本主义模型
•在20世纪中活跃起来的人本主义学派,关注的是生活中的自由选择、自我价值和个人目的与决定。
(一)三种基本观点
✓人天生有一种成长的潜力推动有机体生长、前进、成熟。
✓在合理的、良好的环境里成长为一个健全的、机能完善的人;不利的环境条件使人的成长驱力受到扭曲和阻碍,形成冲突,人就会感到适应困难或表现为各种古怪的行为。
✓如果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便可以发挥其潜力,改变自己的适应不良行为,在这个环境中获得成长。
平等的身份
真诚相待,无条件尊重,设身处地的理解
(二)病因
•个体具有的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到了阻碍或歪曲,无法发挥作为人所具有的潜能
•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失调
•价值的条件的作用
(三)治疗
•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朝着具有社会建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四)评价
•强调人类具有对自己负完全责任的能力,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异常行为
•人本主义观点的局限
六、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型
•任何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都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观点,称为综合分析观点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作业
对本章中关于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型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的形式把总结结果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