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变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格式:docx
- 大小:17.44 KB
- 文档页数:1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例子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消费者在价格变动时的两种不同反应。
替代效应指的是当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替代品。
例如,如果咖啡价格上涨,消费者可能会选择购买茶或其他替代饮品来满足咖啡的需求。
收入效应则是指消费者收入变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他们通常会增加高档商品的消费。
例如,当一个人的工资涨了,他可能会选择购买更高级的衣服或更昂贵的电子产品。
这两个效应可以同时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如果某人的收入增加,但同时某种商品的价格也上涨,那么他可能会选择购买更昂贵的替代品。
同样地,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这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购买更廉价的替代品。
为什么当工资率下降时,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供给时间增加?
工资变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劳动者的收入产生的影响,从而对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劳动者选择闲暇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收入效应------与劳动的增加或减少有关
替代效应-----与闲暇的增加或减少有关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同时存在
工资上升时,收入效应反映的是-------单位时间所获得的收入增加,人们付出较少的劳动就能换取同样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会减少劳动时间。
替代效应反映的是-------闲暇1所承受的损失增大,即闲暇的机会成本升高,因而人们会减少闲暇时间,增加劳动时间
工资下降时,收入效应--------单位时间所获得的收入减少,人们要付出较多的劳动才能获得同样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会增加劳动时间。
替代效应-------闲暇所承受的损失减小,即闲暇的机会成本降低,因而人们会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
当工资率下降时,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供给时间增加。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说明收入效应起主导作用,这时,需要分析的是收入效应产生的影响。
即当工资率下降时,单位时间所获得的收入减少,人们要付出较多的劳动才能获得所需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会增加劳动时间。
1闲暇:自由支配的时间。
(一)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或者“工作时数与工资率的变化”)下面考察工资率的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下图a、b中描述了两个不同劳动者的情况。
假定工资率为每小时W1,预算线为AB,两图中均衡的工作时数为每周H1小时(点V)。
如果工资率每小时由W1上升到W2,工作时数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劳动者1和2而言,预算线将围绕A点向上旋转至新的位置,即AC。
新的均衡点位于新的预算线AC与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
在图a中,新的均衡点为无差异曲线I2的X点。
在图b中,新的均衡点为无差异曲线I’2的X’点。
在图a中,新的均衡点X表示工作时数从H1上升到H2,而图b中正好相反,新的均衡点X’表示工作时数从H1下降到H’2,图示表明,工资率的上升可能会使工作时数上升或下降。
我们考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种行为差异的原因是工资率的变化对闲暇的需求形成两个相互冲突和对立的影响。
图a 图b1、工资率的上升意味着如果劳动者工作与以前同样的工作时数,每天的收入会更高一些。
收入的上升又会增加对闲暇的需求,并降低工作时数,体现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2、工资率的上升不仅导致收入效应,而且也会导致闲暇的机会成本上升或者闲暇的价格上升。
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体现为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效用不变或收入不变)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 △H/△W > 0总之,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
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注明:(1) 图a 中,H 1至H 3,收入效应(-);H 3至H 2,替代效应(+),H 1至H 2,总效应。
斯勒茨基方程是一种衡量价格变动对需求变化影响的经济学模型,它可以用来计算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当物品的价格上升时,用户倾向于购物替代品的现象;而收入效应则是指当用户购物力增加时,会购物更多数量的物品。
1. 理论基础在斯勒茨基方程中,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通过对需求函数进行求导来计算的。
需求函数表示了用户对某一商品的需求与其价格和用户收入的关系。
斯勒茨基方程可以分解总效应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部分,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的模型,需要对需求函数的微分求解进行推导。
2. 计算过程在计算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首先需要确定需求函数的形式。
然后通过对需求函数对价格和收入的偏导数进行求解,得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具体数值。
替代效应的计算是在价格变动过程中,将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只考虑价格变化对需求的影响;而收入效应的计算则是在收入变动过程中,将价格和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只考虑收入变化对需求的影响。
3. 应用范围斯勒茨基方程的计算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需求分析中,例如经济学、市场营销、管理学等领域。
通过计算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对价格和收入变化的反应,从而为企业制定定价策略、市场推广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 实际案例以汽车市场为例,当汽车价格上涨时,用户可能会考虑购物价格较低的替代品,如公共交通工具或二手车,这种现象即为替代效应;而当用户的收入增加时,可能会考虑购物更多数量的汽车,这种现象即为收入效应。
通过斯勒茨基方程的计算,可以量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具体影响程度,从而帮助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
5. 总结斯勒茨基方程的计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分析需求变化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价格和收入变化对用户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计算,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斯勒茨基方程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的研究与实践。
知识点5: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1、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增加跌价商品的购买量以代替价格相对上升的商品,而效用水平并未发生变化的现象。
2、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指由于收入变化而导致的商品购买量变化的现象。
3、总效应(Total Effect):总效应是指当收入水平和另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变化而导致的该商品购买量变化的现象。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督代波应
A
二、正常商品、劣等商品与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总效应
1.正常商品价格下跌,替代效应是正效应,收入效应也为正数,总效应为正。
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劣等商品价格下跌,收入效应为负,替代效应仍然为正数,而且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总效应为正。
劣等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吉芬商品价格上升,收入效应为正,替代效应为负,但收入效应的力度大于替代效应,总的结果仍然是需求量的增加。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一、名词解释1)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而言,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资源的稀缺性。
2)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相应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的敏感程度,通常用弹性系数加以衡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为,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即:3)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
它是某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4)需求函数:如果把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需求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这种函数被称为需求函数。
如果只考虑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需求的唯一因素,用代表需求量,用P表示这种商品的价格,用D表示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就可以把需求函数写为。
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以表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商品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一般具有递减趋势。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消费者从增加的一单位该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递减的,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随着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7)收入--消费扩展线:又称收入--消费曲线,也简称为收入扩展线。
它表示,在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8)垄断市场: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某一市场上只存在一个厂商,这一厂商在这一市场上是唯一的产品供给者,而且所生产的产品没有替代品。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体现阶级差别的效应替代效应是解释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最显而易见的因素。
当咖啡变成更加昂贵的饮料时,咖啡的购买量就会减少,而茶叶或可可的购买量就可能会增加。
替代效应可以表述为:当某一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倾向于用其他物品来替代变得较为昂贵的该种物品,从而最便宜地获得满足。
这种推论的前提是收入不变,而且比较微薄。
对于富豪来讲,如果他是一直喝咖啡的,那么,他不会因为咖啡的价格上涨而改为喝茶。
曾经有一个广东的朋友,从喝乌龙茶改为喝普洱茶。
是因为乌龙茶的价格上涨了才拿普洱茶做替代品吗?不是的。
只不过是价格上涨了的普洱茶比较时兴而已。
除非收入有限,人们很少会用最便宜的方法使自己满足。
否则,奢侈品将不会存在。
人们也将会守在电视机前而不会去现场看演出和球赛了。
只是对于收入微薄的工人来说,“小麦昂贵时,面包也吃得很少”才是很自然的事。
而且能够替代的必须是同一类具体效用,而不能只是抽象的效用。
比如,可以用白水替代清淡饮料,但不能用服装替代食品。
所以,前面将服装与食品作为坐标轴来画无差异曲线是不合适的。
当价格上升且货币收入固定不变时,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便下降,因为他们的钱不再足以购买以前的数量。
实际收入的减少通常会导致消费的减少,这就导致一种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常常会强化替代效应,使得需求曲线更向下倾斜。
存在着被称为“劣品”的少量特殊物品,这些物品的购买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因为,人们有足够的收入购买更好的物品来替代它们。
对当今许多美国人来说,烧汤的骨头、城市的公共汽车和二手电视都是“劣品”的例子。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一样,在不同的阶级那里有不同的表现。
一个阶级的劣品对另一个阶级来说往往是正常品。
所以“劣品”不是少量的,而是大量的。
例如,对于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纯银的首饰是比较高档的商品了。
但纯银的首饰相对于纯金的首饰就是一种劣品,而纯金的首饰相对于数克拉重的钻石首饰也是一种劣品。
同时,劣品的存在也意味着存在另一种收入效应。
第四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
在这里,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被定义为效用水平的变化。
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
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
例如,在消费者购买商品X和商品Y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商品X 的价格下降时,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名义货币收入不变,但是现有的货币收入的购买力增加增强了,也就是说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
实际水平的提高,会使消费者改变对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
另一方面,商品X 价格的下降,使得商品X 相对于价格不变的商品Y 来说,较以前便宜了。
商品相对价格的这种变化,会使消费者增加对商品X 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Y 的购买,这就是替代效应。
显然,替代效应不考虑实际收入水平变动的影响,所以,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总之,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1、替代效应上图中,由于商品X 的价格下降,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提高了,消费者新的均衡点b 不是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1 而是在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2 上。
为了得到替代效应,必须剔除实际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使消费者回到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1 上去。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利用补偿预算线这一分析工具。
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为什么当工资率下降时,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供给时间增加?
工资变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劳动者的收入产生的影响,从而对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劳动者选择闲暇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收入效应------与劳动的增加或减少有关
替代效应-----与闲暇的增加或减少有关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同时存在
工资上升时,收入效应反映的是-------单位时间所获得的收入增加,人们付出较少的劳动就能换取同样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会减少劳动时间。
替代效应反映的是-------闲暇1所承受的损失增大,即闲暇的机会成本升高,因而人们会减少闲暇时间,增加劳动时间
工资下降时,收入效应--------单位时间所获得的收入减少,人们要付出较多的劳动才能获得同样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会增加劳动时间。
替代效应-------闲暇所承受的损失减小,即闲暇的机会成本降低,因而人们会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
当工资率下降时,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供给时间增加。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说明收入效应起主导作用,这时,需要分析的是收入效应产生的影响。
即当工资率下降时,单位时间所获得的收入减少,人们要付出较多的劳动才能获得所需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会增加劳动时间。
1闲暇:自由支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