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跳远中踏跳的准确性
- 格式:pdf
- 大小:188.41 KB
- 文档页数:2
摭谈跳远中踏跳准确性的训练方法助跑是跳远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跳远踏跳准确性和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
助跑踏跳准确性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级水平运动员和学生中。
据资料显示:世界水平男子跳远选手的踏跳失误率为25%左右,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踏板的失误率远高于这个比例。
影响踏跳准确性的原因有好多方面,其中运动员的助跑节奏、心理障碍和专项耐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影响跳远踏跳准确性的主要因素1.跳远助跑节奏的概念。
助跑节奏是助跑技术在空间上的综合反映,是运动员精细地分配完成动作的时间,合理地掌握动作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所必不可少的。
合理的助跑节奏应该是张弛交错、快慢适宜的,这样才有利于运动最高可控速度的保持和发挥,才能准确地上板和快速有力地起跳。
2.跳远助跑节奏的形成。
运动员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稳定的、合理的跳远助跑节奏。
初级阶段的助跑节奏主要是依据视觉来调控的,通过视觉判断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相对的位置变化,离踏跳板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调节的。
本体感觉和动觉分析器的精细化则有利于助跑节奏的进一步深化、提高和完善,从而加大了踏跳的准确性。
想要形成准确而又稳定的助跑节奏,则必须反复练习,使肌肉的运动知觉不断地发展提高。
想要提高和增强助跑节奏感,运动员必须在平时的练习和训练中有目的地、自觉地判断跑速,并及时与过去相对不稳定的助跑节奏相比较,不断调节自我的判断能力。
3.跳远助跑节奏的特点。
跳远的助跑节奏主要是运动员助跑过程中的步长和步频。
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助跑距离,不同的人起动方式加速的时机也是不相同的,要以各人的训练水平和专项能力而定,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最后几步助跑上板的节奏,要求最后几步在保持稳定的速率中逐步提高准确性。
速度的加快是在保持步长的情况下通过加快步频来获得的,使最后一步节奏达最快,从而能准确地上板起跳。
要想准确上板踏跳取得好成绩,助跑的速度必须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助跑的最后三步要保持连贯,一般三步步长是“中—大—小”,即最后第三步的步长为中,最后第二步为大,最后一步最小,使助跑和起跳衔接更加紧密,在缩短起跳时间的同时增大起跳的力量,提高起跳的效果,从而取得好的成绩。
浅谈跳远踏跳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加强跳远踏跳准确性是跳远项目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之一,因此在进行跳远教学和训练时,提高跳远踏跳准确性是体育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影响踏跳准确性的因素有:助跑技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环境因素、意志品质。
下面就以上五种因素分别探讨。
一、助跑技术。
掌握正确合理完善的全程助跑技术,对跳远项目跳板的准确性起作用。
跳远助跑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获得可控制的最大水平速度,为准确踏板起跳作好准备。
这就是要求助跑中做到动作放松、协调、快速、平稳、直线、连贯而有节奏和准确性,助跑节奏的稳定性是助跑技术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教学训练中,应首先根据运动员的各方面素质的特点,确定助跑的启动方式和加速感觉,注重开始几步助跑节奏的训练,建立起牢固的动力定型,为全程助跑的稳定奠定基础。
二、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功能能力,它是人体进行体育活动、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良好的运动技术的发挥,需要有全面的身体素质做保证。
避免踏板准确性下降,力量和速度是每个跳远项目运动员的保证,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力量是相对力量,即爆发力和快速力量。
力量素质在体育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速度、耐力、灵敏素质的基础。
几乎所有的人体运动都是从对抗阻力中产生,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体各部分必须表现出很大的力量,所以力量是取得较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跳远运动员发展速度应以提高短距离快速能力为主并同跳远项目助跑技术结合赶来。
在积极发展速度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途中跑技术,使运动员在助跑中逐步掌握速度的变化规律,培养速度感和可控制能力的助跑,提高踏跳的准确性。
三、心理素质。
心理因素对跳远助跑的准确性也有很大的影响。
跳远运动员除具有敢跳的心理素质外,还要对自己的助跑有坚定的信心,出现踏板不准的情况大致是由以下几种心理状态引起:想取得好成绩而心情紧张;助跑时眼睛盯着踏板;害怕犯规,最后几步拉大步或捣小步;助跑时受环境影响,注意力不集中。
如何提高跳远踏跳的准确性南阳中学黄权兴跳远的远度是由水平速度、起跳时腾起角度和水平速度的利用率决定的。
那么在跳远教学训练中,其助跑是最难控制的。
如果过分强调准确性,就会降低速度,使水平速度利用率高,但准确性差,很难统一。
正如200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的跳远项目,美国的菲莉普斯以8.6米夺得冠军,在跳远比赛中,其在决赛时六次试跳中只有第一跳是成功的。
如何在保证最大助跑水平速度利用率的前提下,提高其准确性,是跳远训练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在高中教学中,影响学生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其中视觉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
视觉对跳远助跑准确性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为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使它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来提高跳远助跑的准确性。
其消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视觉会产生距离偏差2、视觉会影响身体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过分依赖视觉会影响动作控制的注意力分配和动作的反应速度。
我们经常看到初学者往往在上板的前几步盯着起跳板,导致捣碎步勉强上板、步点不准,或者步点准担水平速度利用率低,就是因为过分依靠视觉,无意中降低本体感觉系统作为运动阶段的主导性感觉系统的结果。
二、提高跳远助跑准确性的方法。
1、稳定而准确的助跑。
稳定而准确的助跑有利于准确地踏上起跳板,从而获得较好的跳远距离。
所谓准确踏板,指在20厘米宽的起跳板上,能踏上10-15厘米。
若要准确踩着跳板起跳,难度相当大。
为了做到稳定而准确助跑,技术包括以下几点:1)固定助跑的开始姿势。
在开始助跑的标志起点动,并固定迈出第一步,助跑开始的二或三步助跑的距离相对稳定。
起跑采用从静止壮态站立式起动或用行进中起动的方式。
2)稳定的助跑节奏。
助跑的步数和距离要稳定,步长和步频的变化相对稳定,在反复练习中形成动力定型。
3)培养调整能力。
判断助跑的准确程度并具有应变的能力,及时找出助跑不准的原因,迅速达到调整的目的。
4)设置助跑标志。
设置助跑标志是为了助跑的准确性,一般用一个标志或两个标志,也有用三个标志,检查标志点在助跑的倒数第四步或第六步的步点位置。
提高中学生跳远教学踏跳准确性之探析摘要:在跳远教学中,踏跳是关键技术。
本研究探讨提高学生助跑和踏跳技术的手段与方法:采用简单固定的启动方式;确定好助跑距离;强调标记在跳远踏跳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运动记忆能力。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手段与方法:主观心理训练;客观心理训练。
还有提高学生抗外界因素干扰能力的手段与方法。
关键词:跳远教学;踏跳准确性;助跑稳定性中图分类号:[g40-013.9]1.前言跳远踏跳准确性是指在快速稳定的助跑后能够准确的踏板起跳,它是跳远运动技术中的关键之一,踏跳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跳远成绩的优劣。
在跳远项目中,有不少学生因为跳远踏跳准确性较差,而失去了取得好成绩的良机,更有甚者,预赛三次试跳全部犯规,失去进入决赛的资格。
跳远踏跳准确性差在中学生教学与训练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2提高学生助跑和踏跳技术的手段与方法要解决助跑和踏跳的准确性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
首先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选用合适的手段练习,经过日积月累的刻苦训练,才能解决问题。
具体的解决手段有:2.1采用简单固定的启动方式助跑的启动姿势至始至终要采取一种方式,不得随意改变。
启动姿势分为行进间启动和站立式启动两种。
站立式启动较行进间启动优越,因为行进间启动开始时慢跑或垫步,每次的步长可能有所变化,所以较难准确上板。
站立式启动是从静止状态启动动的,启动后的第一步的幅度与速度变化小,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5]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采用站立式启动,运动中枢于抑制状态,由于相继正诱导关系加强了神经兴奋过程,这对于更好的发挥助跑速度是有利的。
当然,采用这种方式在开始时会产生紧张,但学生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后,是完全可以消除紧张的,所以应提倡从静止状态起动,也就是提倡采用站立式起跑姿势。
在练习中可采取站立式起跑,进行60米的反复跑练习,在助跑开始前做好心理调整,回忆并记住助跑过程的肌肉感觉,助跑的用力和节奏,并经常把它们与客观指标进行对比,即助跑的距离与时间,以及每步的步长,并设置检查标记,对最后6步助跑的准确性进行检查,在起跳点设置醒目的起跳标记,注意助跑时的外界条件和学生的自我感觉。
影响跳远踏跳准确性的因素分析及克服方法摘要:在跳远项目的教学、测验和比赛中,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跳远的成绩。
因而,对运动员进行助跑踏跳准确性的训练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观察,试对影响踏跳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提出了设定第二标志物、逆向丈量法、心理训练等是提高运动员踏跳准确性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踏跳准确性;因素分析;方法1.问题的提出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在跳远教学中,许多学生只注重助跑、踏跳、腾空、落地技术,而忽视了踏跳准确性。
在跳远项目的考核和比赛中,由于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的踏跳,从而影响整个技术动作水平的发挥和比赛的胜负。
跳远项目的踏跳准确性问题一直是影响跳远取得有效成绩的关键环节。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跳远运动成绩,就必须加强跳远踏跳准确性的训练,提高助跑起跳的成功率。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观察,试对影响踏跳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提出了设定第二标志物、逆向丈量法、心理训练等是提高运动员踏跳准确性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跳远教学及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2.影响踏跳准确性的因素分析2.1 技术因素开始技术容易控制身体姿势,从而使起跳的蹬地力量、速度及步长呈规律性增加。
然而在现代跳远比赛中,助跑的起动方式主要分为静止状态和行进间两种。
一般采用从静止状态开始起动技术,这种技术步点容易控制且比较准确,较行进间成功率高。
其缺点是不易发挥速度。
行进间起动虽然不如静止状态起动那么容易控制身体姿势,但容易发挥速度,动作放松且有弹性,有不少学生喜欢采用这种起动方式。
无论在教学中采用何种起动方式,首先应当始终如一,保持一致。
其次,应控制好起跑的身体姿势,加速助跑要富有弹性,重心要高。
在起跳时达到本人的最大可控速度,这样有利于起跳取得最佳效果。
2.1.2助跑的加速助跑加速有两种,即全程加速和逐渐加速。
采用全程加速,其步频步长的增长较为稳定,最后几步以及攻板是靠惯性向前跑进的,踏板的准确性较高。
浅谈跳远教学中踏跳准确性问题摘要:在田径运动跳远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只注重助跑,踏跳以及空中动作和落地技术,而忽视了跳远的踏跳准确性。
所以,在这个项目的考核和比赛中,由于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踏板起跳,从而导致整个的技术动作变形,影响了应有水平的发挥,使跳远教学前功尽弃。
过去,我在跳远教学中也遇过此类的问题,其教训是深刻的。
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改进教学方法,着重强调跳远踏跳准确性问题加强攻板意识,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就我在跳远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发表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跳远教学踏跳准确性一、影响踏跳准确性的因素(一)技术方式: 1、起动方式助跑启动有两种方式,即走动式助跑和半蹲式助跑。
走动式助跑的特点是加速自然,助跑的节奏感较强,且自我感觉放松。
半蹲式助跑的特点是加速有力,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快的速度,且步长变化不大,比较稳定,踏板的准确高。
所不足的是对初学者来说,半蹲式启动时肌肉比较紧张,容易造成助跑的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影响踏跳的准确性。
所以,在一般的教学中,多采用走动式起动的方法是较为合理的。
2、助跑加速的方法助跑加速的方法有两种,即全程加速和逐渐加速。
采用全程加速跑,其步频和步长的增长较为稳定,最后几步以及攻板是靠惯性向前跑进的,所以上板的准确性较高。
但这种方法只适合有较高的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一般学生来说,采用逐渐加速的方法,应控制好最后几步的稳定性。
3、助跑的距离对初学者来说,助跑的距离一般在10—12步为好,等练到一定的水平。
(二)身体因素: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其身体状况是有所差别的。
当身体状况处于良好阶段时,其踏跳的准确性就高,反之就低,如疲劳期和超量恢复就有显著的差异,所以应特别重视调整身体状况,以便在比赛或考试中取得最佳成绩。
(三)心理因素:在跳远考核或比赛中,心理因素好的同学,其水平的发挥就好;反之,则差些。
当然,心理因素的好坏还要取决于平时的训练水平高低,训练水平高的同学,心理因素就好。
对跳远运动员踏板准确性的研究1.前言现代跳远技术非常重视踏板准确性因素的研究。
跳远踏板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说是训练与竞赛的最大挑战。
运动员达到最大的可控水平速度,在确保不犯规的前提下,准确踏板,以取得优异成绩为最终目的。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运动员,包括久经沙场的老将们也不能毫无差错地踏准起跳板,以至于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因频繁的犯规而被淘汰或失去好成绩。
踏板准确性差是目前跳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对跳远运动员踏板的准确性的研究。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询50多篇相关资料,了解目前对跳远踏板准确性因素研究的现状,引用了其中11篇文章。
3.结果与分析(1)助跑技术①助跑速度短跑与跳远是两个相关的运动,短跑速度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跳远助跑的快慢,从而影响其跳远成绩。
速度已经成为跳远助跑发展的主旋律。
比较慢的助跑速度比较容易完成其他动作。
而速度越快对起跳技术与起跳能力的要求越高,准确踏板的难度也越大。
助跑速度接近平跑速度的运动员,必须是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经过系统训练,并且对跳远技术掌握比较好,有着合理的助跑技术,这样可以发挥出自己的速度,才能做到快中有准,快中有狠,准确地踏上起跳板。
②助跑节奏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就技术而言,助跑节奏的稳定性则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跳远的助跑与踏板技术是连贯一体的,准确踏板是建立在良好的助跑基础上,而合理的助跑节奏是核心。
只有助跑准确才能上板,否则就会失败。
这是由跳远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
所以,准确助跑是准确踏板的前提。
③助跑的起动方式现在跳远比赛中,助跑的起动方式主要分为站立式和行进间两种。
一般采用站立式起动技术,步点容易控制且比较准确,较行进间的成功率高。
这是因为站立式起动技术容易控制身体的姿势,从而使起跳的蹬地力量、速度及步长呈规律性的增加。
然而,缺点是不易发挥速度;行进间起动虽然不如站立式那么容易控制身体姿势,但容易发挥速度,动作放松且富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