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读书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4.09 KB
- 文档页数:4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通过对人类心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
本书通过对个体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引起了我对自由和个体心理状态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首先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自由并不仅仅是指摆脱外部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虽然表面上拥有更多的自由,但内心却感到空虚和焦虑。
这种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往往会导致人们试图逃避自由,寻找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和安全感。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还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逃避自由的个体往往会寻求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集体的归属感等。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导致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受受损,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阻碍。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正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通过阅读《逃避自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在实现了内心的自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的发展,也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珍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努力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同时,我也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真正实现自由和个体发展的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读后感薛丽田微华宇《逃避自由》是一本很不错的书籍,读过之后感触颇深。
自由是一个与必然性相对的概念,它意味着:一个人在可能的条件下对可能的事情做出自我决定的选择。
必然的事情就是只有唯一选择而别无选择的事情,而可能的事情就是存在多种选择的事情。
实现自由的复杂路径,使我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迷失自由。
自由这种主观意愿在于自我意识,而并不在乎自我意识的对错。
一个人的自由并不一定是理性的,人们依然会作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
有人选择犯罪,他就实现了他的自由。
我们以社会规则的标准评判他是错的甚至是一种恶行,可他们自我意识中并不在乎这种社会规定性的对错。
在此意义上,很难说自由是好是坏,我们所谓的好坏都下意识的加上了社会道德标准的评判。
公认的行为标准成为衡量所有人行为的标杆,这算不算侵害了少数人的自由?人们都期望获得某种认同,认同前提是与之同化,大部分人更倾向于接受同类,排斥异类,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我族类,虽远必诛不谋而合。
要想在群体中获得认可,就要尽量与周围人保持一致。
这种意义上的'伪装'可能由于个体本身个性如此,也有可能是压抑了自己的个性来寻求别人给的安全感,某种程度上说,孤独感来源于自身,而安全感来源于他人。
这种外来的力量促使人们改变自己,其实就是拒绝自我的自由。
同样,人们认为与大多数一样的才是'正常',一旦某种不同发生,就是异类,人具有的文明性促成了宽容的出现,但在心底是否接受无从得知。
他人也就失去了在群体中的安全感。
由此推断,'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原则是否是在妨碍自由,多数就一定是对的吗?这种多数人以其自身压制另一部分人,使其难以发声,很显然不是对自由的维护。
西方社会中所倡导的宽容原则,是所谓自由的沃土,可何为宽容,这一概念的存在本身就是不接受与我相异者,然后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高喊你有你的自由,我不计较不追究。
当然这对于社会来说是好的,如果连宽容都没有,生活无法想象。
逃避自由读后感3000字英文回答:"Escape from Freedom" by Erich Fromm is a thought-provoking book that delves into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dom and human psychology. Fromm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nd the ways in which individuals either embrace or evade it. This book has left a lasting impact on me and has made me reflect deeply on my own relationshipwith freedom.Fromm argues that freedom is a fundamental human need, but it also comes with a great deal of anxiety and responsibility. He suggests that some individuals, rather than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freedom, choose to escapefrom it. This escape can take many forms, such asconforming to societal norms, seeking authority figures to guide their lives, or even turning to destructive behaviors.One example that comes to mind is the phenomenon ofgroupthink. In order to avoid the anxiety of making independent decisions, individuals often conform to the opinions and beliefs of the group. This can be seen in various contexts, such as political ideologies or even peer pressure among teenagers. By aligning themselves with the group, individuals feel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belonging, but they also sacrifice their individual freedom andcritical thinking.Another example is the reliance on authority figures. Some individuals may seek out strong leaders or charismatic figures to provide them with a sense of direction and purpose. By placing their trust in these authorities, they avoid the burden of making their own choices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ives. However, this blind obedience can lead to the erosion of personal freedom and the potential for manipulation and abuse.Fromm also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escape into conformity," where individuals conform to societal expectations and norms in order to avoid the anxiety of standing out or being different. This can be seen in thepressure to conform to certain beauty standards or conforming to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By conforming, individuals may feel a sense of acceptance and avoid the fear of rejection or judgment. However, this conformity limits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restricts their freedom to express themselves authentically."Escape from Freedom" has made me question my own relationship with freedom. It has made me realize that freedom is not just about the absence of external constraints, but also about the willingness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and anxiety that comes with it. It has also made me more aware of the ways in which I may unconsciously evade freedom in my own life, whether it be through conforming to societal expectations or seeking external validation.中文回答:《逃离自由》是埃里希·弗洛姆的一本发人深省的书,深入探讨了自由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复杂关系。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瑞士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深刻地探讨了现代人的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提出了现代人的自由存在一种矛盾,虽然现代社会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选择。
这种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自由的恐惧,从而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逃避自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他人的依赖、以及对自己的自我剥夺等。
这些逃避自由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逃避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逃避自由,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使他们感到压力重重。
然而,逃避自由只会使人们变得软弱和无力,最终导致个人的精神困惑和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勇敢地面对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除此之外,我还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
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比如自由并不等于放纵、责任并不等于压迫,以及自由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这些观点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阅读《逃避自由》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我也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我认为《逃避自由》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
《逃避自由》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逃避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本书出版于1941年,正是纳粹德国发起对外侵略的第三年。
弗洛姆发现,纳粹得以统治德国的原因,正源于我们对于自由的“逃避”。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只不过是一个幻影。
因为这个社会充满着变化、不确定、疏离感,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孤独感和恐惧感驱使着。
所以很多人选择臣服于公共舆论和大众意识,过上了从众的生活,放弃了自由。
法西斯正是巧妙的利用这一点,实现了它的政治目的。
在本书中,弗罗姆回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
他指出,人类历史是一个“日渐个人化及日渐获得自由”的历史。
亚当夏娃违反了上帝的旨意私自吃禁果,从而真正有了作为人的意识,自由开始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亦因此遭到破坏。
人类一方面摆脱了传统的外在权威的'种种束缚,尤其在当今,人类差不多完全摆脱了宗教及诸种权威的影响,并拥有较充分的物质财富,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人”;但另一方面,一旦人类独立,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被瓦解,人的生命价值的完整性亦不复存在。
在这之前,人隶属于宗教、社会和家族,而不属于自己。
这种状况妨碍人类朝自由、自决和完整的方向发展,但是,它往往又是“慈爱、互助及安全”的,人可能感受到饥饿和外在压迫的痛苦,但人不感到孤独。
然而,获得“自由”的现代人则呈现出另一种情形。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日益个体化,成了一根根伟岸羸弱的风中芦苇。
现代文明制造出大量的物质产品,它像一堵堵高墙,将人与人隔开,把人拉离本真状态。
乡下人的热情纯朴在城市绝迹,茅屋的原始气息在一幢幢高楼大厦中荡然无存。
甚至在一个人格不健全的社会,人们连孤独也无从察觉,只有麻木、浮躁和野蛮。
人们赤裸裸的炫耀财富,却离本真愈远;人们谈论性,谈论女人,却离本真愈远;人们宽容默许一切,却离本真愈远。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由弗洛姆所著的一部心理学著作,通过对自由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在这部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心理逃避,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对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人们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逃避自由。
这种逃避表现在个人生活中,比如人们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愿意做出选择,而是选择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种逃避也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比如人们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漠视和不关心,以及对于权威和集体主义的盲从。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根源。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源自于个体的焦虑和无助感。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个体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无助。
这种焦虑和无助感来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以及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无助感,个体往往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只会让个体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无助感之中,同时也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倒退。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自由,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还提出了一些克服逃避自由的方法和建议。
他认为,个体要想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摆脱焦虑和无助感。
同时,个体还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在社会层面上,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建立开放、包容和民主的社会制度,给予个体更多的自由和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更多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读后感【二】逃避自由是以消极的方式面对自由,而这种消极我认为在于个人的不安全感不存在感与自我否定。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书中探讨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和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
通过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分析,弗洛姆揭示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焦虑、孤独和无助感,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分析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和个体心理的关系。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个体更多的选择和决定的权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和孤独。
在自由社会中,个体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择和责任,需要自己承担自己的命运,这种自由的压力常常会让人感到无助和沮丧。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会选择逃避自由,寻求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种心理倾向在当代社会中十分普遍。
弗洛姆还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和表现形式。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人往往会寻求权威和依赖,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强大的领袖或组织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摆脱自由的焦虑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倾向在政治上常常表现为极权主义和独裁主义,个体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换取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个人生活中,逃避自由的人常常会选择逃避责任和选择,寻求他人的支持和保护,这种心理倾向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困扰和痛苦。
然而,弗洛姆并不认为逃避自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心理倾向,他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个体需要意识到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并学会承担这种责任和选择。
其次,个体需要寻求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安全感,而不是依赖外部的权威和支持。
最后,个体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平等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寻求依赖和保护。
通过这些方法和建议,个体可以摆脱逃避自由的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心理健康。
读完《逃避自由》,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享受,而是需要承担责任和选择的权力。
逃避自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内心的成长,才能真正摆脱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读后感1《逃避自由》这本书是费罗姆的著作之一,起初看书的名字的时候,我感到很疑惑,对自由的渴望想必是人人都有的,从古至今人们为争取自己自由的权力付出了诸多努力,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看了此书以后,我发现原来自由与孤独之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一些关联的。
书中有句话是这样的“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让他感到焦虑与无能无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难免会被束缚,因为我们需要一个规律来进行社会活动,但是当给予我们极度的自由的时候,人本身所具有的依赖感臣服感便会有所减弱,虽然独立是好的,但是难免会因为无法与社会相容而感到一种“孤独”与“不安全感”。
所以,人所具有的.依赖感是我们有时候逃避自由的原因,也许我们在认为自己没有自由的时候,加倍的渴望自由,但是书中则提出自由会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无法承受,因为人还有一种天生的臣服愿望。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子女对于父母要求的自由,正如书中也有提到胎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结与割裂。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独立的过程,在年幼时我们有父母的庇佑,那时候自由这个概念尚未在意识中出现,而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形成的时候,我们又不断的想要脱离开父母,想要过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而在完全脱离开父母的时候,我们又渴望他们的管束,希望听见他们的叮嘱,甚至希望他们对我们再次进行管教,因为我们心中对此有中天然的臣服与依赖。
我们害怕自由以后的孤独感,所以不断的想要与周遭链接在一起,有时候自由与孤独原来是可以很贴近的。
“个体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一方面为自我力量的增长,而它的另一方面则就是孤独日益加深”,自我力量的增长就我的理解看来,是对自由的争取和渐变独立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孤独日益加深则是不可避免的。
人在宏观看来虽然与这个社会有所联结,但在微观看来,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自由与孤独也都需要自己去一一品尝,争取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在品尝一种孤独。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法国哲学家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全书深刻地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个体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它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对自由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和追求。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对自由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摆脱外部压迫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弗洛姆指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个体带来了巨大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人们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和决策,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权威和规范。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选择逃避自由,将自己置身于各种形式的群体和权威之下,以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的行为是一种精神上的投降和放弃,它剥夺了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逃避自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盲目地追随权威,沉溺于消费主义,或者投身于极端的政治运动。
这些行为都是个体在面对自由时产生的一种逃避和抵触,它们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弗洛姆并不是一味地批判逃避自由的行为,而是试图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原因。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焦虑源于个体对自己内在需求的忽视和压抑,以及社会对个体的过度规训和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逃避自由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和寻求安全感的方式,它反映了个体对自由的渴望和恐惧。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认识到逃避自由的根源,并寻找更健康的途径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
在我看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自由的关系,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面对自由,不仅要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更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逃避自由的行为并非解决之道,它只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困境和矛盾之中。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一本经典著作,它主要探讨了自由对于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为何会逃避自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和深刻,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1.自由的概念:弗洛姆认为,自由并非简单的无拘无束,而是伴随着责任和选择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却也同时感到了更多的孤独和不安。
2.逃避自由的原因:弗洛姆指出,人们逃避自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恐惧,即对于未知的恐惧;二是无力感,即对于无法掌控生活的无力感。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求一种更为简单、直接的生活方式,例如权威的统治或者机械的日常生活。
3.权威与机械化的生活:在弗洛姆看来,权威和机械化的生活是逃避自由的两种主要方式。
权威的生活方式是通过外部的规则和命令来限制个人的自由,从而消除个人的责任和选择;机械化的生活方式则是通过一种重复和单调的生活方式来逃避自由,从而消除个人的思考和感受。
4.爱与工作:弗洛姆认为,爱和工作是获得真正自由的主要途径。
爱可以消除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孤独感,从而增强个人的勇气和自信;工作则可以让个人感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从而增强个人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
结论: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对于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为何会逃避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于个人内心的探索和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
同时,他也强调了爱和工作对于获得自由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和深刻。
弗洛姆对于自由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由的意义和价值。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经典著作。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情境引入从逃避自由到健全的社会李雪婷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我之所以着手心理学的研究,恐怕是当时我变得越来越神经质的缘故。
”“我要认识支配个人生活的规律和社会规律,也就是人在社会生存中的规律。
”孤独童年寻求解脱与答案马克思弗洛伊德综合为什么人们要逃避自由呢?逃避自由的途径社会病态问题(1~5章)综述前人改造社会的设想及努力,以及东西方两种社会模式(6、7章)提出了健全社会的构想(8、9章)健全的传播逃避自由追求自由异化逃避自由追求自由如果人与同类的交往、对自由的需求同时满足,人就能使自己与自然界、他人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因而是人们所追求的自由——追求自由。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切断了与母体、他人的联系,因而缺乏先前的相与感、安全感,日趋孤独,甚而导致个人放弃其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他所缺乏的力量,这种放弃独立自由的倾向就是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的方式•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使个性的丧失健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健全之路——批判之路赞同•他反对西方世界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是" 我们时代最有意义, 最富有道德的运动" ,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 对了解统治社会的规律所作出的最持久, 最重要的贡献" ;反对•他表示不赞成马克思, 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必须通过革命夺取政权才能改造社会的思想和" 剥夺剥夺者的权利" 的主张, 认为马克思没有摆脱" 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思想" , 过高估计了政权和暴力的作用.•以人本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 批判" , 并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忽视了人的因素, 把人机械化了.健全的社会对通向健全社会之路的构想:建立一种共享工作, 共享验, 共同管理的工作公社,实行" 人本主义的公有制社会主义" 。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1年。
这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深入探讨了现代人面临的自由与孤独的困境,以及无意义的异化状态。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由、孤独和人的内在矛盾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紧密联系,陷入了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状态。
这种孤独感使人们在面对自由时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承受自由的重量。
因此,许多人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次,弗洛姆分析了现代人不断争取自由后却发生异化的心理机制。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过度关注外在的物质和地位。
这种过度追求导致人们失去了自我,成为了社会的附庸和机器的奴隶。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内在的自由,即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内在需求来生活。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摆脱异化的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
此外,弗洛姆还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剖析了人生存的内在矛盾性。
他认为,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平衡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责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只有在这种平衡中,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生活的意义。
总的来说,《逃避自由》是一本深刻而富有洞见的心理学著作。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由、孤独和人的内在矛盾性,使我对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寻求自我成长和解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平衡,不断探索和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逃避自由》读后感(一)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认为,社会性格是有共同基本经历及生活方式的群体多数成员性格的基本核心,它将外在必然性内在化,趋势人聚精与某一既定政经任务上。
而思想,也只有在其回应了某社会性格中最突出的某些需求时,才能变为现实。
因此许多人在谴责所谓人性的罪恶,“哀叹”“丑陋的中国人”时,在享受道德制高点的快感之余,亦必需从历史的维度考量这种社会性格背后的群体经历及条件,即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而非“无端散发一天愁”。
此外,社会性格的概念,也可以为从社会条件到特定群体行动提供一条解释的桥梁。
比如,弗洛姆认为,当时德国工人阶级没有对纳粹主义加以政治信念指导下的真正抵抗,乃是因为其从1918年到1930年的持续失败,使工人阶级产生了深重的无奈屈从感,不信领袖,怀疑所有政治组织及活动的意义。
事实上,在1928年及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及共产党的总选票分别为40.4%与36.2%,即纳粹的上台并非源于社会民主党及共产党支持者的倒转,其选票在四年间大幅上升是源于其接收了非天主教资产阶级政党的选票。
因此,从工人无奈屈从心理的角度,亦不能如同弗洛姆般认为工人(他在讲述纳粹时并无将社会不同群体区分)渴望纳粹强权提供的安全感及归属感。
社会民主阵营的失败亦源于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的分裂,在血腥五月后,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反对希特勒的选举口号孑然不同,社民党号召选兴登堡即打击希特勒,共产党说选兴登堡即选希特勒。
可见,社会性格的概念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分析工具,而不能越厨代庖。
《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逃避自由》读后感1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似乎历来是人们的本能之一,在现代却成了人们的本能之一。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倾向,建立起其个人对自然的部分统治,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质。
”我丝毫不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因为在现代的自由确实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来自内在权威的束缚,这种权威来自伦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来自个人本身的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
由于自由的感受其实是一种界定,因此如果越少对于自由界定或者越是强调一种低限度的自由,那么对于自由的满足感反而会不断地增加,而相反一个社会对于自由愈是不满足那么反而说明这个社会的自由程度更加高,正是因为这一社会的高度自由属性使得社会本身能够产生对于自由的不断界定,由这不断地界定和多种思想对于自由不等界定,使得这个社会的自由标准被不断推翻。
而这个推翻的过程的作用正是另外一种对于自由的宣讲。
逃避自由读书心得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喜欢逃避的人,不管是逃避责任、逃避挑战还是逃避自己。
对于自由这个词,我总是觉得它太抽象、太虚幻,无法触及,也无法控制。
然而,在读完《逃避自由》这本书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逃避自由》这本书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著,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著作,他从一个哲学的角度来解读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原因。
在书中,弗洛姆认为,人们逃避自由,是因为自由给予了人们责任和选择,而责任和选择又带来了焦虑和孤独。
在一个现代社会里,人们所享有的自由越来越多,但是许多人却感到越来越失落和焦虑。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逃避的行为。
我意识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无论是逃避责任还是逃避挑战,这都只是一时的心理安慰,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只有真正面对自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在书中,弗洛姆提出了一种解决逃避自由的方法,那就是建立自律和责任感。
自律和责任感是对自由的一种积极回应,它让我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做出选择,并且自觉地去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自律和责任感,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由,才能摆脱逃避的束缚,迈向成熟和自我实现。
阅读《逃避自由》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建立自律和责任感,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由,才能摆脱逃避的阴影,迎接人生的挑战。
总的来说,读完《逃避自由》这本书,让我对自由有了全新的认识,扭转了我之前对逃避的看法,我将努力建立自律和责任感,勇敢面对自己,拥抱自由,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感谢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和指引,让我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逃避自由》读书报告
什么是自由?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它表面上是一种无统治、无束缚的状态,而本质上应是自我的真实存在。
自由,是一个人能够真正意识到自我的独立存在,能够表达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人从母体脱落出生后,虽然已成为一个物质上的独立个体,但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他尚且没有摆脱对“始发纽带”的依赖,他还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逐步获得“自由”。
而这种自由并非和某些生理特征一样随着个体的发育自然出现,它要求个体在充分认识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我。
然而,很多人没有完成这一点。
这并非因为他们没有为争夺自由而努力,而是因为他们误解了自由,最终使得他们害怕那种获得“自由”后的孤独、隔离。
他们竭力逃避,并形成几种固定的机制。
“权威主义”便是很好的例子。
在一部分人力求臣服权威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渴求权力,他们蔑视无权者,希望通过通知他们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当然,这部分人也要臣服于一定的权威,他们心中的权威往往是更高层的统治者或者直接是上帝、神灵或道德。
希特勒之邦的行为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为了充分理解“自由”的涵义,我们还可以将其追溯至古老的神话。
据传说,远久以前,并不存在人、鬼、神的区别,他们都幸福地、无差异地生活在伊甸园当中。
后来,亚当、夏娃和撒旦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他们偷吃了伊甸园中的圣果。
虽然他们被“打入”人间和地域,但是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追求自由的开始,自由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弗罗姆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中发现某种类似悖论的东西: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
为了克服这种孤独与焦虑,弗罗姆认为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服从”,即放弃个人的独立性,服从于某种权威。
这一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逃避自由”。
还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与人类及自然自动自发地建立关系,去爱、去创造性地工作。
这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自我实现”。
弗罗姆认为,“服从”的方法会导致如下的困境:“服从的结果与当初想要服从的目的正好相反:服从增加了儿童的不安全感。
同时,产生了敌意与反抗,而这种反抗是更令人惊吓的,因为反抗的对象正是儿童所依赖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的方法是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弗罗姆推崇的是第二种方法。
人的基本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健康的满足, 就会寻求不健康的满足方式。
弗罗姆认为人在逃避孤独或不安全感的过程中, 形成了四种典型的不健康的性格倾向, 即施虐倾向、受虐倾向、破坏倾向和迎合倾向, 而健康的性格则应该富于自发性。
现实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
非创伤性取向的混合最常见的是接受取向与剥削取向(受虐狂与施虐狂)的混合,集这两种取向于一身的人在权利大的人面前就情不自禁的谄媚,在权利小的让你面前就不由自主的逞强。
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叫做权威主义性格或独裁性格。
当然,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
既有创生性取向又有非创生性取向,其中某种取向占优势。
弗洛姆分析了纳粹意识形态的特点并且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心理体系已经转变为对依靠新秩序来重树国家自豪感的渴望,并且表现为了纳粹主义。
弗洛姆暗示,当一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消极自由时,很可能就会屈服于独裁主义政权,但他却明确提出了迄今为止文化演变的结果是不能被抹杀的,并且纳粹主义并没有给世界建立真正的统一。
最后,弗洛姆调查研究了民主与自由。
他提倡现代民主与工业化国家,但他仍然强调了如果仅有这些社会提供的外部自由而没有同等的心理自由是不完善的。
弗洛姆表明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受显而易见的独裁主义的影响,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仍然受着所谓的“常识、专家意见、广告”这些因素的制约。
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就是完全不受约束地自我表达和自主地开展行动,并且要对个人真实的情感进行真实的反应。
他的存在论中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活的过程”。
但弗洛姆的反对者们怀疑到,如果真像弗洛姆宣称的保持真实的人性就是在与那些和我们共享一个世界的人保持真正的联系的话,我们的世界将是一团糟。
人本应是自由的!但人在现实的社会中是不存在自由的,或者用宗教学家的话来描述现代人的自由便是“命运是无法决定的,你或是被上帝拖着走,或者跟在上帝的身后,当是后者时,你就是自由的。
”而现代人所要做的仅仅是将命运和上帝换成其他的名词去理解而矣。
所以,人们逃避自由并不是其他的原因,实质上不外乎是内心的欺骗感,同样的不自由,如果别无选择我宁愿选择公开的不自由。
否则,
我们也许会在罪恶的民主下永远的牺牲了我们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