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认真对待权利与义务
- 格式:pptx
- 大小:7.78 MB
- 文档页数:21
第二专题第一框题《认真对待权利与义务》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认识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构成要素;列举事例,说明既要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享有的合法权利;理解民事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懂得积极维护权利的重要性和履行义务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懂得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分析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举日常生活中依法维护权利、承担责任的事例,说明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享有的合法权利。
感受积极维护权利的重要性和履行义务的必要性,树立维权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认识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难点:列举事例,说明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享有的合法权利。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由民法调整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民事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_______、_______和内容。
3.民事主体的分类:_____________、依法成立的_______或者其他组织。
4.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民事主体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民事权利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也有赖于公民依法维护权利意识的增强。
6.为了切实保障民事权利,法律对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权利人在维权过程中,要注意民法规定的______________制度。
即时巩固:1.我国民法调整的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这里的公民、法人应该是( )A.特殊主体 B.一般主体C.平等主体 B.财产主体2.法律上的民事主体是指( ) A.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B.除公民(自然人)外依法成立的法人或其他组织C.智力成果、商业标记和人格利益D.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3.民事权利的实现,除了必须具备法律依据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民事行为能力B.民事主体的内容C.民事客体的对象 D.人们的实际行动4.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 )①主体②法律事实③内容④客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要点理解:1.民事法律关系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法律与生活》-【口袋书】2023年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1.民法仅调整自然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解析】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类型违反了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平等原则。
(×)【解析】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都平等地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法律根据自然人不同的年龄和智力状态规定了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类型并没有违反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平等原则。
3.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因此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固定不变的。
(×)【解析】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4.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5.自愿原则,就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可以不受限制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解析】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当事人自愿实施的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即民事主体还应该遵循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等其他的民法基本原则。
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1.自然人的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所以人格尊严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解析】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2.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均享有姓名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权利。
(×)【解析】依据民法典,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权利。
3.与他人同名就是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
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1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一、选择题1.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①主体②法律事实③内容④客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因此选D项。
答案:D2.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法律部门,民法所调整的是()A.劳动关系B.公平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C.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解析:民法是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民事法律关系包括公平民事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民事法律关系()①是民事主体间发生的社会关系②是由民法调整和爱护的社会关系③须同时具备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关系④是当事人均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答案:C4.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①甲堆木柴于乙门口致乙通行困难,乙要求甲清除木柴②甲答应与乙结婚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③甲养的鱼因渔场消灭缺口顺水游入乙的水塘,甲恳求乙予以返还④甲不在家,邻居乙为其接待来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②④属于道德层面,仅仅是口头承诺结婚和善意接待来客,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也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①③正确,选C项。
答案:C5.下列关于民事权利力量和民事行为力量的生疏,正确的是()①公民的民事权利力量和民事行为力量是全部公民从诞生时起就具备的②法人的民事行为力量和民事权利力量同时发生,同时毁灭③法人的民事权利力量与民事行为力量是全都的④公民的民事权利力量和民事行为力量因人的年龄、智力状态而有所不同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公民的民事行为力量并非随着诞生而具备的,它因公民的年龄、智力状态而有所不同,而民事权利力量是全部公民从诞生时起就具有的。
①④错误,②③正确。
答案:B6.关于民法对诉讼时效的规定,说法错误的是()A.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B.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应准时提出相关恳求C.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法院不再支持其要求爱护权利的主见D.道德大事的诉讼时效可适当延长答案:D7.下列属于维护民事权利的有()①于某的丈夫隐瞒彩票中巨奖哄骗其离婚,于某起诉到法院②音乐创作人张怀季指责新版《西游记》侵权③赵某要求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害自己合法权益赐予赔偿④李某起诉解除婚姻关系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我国民法调整公平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民法的含义、意义;2.描述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要素;3.明确民法的基本原则。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每个公民认真学习民法知识,提高法治素养;科学精神:理解民法的作用、含义和要求,明确民法的基本原则,描述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要素;公共参与:生活中践行法治意识,实现有序参与。
依法维权,遵守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理解民法规定的六项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情境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罗翔视频《你懂民法吗?》二、新课讲授议题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议学材料:案例1:马三照顾父亲多年,直至其离世。
父亲临终前立下遗嘱,称其去世后由马三继承他的房子。
父亲委托马三将该遗嘱打印了出来。
父亲去世后,马三的兄弟姐妹们对该遗嘱不认可,认为遗嘱落款处父亲的名字是马三写的,非父亲所签。
双方因此对簿公堂。
法院经审理认为,马三所持遗嘱不具备打印遗嘱的法定生效要件,该遗嘱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六条: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
案例2:2020年12月30日,赵某打篮球时与王某发生碰撞,导致王某2颗门牙折断。
王某将赵某起诉至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人民法院,要求赵某赔偿其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交通费等共计4.5万余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自愿参加运动,应视为自愿承担可能发生的合理风险。
本案中,王某没有提供证据证明赵某对损害的发生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2021年6月,法院判决驳回王某的诉讼请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议学任务:结合案例说说民法典实施的意义。
前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2. 1 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下列社会关系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买卖关系B.师生关系C.借贷关系D.共有关系【解析】选B。
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而师生关系既没有财产关系,也不是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故选B;其他选项都属于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1 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1.物物是存在于人体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并且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具有稀缺性的物质对象。
2.行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是专指为满足他人利益而进行的活动,主要是提供劳务、提供服务类的行为(如运送货物、按摩服务等)。
保管、运输、加工承揽、演出等合同关系的客体都是行为。
3.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脑力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如发明创造、文学作品等。
智力成果是一种无形财产,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4.人格利益人格利益包括生命健康、姓名、名誉、荣誉等。
人格利益是人身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除此之外,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还可以是某种民事权利(如权利质押关系的客体是权利)或者民事义务(如债务移转合同的客体即被移转的债务)。
二、诉讼时效的分类1.一般诉讼时效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表明,我国一般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
2.特别诉讼时效特别诉讼时效是针对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而制定的诉讼时效。
特别诉讼时效优于一般诉讼时效,也就是说,凡有特别诉讼时效规定的,适用特别诉讼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141条规定:“法律对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
”3.特别诉讼时效分为三类(1)短期诉讼时效。
短期诉讼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
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下列时效为一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
”(2)长期诉讼时效。
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
(3)最长诉讼时效。
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任何诉讼时效都由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对诉讼时效的延长、缩短、放弃等约定都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