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损伤病人的护理问题与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肢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继发感染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下肢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继发感染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36例下肢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继发感染的患者进行伤口处理、冷敷、热敷、抬高患肢和心理护理。
结果:36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护理后全部康复。
结论:伤口处理、冷敷、热敷、抬高患肢和心理护理对于下肢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继发感染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下肢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继发感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由于砸、摔、撞等原因导致软组织损伤的发生,若不加以正确处理,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1]。
软组织损伤继发性感染往往因为患者对损伤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和不恰当的早期处理,造成损伤无法顺利的愈合而发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心痛苦,导致患者经济负的加重。
本文对2010年3月-2012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外科进行治疗的下肢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继发感染患者36例进行处置护理,并总结了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2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外科进行治疗的下肢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继发感染患者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21~78岁,平均55.3岁。
3例为高中毕业,14例为初中毕业,11例为小学毕业,8例为文盲。
受伤的原因为砸、撞、摔等,所有患者在受伤时没有明显的创面皮肤破溃。
软组织损伤继发性感染的部位均在下肢,其中6例为大腿处,28例为小腿处,2例为足背处;病程15~42 d,局部红肿,伴有热、触痛。
感染面积最大的为14 cm×11 cm,最小为8.0 cm×6.0 cm;18例皮肤已出现破溃现象:伤口最大的为5.0 cm×3.0 cm,最小为1.0 cm×0.6 cm。
1.2 感染因素1.2.1 伤口处理不当或错误所有患者在受伤后都没有到医院做过检查,伤后没有进行地抬腿休息,依然像平时一样工作。
没进行任何处理的有17例,伤后48 h内,9例患者热敷血肿处,造成肿胀程度加剧。
骨科常见 10大护理诊断与措施在医院骨科的护理工作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护理诊断结果与具体不同情况予以其合理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将骨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十种护理诊断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护理诊断结果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一、疼痛患者骨折后产生疼痛与骨折、软组织损伤、肌肉痉挛、骨牵引、活动受限有关。
护理措施:1.对疼痛情况较为轻微的患者,给予患者交流互动、理疗、按摩、听喜欢的音乐等干预措施可缓解。
2.对疼痛情况较为明显的患者,影响了睡眠,用药要遵循镇痛药三阶梯用药原则,可给予患者第一阶梯用药,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对疼痛严重的患者就要用第二阶梯药物非甾体类加上弱阿片类药物联合治疗,非甾体类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消炎痛、双氯芬酸等,弱阿片类药物代表有可待因、曲马多等;患者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就要用第三阶梯药物强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所有用药均要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药物。
二、有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的危险与骨折有关,与软组织损伤有关,与石膏固定不当、牵引方式不良或锻炼不当等有关。
护理措施:促进神经循环功能的恢复1、预防和纠正休克:根据医嘱输液、输血;及时处理出血,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2、保暖:注意室温和躯体保暖,以改善微循环。
3、取合适体位,促进静脉回流:根据骨折的部位、程度、治疗方式和有无合并其他损伤等采取不同的体位。
休克病人取平卧位;患肢肿胀时,遵医嘱用垫枕或悬吊牵引抬高患肢始之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和减轻水肿,若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时则避免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免局部血供受影响;患肢制动后,固定关节于功能位;股骨转子间骨折牵引治疗者,患肢需取外展内旋位,足踝保持于功能位,避免受压,造成足下垂畸形。
4、加强观察:观察病人的意识、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尿量和末梢循环,如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患肢远端脉搏情况、皮温、颜色、肿胀、感觉、运动等。
软组织损伤病人的护理问题与措施2008-08-20 15:32 【大中小】【我要纠错】软组织损伤病人的护理常规【护理问题1】有发生损伤性休克的可能。
护理措施:1.为了及早诊断和治疗,对所接诊病人应结合病史和病人的体格检查,并参照同休克相关的因素及辅助检查,进行全面分析。
及时发现,及早救治。
2.对一时诊断不明的应及时测量血压、呼吸、脉搏,观察神志、瞳孔的变化,并详细记录,不被表面、局部现象所迷惑。
注意病情演变发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抢救,防止休克发生和加重。
3.固定损伤部位,既可防止因搬动和活动再损伤,又可减轻伤处的疼痛。
4.必要时给予吸氧、镇痛、保暖等一般处理,常可在自行代偿中预防休克发生。
5.加强神志护理。
精神因素是导致休克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意外出现短暂的神经抑制之后,接着便转入兴奋;病人都有焦虑,表现出感情脆弱。
可见此周围气氛比较紧张,对患者的病情很不利。
所以在治疗的同时要做好病人的安慰和解释,努力使病人保持情绪上的稳定。
6.危重症损伤病人早期应完善各种抢救治疗措施,如建立静脉通路、机械性通气,有条件的医院应对重症监护。
【护理问题2】有发生失血性休克的可能。
开放性损伤大血管破裂出血,胸腹腔脏器合并损伤出血,早期均可出现低血容量休克这些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创伤出血性休克的早期表现,能否做到及时发现并获得正确处理,直接关系到伤员的预后。
护理措施:1.根据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性质、程度、确诊后,认真观察,做到治疗、护理心中有数。
较小的伤口,通过包扎可自行止血,如伤情较重,特别有较大血管损伤的活动性大出血,都需要立即止血,急救止血的方法可用血管钳钳夹,也可用止血带止血,紧急情况可用双手卡压伤口近心端肢体止血,在采取有效止血措施的同时,一般情况好转后可立即进行手术。
2.除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外,严密观察贫血征象,注意皮肤黏膜色泽和末稍血管充盈时间,必要时行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容的追踪检测观察。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分类与护理1)口腔软组织损伤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
前者常见有挫伤和血肿,表现为疼痛、肿胀、皮肤变色与皮下瘀血等。
后者常见有棒伤、割伤、刺伤、撕裂伤、咬伤、火器伤等。
损伤部位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伤口出血,疼痛,以及咀嚼功能障碍等。
2)牙及牙槽骨损伤牙多发生在前牙区,常因碰撞、打击、跌倒或咀嚼硬物而引起。
轻则牙体松动,重则发生牙脱位、牙折断,以至伴发牙槽骨折。
主要表现为1个或多个牙齿松动或脱位、牙折。
有牙槽骨骨折时可见附近的软组织及牙龈撕裂、出血与局部肿胀。
牙错位造成咬牙合关系紊乱。
3)颌骨骨折包括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及上下颌骨联台骨折等。
由于下颌骨位于面部最突出的部分,因而下颌骨骨折远较上颌骨为常见。
下颌骨骨折,骨折线易发生在解剖结构较薄弱的部位。
如颏孔、下颌角、髁状突等部位。
由于下颌骨周围有强大的开、闭口肌肉附着。
因此骨折时,一般均有错位,咬牙合关系紊乱等。
其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出血和局部压痛,骨折片移位有咬牙合紊乱以及相应的症状。
(2)社会及心理因素颌面部损伤多因工伤、暴力或交通事故所致,常给病人及家属带来重大打击,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与焦虑情绪。
(3)辅助检查X线片显示骨折部位及骨折移位等。
2护理诊断(1)疼痛,与外伤、皮肤黏膜破损、骨折有关。
(2)吞咽闲难,与疼痛、咬牙合错乱、咀嚼功能障碍、下颌制动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咀嚼或吞咽困难有关。
3护理计划(1)预期目标①病人疼痛减轻或消失;②病人恢复正常的咬牙合关系和咀嚼功能;③病人接受现实,恐惧、悲观情绪减轻;④避免并发症发生,病人顺利康复出院。
(2)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病人,一般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常因窒息、出血、休克及合并颅脑损伤等而使病情加重。
因此,在口腔颌面部损伤病人的急救和治疗工作中,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①观察生命体征: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神志及瞳孔的变化。
特别关注软组织损伤的护理不能少黄斌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四川成都 610041)软组织损伤是临床常见病,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一步促进康复。
1什么是软组织损伤软组织主要指人体较为柔软的组织结构,如肌肉、肌腱、皮肤、皮下组织、神经、韧带、血管等。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主要发生于皮肤和肌肉。
2软组织损伤的症状表现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疼痛、受伤位置肿胀、活动受限等。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患者均伴随程度不一的疼痛症状,疼痛的轻重程度和损伤程度、神经分布以及身体的耐受性息息相关。
急性损伤过程中,疼痛位置较为明显;慢性损伤过程中,疼痛位置并不固定,能够放射至周围部位,程度时而严重,时而较轻,多表现为酸胀痛。
损伤位置肿胀是因为出血和渗出,导致受伤部位肿胀,同时伴随局部隆起。
虽然患者存在功能活动受限的症状,但是不会导致其功能全部丧失,只是局部活动范围受限。
除此之外,急性损伤多存在瘀斑,局部存在灼热感,肌肉僵硬、痉挛等情况。
3导致软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软组织损伤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创伤综合征,受创伤组织因无菌性炎症、微循环障碍等导致局部肿胀、疼痛,患者不适感强烈。
究竟哪些因素会导致软组织损伤呢?(1)扭伤。
这是导致软组织损伤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即肢体和关节周围的一些组织因为受到间接暴力因素影响,出现过度的牵拉、扭曲,导致周围组织存在损伤和撕裂的情况,进而对软组织造成侵害。
(2)挫伤。
肢体局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和顶撞,导致该部位皮下组织、肌腱和肌肉等多处组织受损。
(3)慢性劳损。
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如果机体长时间处于不良的姿态下,会影响局部组织功能。
(4)剧烈运动。
如果在运动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拉伸,或者运动过于剧烈,采取的运动方式不合理,均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
4软组织损伤的护理措施首先要做好软组织损伤的初步处理工作。
在事故发生现场,需要及时对患肢进行有效固定,既能避免因活动和搬动造成二次损伤,又能有效避免软组织损伤情况加重,缓解疼痛,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软组织的损伤与修复正常组织可以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形态、功能和代谢的反应性调整和适应。
若上述变化超过了组织生理调节范围,即组织的耐受与适应能力,就会出现形态、功能和代谢的损伤性病理变化。
软组织损伤是指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肌腱、筋膜和韧带由于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或牵拉压迫等原因引起不同程度的纤维断裂和由于积累性损伤,或由于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主要症状是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根据发病的原因和过程的不同,软组织损伤分为急性软组织损伤和慢性软组织损伤。
(一)、急性软组织损伤急性软组织损伤多因挑担、抬杠、搬挪重物等用力过猛、闪转扭伤等原因,扭伤软组织,引起肌肉、筋膜、韧带损伤,甚至撕裂。
常见部位多为四肢关节及腰部周围软组织。
肌肉损伤多在其起止点,或肌筋膜受牵拉部位。
其病理变化为肌肉、筋膜、韧带、关节突及滑膜的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改变,如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等。
韧带可能撕裂或断裂,刺激、压迫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根据损伤的病理发展过程,急性软组织损伤大致可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
1、早期:指伤后24或48小时以内,组织出血和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征象的急性炎症期。
2、中期:指受伤24或48小时以后,出血已经停止,急性炎症逐渐消退,但局部仍有淤血和肿胀,肉芽组织形成,并开始吸收,组织正在修复。
3、后期:损伤基本修复,肿胀、压痛等局部征象也已消除。
常见于急性腰背筋膜及骶棘肌损伤,急性棘上或棘间韧带损伤,急性腰椎关节滑膜嵌顿。
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表现1.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有牵扯或撕裂样疼痛。
2.局部肿胀。
3.活动明显受限。
4.出现疼痛和肌紧张、压痛点明确。
X线检查无骨折及小关节脱位。
(二)、慢性软组织损伤急性软组织损伤疾患通过治疗,大多可以治愈,有一部分未经正规治疗则转化成慢性。
但多数慢性软组织损伤起病即表现为慢性。
如会计、车工、打字员等长期处于某种姿势,肌肉持续收缩,即便停止工作,肌肉仍不能恢复舒张状态,有的数小时,有的甚至成年累月,医学上称为“静态残余张力”。
骨折术后软组织损伤皮肤护理措施一、前言骨折手术后,软组织损伤和皮肤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软组织修复和皮肤愈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术后第一天开始,详细介绍骨折术后软组织损伤和皮肤护理措施。
二、术后第一天1. 疼痛管理骨折手术后疼痛是常见的,需要及时进行管理。
可以采用镇痛药物或者冰敷等方法缓解疼痛。
2. 休息与活动术后第一天需要保持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同时可以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3. 皮肤护理术后第一天需要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
使用无菌纱布擦拭手术部位,并用碘酒或其他消毒剂消毒。
4. 压力分散为避免压迫伤口造成感染和创面愈合不良,需要采取压力分散措施。
可以使用特殊的床垫或者枕头,避免手术部位受到压迫。
三、术后第二天至第七天1. 疼痛管理术后第二天至第七天,疼痛仍然是需要管理的重要问题。
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2. 休息与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进行肢体主动活动,促进软组织修复和血液循环。
但是需要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创面愈合。
3. 皮肤护理术后第二天至第七天,需要每日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
同时需要定期更换敷料,并注意伤口是否有渗液或感染等情况。
4. 压力分散在床位上需要使用特殊的床垫或者枕头,避免手术部位受到压迫。
同时需要注意身体姿势,避免身体倾斜造成手术部位压迫。
四、术后一周以后1. 疼痛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会逐渐减轻。
但是仍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疼痛管理。
2. 休息与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逐渐增加肢体活动量,促进软组织修复和血液循环。
但是需要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创面愈合。
3. 皮肤护理术后一周以后,手术部位的创面愈合情况会逐渐好转。
需要每日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更换敷料。
4. 压力分散在床位上需要使用特殊的床垫或者枕头,避免手术部位受到压迫。
同时需要注意身体姿势,避免身体倾斜造成手术部位压迫。
软组织损伤病人的护理问题与措施
2008-08-20 15:32 【大中小】【我要纠错】
软组织损伤病人的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1】有发生损伤性休克的可能。
护理措施:
1.为了及早诊断和治疗,对所接诊病人应结合病史和病人的体格检查,并参照同休克
相关的因素及辅助检查,进行全面分析。
及时发现,及早救治。
2.对一时诊断不明的应及时测量血压、呼吸、脉搏,观察神志、瞳孔的变化,并详细记录,不被表面、局部现象所迷惑。
注意病情演变发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抢救,防止
休克发生和加重。
3.固定损伤部位,既可防止因搬动和活动再损伤,又可减轻伤处的疼痛。
4.必要时给予吸氧、镇痛、保暖等一般处理,常可在自行代偿中预防休克发生。
5.加强神志护理。
精神因素是导致休克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意外出现短暂的神经抑制之后,接着便转入兴奋;病人都有焦虑,表现出感情脆弱。
可见此周围气氛比较紧张,对患者的病情很不利。
所以在治疗的同时要做好病人的安慰和解释,努力使病人保持情绪上的稳
定。
6.危重症损伤病人早期应完善各种抢救治疗措施,如建立静脉通路、机械性通气,有条件
的医院应对重症监护。
【护理问题2】有发生失血性休克的可能。
开放性损伤大血管破裂出血,胸腹腔脏器合并损伤出血,早期均可出现低血容量休克这些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创伤出血性休克的早期表现,能否做到及时发现并获得正确处理,直接关系到伤员的预后。
护理措施:
1.根据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性质、程度、确诊后,认真观察,做到治疗、护理心中有数。
较小的伤口,通过包扎可自行止血,如伤情较重,特别有较大血管损伤的活动性大出血,都需要立即止血,急救止血的方法可用血管钳钳夹,也可用止血带止血,紧急情况可用双手卡压伤口近心端肢体止血,在采取有效止血措施的同时,一般情况好转后可立即进行手术。
2.除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外,严密观察贫血征象,注意皮肤黏膜色泽和末稍
血管充盈时间,必要时行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容的追踪检测观察。
3.创伤失血致使有效的血容量减少,是发生休克的中心环节,要尽可能准确估计失血量
按照失血量的指标,补克血容量。
4.为指导临床,有条件可测量中心静脉压,对指导用药有重要意义。
其正常值在0.49~1.18kPa(5~12cmH2O)之间,当5~10min内静脉快速输人生理盐水250ml,如血压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则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19kPa (3~5cmH2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输液时应密切观察肺部情况,以防止发生肺水肿。
5.适当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气管插管,进行人工呼吸。
6.对可疑有内脏损伤出血病人,在补充血容量治疗的同时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7.若发生休克,按休克护理常规及病情需要做好精心护理。
【护理问题3】有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可能。
护理措施:注意预防肾功能衰竭,在救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对肾功能的保护。
1.注意观察尿量,如每小时尿量不足30ml表示血容量不足。
快速输血、输液、尽快恢复
效循环血量,肾缺血的时间
2.为减少毒素吸收,对坏死组织的清除一定要彻底,对所保留的组织乃至肢体,尚应考机
体特别是肾脏的承受能力。
3.利尿剂的应用,可增加毒素的排出。
【护理问题4】有发生感染的可能。
护理措施:
1.现场急救中,对开放性损伤必须包扎,保持伤口清洁,避免造成污染或使污染加重。
2.凡开放性损伤均应及时彻底清创,要求和无菌手术一样严格。
刷洗伤口周围皮肤时,防止污水流入创面。
创面用无菌盐水和双氧水交替冲洗,尽可能除去伤口内隐藏的污物,冲洗越充分,感染率越低,并切除一切失发生机的坏死组织。
损伤严重、清创不理想时应充分引流。
若伤口小引流不畅,可以扩大伤口选择低位另作引流切口,以保持引流通畅。
3.及早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开放性损伤时,尽早注射TAT 1500u伤口污染严重者剂量加倍。
5.注意环境清洁,定时空气消毒,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6.及时换药,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及时清除创面上的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保护
和促进伤口组织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