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生物测量及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21
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研究目的:比较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Holladay1、HofferQ、SRK/T、Haigis、Barrett Universal II(以下简称Barrett)应用于儿童白内障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
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儿童白内障患者,通过术前生物测量数据(眼轴AL、角膜曲率K、前房深度ACD)求得患儿在植入同一屈光力人工晶状体时应用各计算公式的预留屈光力,由术后1-3月验光结果求得实际屈光力,预测误差(PE)=实际屈光力-预留屈光力,绝对预测误差(APE)为预测误差的绝对值,分别对Master测量组和A超测量组进行分析,根据眼轴或角膜曲率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内各公式预测误差与0有无统计学差异;分析不同组内不同计算公式间绝对预测误差有无统计学差异;对各公式预测误差在±0.5D、±1D、±2D范围内的占比进行分析;对不同公式绝对预测误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观察手术年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测量仪器对各公式计算IOL度数的影响。
结果:A超测量组共45眼,平均手术年龄为6.30±2.99岁(范围2-14岁),当AL≤22mm时,Barrett公式预测误差(PE)显著小于0(Mean=-0.24,Median=-0.27,P=0.014),而AL>22mm时,HofferQ公式预测误差(PE)显著大于0(Mean=0.31,Median=0.33,P=0.039);对于绝对预测误差的比较,当K≤43.5D时,Barrett公式APE显著较Holladay1、HofferQ、SRK/T公式小,(mean=0.29,median=0.17)。
Master测量组共26眼,平均手术年龄为7.19±2.86岁(范围4-13岁),在各组中,Barrett公式预测误差均显著小于0(P=0.031,P=0.008,P=0.023,P=0.019);当AL≤22mm或AL>22mm或K>43.5D时,Haigis公式预测误差也显著小于0(P=0.022,P=0.015,P=0.045);对于绝对预测误差的比较,不同AL组或K组,不同公式间APE均无统计学差异。
随着超声乳化仪及手术方法的改进和新型折叠式人工晶体的出现,白内障手术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复明手术转变为现在的屈光手术,随之而来的术后屈光状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术前进行准确的生物学测量获得准确人工晶体度数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
Olsen等认为小切口、无缝线的手术方式使得手术源性的散光大大的减小;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的出现,进一步提高眼轴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各种人工晶体的研制和发展,如非球面人工晶体、多焦人工晶体、矫正散光的人工晶体等先后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术后成果。
影响人工晶体度数测量的因素主要有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选择的准确性和眼球生物测量的精确性,现从上述方面对人工晶体度数测量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1人工晶体计算公式人工晶体度数的确定主要包括标准屈光度数法(+19D)、临床判断法和公式计算法等3种方法.1.1标准屈光度法在人工晶体植入术开展的早期,采用Gullstrand模型眼的计算结果,正常晶体的屈光度为19D,故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植入的人工晶体均为标准的+19D。
Olsen等地临床研究表明植入标准度数的人工晶体后约有5%的患者产生>5D的屈光误差。
这不仅加大该部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同时也对双眼视觉产生复杂的影响。
由于标准度数法仅仅是根据Gullstrand模型眼计算的一种理想的结果,故目前一般不再应用。
1.2临床判断法临床上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计算人工晶体的度数:P=19+(R×1.25)其中P是人工晶体的度数,R是白内障发生之前的屈光状态。
应用此法计算的人工晶体度数有时在术后发生很大的屈光误差,一般>2D的中等误差相当常见。
误差产生的原因出了无法准确判断患者在发生白内障前的屈光不正外,人类晶状体屈光度的个体差异也是重要因素。
1.3公式计算法人工晶体计算公式主要分为理论公式和回归公式。
根据对术后前房深度(ACD)预测的不同,又分为3代。
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体计算公式的观察目的回顾性总结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后屈光误差及比较SRK-II和SRK-T公式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将126例高度近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126眼,均用在Infinity超声乳化仪,由同一个术者利用相同超乳参数下完成常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前IOL Master 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因患者已习惯近视状态,常规术后预留目标-1.D。
术后1个月后进行电脑验光,总结分析术后屈光误差,同时推算SRK-II和SRK-T 公式的预测屈光误差(predictive error,PE)。
按照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分组,进行单因数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性研究,对两个公式的准确性进行比较。
结果应用SRK-II的预测屈光误差小于SRK-T公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KR-T公式的预测屈光误差与眼轴长度存在直线关系呈正相关(r=0.59,P=0.00)。
结论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SRK-II公式与SRK-T公式相比具有更好的预测性,术后患者成轻度近视状态适合于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
标签:白内障;高度近视;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高度近视眼,由于其眼轴大于正常人,使得术前生物测量的准确性下降和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预测性下降。
随着生物测量技术的发展例如IOL-Master 和Lensar等设备的应用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以及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更新例如第三代和第四代公式的应用也大大减少术后的屈光误差。
因第四代公式需要测量数据较多而且部分公式需要额为付费等原因尚未在我国全面普及,大部分医院仍然以SRT-II和SRK-T等第二代和第三代公式为主。
本研究根据术后的屈光误差推算两种公式的预计屈光误差进行比较分析其应用的准确性。
1資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随访质量完整的高度近视患者126例126眼。
白内障生物测量及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选择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特征是眼睛的晶状体变得不透明。
对于患有白内障的患者来说,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手术将不透明的晶状体取出并替换为人工晶体。
而为了确保手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准确的生物测量和人工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测量是指通过测量患者眼球尺寸和形态来确定人工晶体的适宜参数。
在过去,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常采用的生物测量手段主要是超声生物测量术。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测量方法已经多种多样,包括超声生物测量术、光学生物测量术和激光干涉生物测量术等。
每种生物测量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超声生物测量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在于简便易行、成本较低。
然而,该方法在测量后的晶状体计算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导致手术结果不尽如人意。
光学生物测量术则是通过高端光学设备对眼球进行测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然而,光学生物测量术所需要的设备较为昂贵,且操作较为复杂。
激光干涉生物测量术则是一种较新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较高,操作相对简单。
然而,该技术的商业设备尚未普及,价格较高。
除了生物测量的准确性,人工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人工晶体计算公式是通过眼轴长度等参数来确定人工晶体的度数,从而保证手术效果。
目前常用的有SRK/T、Holladay II和Haigis等计算公式。
SRK/T是一种常用而且准确度较高的计算公式,适用于大部分表面较平坦的眼睛。
Holladay II计算公式是一种新一代的计算公式,相比SRK/T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Haigis计算公式则主要适用于曲率较高的眼睛,具有一定的优势。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测量结果,医生可以选择适合的人工晶体计算公式。
在选择计算公式时,医生还应该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手术的目标。
例如,对于需要进行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需要选择适用于多焦点人工晶体的计算公式,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理想的视觉效果。
白内障生物测量及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选择白内障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手术,旨在恢复患者视力,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而白内障生物测量和人工晶体计算是手术的重要步骤,它们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的视觉回复。
本文将介绍白内障生物测量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在选择人工晶体计算公式时应考虑的因素。
一、白内障生物测量原理和方法白内障生物测量是指测量眼球相关参数的过程,如角膜曲率半径、玻璃体长度、前房深度等,以便计算正确的人工晶体度数。
目前,常用的白内障生物测量方法包括角膜地形图、超声生物测量和光学生物测量等。
1. 角膜地形图角膜地形图是通过计算机辅助的角膜曲率测量方法,可以测量角膜中心和边缘的曲率半径。
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推算出眼球的屈光度和角膜曲率半径,为计算人工晶体提供基础数据。
2. 超声生物测量超声生物测量是利用超声波测量眼球前后房的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玻璃体长度等参数。
这种方法直接测量眼球内部结构,准确度较高,是白内障手术中常用的生物测量方式之一。
3. 光学生物测量光学生物测量是通过光学原理测量眼球的相关参数,如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半径等。
常用的光学生物测量设备包括光斑图像测量仪、光源分析仪等。
二、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选择的因素在白内障手术中,选择正确的人工晶体度数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而选择人工晶体计算公式则是确定度数的主要方法。
以下是一些影响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选择的因素:1. 患者个体差异每个患者的眼球形态和参数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选择人工晶体计算公式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
例如,年龄、角膜屈光度、晶状体位置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计算结果。
2. 人工晶体类型不同类型的人工晶体,如单焦点晶体、多焦点晶体等,其度数计算公式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选择人工晶体计算公式时,需要根据所使用的人工晶体类型进行合理选择。
3. 手术方法和术前测量方法手术方法和术前测量方法也会对人工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例如,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中使用的估计屈光度公式与传统手术方法中使用的公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人工晶体度数测量报告
目的:
本报告旨在记录人工晶体(IOL)的测量结果,为患者的视力矫
正提供准确的数据。
方法:
使用以下设备对人工晶体进行测量:
角膜曲率测量仪:测量角膜曲率,确定IOL植入的最佳位置。
眼轴长度测量仪:测量眼球的前后长度,以计算IOL的焦距。
散光测量仪:检测和测量散光,以确定IOL是否需要校正散光。
结果:
角膜曲率:
右眼:43.00 D
左眼:44.00 D
眼轴长度:
右眼:23.50 mm
左眼:24.00 mm
散光值:
右眼:无散光
左眼:-1.00 D轴180
IOL度数计算:
基于测量结果,使用以下公式计算IOL度数: `(A-常数) x (IOL常数) = IOL度数`
其中:
A:总角膜曲率
常数:根据患者眼球特征确定的值
IOL常数:IOL制造商提供的特定于IOL的常数计算结果:
右眼:
(43.00 D - 12.5) x 118 = 22.62 D
左眼:
(44.00 D - 12.5) x 118 - 1.00 D = 22.16 D
建议:
根据测量结果,推荐以下IOL度数:
右眼:22.50 D
左眼:22.00 D
考虑因素:
在确定最终IOL度数时,还考虑了以下因素:
患者的目标屈光不正目标
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
以前的眼部手术或疾病
结论:
本报告提供了人工晶体测量结果的全面概述。
基于这些测量结果,建议的IOL度数为右眼22.50 D,左眼22.00 D。
这些值应根据患者的个人需求和目标进行微调。
holladay公式与晶体匹配Holladay公式包括:推荐的常数:Na角膜屈光指数4/3;Na 房水屈光指数1.336;RT视网膜厚度0.2mm;测量值:K平均K值(D);R平均角膜曲率半径(mm)337.5/K;AL超声波测得的眼轴长度(mm);备选值:V眼镜与角膜顶点间距离(mm),假定为12mm;Ref预想得到的术后眼屈光度(D);SF“医师因子”;其它变量定义:AG前房角之间的最大距离;ACD前房深度,角膜顶点到虹膜前表面的距离(mm);Alm修正的眼轴长度(mm)超声波测得眼轴长(AL)+视网膜厚度因子(RT);I人工晶体度数(D);Aref实际术后眼屈光度(D)。
其具体计算公式共有12个,分别计算由预计术后屈光度数(Ref)得出人工晶体屈光度数,由人工晶体屈光度数(I)得出术后屈光度参数值,从人工晶体屈光度(I)和术后稳定的实际屈光度(Aref)得出“医师因子”(SF)等[15]。
该公式使用眼轴和角膜曲率两个因素一起来估计人工晶体的植入位置,减少了误差来源,优于前述的公式。
由于植入晶体位置的差异可以从公式中预计到,所以个体差异不会影响计算结果。
Holladay公式是非线性公式,所以在描述非线性系统时,不会遇到线性公式带来的问题。
Holladay在他的公式中还提出“医师因子”的概念,它类似于SRK公式中的A常数,不同医师采用不同“A常数”。
同时为了减少术前生物测定的误差,公式中还提出了需要重复测量复查的情况。
总之,在我国白内障伴轴性高度近视眼发病率高且程度重,实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为使患者达到最佳术后视力,选择适当的人工晶体计算公式十分重要。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人工晶体计算公式,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第三代公式明显好于第二代公式。
国外报道第三代公式之间的使用比较,各有其优缺点,而国内尚未有哪个公式更适用于中国人高度近视眼的报道。
随着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手术在中国的推广,激光术后白内障患者逐渐增加,对于这类患者,国内外尚无专门晶体植入公式使用和验证,目前仍是第三代公式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