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研究所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卫生部关于颁发《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管理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5.02.11•【文号】卫药发[1995]第14号•【施行日期】1995.02.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关于颁发《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管理指导原则》的通知(卫药发[1995]第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为加强对卫生部所属临床药理基地的管理,提高新药临床评价水平,我部制定了《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管理指导原则》,现予发布实施,并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一、凡申请成为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的各临床研究机构,应达到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并按照相应程序提出申请,由我部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后确立。
二、凡我部原已确立的临床药理基地,拟于1996年重新验收,各基地应按本指导原则的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完成准备工作的基地,可于1995年下半年开始申请,其申请程序与新建基地相同。
三、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对本指导原则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径与我部药政局联系,以便进一步完善。
附件: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管理指导原则卫生部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一日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管理指导原则为适应我国新药审评与上市药再评价的需要,促进我国临床药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我国新药临床药理研究与评价的水平,加强药品审批和管理,推动医药事业的发展,卫生部在全国研究力量较强、人员素质较高、技术设备条件较好的临床研究机构设立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作为我国开展临床药理学的骨干力量,在药物评价和合理用药方面起到学科的带头作用。
本指导原则从基地的性质和任务、组织机构和人员组成、设备条件和质量管理等诸方面制订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旨在加强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研究水平和工作质量,并推动基地逐步达到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
凡卫生部确定的临床药理基地,应按本指导原则办理。
临床药理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本学科主要由临床药理研究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室、生化药理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组成。
为我国首批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授权点,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正式批准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后工作站。
是“九五”、“十五”期间广东省重点学科。
在2004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第一。
本学科点技术力量强,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完整,现有高级职称者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王宁生教授、王培训教授、欧明教授、宓穗卿教授、周联研究员是国内外知名专家,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王宁生教授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全球化联盟广东省分部主席、广东省中药安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国家新药评审专家;王培训教授是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及广东省新药评审专家;欧明教授是WHO“草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顾问、广州中医药到大学终身教授。
硕士生导师刘启德研究员、汤毅珊副研究员和董燕副研究员是本学科的学术骨干。
本学科点已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中药药物动力学和血清药理学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内和国际合作的药物动力学课题研究。
完成了多种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和复方(包括开窍药、活血药、清热解毒药、补益药、矿物药、抗疟药等)的药动学、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建立和完善了血清药理学技术规范;在药物体内、体外代谢和活性代谢物分离、提纯、结构鉴定和药理活性评价有丰富的经验并拥有专利技术;在国内最早开展中药时辰药理学研究,与德国科研机构开展关于心血管药物评价的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
2.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国内第一批实施GLP规范的实验室,同时也是广东省药物非临床试验(GLP)中心,完成了数十项中药及其它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工作。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资助下建立的中药不良反应(ADR)数据库不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3项科技成果奖,1项计算机软件版权,出版2部专著。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名单" 的内容列表,共有394 条记录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3.包头市中心医院4.山东大学第二医院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6.南京市第一医院7.浙江省肿瘤医院8.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9.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1.浙江医院12.甘肃省人民医院13.北京大学口腔医院14.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15.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16.江苏省中医院17.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8.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1.江西省人民医院22.湖南省肿瘤医院23.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5.广州市中医医院26.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2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30.上海市肺科医院3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3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3.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4.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5.海南省人民医院3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3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东院)39.北京大学人民医院40.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41.北京胸部肿瘤结核病医院4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4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4.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45.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46.河北省中医院47.深圳市东湖医院4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49.海南省中医院50.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53.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4.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5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56.河北省人民医院57.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58.南京脑科医院59.山东省肿瘤医院60.陕西省中医医院6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62.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63.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4.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O二医院6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O四医院)67.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O六医院68.上海长海医院69.上海长征医院7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7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7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73.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74.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75.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6.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77.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第四O一医院78.山东省皮肤病医院79.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80.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8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五医院8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83.陕西省人民医院84.复旦大学中山医院85.复旦大学华山医院86.复旦大学妇产医院87.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8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89.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90.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91.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92.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3.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94.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95.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96.天津市肿瘤医院9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98.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99.浙江省人民医院100.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1.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2.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103.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10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05.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106.广州中医药大学粤海医院107.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8.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10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11.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12.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1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14.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115.陕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16.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117.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118.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医院)119.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20.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12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3.南京市中医院124.河南省眼科中心125.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126.湖南省脑科医院127.浙江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28.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129.汕头市中心医院130.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3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32.天津市南开医院133.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134.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35.北京积水潭医院136.济南市传染病医院137.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8.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39.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14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41.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142.湖北省中医院143.粤北人民医院144.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45.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原: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46.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4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48.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49.江苏省肿瘤医院15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151.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15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5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15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5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156.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157.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158.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159.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16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16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O医院162.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163.大庆油田总医院(大庆市第一医院)164.青海省藏医院16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166.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167.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16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169.辽宁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7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171.辽宁省人民医院172.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7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174.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175.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76.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177.苏州市中医医院178.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79.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80.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181.河南省人民医院182.同济医科大学(计划生育研究所)183.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184.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185.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中日联谊医院186.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7.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88.南京市第一医院189.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0.山东省立医院191.青岛市立医院19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3.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4.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196.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19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98.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定医院199.北京肿瘤医院200.解放军总医院201.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2.空军总医院203.北京地坛医院204.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6.福建省肿瘤医院207.福建省立医院208.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9.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10.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11.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防治中心)212.广州市精神病院213.广东省人民医院214.广州市红十字医院215.广州华侨医院21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7.吉林省肿瘤医院218.陕西省肿瘤医院219.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20.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第十医院)22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2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第一医院)223.四川省人民医院224.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25.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26.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27.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28.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229.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0.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231.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安徽省肿瘤医院232.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34.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35.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236.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研究所237.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238.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39.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24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4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42.中日友好医院243.卫生部北京医院244.海南省人民医院245.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46.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7.河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8.河南医学科学院研究所249.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50.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5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52.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53.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54.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255.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56.青岛眼科医院257.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258.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59.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60.江苏省人民医院261.天津市人民医院26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6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264.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6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66.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267.苏北人民医院268.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69.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70.广东省人民医院271.青岛市市立医院27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73.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74.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275.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76.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77.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78.陕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79.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铁路总医院)280.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8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8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8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84.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85.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86.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87.福建省立医院288.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8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90.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9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92.西藏自治区藏医院29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94.山东省立医院295.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96.北京地坛医院297.重庆市肿瘤医院298.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99.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0.湖南省岳阳市一人民医院30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02.吉林大学第四医院(一汽总医院)30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4.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30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06.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308.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309.卫生部北京医院310.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311.武汉大学口腔医院312.北京博爱医院313.安徽省立医院31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315.十堰市太和医院316.衡水市人民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317.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18.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19.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20.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32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322.陕西省人民医院323.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324.南京市第二医院325.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3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327.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328.上海市中医医院329.吉林大学第一医院330.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331.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3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33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334.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335.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336.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37.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33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339.海口市人民医院340.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医院341.上海市胸科医院342.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343.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344.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345.北京回龙观医院34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347.临沂市肿瘤医院348.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49.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350.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352.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353.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354.航天中心医院355.湖北省肿瘤医院356.济南市中心医院357.云南省肿瘤医院358.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59.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6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6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362.厦门市第一医院363.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364.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365.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366.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367.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6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369.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370.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371.广东省第二中医院372.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73.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74.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375.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376.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377.福建省肿瘤医院378.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福建省传染病诊疗中心)379.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80.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381.沈阳何氏眼科医院382.天津市安定医院383.无锡市中医医院38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85.甘肃省肿瘤医院386.山西省中医院387.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88.湖南省人民医院389.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39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391.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39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393.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394.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学术论坛年会闭幕词学术论坛年会闭幕词学术论坛年会闭幕词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中国工程院20xx年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十四次全国临床药理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药物警戒与药物安全学术会议即将闭幕了,大家都依依不舍,不舍得离开这场学术盛宴!在周院士的带领和组织下,本次学术大会十分成功,参会人数多(600多人),学术氛围浓厚,学术质量高,内容丰富,发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讨论热烈。
大会学术报告30场,壁报展示48个,论文摘要100多篇,涉及到临床药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多个方面,包括合理用药、个体化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新药研究的转化、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相互作用、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等,将载入我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交流的史册!尽管我国临床药理学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欣喜的看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临床药理学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学术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大批从事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人才,在国际上有声音,有地位,周院士及其团队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工作就是国际上有学术影响的很好实例。
更重要的是我国在学术研究和解决患者病痛上有创造,令人敬仰!从哲学层面讲,创造包括隐性创造和显性创造,也就是学术研究的创造(隐性创造)和技术应用(显性创造),在给学生们上课时,经常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的导师徐叔云教授,开拓性开展抗炎免疫药理学的学术理论研究(隐性创造),从中发现问题,针对临床需要创制新药(白芍总苷)治疗RA(显性创造),产生了重大效益。
再就是周宏灏院士,长期进行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隐性创造),发现问题,针对临床需要开发出基因检测技术、芯片、试剂盒,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显性创造),产生了重大效益。
具有隐性创造力和显性创造力的专家才是全面创造力的专家,如此的学术探索,理论与应用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临床药理学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安全有效用药和新药创制,是临床药理学丰富内涵的体现!周宏灏院士在开幕时讲到,这一次大会是学术交流、相互学习的盛会,更是老朋友相聚、新朋友相识的机会。
中国本土十大CRO公司简介中国本土十大CRO(临床研究)公司简介目录1、杭州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1)2、广州博济国家新药临床研究中心 (4)3、上海润东科若华公司 (4)4、江苏亚邦医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5)5、天津方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 (6)6、北京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 (7)7、北京万全阳光临床研究服务集团 (7)8、北京华禧联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9)9、北京依格斯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0)10、北京精诚CRO (11)1、杭州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医药相关产品研发的合同研究组织(CRO),可为客户提供包括药物、保健食品、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等产品系列化研究开发的广泛专业服务。
公司成立于2002年底,总部设在杭州,在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设有多家办事处。
泰格医药根据中国GCP和ICH-GCP,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SOP,并严格依照SOP执行。
短短二年多时间,客户已达到四十多家,已经完成和正在开展的I-IV 的临床试验近四十项,各类注册项目二十多项。
客户群中既有国内制药企业、也有国内的跨国公司和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医药企业,已成为CRO行业中迅速崛起的本土化CRO公司。
泰格团队泰格医药设有行政部、医学部、注册部、科学事务部、质量保证和培训部、研发部等部门。
各部门负责人均是具有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并具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资深人士,与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有着紧密联系,可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非常专业的咨询服务。
泰格医药医学部拥有十多位专业专职的临床监查员(CRA),均具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接受过严格的GCP和SOP培训,并经受过跨国公司总部的严格稽查,能严格遵守GCP和公司SOP,并且设立质量保证部门,进一步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
泰格医药注册部拥有在药品、食品、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等方面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的注册人员,可以为您提供注册咨询、注册全程服务,使您能及时掌握您品种的动态,及时与审评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解决相关的问题。
临床药理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
本学科主要由临床药理研究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室、生化药理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组成。
为我国首批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授权点,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正式批准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后工作站。
是“九五”、“十五”期间广东省重点学科。
在2004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第一。
本学科点技术力量强,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完整,现有高级职称者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王宁生教授、王培训教授、欧明教授、宓穗卿教授、周联研究员是国内外知名专家,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王宁生教授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全球化联盟广东省分部主席、广东省中药安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国家新药评审专家;王培训教授是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及广东省新药评审专家;欧明教授是WHO“草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顾问、广州中医药到大学终身教授。
硕士生导师刘启德研究员、汤毅珊副研究员和董燕副研究员是本学科的学术骨干。
本学科点已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中药药物动力学和血清药理学研究
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内和国际合作的药物动力学课题研究。
完成了多种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和复方(包括开窍药、活血药、清热解毒药、补益药、矿物药、抗疟药等)的药动学、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建立和完善了血清药理学技术规范;在药物体内、体外代谢和活性代谢物分离、提纯、结构鉴定和药理活性评价有丰富的经验并拥有专利技术;在国内最早开展中药时辰药理学研究,与德国科研机构开展关于心血管药物评价的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
2.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
是国内第一批实施GLP规范的实验室,同时也是广东省药物非临床试验(GLP)中心,完成了数十项中药及其它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工作。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资助下建立的中药不良反应(ADR)数据库不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3项科技成果奖,1项计算机软件版权,出版2部专著。
承担包括863计划、“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3.中药免疫药理研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在国内较早开展中药免疫药理研究,较早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研究,是“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的驻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从实验动物学、细胞药理、分子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进行了以四君子汤、青藤碱、大黄素等为代表的多种中药及有效成分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开展了中药对粘膜免疫作用研究,率先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中药免疫药理研究中,较早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中药鉴别中,近年又开展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在中药药理、中药新品种中的研究。
研究成果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州市科技成果奖各1项。
出版专著3部。
学科拥有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和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药品非临床安全评价中心和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
近5年承担部省级以上课题43项,包括863计划、“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国际级星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人均课题经费30多万元。
有5项成果获奖,其中包括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三等奖各1项。
大型仪器设备总值980万元,包括液质联用仪、基因分析仪等先进设备,“十五”期间新增实验室面积400平方米。
学科点学术交流活跃,承办国家级学术刊物《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主编了《中药毒性与临床前评价》、《中药不良反应大典》、《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病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汉英常用中医词汇》等有影响力的著作;近5年来主持国内学术会议7次,国外讲学5人次,邀请国外专家讲学2次。
本专业研究生除学习规定必修的公共课和各研究方向的专业课《药物动力学》(中英双语)、《医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外,还需选修DME、医学统计学、计算机、中药现代化及其关键技术、现代病理技术和文献检索等科目。
本学科已培养数十名研究生。
毕业研究生中,多人在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或进行博士后研究,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纽约血液中心、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北爱尔兰皇后大学、日本神户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
还与澳门大学建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其学历获欧共体承认。
先后有4名博士后完成研究出站。
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导师、硕士导师简介
博士生导师介绍:
王宁生教授
王宁生,男,贵州人,1946年11月出生。
教授,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药全球化联盟广东省分部主席,广东省中药安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客籍教授。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常务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药材》等杂志编委。
1970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原南京药学院)。
一直从事药物动力学和中药药理的科研、教学工作,在中药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及中药安全性评价方面卓有建树。
主持(或子项目负责人)各级各类课题20多项,包括863计划、“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国际级星火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攀登计划、WHO项目、中德合作项目等。
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专著2部《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和《中药毒性与临床前评价》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参编《临床药物动力学基础与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管理著作权1项。
“冰片穿透血脑屏障的定量及在组方中作为‘使药’作用的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三等奖。
“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三等奖。
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欧洲药物代谢讨论会(1982比利时),英国药理学年会(1983 英国),国际时间药理学和治疗学会议(1994美国),中-挪中医药应用研讨会(2000挪威)。
1981-1983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研修临床药理学;1987年作为客籍教授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进行时间药动学研究。
1994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徳国国家药检所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
回国后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进行不同人种的 -受体阻断药药动学的研究。
已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多名。
王培训教授
王培训,男,1941年1月生于上海市,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免疫学研究室、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主任,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QU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主任,国家及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局新药评审专家,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微生物与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
自1966年北京医科大学医学毕业以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12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78年后,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工作,特别在中药免疫药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几年来主编并多次修订了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教材,是已出版专著《中药材的分子生物学鉴别》、《免疫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病学》的主编或副主编。
主持或直接参与的各级科研项目有二十余项,代表性项目包括“七.五”国家攻关“肾与免疫关系探讨”,两项“九.五”国家攀登计划“含矿物药制剂中汞、砷的作用特点和安全性评价研究”和“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药效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863”计划“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中医药现代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药活性筛选评价技术”,卫生部基金“引种西洋参与加拿大西洋参DNA指纹图的构建及比较”,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中药蚕蛹抗菌肽的开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肾虚与脾虚的免疫缺陷机理探讨”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项目“DNA多态性分析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外源抗菌肽在阳春砂仁中的表达与评价研究“等。
并指导学科年轻教师成功申报众多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抗菌中药通过Toll样受体家族对内源性抗菌肽的影响”和“转抗菌肽基因阳春砂仁的实质等同性评价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中药促内源性抗菌肽作用研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青藤碱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和“中药材RAPD鉴别标准的建立”,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APD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教育厅项目“基因芯片在中药免疫药理研究中的应用”和多项校级科研项目。
研究项目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