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5-1
- 格式:pptx
- 大小:340.68 KB
- 文档页数:19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剂量和药效关系、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医师和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和使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方法、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
一、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1.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同药物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内信号传导等,从而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2.药物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排泄途径,包括肝脏、肾脏等器官参与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3.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相互影响,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药物剂量和药效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包括药效曲线、最大耐受剂量、最小有效剂量等参数,从而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
5.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影响,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6.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新药在人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包括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参数的测定,从而为新药的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二、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利用细胞培养、体外器官模型等方法,研究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信号通路的激活和抑制等机制。
2.动物实验: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征,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3.临床试验: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包括单剂量试验、多剂量试验、交叉试验等方法。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利用体内外标记技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包括药物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形成、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等。
5.流行病学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从而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临床药理学笔记——2012级临床五年五班整理 绪论及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1.临床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新兴学科,是药理学科的分支。
2.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研究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3.消除半衰期:消除相时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可以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
▲4.Vd:(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按血药浓度来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5.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以血浆药物浓度为纵坐标,以相应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曲线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坐标轴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间接反映药物被吸收到体内的总量。
▲6.CSS:在恒定给药间隔时间重复给药时,当一个给药间隔时间内的摄入药量等于排出量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steady state)。
一般给药后4~5个半衰期到达稳态。
▲7.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从某制剂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选择给药途径的依据之一。
▲8.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使用相同剂量,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9.给某病人静脉注射头孢氨苄1.0g,立即测血药浓度为100mg/L,4h后为10mg/L,假设该药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中60%药物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其余生物转化。
试求算①该药的k、AUC、Vd、CL和t1/2。
②若该病人的肾排泄速率常数降为原来的40%时,则该时刻病人体内药物的k和t1/2值各为多少?①一级消除动力学c=ce-ktAUC=C/kVd=Dt/Ct(1000/100=10)CL=k*Vdt1/2=0.693/k②正常肾脏排泄速率常数kb=60%k正常生物转化速率常数ki=(1-60%)kKb’=40%kbk‘=Kb’+kit1/2=0.693/k’药品的注册与管理新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一.绪论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不一定考,但要知道)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重要,老师读了一遍):其核心是保障受试者与患者的权利,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临床药效学(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临床药动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我国的新药临床试验分期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对象:健康人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
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
对象:靶疾病的患者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
第一次名词解释1.临床药理学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3.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生理功能异常和结构病理改变。
4.药物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用药过量、用药不当所致的药物反应5.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6.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7.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8.安全范围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问的距离,其值越大越安全。
9.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10.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11.自发呈报系统12.GCP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察、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13.肾上腺素的翻转效应14.隔日疗法15.抗菌谱抗菌药的抗菌范围.16.化疗药物包括抗原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及抗恶性肿瘤药。
17.耐药性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19.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
β-内酰胺的结构,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他类.18.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不敏感菌乘机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感染.第二次简答题1.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和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特点:①本身固有②一般较轻微③副作用不是固定的,随治疗目的的改变而改变。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
2.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老年人用药1.老年药理学(geriatric phamnacology)又称长寿药理学(phamnacologevity)是针对老年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学特点,研究其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老年用药特点和用药原则以及抗衰老药理学等的一门药理学分支学科。
2.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药物对老年人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老年人合理用药,了解老年人机体活动规律,发展抗衰老药物,预防早衰,延年益寿等提供科学依据。
3.老年人用药特点:1)用药机会、种类较多,疗程较长(2)主观选择药物的要求高(3)用药个体差异大,实际年龄与生理年龄不完全一致,即老龄不一定老化(4)用药依从性差(compliance)(5)不良反应发生率高4.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1()机体组成成分--主要是细胞内液的减少;细胞内液的重要成分钾、镁、磷等亦明显减少。
水溶性药物:Vd↓。
脂溶性药物:Vd ↑(2)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5.老年药物分布的特点:1. 水溶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减小,血药浓度升高 2.脂溶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增大,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3.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其游离药物浓度增加,血药浓度升高。
6.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1.老年人肝脏重量减轻(绝对和相对),功能性肝细胞数目减少(2.肝血流量减少, 3.肝微粒体酶系统活性降低7.肾排泄药物能力下降是老年人容易发生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8.老年人药效学;药物敏感性变化,内环境稳定性的调节能力下降,药物耐受性降低,药物的依赖性增加9.药物敏感性的变化;(一)对中枢抑制药的敏感性加强:氨基苷类抗生素、利尿酸等更敏感(二)对抗凝血药的敏感性增加(三)对β受体激动药与阻断药的敏感性下降内环境稳定性的调节能力下降;1.血压和心率的调节:α、β受体阻断药,血管扩张药,利尿药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均可引起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
第一章绪言药物的定义是:(D)A、一种使细胞致死的物质B、一种影响细胞活力的化学物质C、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新药进行临床实验必须提供 (C) A系统药理研究数据B、LD50 E急、慢性毒理研究数据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新药: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或是“已生产过的药品通过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复方制剂,亦属新药范围”。
名词解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答:第二章名词解释: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量效曲线:以药物浓度(或剂量)为横坐标,以药效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
半数有效量: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作用所需要的剂量。
效价强度:量效曲线上的等效剂量,其值越小,强度越大。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问答题:1、从药物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资料?答:最小有效量、强度(效价)、效能、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这样便于指导在临床上更好用药。
2、如何根据药理效应决定临床用药方案?答:1)选用有选择性的药物; 2)选用安全范围大的药物; 3)利用药物的相互作用来增加药物的治疗作用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首关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首关(过_)消除[首关(过)效应]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后,并自胆汁排入小肠,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被重吸收。
肝药酶: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临床药理学》作业习题及答案1、对于新生儿出血,宜选用:( )氨甲环酸 氨基己酸维生素K氨甲苯酸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毒理学 剂型改造药动学 药效学3、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常引起二重感染的病原体是( )霍乱弧菌 白色念珠菌肺炎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4、 红霉素与克林霉素合用可:( )A. 由于竞争结合部位产生拮抗作用扩大抗菌谱降低毒性 增强抗菌活性5、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药物吸收缓慢代谢无变化药物分布减小6、有关头孢菌素的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第一代头孢对G+菌作用较二、三代强第三代头孢对各种β-内酰胺酶均稳定口服一代头孢可用于尿路感染第三代头孢没有肾毒性7、B型不良反应特点是:()死亡率高与剂量大小有关可预见发生率高8、受体是:()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结合体所有药物的结合部位通过离子通道引起效应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蛋白组分9、下面哪个测定方法不是供临床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荧光偏振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10、α1受体阻滞剂是:()美托洛尔哌唑嗪酚妥拉明肼屈嗪1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E. B. 药动学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药效学毒理学12、正确的描述是:()停药后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效应称副作用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称副作用药源性疾病的实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B型不良反应与剂量大小有关13、妊娠多少周内药物致畸最敏感:1~3周左右2~12周左右3~10周左右3~12周左右14、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药效学研究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毒理学研究以上都是15、老年人使用胰岛素后易出现低血糖或昏迷为:()神经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免疫功能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心血管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内分泌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16、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对G-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基本无肾毒性体内分布较广,一般从肾脏排泄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17、磺胺类药物增强硫喷妥钠的麻醉作用,原因是:( )磺胺类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磺胺类协同硫喷妥钠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磺胺类药物与血浆清蛋白的结合率高,使硫喷妥钠血中游离浓度增高磺胺类药物抑制肝药酶活性18、A 型不良反应特点是:可预见不可预见死亡率高 发生率低19、药物与受体特异结合后,产生激动或阻断效应取决于:( )药物的脂溶性 药物剂量的大小药物的内在活性药物作用的强度20、 缓释制剂的目的阻止药物迅速溶出,达到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疗效阻止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持久的疗效控制药物缓慢溶解、吸收和分布,使药物缓慢达到作用部位 控制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恒速释放、恒速吸收2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药动学毒理学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药效学22、地高辛血浆半衰期为33小时,按逐日给予治疗剂量,血中达到稳定浓度的时间是D. 12天6天9天15天23、癫痫单纯性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之一是( )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硝西泮乙琥胺24、正确的描述是: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称副作用停药后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效应称副作用B型不良反应与剂量大小有关药源性疾病的实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25、下面哪个药物不是目前临床常须进行TDM的药物普罗帕酮庆大霉素氨茶碱地高辛判断题26、老年人对a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及阻断剂的反应性降低,这可能与老年人.a受体数目减少有关。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原理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包括药物的吸收速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药物的代谢和药物的消除速度等。
2. 药物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靶分子的结合、药物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影响等。
3. 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在体内的降解速度。
半衰期越短,说明药物在体内的降解速度越快,药物作用时间越短。
4. 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指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前提下,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
5. 治疗窗口(Therapeutic window):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的有效剂量范围,即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和最高安全剂量之间的范围。
6. 药效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学科。
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以及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和生化效应等。
7. 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疗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加。
8. 拮抗作用(Antagonism):指两种药物或药物与内源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种物质减弱或抵消另一种物质的作用效果。
9. 亲和力(Affinity):指药物与其作用靶点(如受体、酶)结合的趋势或程度。
亲和力越高,说明药物与靶点结合的越紧密,作用效果越显著。
10.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过给药途径到达血液循环中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越高,说明药物被有效吸收和利用的程度越高。
以上是一些临床药理学的常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合理应用十分重要。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习题集第一章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临床药理学:是一门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与机体(人体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包括药效学研究、药动学研究及安全性研究。
2、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根据我国药物应用实际和新药管理要求,将新药分为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三大类,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也按照新药申请管理。
3。
安慰剂:安慰剂(placebo)是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被制成与试验药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物。
5.双盲双模拟试验:用于A与B两种药的外观或气味均不相同又无法改变时,可制备两种安慰剂外观或气味分别与A或B相同,分组服药时,服A药组加服B安稳剂,服B药组加服A安慰剂,则两组均分别服用一真一假两种药,外观与气味均无不同。
6。
累积系数:给药多次后,药物将在体内积累,药物达稳态的平均血药浓度( C ))之比值称为积累系数.与一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C17.治疗药物监测:是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应用先进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以实现临床治疗的个体化给药。
8生物等效性1510、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系从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类药物中经过科学评价而选出的各类药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药品。
11、OCT613、GCP11是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是有关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实施GCP 的目的是为保证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
14、药物不良反应45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给予正常剂量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15、TDM3716、配伍禁忌64本类相互作用多发生于液体制剂,在体外的静脉输液瓶中或注射器内即可发生,主要表现为一种或几种药物的沉淀,或药物被氧化、分解失效.17、心境障碍:也称情感型精神障碍,基本临床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涨或低落,并伴有认知和行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