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置管溶栓术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抗凝溶栓结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术后病人及长期卧床病人常见的并发症,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尤以左侧常见,轻者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PE)而危及生命。
我科从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并安装下腔静脉滤器11例,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1例,年龄32~ 68(平均49.6)岁。
6例因术后引起,4例外伤引起,1例分娩引起。
临床表现: 9例为左侧腹股沟以下肿胀、疼痛,皮色暗红发紫,活动受限。
2例左膝关节以下肿胀,踝关节皮色发紫,活动后加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本组均有胸闷、干咳史,经彩超检查确诊为左下肢DVT形成,所有患者行肺动脉CTA提示肺栓塞。
1.2方法1.2.1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采用美国COOK公司鸟巢式滤器3例、德国贝朗公司滤器8例,在局麻下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引入造影导管,作下腔静脉造影,测量下腔静脉直径,再作右侧肾静脉造影,明确肾静脉位置,置入滤器,在肾静脉水平下1 cm释放。
再次造影证实位置正确,血流通常。
1.2.2溶栓治疗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第1天,止血带结扎患肢浅静脉,行足背静脉穿刺,推注尿激酶溶栓。
尿激酶用量为10万U~20万U生理盐水20 ml,1次/d,使用期限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调整。
2结果10例左下肢肿胀、疼痛改善,皮色暗紫消退,康复出院;1例并发脑出血转科治疗。
3护理3.1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前护理3.1.1预防PE PE是临床致死率较高的急症,其90%是由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引起[1]。
血栓形成后可由小腿延伸至膝部、大腿部血管,甚至血栓脱落发生PE而威胁生命。
为了避免出现PE,在下腔静脉放置一个滤器,以阻挡来自下肢静脉脱落的栓子。
置入滤器前我们让患者卧床休息,禁止按摩、热敷患肢,以减少走动肌肉收缩或静脉受挤压,血栓脱落发生PE。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的护理作者:赵红云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7期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总结52例急性DVT患者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的观察及护理。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滤器并行溶栓治疗,患肢肿胀消退,术后10~14 d出院。
均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好而且安全,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导管溶栓;围术期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大多数发生于下肢,栓子脱落可发生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而危及生命,甚至发生猝死。
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venacavafilter,IVCF)可预防PTE的发生,使PTE发生率由60%~70%降至0.9%~5.0%,并可为大剂量抗凝溶栓治疗提供机会,2013年1月~2014年1月,现将我院收治的52例DVT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龄31~68岁,平均46岁;左下肢40例,右下肢12例;发病至就诊时间22h~10d;临床表现:患肢不同程度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肌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升高,其中2例小腿青紫、发凉、散在水疱及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5例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7例为髂静脉血栓形成,40例为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方法1.2.1下腔静脉造影患者取平卧位,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监视下,采用Seldinger 技术,由健侧股静脉置入导管鞘,应用导管导丝交换技术,将造影导管由下腔静脉分叉处送人患侧髂静脉造影观察血栓分布情况及下腔静脉情况。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术后护理常规【概述】腔静脉滤器是为预防上、下腔静脉系统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而设计的一种滤过装置。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既能阻挡3mm以上的栓子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又不至于一项静脉回流,且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
当下肢深静脉、盆腔静脉与髂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栓脱落将通过右心房至右心室再至肺动脉,从而栓塞肺动脉出现致命性的肺动脉高压。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预防肺动脉致死性栓塞的最有效措施。
腔静脉滤器的分类:永久性滤器,临时性滤器,可回收滤器置管药物溶栓就是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中,经导管直接灌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
【适应症与禁忌证】【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会阴部术野消毒铺巾后,用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将5F穿刺鞘置入所选股静脉处,先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管径、有无弯曲、有无血栓,并确定双肾静脉开口的位置,做好标记。
适合放置滤器者,医生将滤器置入最佳位置。
【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①护士应热情招待,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需要配合的事项②介绍同类患者的恢复情况,术中可能存在的不适和术后注意事项③对患者存在的顾虑认真解释,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2.一般护理①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②如有下肢肿胀,每日定时测量腿围。
3.饮食护理饮食易高维生素低盐易消化软食,粗纤维、清淡饮食,如青菜、豆制品等,忌粗糙刺激性食物,避免便秘,同时禁烟禁酒。
术前1小时可进食半流质饮食,不必强调禁食。
4.体位及患肢的护理体位采用上半身抬高15º、下肢抬高25º、膝关节屈曲15º,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同时利于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致肺栓塞。
5.术前准备①术前常规备皮,备皮范围:上至脐部,下至膝上10cm,两侧至股外侧②对于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者,嘱其练习床上排便,术前排空大小便。
下腔静脉滤器及rt-PA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分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它是由于血管内膜损伤、血液淤滞及高凝状态导致血液异常凝集、血管管腔阻塞、静脉回流障碍,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血管疾病。
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死亡率高达30%。
目前,有关DVT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取栓、单纯抗凝及系统溶栓等的疗效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随着血管腔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经导管直接溶栓开始应用于下肢DVT的治疗,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SK)、尿激酶(U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
rt-PA 以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用于急性脑梗塞和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但下肢血管血栓应用rt-PA未见报道,本例我们通过应用rt-PA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CDT治疗,现报告如下:病史患者,男性,39岁。
因摔伤致左膝肿痛、畸形、活动受限1小时于2010年10月21日入我院骨科。
入院查体:T 36.6℃HR 70次/分呼吸 19次/分BP 120/80 mmHg。
心肺腹未见异常。
左膝肿胀明显,局部叩击痛、压痛阳性,可触及骨擦感,浮髌试验阳性,左膝关节伸屈活动明显受限,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时X光片:左髌骨下缘可见明显骨折线影,骨折移位明显。
入院诊断:左髌骨骨折。
入院后急诊行左髌骨骨折切开复位聚髌器内固定术,手术顺利。
术后第4天(2010-10-25)患者出现左小腿及左足轻度肿胀,左侧大腿未见明显肿胀。
下肢血管超声( 2010-10-25 ):未见异常。
2010-11-2(术后第12天):患者夜间出现左大腿外侧疼痛、肿胀,复查下肢血管超声:左侧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大隐静脉血栓,左侧股总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未见异常。
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置管药物溶栓术护理【摘要】目的总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置管药物溶栓术的观察及护理要点。
方法对76例有肺栓塞倾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加置管药物溶栓术,同时加强患者的术前宣教,术前准备及术后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结果76例患者均溶栓成功,未发生肺栓塞、滤器移位、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能有效预防肺栓塞,置管药物溶栓术可加快溶栓效果,并且术式简单、安全、有效,同时有针对性的护理是其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肺栓塞;置管药物溶栓;护理作者单位:350025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何秀芳阎成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护理部(阎成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林瑞娇夏印)通讯作者:阎成美email:***************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1]。
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目前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既能阻挡3 mm以上的栓子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又不至于影响静脉回流,且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2]。
置管药物溶栓(ctd)就是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中,经导管直接灌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我科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置管药物溶栓术治疗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使阻塞的血管再通。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76例,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22~76岁。
平均年龄(46.3±7.8)岁,均经下肢彩超和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5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患侧腹股沟以下肿胀、疼痛伴麻木,肢端青紫,活动受限伴跛行,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