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 聊斋志异 研究・谈婴宁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刘加夫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精金美玉式的作品,其丰富的思想意蕴和璀璨夺目的艺术品质结合无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而整篇作品的最成功处在于对婴宁这一形象的塑造。
蒲松龄运用精粹的艺术语言,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丽娇憨、欢快忘忧而又心识大体的少女婴宁形象;婴宁爱笑的特点经作者的着力渲染尤其显豁醒目,整篇作品也因此而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
作品以王生与婴宁的上元邂逅开篇,推出“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婴宁,然如惊鸿一瞥,婴宁一句戏语,嫣然一笑,竟翩然而去。
开首一段即非常有戏:婴宁美艳若仙,却毫不矜持;对王生的放肆无礼笑骂而已,并无反感。
其人耶?仙耶?正耶?邪耶?于王生有情耶?无意耶?均极尽迷离,颇费猜度。
然而至此作者却将笔势宕开,不写婴宁,而是写一见钟情的王生如何寤寐思服,以致恹恹生病;又如何急不可耐,亲自寻找婴宁;在此寻找过程中,作者又以王生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人间胜境。
这种虚晃一枪而又不著痕迹的写法,显示了作者于叙事张弛之际的从容风度,很见文章的回环曲折之美。
但更有意义的却是这些描写突出了婴宁来去飘忽、深居简出的神秘色彩,渲染了一种灵异氛围,为婴宁的再度出场蓄足文势。
正当寻寻觅觅、山重水复之时,蓦然间却见婴宁于茅舍断墙边俯首自簪杏花。
王生喜出望外自不待言,读者至此也松了一口气,终于又见到婴宁了。
但是和上元相遇一样,婴宁“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
这句描写和李清照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几乎同一机杼,极富诗意美,婴宁乍惊乍喜之态宛然在目。
行文至此又有一顿,作者暂时撇开婴宁,写王生一步步“渐近佳人”,却又总不见佳人露面。
这一段有描写有叙述,有聋聩老媪的絮絮叨叨,有住舍内外的明丽景致,处处闪动着婴宁的影子,偏偏不见其真面。
若即而若离,似真又似幻,于作者的腾挪跳跃中,婴宁的神秘色彩又添一层,她美好娇憨的形象呼之欲出,惊讶不安的少女情怀也隐约可见。
一、人物形象分析(婴宁)1、刻画人物,虚实相衬。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
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这种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
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3、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
安徽电大宿州分校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聊斋志异》中婴宁天真善良的形象2009(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分校:宿州电大姓名:曹宇学号:0934001265171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目录一、内容提要 (1)二、关键词 (1)三、正文1、天真单纯与花为伴 (3)2、善解人意惩恶扬善 (6)3、纯质无暇笑口常开 (8)四、参考文献 (12)浅谈《聊斋志异》中婴宁天真善良的形象内容摘要:婴宁,出自《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篇,是蒲松龄笔下一位较为特殊的女性。
聊斋里的女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美的,无论是鬼是狐是妖还是普通的良家女孩子,一个个都是美得妖冶而轻灵。
蒲松龄是描写女性的高手,他笔下的那些女子,性格各异,却无一不美得让人心醉神驰,沉迷不已。
要说这些美丽的女子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婴宁,因为她的天真、善良与乐观。
本文将从婴宁天真善良的性格特点开始,揭示古人眼中的妇女形象,以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婴宁形象善良天真爱笑《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鲁迅评价它说:“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换之状,如在眼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锁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聊斋》的数百篇作品中写了上千的社会阶层各色人物,其中不乏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婴宁》的女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
《婴宁》写的是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终于结成美满婚姻的动人故事。
表达了封建社会中青年人追求坚贞,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
婴宁是古往今来笑得最美的女子,也是蒲松龄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亲热地称呼为“我婴宁”,那一句“我婴宁何尝憨耶”,更像是长者对于调皮小女的嗔怪和爱护。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
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独到之处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它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
其中婴宁具有鲜明的个性: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因此,《婴宁》成为《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来简要分析婴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如下: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
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
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
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
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
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婴宁”。
谈《婴宁》中婴宁的人物形象塑造孙传鸣摘要:本文试从爱花爱笑、亦憨亦黠、虚实相衬等方面分析蒲松龄是如何塑造婴宁这一人物形象的。
关键词:婴宁;爱花爱笑;亦憨亦黠;虚实相衬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婴宁便是其中之一。
《婴宁》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圣洁无暇、活泼可爱的婴宁形象,蒲翁亲切地称之为“我婴宁”,口吻之亲密像是在称呼自己的女儿,并且把她比做山中的一种叫做“笑矣乎”的小草,可见爱之深切。
蒲翁从不同的方面着力塑造了婴宁这一人物形象。
一、爱花爱笑,突出婴宁的性格特征蒲翁抓住婴宁爱花、爱笑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一)“爱花成癖”,突出婴宁圣洁无暇的心灵爱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文中二十五次写到花:写梅花八处:婴宁一出场就“拈梅花一枝”,见到王子服注视她,故意“遗花地上,笑语自去”,才使王子服有了相思之苦,“拾花怅然”,回家后“藏花枕底”,不说话也不吃饭,得了相思病。
当得知婴宁家在三十里余外的西南山,王子服“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于是“怀梅袖中”独自去寻找婴宁。
见到婴宁后,“乃出袖中花示之”,而婴宁却说并非稀罕之物,要送他一大捆,王生只好说出了“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
”写桃花二处:婴宁在西南山的住处:“墙内桃杏尤繁”。
见到王生注视她,回头对婢女说“视碧桃开未”,借此离开。
写杏花三处:“墙内桃杏尤繁”、“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含笑拈花而入”此女郎就是婴宁。
写杨花、海棠各一处:“细草铺毡,杨花糁径”、“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
写木香一处:王子服的家中“庭后有木香一架”。
还有写无确指的花,有九处。
(二)“孜孜憨笑”,突显婴宁天真烂漫的秉性爱笑是婴宁生活的另一部分,文中巧合的是写婴宁的笑也有二十五次。
上元节婴宁初遇王子服,以其“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美貌,让王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却“笑语自去”,使得王生“神魂丧失”,回到家中,茶饭不思,“肌革锐减”。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由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创作,是一部集鬼怪神仙、爱情奇遇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作品。
在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牡丹亭》中,婴宁是牡丹仙子的代表人物,其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婴宁的特点在于其外貌清秀、举止优雅,身为仙女的她也拥有非常强大的异能力和法力。
她最大的特点是真情实意,不假装外表的仙气和神秘感,而是直率、热情,对于爱情更是认真而执着的追求。
在牡丹仙子的故事中,婴宁是女主角柳湘莲的娘亲牡丹仙子的凭依之一,也是营救柳湘莲的重要助手之一。
她的形象在整个故事中始终保持最独特的一份积极力量和善良之心。
当柳湘莲吞食灵芝获得不死之身后,她帮助柳湘莲顺利地与唐伯虎两情相悦。
她对于唐伯虎和柳湘莲的爱情非常理解,她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只翅膀,为他们开辟了两人情感的天地。
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另一个具体形象则在《婴宁》一篇中。
故事中,她为了救活父亲,主动承担了一生的孤独百年,并在这长达百年的孤独岁月中锤炼了自己的纯真、宽容和替人设想的品格。
她坦然地接受了一生的孤独,不因寂寞而自怨自艾,而是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心性,以致于最后的她成功了解刘仁逵的心意,为他排难解怨。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形象,虽然柔弱,但却充满着坚定和豁达。
她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散发出不同的迷人光芒,为故事增色不少。
她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随,也因其独特的品质而深受感动和启发。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课外阅读】《婴宁》赏析《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脍炙人口之作。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着力于女性美好形象的描绘,但呼之欲出经世长存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形象却并不多见。
而柳泉居士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则是一个成功的美的纯洁的憨直的完美的少女艺术形象。
作者在描绘这个形象时,思想大胆而新颖。
在当时的社会无人能出其右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枷锁使千千万万女子如失去了甘露的小草憔悴枯黄,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里面,却生活了这样一位少女: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仿佛一朵未经尘世沾染,生长在遥远天山的雪莲花。
在《婴宁》这篇小说里,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及其嗜花爱笑的特征。
在婴宁出场的一刹那,作者用了寥寥数字刻画出婴宁的风华绝代:“拈一枝梅花,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恰恰是这数十字,作者已经为以后描写婴宁的嗜花爱笑的性格埋下伏笔。
足见作者之用心良苦。
而作者又紧接着对王子服的神态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婴宁的美貌。
比如“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可以想象,当时的王子服是怎样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也许这样写作者觉得还是不足以描绘出婴宁的美貌,于是又通过小婢讥笑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一来描写王子服当时初见婴宁则惊为天人的呆样,更是衬托了婴宁的美貌不可方物。
而对于王子服一副登徒子的好色相,婴宁竟然“笑语自去”,足见她内心的纯洁,丝毫没有被封建礼教世俗枷锁所污染。
在文章以后较长一部分篇幅里,作者专写王子服的相思之苦:怎样茶不思饭不想,终日卧床满脑子都是婴宁的倩影,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啊。
作者如此不惜笔墨描写王子服的“忽忽若迷”,其实也是为描写婴宁的外貌如仙所服务的。
要知道,正是婴宁的美丽,才使得王子服神魂颠倒。
后来王子服按照他表兄弟吴生的指引,去寻访婴宁。
找寻之后作者不再是用寥寥数句话对婴宁进行概括的描写,而是不惜重墨,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婴宁及与她有关的一切。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脍炙人口之作。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着力于女性美好形象的描绘,但呼之欲出经世长存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形象却并不多见。
而柳泉居士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则是一个成功的美的纯洁的憨直的完美的少女艺术形象。
作者在描绘这个形象时,思想大胆而新颖。
在当时的社会无人能出其右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枷锁使千千万万女子如失去了甘露的小草憔悴枯黄,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里面,却生活了这样一位少女: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仿佛一朵未经尘世沾染,生长在遥远天山的雪莲花。
在《婴宁》这篇小说里,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及其嗜花爱笑的特征。
在婴宁出场的一刹那,作者用了寥寥数字刻画出婴宁的风华绝代:“拈一枝梅花,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恰恰是这数十字,作者已经为以后描写婴宁的嗜花爱笑的性格埋下伏笔。
足见作者之用心良苦。
而作者又紧接着对王子服的神态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婴宁的美貌。
比如“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可以想象,当时的王子服是怎样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也许这样写作者觉得还是不足以描绘出婴宁的美貌,于是又通过小婢讥笑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一来描写王子服当时初见婴宁则惊为天人的呆样,更是衬托了婴宁的美貌不可方物。
而对于王子服一副登徒子的好色相,婴宁竟然“笑语自去”,足见她内心的纯洁,丝毫没有被封建礼教世俗枷锁所污染。
在文章以后较长一部分篇幅里,作者专写王子服的相思之苦:怎样茶不思饭不想,终日卧床满脑子都是婴宁的倩影,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啊。
作者如此不惜笔墨描写王子服的“忽忽若迷”,其实也是为描写婴宁的外貌如仙所服务的。
要知道,正是婴宁的美丽,才使得王子服神魂颠倒。
后来王子服按照他表兄弟吴生的指引,去寻访婴宁。
找寻之后作者不再是用寥寥数句话对婴宁进行概括的描写,而是不惜重墨,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婴宁及与她有关的一切。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婴宁》一文中,描写婴宁的形象十分生动,也隐隐吐露着作者的心意。
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文中用“笑”来刻画其天真烂漫共26处.出游时“笑容可掬”,见有人挑逗她时是“笑语自去”在园内是“含笑捻花”,见客人时是“笑不可揭”,下树时是“且下且笑”,行婚礼时是“笑极”.与王子服正是初见时的婴宁是这样的: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似乎这样频频的笑在众人眼中是痴,可她真的痴傻吗?如若她真的痴傻作者也不会如此偏好她了吧。
不似小倩的鬼魅,如一颗明珠般存于世间,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
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
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
《婴宁》赏析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婴宁不仅清丽、自然、纯洁、真实,与她的生活环境溶为一体,她的行为更是自由不羁,率性而至她身上丝毫没有世俗的繁文缛节,她率性而为,与尘世无染。
她的行为一如赤子之心,天真之至。
婴宁的纯洁在她的憨笑痴语中表观得更是淋漓尽致。
她终日“嬉不知愁”孜孜憨笑。
她笑对人生,笑对社会。
她的笑如此恣意,好像要化作清风把整个社会都遮蔽住婴宁的笑源于赤子之心,发自内心深处。
篇末,作者比之为山中的“笑矣乎”草,相比之下多少人艳羡的“解语花”是多么的俗气与矫揉造作。
她的笑如天籁之音,自然无邪,一如她纯真的灵魂。
更能表现其纯真的是她的痴语。
初遇王子服,不谙世俗语的她竞说“个Jb~l1日灼灼似贼”。
在世俗看来,此等事是不能想的,更不能在人前乱讲。
而婴宁不知避讳,脱IZI而出,令人婉尔,少女的稚气与天真未凿表露无遗。
“园中话”更是把她的纯真推向高潮。
婴宁之美,还在于她的生机、洒脱、无挂无碍。
就其本性而言,人应当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然而能够活出真我的能有几人。
在礼教大防熏压之F,生命的洒脱与自由确实不易做到,对女子犹难。
婴宁做到了。
这是天然、真实、纯朴的婴宁生命力之所在。
这首先表观在摆脱礼俗的任性、自由。
礼教对女人有一点基本要求:笑不露齿,语不高声。
而婴宁的笑如此恣意,不可遏制。
看她与王子服在家中相见一节,先是“隐隐不笑声”,后是“嗤嗤笑不已”,接着是“笑不可仰视”,以至纵情大笑。
婴宁是自然之子,她不染世尘、纯真灵秀,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在举世皆浊中散发出高沽与雅致,饱含着生命的力与美,展现着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
在她的身上看不出任何封建礼俗的烙印,也绝无人为的矫情。
她从空翠爽肌的山林走来,带着花靥,带着肆意2笑,带着人性的真与美。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只有魏晋名士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与婴宁的任性而为略有相似。
婴宁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婴宁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婴宁是聊斋先生最钟爱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人物。
谚曰:马上看将军,花间瞧美人。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婴宁的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婴宁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篇1《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鲁迅评价它说:“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换之状,如在眼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锁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以理想主义的笔触塑造了一批敢于藐视封建礼教法规,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的血肉丰满的女性艺术形象,憨直任性的婴宁,活活泼机智的小翠,多情狭义的秋荣、小谢,温柔拘谨的青凤,绰约可爱的聂小倩,意绪风流的林四娘,等等。
《婴宁》的女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
《婴宁》写的是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终于结成美满婚姻的动人故事。
表达了封建社会中青年人追求坚贞,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
对婴宁的形象,作者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称其为“我婴宁“,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确立的《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艺术代表地位。
少女婴宁是一个狐狸精与人所生的狐女,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社会的摒弃,但她一出场,就是笑容伴着鲜花,“撚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完全没有被遗弃孤儿那种愁容,此后,作者反复用笑容对婴宁进行了细腻深入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可爱动人形象。
婴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是与鲜花相伴。
她的少女时所居住的山村,处处是花,到王子服家之后,爱花成癖,甚至不惜当掉金钗四处购置良种,在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
鲜花在小说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大自然中美丽的鲜花来象征婴宁的的美丽和纯洁,以花衬人,以人比花,将婴宁花一样的容貌和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王子服和婴宁的爱情一是由于花而引起的,园中的对话更是围绕花来进行。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教研探索03/2011撄而后宁天真纯情婴宁形象浅析王新梅(山东省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婴宁 是蒲松龄 聊斋志异 中的名篇。
主人公婴宁由无时不笑到 虽逗亦不复笑 的巨大性格改变,暗示出在封建传统的统治之下,欲葆其纯真是多么的艰难。
传达了作者关于人的自然天性在礼法社会必遭同化的宿命观。
同时又流露出不甘心这一沉沦的抗争意识。
蒲松龄婴宁性格变化志怪小说以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佛法灵异等内容为主。
许多作品表现了宗教迷信的思想,但从作者的创作而言,也不免有些搜奇志异的成分在内,更有非佛道、方士之徒的作者,也往往在作品中寄予了自己的情志与理想,正如山水田园诗作一样。
蒲松龄作 聊斋 ,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明显地带有抒泄情志的成份。
因此,作品中的形象亦颇有象征的意味。
婴宁 中的婴宁,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婴宁是一个生长在 乱山合沓,空翠爽肌 的小山村里的少女;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像山花一样烂漫,山泉一样纯净。
天真到似乎不懂得 葭莩之情 与 夫妻之爱 的差别,不知道还该有生活的隐私。
当她进入人世,便不得葆其天真,无拘无束了,不再笑, 虽故豆,终亦不笑 。
婴宁之名,取自庄子所说: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宁者也 。
所谓 撄宁 ,就是指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
婴宁的形象可说是这种境界的象征体现。
蒲松龄赞美婴宁的天真,正寄宿着它对老庄人生哲学中所崇尚的 复归自然天性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蕴。
婴宁的性格,从外在表现来看,是质朴的。
她的绝代容华,爱花、爱笑的生活习性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婴宁一登场,作者就以十分传神的笔法,勾勒出一个质朴纯真的少女形象:她 容华绝代 ,手拈梅花,姗姗行走在上元节的郊野;当她发现王子服死死盯住自己的目光后, 顾婢曰: 个儿郎目灼灼是贼!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仿佛不知到王子服 目灼灼 是为己者,也没有想到此时遗花地上对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小姐来说是 不检点 的。
浅析《婴宁》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花妖狐魅的形象,有浓厚的人情味,各具姿态,在这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婴宁,一位最爱笑的奇女子。
她敢说敢笑,天真烂漫,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人物的性格包含着后天环境的作用,而婴宁的人物性格内涵中则寄托了蒲松龄对人间悲剧、人的生存困境等终极命题的思索。
婴宁人物的魅力正在于其性格的明晰而又模糊,现实而又高远。
一、爱花的婴宁文中婴宁第一次出场,只见她“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再次出场是“执杏花一朵”,见到王子服后是“含笑拈花而入”。
婴宁的住处,“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豆棚花架满庭中”。
和王子服成亲以后,“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更加相映成趣的是,蒲松龄在文中特地为婴宁设置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
其居所离城三十多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门前皆丝柳。
墙外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花已经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爱花象征着她的心灵美,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文学理论认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内涵以及整个文本所致力表现的人物性格和审美意蕴。
古人爱花,花本身就象征了女子的美好,而婴宁的爱花,相比之下内涵更加丰富:爱花的婴宁多了一丝追求的意味,是对美好的品德、高尚的人格等的追求。
二、爱笑的婴宁纵观古典小说,没有一篇能把少女的笑写得那么美,那么多姿多彩。
婴宁是笑得最美的少女。
《婴宁》全文四千字,涉及到“笑”竟然达到四十处之多。
含笑、隐笑、嗤笑、可笑、复笑、纵笑、狂笑、微笑、憨笑、忍笑、浓笑……真是笑得摇曳多姿,美不胜收!婴宁是笑着出场的,“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使书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而婴宁看到书生的呆状,笑吟吟地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遂“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浅谈《婴宁》的艺术魅力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探讨.在人物形象方面,女主人公婴宁的塑造为成功.在婴宁的笑中,不仅包含了她天真,活泼,善良,憨痴等鲜明的性格特征,而且也蕴含了聪慧,狠毒,诡诈等性格,这种性格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在情节方面,作品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能够运用巧合,悬念等技巧推动情节发展,又能够在每一个情节中营造一种浪漫的色彩,给人以美感.在语言方面,作品注重文言与生活语言的结合,富有幽默感和含蓄美,更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作者:李玲
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6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她爱花、爱笑、单纯天真而又细心沉稳、聪明狡黠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环境改变对她性格变化的作用。
关键词:婴宁爱花爱笑《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风姿绰约的女性,其中自己最喜欢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婴宁,她的形象活灵活现,丰采动人,其他任何花妖狐魅都不及,不愧为《聊斋》小说的压卷之作。
《婴宁》在《聊斋》中虽是篇幅最长的,也不过两千九百二十个字,但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纯净、天真憨直而又不失聪明狡黠的完美的少女形象,对其刻画极为新颖大胆,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少曲折,主要写王子服与婴宁的爱情故事,突出了婴宁的特殊性格,同时揭露和鞭笞了罪恶的封建社会。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我们先看看“婴宁”这个名字到底有没有深层含义。
一位大家曾提到,“婴宁”取“撄宁”之意,源出《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吾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
所谓“撄宁”,就是心神宁静,外界一切事物,人世间迎来送往,成功失败,都不能扰动其心,这是到家追求的境界。
这样究根寻源的分析不无道理。
蒲松龄创造与“撄宁”谐音的形象本意大约想宣扬“撄宁”式得失不动于心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的婴宁的确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里,婴宁只不过是生命力的象征,自由的象征,是用来寄托作家的美好愿望的。
那么,《聊斋》到底塑造了怎样一个婴宁的形象呢?
婴宁身世非常奇特,本是狐女,由鬼母养大,从小生活在一个绝迹人少,山光悦鸟性的深山,没有人事纷繁,没有社会桎梏,缺人间教化,只有山月松风,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绿树红花,过着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中,形成了婴宁盎然的生命力、纯洁的灵性。
她在山中的十六年,沐浴着大自然的光波,花草树木是自然而生、自然而长、自然而衰落的;鸟兽虫豸是任性而飞、任性而走、任性而鸣叫的;和鬼母、狐婢相处也是融融然充满了无私的情爱。
所以,她忍不住要从心里发出天真的笑声,整天笑容可掬、笑语不休。
笑,把她满腔真情抒发的纵阔汪洋;笑,将她的思想纯洁表现得淋漓尽致;哪里有婴宁,哪里就荡漾着笑声;哪里有笑声,哪里就是一片未经污染的纯净欢乐。
笑,出于真情,源于纯净,它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才能得以产生,得以形成。
全文有二十多处写笑,上元踏青,偶遇王生,婴宁一出场便笑容可掬,王生注目着这位容华绝代的少女,她却跟婢女小荣戏之以赋,“个儿郎目灼灼似贼”、“笑语自去”,身后撒下一串串笑声。
人物随笑出场,显示了她天真烂漫、诙谐真率的性格端倪。
第二次露面是王生来到西南山中的时候,她正赏花,见到墙外的王生,便“含笑而入”,想笑没有笑出声,而是把“咯咯”笑声忍在了唇边、留在了腹中。
婴宁与王生在秦媪引见后,更是笑声不断。
第二天,王生至舍
后小园,忽听树头沙沙有声,抬头望时,见婴宁攀援树上,当婴宁发现王生时,“狂笑欲堕”,就连下树时也大笑不止,王生急忙向前搀扶时,她又是一阵大笑,笑得前俯后仰,靠着树不能行走。
婴宁居然笑成这个样子,如此憨情,如痴如醉,好像没有什么理智,倒像是有一种先天的“笑痴”,事实并非如此,而是一种“少教训,嬉不知愁”的真情表现。
伴随着开怀的笑声,王生把婴宁带回自己家中,王家居室便充满了婴宁吃吃的笑声,她无拘无束的笑,无法无天的笑,连结婚拜堂她都“笑极不能俯仰”,婚礼只好作罢。
婴宁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笑得最开心的姑娘,她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乃至不会笑的一切条条框框打破了,那时女人只能够笑不露齿,笑不出声,要言词庄重,举止消停,否则就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而婴宁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笑,任性而为,一切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对她不过是东风之吹马耳。
同时,婴宁又是一个“爱花成癖”的美丽少女,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花。
她所居的山村,是“白石砌路,夹道红花”,她屋后的小园则是“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到了王子服家中后,她又到处物色花木,甚至不惜当了金钗去购买花木良种,不到几个月,就把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
一年四季,她的头上、手上几乎不曾断过鲜花。
她把花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花,色美味香,生意盎然,从古至今,都是一种美好高洁的象征,在花的世界中生活所养成的爱花性情,这不仅衬托出女主人公憨直无邪、活泼开朗的天性,而且揭示了她笑自天来满身香,来自万花丛中而芬芳之气不减。
除了爱笑、爱花,婴宁还有在世人看来近乎痴憨的单纯和天真,当王子服拿出上元节婴宁遗弃的梅花示以爱慕之意时,婴宁却傻乎乎的说:“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
如此不解风情,惹得王生只好直白告诉她:“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
可婴宁还是不解其中缱绻之情,说:“亲戚之情,爱何待言?”而当得知王子服所说的爱即是“夜共枕席”的夫妻之爱时,良久无语,最后说:“我不惯与生人睡”,甚至大声告诉其母“大哥欲我共寝”,让王子服好不难堪,待小声责备之,还问:“难道刚才的话不该说吗?”王子服开导说:“这是背人说的话”,婴宁还是不解:“怎能背着母亲?再说睡觉也是常事,干嘛隐瞒?”王子服恨其痴憨,没办法开导她。
故事后半部分,突然写婴宁誓不再笑。
之所以不笑了,直接原因是她以恶作剧的方式惩罚了好色的“西人子”,社会舆论不是谴责西人子的恶有恶报,自作自受,反而责怪婴宁,仿佛一切全是因为她的爱花爱笑引起的,连王母也指责她“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
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鹘突官章,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婴宁发誓从此再也不笑了,“虽故逗,亦终不笑”,根本原因是环境变了,她来到了机关四伏的人间,人情世故越来越了解,有了封建伦理的桎梏,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喜怒都不能自由自在形之于色,到处充满了丑恶争斗。
不仅不笑,而且还对爱人零涕而哭,希望把鬼母的灵柩埋到父亲坟里,这一违背固有爱笑性格的哭,使清代评论家冯镇峦甚为惊异,赞叹它“大是异事,笔端不测”,这一哭的确写得很有学问,原来作品写婴宁爱笑、爱花、憨痴,读这只觉她是个天真烂漫、纯洁活泼的姑娘,在喜爱这个形象的同时,不免微感缺少一点深度。
她墙下的恶作剧,透露了她惩罚邪恶的狡黠,而面对丈夫哭诉鬼母的养育之恩,要求为之合厝的举动,则集中而深刻的说明了婴宁绝非一位人事不知的傻姑娘,由此,我们回过头来看她爱笑、憨痴和爱花的性
格,便自然会产生新的理解。
原来她的爱笑,不仅是喜悦感情的简单流露,而且是一种意志的巧妙表现:在她“遗花路上,笑语自去”、“含笑捻花而入”的笑里,分明有着对王子服发自内心的好感,这些笑不能不说是她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当王生希望和她“夜共枕席”时,“女俯思良久”,而后冒出一句“我不惯与生人睡”,从字面看,似是天真无知,不谙床第之事,然而“俯思良久”四字则表明绝非如此,只是认为王生说这些话是不合适的,可又不能生硬顶回去,所以巧妙来了这么一句,从后文写她关于房中隐事“殊密秘,不肯道一语”便可证实这个判断不错;另外,她告诉鬼母“大哥欲我共寝”,是明知鬼母耳聋听不见,又正好可以借此对王生旁敲侧击地警戒一番,而当王生“大窘”时便适可而止,这些都表现了她娇憨顽皮的一面,也揭示了她性格中蕴藏着端庄稳重的一面,进入王家后,她又用坦荡的笑声驱除婆婆对自己的疑虑;用“笑极,不能俯仰”的行礼,表现了对封建社会的繁文缛节的蔑视;用各种各样的笑为婆婆解忧,为奴婢消祸;还巧设圈套严惩西邻子等,虽不脱稚气,但突出表明了她聪明有心计,天真之内隐藏着思虑。
特别是婚后许久才对王生倾诉肺腑,说出“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
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或无妨乎”的话,更清楚看出,婴宁这个人说她是“隐于笑者”,是把真面目隐藏很深的世故者,固然言重,但她断不是一个“嬉不知愁”、“全无心肝”的傻姑娘,而是有着丰富内心世界、高尚的道德情操、细心沉稳的女性。
在这里婴宁的性格更加深化,为前面的描写增添了新意,使她的所有性格都得到了升华,使这位姑娘天真烂漫的形象陡然变得深沉,更富有社会意义了,以喜剧化的手段最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隐于笑”的悲剧人物。
当我们回顾婴宁从笑到不笑,从不笑到哭的历程,怎能不痛恨那扼杀美好事物的罪恶社会?又怎能不佩服蒲松龄这种强烈对比刻画人物的手段?
作者是一个追求美好理想的人,不忍于婴宁的美好性格被扼杀,但又无力改变罪恶的社会现实,便在结尾处隐约显示了一点希望的征兆,说婴宁一年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这个光明的尾巴显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顽强而执着的追求。
从艺术结构上说也是耐人寻味的,婴宁的笑被扼杀了,又一个“婴宁”诞生了,美好的东西终究是扼杀不了的,当然,以当时的情形看,小“婴宁”的前途也未必是乐观的,但作者这样写却表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鼓舞。
参考文献:
[1]张芹玲.说聊斋话世相.北京:长虹出版公司,2001
[2]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双翼.聊斋志异今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4]吴组缃.聊斋志异欣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吕扬.聊斋人物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6]刘欣中.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漫谈.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