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华支睾吸虫病【别名】肝吸虫病【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引起的。
华支睾吸虫的发育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囊蚴阶段。
第一中间宿主为某些种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包括多种淡水鱼及某些种淡水虾。
感染主要通过进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虾体内的活囊蚴而发生。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在人体寿命可长达15~25年。
【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及东南亚各国。
在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存在或流行。
各地流行情况差异较大,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人群调查情况表明人群感染率低者仅0.09%,高者可达54.69%。
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很多哺乳动物可有本虫的自然感染,成为储存宿主。
【病理】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由成虫引起。
病变主要发生在肝内胆小管。
病变程度常与感染的轻重及病程的长短有关。
早期或轻度感染可见受累胆管管壁轻度增厚。
感染较重时,病变部位的胆小管由于虫体阻塞,胆汁郁积,发生囊状或圆柱状扩张。
慢性感染胆小管管壁明显增生变厚。
继发感染可导致胆管炎,胆囊炎,或胆小管肝炎等。
华支睾吸虫感染还可诱发胆结石的形成。
【诊断要点】诊断要点概述1.流行病学患者来自流行区,有食用生或半生鱼,虾,或囊蚴污染食物史。
2.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约1个月。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病期长短有关。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华支睾吸虫病可分为以下7种临床类型:①隐匿型;②肝炎型;③胃肠炎型;④胆囊胆管炎型;⑤肝硬化型;⑥营养不良型;⑦类侏儒型。
轻度感染者表现为隐匿型,无明显症状。
多数病例初发病时表现为肝炎型和胃肠炎型,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腹泻,腹胀,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
部分患者表现为胆囊胆管炎型。
有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有时有发热.常并发胆囊炎或胆石症。
少数患者表现为肝硬化型。
儿童严重感染患者则多见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和贫血,全身水肿。
疾病名:华支睾吸虫病英文名:clonorchiasis缩写:别名:clonorchiasis sinensis;肝双盘吸虫病;支睾吸虫病ICD号:B66分类:消化科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
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流行于广东、山东、河南等24个省、市、自治区。
Mc Connel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尸体的肝胆管内查见此虫,1875年在日本也发现此虫,以后国外各地,如越南、毛里求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埃及、波兰等陆续报告有华侨感染此虫。
我国于1908年首次发现本病患者。
1956年在广州明代古尸、1973年湖南省衡阳北宋古尸和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西汉古尸内分别检出华支睾吸虫卵,可以确定本病早在500多年前、700多年前和2300多年前即已存在,且分布范围较广。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多见于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我国除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尚未有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本病的流行报道或病例报告,估计受感染人口约为3000多万。
各地流行情况包括感染率及感染程度颇有差异。
人群感染情况较重的地区除广东外,尚有山东、河南、辽宁等省。
有些地区淡水鱼的感染率较高,而人群的感染率却很低或仅有零星发现,如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
1.传染源 主要是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和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
华支睾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对此种吸虫均易感。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一、华支睾吸虫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如猫、狗、鼠等)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
虫卵入水,当水中有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如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等,虫卵被螺吞入,毛蚴在螺体内孵化,经胞蚴、雷蚴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成尾蚴时离开螺体进入水中。
尾蚴在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即侵入鱼皮下、肌肉等处,经30~40天发育形成囊蚴。
当人和动物等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脱囊后的后尾蚴(童虫)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到粪便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
二、流行概况(一)分布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
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22个省、市、自治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二)传染源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以外,还有猫、狗、猪、鼠等多种动物。
(三)传播途径病人或患病动物粪便内含有的虫卵落入水中,先后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淡水螺和鱼虾类)体内的发育,形成大量感染期囊蚴,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成虫在肝胆管内寄生,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使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使附近的肝实质萎缩,甚至肝硬化。
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胆汁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脱落的胆管细胞可能构成结石的核心,发生胆石症。
国内外一些资料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癌、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华支睾吸虫折叠编辑本段 ?形态特征1、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华支睾吸虫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
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3~5mm。
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
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
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
排泄囊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端发出左右两支集合管,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
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1/3,呈分支状。
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
卵模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于生殖腔。
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
劳氏管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
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2、虫卵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
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
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环境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胆管内。
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体消化道孵出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经历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个阶段。
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则侵入鱼体内肌肉等组织发育为囊蚴。
终宿主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鱼而被感染。
囊蚴在十二指肠内脱囊。
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后尾蚴沿肝汁流动的逆方向移行,经胆总管至肝胆管,也可经血管或穿过肠壁经腹腔进入肝胆管内,通常在感染后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
成虫在人体的寿命尚缺准确数据,一般认为有的可长达20~30年。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诊断说明】主要依据上述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
凡有:①慢性消化道症状;②肝肿大左叶大于右叶且质地较硬;③周围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者,可作为疑似病例。
如未找到明确的原因,都应询问是否来自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有无进食生的或半熟的鱼、虾史。
如有上述情况者,应进一步作病原学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方法比较简便,仔细认真检查,确诊并不困难,但对本病认识不足时,也很易误诊。
常见误诊的疾病如下:1.肝炎、肝硬变急性肝炎大都发病急骤,误诊机会较少。
而较易误诊为慢性肝炎、肝硬变因华支睾吸虫病的一般病例,大都有慢性消化道症状及肝大,极易误诊,有的甚至误诊达10年之久。
但仔细进行临床观察,华支睾吸虫病的消化道症状较轻,精神食欲改变较少,而肝脏肿大较明显,质地较硬,肝功能改变轻微或在正常范围,确诊方法取决于找到虫卵。
近年来报道少数急性华支睾吸虫病有发热、肝大、肝区疼痛、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等现象,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肝炎。
但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常有进食生鱼、生虾的历史,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升高,大便或胆汁中可找到虫卵,从而得到确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慢性消化不良华支睾吸虫病常有慢性腹泻,大便每天2~3次至7~8次,呈粘糊状,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或脂肪球,临床症状与慢性消化不良相似。
如在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用一般助消化药或肠道制菌药不见效时,应考虑华支睾吸虫病。
如查获虫卵,经驱虫治疗,腹泻症状常在短期内消失。
3.侏儒症华支睾吸虫病引起的发育停滞者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侏儒鉴别。
华支睾吸虫病病儿,全身呈均匀性矮小,并伴有程度不等的浮肿、肝大、贫血等症状,但智力发育无明显障碍。
X线骨龄检查大都在正常范围。
华支睾吸虫病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高热寒战、恶心与呕吐、腹痛、肝肿大、脾肿大、感染性发热、烂桃样血痰、腹泻本病一般起病缓慢,仅少数短期内重度感染的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病。
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或仅在食后有上腹部饱胀感、食欲缺乏或轻度腹痛。
患者易疲劳。
粪便中可检出虫卵。
较重感染者通常起病较慢,有食欲缺乏、上腹饱胀、轻度腹泻、肝区隐痛。
24%~96.3%的患者有肝大,以左叶为明显,有压痛和叩击痛。
可伴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
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甚至发生胆绞痛。
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时,出现消瘦、贫血、腹壁静脉曲张、肝脾大、腹水、黄疸等。
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
严重感染者常可呈现急性起病。
潜伏期短,仅15~26天。
患者突发寒战及高热达39℃以上,呈弛张热。
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肝大伴压痛,有轻度黄疸,少数出现脾大。
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肝大伴压痛等。
华支睾吸虫病症状轻重不等,一般可将其分为三度:①轻度可无自觉症状,只在粪便检查时才发现虫卵者。
或有轻度胃肠道症状,如食后胃部有压痛感,软便等。
约占35%。
②中度主要有较明显胃肠道症状,如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右上腹胀痛,肝大,轻度水肿。
如并发细菌感染可继发胆管炎、胆囊炎。
约占55%。
③重度有明显胃肠症状,反复腹泻或便秘,右上腹疼痛或有脾大、腹水、贫血等。
多见于儿童,约占10%。
同一患者可有上述临床类型中几种同时存在。
此外,尚有极少数来自非流行区,初次大量感染的患者,于感染后1个月左右可突然发病,呈寒战、高热,中上腹或右上腹胀痛,肝大伴压痛,轻度黄疸,亦有脾肿大者。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着增高。
极个别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仍有消化不良、乏力、肝大等表现。
华支睾吸虫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1.2 发病原因:有生食或半生食华支睾吸虫宿主的流行病学史,与生食或半生食肉类的居民饮食习惯和不良的食物加工方式有关。
1.3 致病食品:含有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长角涵螺、赤豆螺或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等食物。
1.4 易感人群:人群对华支睾吸虫虫普遍易感,少年儿童感染者症状一般较重。
2 临床表现2.1 潜伏期。
2.2 主要症状与体征:2.2.1 有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腹胀、腹泻和右上腹痛等症状,并伴有肝大、黄疸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体征。
2.2.2 无症状,或以纳差、腹胀、腹泻、乏力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可有肝大、黄疸等体征。
常并发胆囊炎、胆结石。
晚期患者有肝硬化、腹水,儿童可出现生长发育障碍等。
3 实验室检验或其他检查3.1 免疫学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
3.2 B 型超声检查:肝脏型表现为肝实质点状回声增粗、增强,有短棒状、索状或网状回声。
胆管型表现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以部分节段扩张常见,同时伴有管壁增厚,回声增强;肝外胆管内可见层叠排列的“双线征”回声,其长10mm~20mm,宽 2mm~3mm。
胆囊型表现为胆囊壁毛糙,囊内常见漂浮斑点、“小等号”样光带及沉淀物回声,可见“双线征”或“细条征”,或直或弯,长 10mm~20mm,宽 2mm~3mm 的高回声光带。
4 诊断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在患者粪便、十二指肠液或病人手术中中发现华支睾吸虫成虫或虫卵,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并符合免疫学或影响学特征,可作临床诊断。
4.3 其他情况,按照 WS 309-2009 执行。
蓝狐银黑狐暴发华支睾吸虫病的诊疗报告蓝狐银黑狐暴发华支睾吸虫病的诊疗报告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常常发生在南方的淡水鱼类体内。
由于华支睾吸虫的寄生生活史比较复杂,通过口摄食或皮肤渗入体内,然后通过肝脏、胆管、胰腺等器官迅速扩散和寄生,给宿主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最近,蓝狐银黑狐暴发华支睾吸虫病的案例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下面将从诊断、治疗、预防几个方面说明该病的特点和处理方式。
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消瘦、黄疸、发热、腹泻等症状,在肝区常常有明显的胀痛感和检查时已有明显肝脾肿大。
在对怀疑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如ELISA和Westernblot等,可发现抗体阳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发现寄生虫卵和虫体等。
治疗目前,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即口服抗寄生虫药物和手术切除。
口服抗寄生虫药物包括有机磷、二硫脲等,这些药物可以杀死雌雄华支睾吸虫并排出体外,但对于肝胆损伤较重的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
此时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病灶,通常要求早期发现和手术处理。
除此之外,还可通过中药等方式辅助治疗。
预防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的根本措施就是要避免食用含有华支睾吸虫的淡水鱼类和避免饮用自来水和生水,同时还需要提醒人们注意器具卫生,保持环境清洁,避免与华支睾吸虫等致病因素接触。
总之,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疾病,尤其是在南方地区,需要提高人们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减少此病的发生。
此外,需要加强对淡水鱼的监管,杜绝华支睾吸虫的食入渠道,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供给。
疾病名: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英文名:clonorchiasis sinensis of bile duct缩写:别名:肝吸虫病疾病代码:ICD:B66.1概述:华支睾吸虫(clonorchiasis sinensis of bile duct)俗称肝吸虫,于1874 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 1 例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 年在国内证实。
1975 年,在湖北省江陵县西汉古尸和战国墓古尸体内发现华支睾吸虫虫卵,证明本病在我国流行至少2300 多年。
华支睾吸虫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
目前我国有26 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有本病发生或流行,因不良饮食习惯,我国广东省感染人数最多,约超过500 万,占全国总感染人数的一半。
成虫寄生于胆道系统内,引起胆道华支睾吸虫病(chonorchiasis of bile duct),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胆道结石、胆道肿瘤以及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障碍。
流行病学: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较广泛,以广东省为例,1973~1991 年,全省95 个市、县进行流行病学抽查,发现62 个市、县有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珠江和韩江两大水系及其毗邻地区,平均感染率 16.2%,珠江三角洲、珠江上游及韩江水系的感染率分别为 21.1%、4.4%和 5.1%。
1997 年广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等调查广东省顺德市5230 人,阳性者1315 人,感染率25.1%。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3 个条件:①有适于病原体寄生的终宿主;②粪便污染水源,同时有一定数量的中间宿主——淡水螺、鱼、虾的存在;③当地居民有不良的饮食习惯,进食含囊蚴的淡水鱼虾,如食“鱼生”(生鱼片)、“生滚粥”(生鱼片加热煮成的粥)、进食烧烤的小鱼,追求进食鲜、活、嫩、滑的生食等。
1.传染源华支睾吸虫的传染源包括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家畜、野生动物,其中受感染的人群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华支睾吸虫病知识科普(全文)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病肝脏肿大阿苯达唑
【概述】由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脏的胆道系统引起的疾病,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该虫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
【诊断要点】
1.有食生或不熟淡水鱼虾史。
2.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压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一般在5%~10%甚至更高。
4.粪便或胆汁中找到华支睾吸虫卵可以确诊。
【药物治疗】吡喹酮为首选治疗药物,成人20mg/kg,每日3次,连服2天,总剂量120mg/kg;儿童25mg/kg,每日3次,连服2天,总剂量150mg/kg。
也可以用阿苯达唑每日10mg/kg,分2次服用,连续7天。
【注意事项】加强健康教育,特别儿童,不生食淡水鱼虾。
华支睾吸虫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一般人的血液中的嗜伊红血球的数量也会大量增加。
3到4个星期后便能在病患的粪便中验出中华肝吸虫的卵。
慢性表现虫体吸附在胆管或胆囊,以胆汁作为营养来源,严重时会妨碍宿主对脂质的消化和吸收;虫体的聚集可造成物理性的伤害,若产卵数量大,堆积后甚至可造成胆囊破裂;此外吸虫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亦具有毒性,可导致纤维化(fibrosis)的病变、引起发炎反应,使血液中嗜酸性球的数量增加,患者也可能出现黄疸、胆结石、肝硬化、多发性肝脓疡(multiple liver abscess)。
较重感染者起病缓慢,除有纳差、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外,常有心悸、失眠、眩晕等神经衰弱症状。
肝肿大以左叶为著,少数反复感染者,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和门脉高压。
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对本病缺乏免疫力,或连续多次大量感染者,可在大便未查见虫卵之前,突然发生寒战、高热和腹泻,肝肿大并有压痛,少数有脾肿大和黄疸,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一般将本病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患早期肝吸虫病的人,如果感染较轻的话一般不出现明显症状。
感染较重时会有发烧、肝脏肿大或者食欲不振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等症状。
肝吸虫病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肝吸虫吸取人体营养后,可以使胆管壁增生,管腔狭窄,甚至出现恶性变化。
另外,肝吸虫的卵
本病不经治疗,轻症能自愈,重症可死亡。
一旦确诊后,经有效药物治疗,症状很快好转,但胆汁中虫卵消失或成虫完全杀灭并不容易。
常用药物以硫双二氯酚(别丁)为首选药,此药为最有效而少毒性的药物。
剂量为每天30~50mg/kg,分3次服,隔天1次,15个治疗日为一疗程。
有报道每天50mg/kg,连用10天效果好。
其他药物可参阅肺吸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节。
关于吡喹酮(praziquantel)大多数临床结果表明,即使在大剂量下对肝片吸虫病似仍无效。
肝片吸虫是唯一的对吡喹酮有抵抗的吸虫。
据介绍,实际上只需加热到80摄氏度以上持续几分钟,鱼肉中的肝吸虫就可以被杀死,而感染发病的患者及时服用药物进行驱虫治疗也可治愈。
南瓜子需要带皮炒熟,捣烂,和槟榔同时服用,有驱虫作用。
2.药物治疗
①吡喹酮:广谱抗蠕虫药物,具有疗效好,疗程短。
它主要是对虫体皮层和肠管的双重损害,导致虫体代谢、吸收功能障碍,直至死亡。
②阿苯达唑(阿苯唑):广谱驱虫药,可选择性与不可逆性抑制虫体摄取葡萄糖,使虫体内糖原耗竭而逐渐死亡。
中医治疗有效修复受损肝脏组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吸虫病治疗好方法。
3.饮食调理:得了肝吸虫病的患者还应在饮食上多加注意,要多吃富有营养,并且可以保护肝脏的食物。
如何才能不感染肝吸虫病?首先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鱼生或未熟透的淡水鱼、虾、螺、蟹,避免“虫从口入”;二是接触生的淡水鱼虾及螺类后要洗手;三是食物煮熟、煮透;四是切生、熟食物的砧板、菜刀和其他器皿分开洗净使用;五是不用生的淡水鱼虾及螺类喂养猫、狗等家养宠物。
公认生吃最安全的三文鱼很容易被“异尖线虫”感染,人体如果感染,寄生虫会侵犯胃肠壁和其他脏器,破坏人体营养吸收能力,增加胃肠负担。
这种虫长期流行于喜欢进食鱼生的日、韩、法等国。